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藝術課堂 > 繪畫教程 >

西方美術:17世紀美術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07-08-15

17世紀意大利美術:17世紀,意大利美術雖然逐漸失掉了它在盛期文藝復興時期那種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它的光輝歷史仍然吸引著眾多異邦的美術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意大利美術家仍然對歐洲美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卡拉齊兄弟及其流派:1585年左右,卡拉齊兄弟在波倫亞創建了歐洲最初的美術學院,從此美術教育開始擺脫傳統上那種師傅帶徒弟的作法,走上了有組織有系統地教授理論和技能的道路。這樣的方式,深深影響著美術的發展,以后那些更有勢力的美術學院的作用,就是明證。阿尼巴爾?卡拉齊(Annibale Carracci,1560--1609)在卡拉齊兄弟中最為著名,成就也最為突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美術上,他推崇古典雕塑和拉斐爾、米開朗琪羅等盛期文藝復興大師。他最優秀的作品,是為羅馬宏大的法爾耐塞宮大廳繪制的大型裝飾壁畫。卡拉齊融合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的長處,創造出頗具個人特色的風格,把充滿生動古典神話形象的世界,帶到一種優美、華麗、輕快、豐富,但又不乏和諧的境地。阿尼巴爾?卡拉齊在風景畫發展史上,也是一位不容忽略的人物。《逃亡埃及》(約1604)這幅以圣經故事為題材的風景畫,構圖嚴謹、形象清晰,具有莊重之感,開創了深受歡迎的“理想風景畫”的道路。后來,不同追求的眾多畫家都從他的創作中獲得啟示。傾心古典理想的普桑發展了他優美嚴謹的一面;巴洛克繪畫的代表柯爾托納則把他錯覺性的手法當成楷模。
卡拉瓦喬: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Caravaggio,1571--16l0)是那個時代最大膽的畫家。在狂放不羈的一生中,他以新穎的態度和手法創作的作品,深深影響了17世紀的畫家。同其它意大利畫家一樣,卡拉瓦喬在繪畫題材上沒有什么變化,主要是為教會創作宗教畫,但在處理傳統題材時,他拋棄了盛期文藝復興大師確立的理想化模式,把那些神圣的人物和場面,描繪得如同現實生活中的真人實景。《召喚圣馬太》(約1597--1599)就是一幅鮮明體現卡拉瓦喬處理宗教題材的態度和手法的著名作品。其它作品還有《使徒馬太和天使》、《基督下葬》等。

巴洛克:歐洲17世紀的美術樣式。發源于意大利,以其熱情奔放、運動強烈、裝飾華麗而自成一體,與16世紀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莊重典雅相區別。巴洛克美術在文藝復興美術之后,一定程度上發揚了現實主義的傳統,從而克服了16世紀后期流行的樣式主義消極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術符合當時天主教會利用宣傳工具爭取信眾的需要,也適應各國宮廷貴族的愛好,因此在17世紀風靡全歐,影響到其他藝術流派,使歐洲的17世紀有巴洛克時代之稱。巴洛克建筑最早可追溯于米開朗琪羅的雄強風格和大膽設計,如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岡)的圓頂他的兩位助手維尼奧拉和波爾塔在1568--1584年間完成的羅馬耶穌教堂則被公認為是從樣式主義轉向巴洛克的代表作。這座教堂內部突出了主廳和中央圓頂,加強了中央大門的作用,以其結構的嚴密和中心效果的強烈而顯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穌教堂的內部和門面后來都成為巴洛克教堂的模式。巴洛克繪畫也可溯源于米開朗琪羅等文藝復興大師,但主要是通過克服16世紀后期的樣式主義而發展的。而在這一過程之初,兩位影響最大的藝術家卡拉瓦喬和卡拉齊又分別以現實主義和古典主義為主要特色因此巴洛克風格的形成比較復雜,它吸收了這些大師的健康的寫實傾向和一些手法特點(如光暗、色彩、透視等),并配合巴洛克建筑而發展。但最偉大的巴洛克畫家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佛蘭德斯的魯本斯,他的熱情奔放、絢麗多彩的藝術對西方畫壇具有更持久的影響。另一方面,從17世紀是巴洛克時代的角度看,另幾位現實主義大師如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貴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若干巴洛克的風格特色。
巴洛克美術家和貝尼尼:在意大利,力圖通過反宗教改革運動再造天主教會、重振昔日雄風的羅馬教廷和天主教頭面人物,都把美術看成宣揚教會偉大、激發信徒熱情的有力手段。在他們的倡導下,富麗雄偉、激情洋溢、氣勢輝煌的巴洛克美術得到蓬勃的發展,成為當時美術的主流。圭爾奇諾(Guercino,1591--1666)是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基本上是自學成才的畫家本名喬凡尼?佛朗切斯柯?巴爾比埃利,他的代表作《黎明女神》(1621--1623),描繪了與雷尼同名作品一樣的情景,但效果上卻有很大不同,浩大的空間,強烈的動勢,與建筑混合造成的錯覺,給人們展示著一個與古典的寧靜明晰世界有別的天地。繼續發揮圭爾奇諾這種風格特點,把巴洛克繪畫推向極致的畫家,有巴洛克美術全盛期最重要人物之一的柯爾托納(Pietro da Cortona,l596--1669)。巴洛克美術那種混合繪畫、建筑、雕塑等不同門類,形成綜合的視覺效果的要求,最適合大型的建筑裝飾壁畫,柯爾托納的特點和成就正是反映在壁畫創作中。推舉意大利巴洛克美本的首席,就是雕塑家、建筑家貝尼尼(GianlorenzoBernini,1598--1680)。這位深受教會領袖賞識的美術家,是繼米開朗琪羅之后意人利最偉大的雕塑家和那個時代最杰出的建筑家,同時也是一位能文擅畫的人物,頗具文藝復興時代的遺風。他那件用純熟技巧雕成的名作《大衛》(1623)。其它作品還有《阿波羅達芙娜》等。

