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繪畫藝術 >

輾轉飄零八百年——《清明上河圖》的故事

作者:未知 來源:中央電視臺 時間:2006-03-20

 

 

《清明上河圖》(局部)

  國亡圖逸

  張擇端,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時所作。圖系絹本,淡著色,畫幅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它是一幅用高度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寫,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升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后,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酷愛書畫、擅長丹青的宋徽宗閱圖后喜愛之情油然而生,他用瘦金體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并鈐上了雙龍小印。

  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宋室皇宮內的金銀珠寶、名貴文物被金兵席卷一空,《清明上河圖》也淪落到金兵手中,但并沒有引起上層統治者的注意,只被以普通字畫的身份在民間輾轉變賣。元朝建立以后,《清明上河圖》被重新收入皇宮。

  偷梁換柱

  元朝統治者的祖輩本是遠在漠北高原的游牧民族,政權建立還不足百年,內府的收藏鑒別能力遠遜于南宋。《清明上河圖》入元宮后,長期與其他畫作一起被冷落到秘書監內。到元朝后期至正年間(公元1335年――1368年),元宮內一裱匠用臨本換真本,將《清明上河圖》真跡從宮中盜出來,并隨即賣給了朝內一酷愛書畫的顯官。顯官得畫不久卻被派往真定駐守。顯官府內負責保管此畫的人,又趁機將畫盜出,賣給了杭州人陳某。陳保存數年后,聽說顯官將從真定歸京,情急之下便打算賣掉《清明上河圖》,以免惹禍。這時客居北京的江西人楊準,聽到這一消息,急忙登門買畫。楊準博古通今,他傾囊以授,購回《清明上河圖》,便借故回鄉。第二年,楊準將得圖經過錄在圖后裱紙上。翌年,楊準家忽然來了一位貴客。來客是小有名氣的鑒賞行家劉漢龍,與楊準相交甚厚。楊準忙將《清明上河圖》拿出來與好友共賞。劉漢龍見圖后震驚無比,在楊準跋后變題一跋,稱圖是“稀世珍玩”,要楊準的后代世世珍藏。

  但是,世事往往不能遂人心愿,在以后的200多年中,此圖多次易主,并于嘉靖年間轉至長洲人陸完手中。陸完死后,其兒子急于用錢,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山顧鼎臣家,后被明代大奸臣之一的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彈劾,終于官場失勢,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太監偷盜

  明朝中葉以后,《清明上河圖》被一個叫馮保的人從宮中盜出。馮保嘉靖時為秉筆太監。穆宗死后,10歲的萬歷皇帝繼位。馮保與外臣勾結,假傳遺詔言“閣臣與司禮監同受顧命”。不僅如此,萬歷皇帝舉行登基儀式時,馮保就立在萬歷帝身后,群臣參拜小皇帝,也就等于參拜了他。后來,馮保事發,被逐出宮,死在南京。

  馮保本人寫得一手好字,萬歷六年(1578年),馮保在《清明上河圖》后面題跋,稱自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兼掌御用干事司禮監太監”。以后,馮保又將《清明上河圖》變賣,在民間流傳起來。

  最后歸宿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后先由陸費墀收藏,后被畢沅購得。畢沅死后,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軍機”,不但將畢家世職革去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其家產也全部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后,便將其收在紫禁城的迎春閣內。此后,《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杰為名盜出宮外,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了偽滿洲國,于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一片狼藉。混亂之中,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干部張克威,通過當地干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10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將它收入東北博物館,后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伙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臺后,《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圖的內容

  《清明上河圖》自問世以來,歷代都有臨摹本,且大小繁簡不同。據統計,目前國內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圖》摹本有30幅。

  《清明上河圖》究竟畫了些什么內容呢?為什么千百年來,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鋪、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畫家張擇端的過人筆力,不愧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據圖后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現在這些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于是后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后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

  《清明上河圖》究竟有沒有佚去后半部,它到底還有多少難解之謎,這一切,都吸引著中外學者、專家進行探索。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