设计之家 > 靈感 > 攝影 > 攝影學堂 >

關于攝影構思的思考

作者:張巖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06-04-27
一張照片雖是“咔嚓”一下完成的,但是它卻能反映作者的審美情趣、拍攝功底、乃至文化底蘊等等。人們描述演員時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其實對攝影來說何嘗不是如此。許多攝影教材上都談過攝影的技術性機巧,如用光、構圖、色彩、影調等等這一些基本功,但對攝影的構思談得不多。其實這對于攝影創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談個人這方面的體會。

  攝影的“預見性”,好像書上沒有這個提法,這是我個人的一種通俗的說法,可能不是那么準確。但實際上它就是攝影的最基本構思,而且,當人們拿起相機時幾乎人人都有這種預見性。例如:人們帶著相機去旅游,就是預見到會有美麗的風景,人們帶著相機看演出,就是預見到會有精彩的表演,人們帶著相機看比賽,就是預見到會有激烈的場面。不過大部分人都停留在這樣的預見性上,沒有更深的考慮。如果僅此而已,那么要出好的作品的概率就要低得多。

  人人都知道,攝影與繪畫不同,繪畫是純主觀的,作者想畫什么就可作畫。攝影確是主觀與客觀條件相結合的。客觀上沒有的東西是不可能拍攝到的(PS除外),但客觀存在東西,攝影作者卻可以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或舍或取。如果對要反映的客觀事物不了解,或知之甚少,那么怎能反映得深刻呢?又怎能打動觀眾呢?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藝術家要深入生活吧。

  大家看到在足球比賽場上,球門邊上的攝影記者最多,因為這些記者都懂足球,知道那里出精彩鏡頭的概率較大。在拍攝演出時,記者的鏡頭總是跟蹤“角兒”,也是因為記者知道“角兒”會亮“絕活”,出彩的概率也大。一些影友喜愛拍攝風景照片,他們也會挑選什么季節、去什么地方,到了拍攝地還要考慮什么角度、什么光線、什么場景拍攝為最好。這些實際上就是對攝影對象的預見性研究。

  有人說:影棚里能出精品,但出不了珍品。恐怕不無道理。珍品即是反應客觀事物瞬間即失的精彩畫面。如果事先無準備,那么一旦精彩瞬間出現,就會措手不及、坐失良機,遺憾終身。要提倡拍攝前的預見性研究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這里不是否定影棚拍攝的作用。在影棚里,模特的選擇、造型、角度、布光等都可以慢慢琢磨,仔細推敲,可以不斷重復。這不失為學習的好形式,這也是必修課。也是在為拍攝精彩瞬間作技術上的準備。

  以上的敘述是為了說明在拍攝之前要將拍攝進行一些預見性研究,但需要研究什么呢?例如:我們要拍人物,就要思索這些問題,此人的年齡、性別、職業、性格、習慣動作、臉形特征、體貌特征、工作環境等。在拍攝動物時,就要熟悉這個動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特征、活動規律、生活環境等。要思考要表現什么,怎樣去表現。在此基礎上再考慮用什么鏡頭、什么拍攝角度、什么拍攝時間、運用什么光線等等。如果條件不成熟怎么辦?一是創造條件;二時耐心等待。而不能急于求成。這就是為什么有的藝術家一張作品要拍幾天,甚至幾個月的道理。據說我國著名的攝影大師郎靜山先生為了拍“雄雞報曉”化了半個多月的時間,但精彩瞬間出現時,也就是一剎那間。而他自己稱:他拍的照片別人拍不出第二張,連自己本人也拍不出第二張。郎先生的這張大作就稱得上是珍品了。

  當然對于大多數攝影愛好都來說,不可能為了一張照片等那么長時間,特別是拍攝風景照片,那就要隨機應變了。例如:拍攝風景照片大多是在天氣晴朗光線較好時拍攝為好,但你去時偏偏遇下雨下雪,但如果你想到大家都是晴天的照片,你卻是雨天的景色,別有一番情趣,是不是有你的獨特之處呢?如果你做了預見性思考,就去表現該處的雨天景色,就按雨天拍攝的要求去思考怎樣去表現。而不是隨便拍拍算了。這樣就不會感到去的不是時候了。這就是說經過預見性思考,隨機應變的能力就會大大增減強。出精彩照片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總之,有了想法的作品總不會是平庸的照片。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出張好作品的關鍵不是相機,而是鏡頭后面的眼睛和大腦。個人愚見,僅供參考。

  就這篇文章特附35兩張片子,大家體會一下:

标签:攝影構思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