17世紀法國美術:17世紀的法國,歷來在法國人心目中占據著十分顯赫的地位,在這個時期,法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躍居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大國。當時倡導的文藝是那種崇尚理性、強調規范、追求完美與莊嚴的古典文藝,一大批具有古典風范的巨匠和杰作涌現出來,成為法國人的驕傲。這個時代法國美術的主導傾向就是古典傾向,此外還有其它傾向。
17世紀上半葉法國美術:17世紀上半葉,法國美術界的代表人物是勒南三兄弟和喬治?德?拉圖爾。他們更多受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北方傳統、尤其是布呂蓋爾傳統的影響。在當時的美術家中,卡拉瓦喬的藝術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勒南兄弟中,以老二路易?勒南(Louis Le Nain,約1593--1648)的成就最為突出。路易?勒南擅長表現低層農民的生活,藝術上具有法國人特有的清醒和節制的優點。在《農民一家》(約1640)和《農民用餐》(1642)等作品中,寫實性的表現、樸實的畫法與莊重的氣息融匯在一起,于自然親切之中,展示了普通人的尊嚴;源于卡拉瓦喬的明暗對比,有力地突出了穩定構圖中的人物形象。
古典風范的代表普珊和洛蘭:17世紀法國美術主導傾向和卓越成就,在普珊和洛蘭身上獲得了最鮮明的體現。首次使法國古典主義美術贏得世界性聲譽的普珊(Nicolas Poussin,1593/1594--1665),是17世紀法國最偉大的畫家。普珊敬仰古人的成就,服贗拉斐爾等盛期文藝復興大師,一生以此為楷模,不倦地追求那種完美境界。為了獲得古典式嚴謹、明確、和諧的構圖和造型,學者型的普珊格外重視理性思考,強調素描的重要作用。凡是推重古典風范的畫家,都把創作“重大題材”的歷史畫視為最神圣的使命,普珊創作于成熟時期的《臺階上的圣家族》(1648)和《阿爾卡迪牧人》(約1655)等作品,均體現了他莊嚴優美的風格和對古典傳統的深刻理解。在畫藝臻于完善之際,普珊也把精力放在創作理想風景畫上。普珊對紀念性的追求,對堅實結構的探索,對理性的重視,為現代繪畫先驅者塞尚樹立起一個光輝樣板。克洛德?洛蘭(Claude Lorraine,1600--1682)則把全部心血投入理想風景畫的創作。理想風景畫可以說來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家作品中描繪的景色,并在后來的意大利畫家卡拉齊等人筆下得到確立,但要說到使它真正發揚光大,成為具有深刻內含和詩意的獨立品種,不得不歸功于普珊和洛蘭。他把體驗運用在創作上,繪制出一批抒情色彩濃重的優美風景畫。《烏利西斯把克莉賽絲交還其父》(1644)就是他的典型之作。洛蘭的理想風景畫深刻地影響著后人的趣味。
路易十四治下的美術:路易十四寵信的勒布朗(Charles Lebrun,l619--90)并非一流畫家,但他在提倡古典主義、左右社會趣味、確立學院派教育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無疑對法國美術的走向有相當影響。在美術學院普桑派與魯本斯派之爭中,他支持前者,推崇古典美術和拉斐爾,從而使學院的種種規范成為金科玉律,被一代代人延襲下去。勒布朗的作品,往往流露出追求表面效果的特點。路易十四喜歡能顯示其權威和氣派的高貴華麗的事物,這種趣味也影響著另一些美術家。里戈(Hyacinthe Rigaud,1659--1743)就是其中一位。在17世紀下半葉的法國,也活躍著一批雕塑家。席拉爾東(Frncois Girardon,1628--1715)熱衷于追求優美的古典風格,其代表作是《受寧英照料的阿波羅》(1666)。與席拉爾東形成對照的另一位雕塑家皮熱(Pierre Puget,1620--1694),他的作品充滿著強烈的動感和熱情,可以說是法國巴洛克的典型之作。《克羅托納的米羅》(1683,以扭曲的動態傳達出強烈的悲劇氣氛,藝術上頗為成功。路易十四為了顯示自身的偉大,張揚法國的光榮,最為突出的、影響也最為巨大的一項藝術事業,就是于17世紀60年代初,在巴黎郊外的凡爾賽開始建造的西方最龐大、最輝煌的宮殿建筑群--凡爾賽宮。眾多的建筑師、園藝設計家、畫家、雕塑家被召集來從事這項工作。勒沃(Louis Le Vau,l612--1670)及其繼任者阿杜安--芒撒爾(Jules Hardouin-Mansart,1648--1708),還有勒諾特(Andre Le Notre,l613--1670)是凡爾賽宮主要的設計者。凡爾賽宮由宮殿、花園、放射狀大道等組成,整體布局嚴謹,講究均衡,種種幾何形組成錯落有致而又秩序井然的景觀,顯得氣勢輝煌,壯麗華貴,成為后人模仿的宮殿建筑范例。

17世紀西班牙美術:16世紀末葉,西班牙開始衰落,到了17世紀,它的政治、經濟形勢呈現出一種日幕西山之態,但在文藝領域則是一派輝煌燦爛的動人景象。塞萬提斯筆下那位削瘦的騎士和他的仆人的不朽形象從這時走向世界,羅樸?德?維加和卡爾德隆的戲劇在各地上演,畫壇上則挺立起在西班牙美術史上閃耀著光彩的人物。西班牙17世紀第一位杰出畫家里貝拉(Jusepe de Ribera,1591--1652)的成長過程中,深深受到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的啟示,把卡拉瓦喬的明暗法運用在自己筆觸放肆、色彩強烈有力的繪畫中,形成了個人的特點。里貝拉最富盛名的作品是《圣巴托羅謬的殉難》(約1639)。里貝拉善于生動地塑造人物形象,使作品顯得盎然有生氣,同時又不乏莊重之感。在他的《跋腳少年》(1664)這件描繪現實生活中底層人物形象的作品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感到這種特點。他筆下這個生活在苦難中而又保持著樂天態度的少年形象是令人難忘的。喜歡描繪下層人生活,也是西班牙文藝的一個傳統。與里貝拉充滿活力和氣勢的風格形成對照的是蘇巴朗(Francisco Zurbaran,l598--1664)寧靜的風格。塞維利亞是誕生大畫家的地方,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委拉斯貴之(Diego Rodriquez de Silvay Velasquez,1599--1660)就是在這兒降生并開始其藝術生涯的委拉斯貴之的最大長處,就在于冷靜的觀察力和形與色的完美結合,委拉斯貴之創作范圍是廣泛的,他在歷史畫、宗教畫、風景畫、女人體畫等方面郡留下了動人的作品。作品有《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宮娥》《瑪格麗特公主肖像》等。
17世紀佛蘭德斯美術:在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斗爭中,南方地區并沒有像北方那樣徹底擺脫西班牙控制,該地區與西班牙妥協后,稱為佛蘭德斯,也就是現在的比利時。仍然受到西班牙和天主教勢力影響的佛蘭德斯,其美術具有鮮明的巴洛克特征。在佛蘭德斯沒有形成其它歐洲地區美術界群星爭輝、不同美術家各領風騷的局面,當地美術家全都被一位高高在上的王者遮住了身影,這位王者就是魯本斯。如果說意大利人貝尼尼是巴洛克雕塑的最大代表,那么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就是巴洛克繪畫的最偉大代表。魯本斯不同于意大利巴洛克畫家,他基本上從事架上繪畫,很少創作大型壁畫,但在相對小型的畫面上,他卻獲得了極為生動、極富戲劇性的效果,那懾人的力量并不亞于宏大的天頂壁畫。色彩是魯本斯最有力的造型語言,他深深懂得色彩的對比和組合具有何等魅力,魯本斯的華美藝術給他贏來了巨大聲譽。魯本斯充滿活力和熱情,氣勢磅礴的畫藝對后代的浪漫主義美術家極有吸引力。代表作品有《強劫留西帕斯的女兒》和歷史畫《阿馬松之戰》等。
17世紀荷蘭美術:在這塊17世紀歐洲最自由開明的土地上,新興的資產階級取代了封建貴族,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力量。資產階級的要求和趣味,決定著荷蘭美術這一黃金時代的獨特面貌。貼近當代現實生活的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靜物畫流行起來,成為荷蘭美術的主要體裁。阿姆斯特丹、哈萊姆、德爾夫特、馬得勒支、萊頓等城市涌現出一大批畫家,他們的創作構成了豐富多彩的17世紀荷蘭美術全景。當時荷蘭畫家之多,大約只有15世紀的意大利能與之相比。
肖像畫家哈爾斯:荷蘭繪畫三大師之一的哈爾斯(Frans Hals,約1581/1585--1666) 在為當時的荷蘭人留下他們生動的形象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專門從事深受荷蘭人歡迎的肖像畫創作。哈爾斯喜歡生動活潑的效果,力求在動態中自然地展示人物的特征,捕捉他們瞬間的神態,為此他運用了在當時極其大膽奔放的筆法,即迅速有力擺上畫面的筆觸塑造出一個個如生的形象。《吉卜賽女郎》(約1628)是他的畫法和風格的鮮明例證。與文藝復興盛行的莊重的肖像畫不同,他選取富于表現力的剎那間嬉笑神情來描繪,速寫式的輕快筆觸,活靈活現地點染出一位性格爽朗、歡快俏皮的吉卜賽女人形象,觀眾仿佛能聽到她的笑聲。他自由的畫法,可以與多年后的印象主義者相比美。
倫勃朗:倫勃朗(Van Rijn RembrandtHarmense,1609--1669)在各類繪畫體裁上都有驚人的貢獻,從創作的廣度和深度來看,他是當之無愧的最偉大的荷蘭畫家。代表作為群像畫《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1632)、《夜巡》(1642)等。
風俗畫家和維米爾:在荷蘭這種描繪日常生活場面的繪畫非常受人喜愛,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風俗畫家,其中以德爾夫特城的風俗畫家成就最為突出。盡管風俗畫再現了不同的生活場景,但它最偏愛的題材還是寧靜的家庭生活。霍赫(Pieter de Hooch或Hoogh,1629--1684)最著名的作品是《庭院》(1658)這幅畫,以精確細膩的刻畫展示了荷蘭婦女的家庭生活。特爾鮑赫(Gerard Terborch,1617--81)也是再現安逸室內生活的能手。特爾鮑赫的最佳作品,主要是在他定居代芬特爾后繪制的。他特別擅長描繪絲綢等織物,表現它們特殊的光澤和質感。他以精細的筆法,津津有味地描繪室內農飾華麗的婦女和陪伴著她們的男子,為后人留下富裕荷蘭人生活一個側面的寫照。維米爾短暫的一生留下35幅油畫作品,內中有不少精美之作。從他50年代的宗教題材作品中,可以看出畫家尚未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之后,受哈爾斯的藝術影響,采用了深重背景的強烈明暗對比畫法,喜歡用闊大筆觸,造型剛勁有力,雖畫宗教題材,但畫中人物形象、服飾和環境均為荷蘭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這時已顯露出作為一個風俗畫家藝術特色。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的絕大部分繪畫內容是他的日常生活,他多以當地殷實的家庭婦女為主體形象,刻意描繪充滿陽光的室內陳設、環境與人物活動,往往采用平面透視,使畫面產生一定的深度,通常畫兩個套間,室內的懸掛和擺設,反映出代爾夫特地區富裕家庭生活的平靜、安逸,以及自我滿足的精神境界。代表作品《倒牛奶的女仆》、《穿藍衣讀信的少女》、《花邊女工》、《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等。荷蘭人對繪畫的喜愛已成為一種嗜好,不論家境貧富,必置數幅油畫懸掛室內,作為美化裝飾。為適應市場和購畫者審美需求,維米爾的畫形成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尤其對光的運用十分重視,他擺脫了倫勃朗式的聚光畫法,他喜歡使畫面的室內充滿陽光,并使光線灑落得和諧勻稱,使各種織物陳設更顯得熱情華美。他常把畫中人置于窗前,即使人物帶有強烈的明暗對比,又顯得十分和諧自然,這種“窗邊人物”的處理成了維米爾風俗畫的一個特色。維米爾不僅是風俗畫大師,也是優秀的風景畫家,從不多的風景創作中,可見他熱愛生活和崇敬大自然的情感。
風景畫家:一大批風景畫家不斷努力,荷蘭風景畫得到蓬勃發展。像其它體裁的畫家一樣,這些畫家各有其擅長的領域,每個人往往守住他那受歡迎的題材,在這個范圍內反復挖掘。我們知道,在17世紀從事理想風景畫創作的法國畫家和意大利畫家,都是在畫室中憑記憶或速寫稿繪制風景畫的。荷蘭的風景畫家,盡管更忠實地表現自然的本來面目,但也是在畫室中從事創作的,真正面對實景寫生創作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戈延(Jan van Goyen,l596--1656)是第一代風景畫家中的佼佼者,他擅長表現江河景色。他的名作《鄉村景色》(約1645),真實地再現了荷蘭的自然風貌。云天占據著大部分畫面,壓得很低的視平線把觀眾與河邊景象拉近了,這種構圖方式,成為荷蘭風景畫中常見的手法。荷蘭風景畫全盛時期的代表人物,首推勒依斯達爾(Jacobvan Ruisdael,1628/1629--1682)和他的學生霍貝瑪(Meyndert Hobbema,1638--1709)。

靜物畫家:作為獨立的繪畫品種,靜物畫是在17世紀才確立和流行起來的。早在古羅馬出現過靜物畫,17世紀的許多畫家仍然很少從事靜物創作,只有荷蘭情況不同。由于熱愛家庭生活的荷蘭人對與此相關的物品感興趣,促使不少荷蘭畫家投人靜物畫創作,從而使這個繪畫體裁在美術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卡夫(Willem Kaif,l619--1693)或許是荷蘭靜物畫家中最杰出的人物。卡夫的作品以善于用光布色著稱,整體上更加概括單純,從某種程度上,仿佛綜合了倫勃朗和維米爾的一些特點。

羅可可:即由“巖狀工藝”和“貝殼工藝”引申而來,指室內裝飾,建筑到繪畫、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織、服裝等各方面的一種流行藝術風格。羅可可的另一種解釋初見於《法蘭西大學院詞典》,指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異的裝飾、風格和設計”。羅可可在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設計、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羅可可建筑很重視內部的裝飾,構圖非對稱法則,而是帶有輕快、優雅的運動感,喜愛模仿貝殼、鉆石、植物等自然流暢的弧形曲線來雕飾家俱、墻壁、天花板、門窗,運用C形、S形或漩渦形的曲線和輕淡柔和的色彩表現出華麗優雅的氣派。羅可可風格的繪畫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活為對象,描寫全裸或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配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色或異鄉風景(如威尼斯、羅馬),奇物(向日葵、玉米等)。它一方面不免浮華做作,缺乏對於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卻以法國式的輕快優雅使畫面完全擺脫了宗教的題材,愉悅親切,舒適豪華的場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難。

法國羅可可美術:隨著法國上層發生的這種變化,社會的風尚轉變了,對生活環境和文藝的要求也轉變了。這種變化首先體現在建筑及其裝飾上,接著波及到繪畫、雕塑和其它領域。鮑夫朗(Germain Boffrand,1667--1754),是一位充分體現這種新變化的建筑家。在創造優美、輕巧、生動的路易十五時代風格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為巴黎蘇必茲府作的內部裝飾(1734--1740)把羅可可風格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晶瑩的水晶枝形吊燈、纖巧的家具、輕淡嬌艷的色彩、盤旋的曲線紋樣裝飾和落地大窗,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創造出優雅迷人的總體效果。華多(Jean-Antoine Watteau,1684--1721)是18世紀法國最杰出的畫家,也是羅可可美術最卓越的代表。華多以輕巧的筆觸和柔和的色彩,盡力渲染一種如夢似幻的氣氛,用來烘托那些動作優雅的情侶,十分生動地奏出了一曲“愛之夢”,但甜美中仍然有種淡淡的憂郁氣息。正是華多作品經常透露出的這種歡樂短暫、“夕陽無限好”的韻味,使他超越了其它羅可可美術家,避免了淺薄的感覺。油畫《熱爾桑畫店招牌》(1721),這是他最杰出的作品,充分顯示了他的卓越技巧。最典型的羅可可畫家是布歇(Francois Boucher,l703--1770)。他的作品反映了羅可可美術的基本特征。 弗拉戈納(Jean-Honore Fragonard,1732--1806)是法國羅可可美術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最能代表他柔媚畫風的作品是《秋千》(1766)。

标签:西方美術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