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繪畫藝術 >

法國印象派繪畫大師作品之莫奈(2)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收藏 時間:2006-05-19

 

《艾特達的馬納博特:水中倒影》
克勞德?莫奈/1885
油畫/65×81cm

  地處科鎮諾曼底海岸的艾特達有著十九世紀藝術家們最為欣賞的景色。它的名氣來自于它的天然奇觀奇形怪狀的白堊懸崖,水流沖擊出的三個拱孔,上游門和下游門以及位于側面被海水雕刻出來的一根奇特的尖針,即高達70米的一塊方尖形紀念碑和馬納博特(大門)等。容金德于1851年來到艾特達。柯羅雖然喜愛農村勝過海灘,但還是在1872年畫了了這個海灘,構圖結構嚴謹。布丁和他的朋友莫奈被同樣的題材吸引。而流動的海水對堅固的白堊峭壁的沖擊吸引了德拉克洛瓦,他用這個主題畫了些水彩畫和水粉畫,比1869年來這里的庫貝爾和1868年首次來此地小住的莫奈都要早。德加于1882年,雷諾阿于1883年分別來到這里觀看遼闊的天空,時而平靜時而狂暴的大海,聳入云霄的峭壁,空氣以及變幻無窮的光線。

  自1868-1869年冬在艾特達小住后,莫奈在1883-1885年間每年都叫到這里。1885年9月中旬,他離開吉維爾尼來到達里,一直住到12月中旬。起先,全家一起來,住在他的朋友,印象派繪畫作品的大收藏家,男中音歌唱家讓-巴蒂斯特?富爾家中。后來,他獨自住在小旅館里,按自己的習慣生活,走遍峭壁間的小路。他從一切可能的視角觀察它們:從山頂,從海灘或緊靠水邊。有一次,11月27日,他思想過于集中,一股潮水把他沖到懸崖壁上,回落時又把他連同他的畫架、畫布和調色板一起卷走。能在和素材的互動中作畫,在印象派畫家看來,這全歸功于一種能把顏料裝進小管內的新工藝。人們不再用需要研碎,再和一種配方極為保密的黏合劑攪拌后才能使用的顏料作畫。這種顏料搬運時必須將它們放在皮口袋里。由于它們會被氧化,所以需要比較笨重的裝置。1841年,美國畫家約翰?蘭德發明了放顏料用的軟金屬管,從此,畫家們就可以帶著輕便的畫盒到室外寫生。雷諾阿十分幽默地評價這一革命性的進步:“正是這些便于攜帶的顏料管使我們能完全進入大自然作畫。沒有它們,就沒有塞尚,沒有莫奈,沒有西斯萊,沒有畢加索,更沒有被記者們稱為印象派的一切。”顏色的品種也不斷增多。莫奈喜歡的色彩有銀白色,1840年末才出現的鎘黃色,1822年才有的祖母綠色,1807年的鈷藍色,朱紅色和茜紅色。

  馬納博特是一個很特別的題材,它在另一個仰視的畫面中也曾出現過。為了畫這個天然形成的拱形孔,“一個可以通過一艘船的大洞”,莫奈在懸崖頂上走了很遠,以便在這塊穿孔巨石外安營扎寨,在畫布上再現面對大海的白堊“哨兵”的孤獨。峭壁截獲了所有陽光和通過水折射出來的光線,在藍色和灰色的天空中加入了淺粉色和橘黃色。它在水中的倒影在藍綠色的水面上隨著綠色和粉色的波紋抖動。整幅畫處理得像是一幅草圖。筆觸和色彩短暫而快速地在畫布上留下藍、黃、綠色分開或合成的細紋,既無圖案也無細節。懸崖就像是從海中自然生成,和大海融為一體,與天空和睦相處。

  諾曼底作家莫泊桑在艾特達有一小屋,曾和莫奈見過幾面,1886年還曾為他寫了一篇文章,題為《一個風景畫家的生活》,他描述了莫奈的作畫方法:“我經常跟著克勞德?莫奈去尋找印象。他已不再是畫家,而是獵人。他走著,身后跟著一群孩子,他們幫他提著五六幅同一題材但在不同時刻畫的、因而有著不同效果的畫。他隨著天空的變化,輪流拿起它們。這位討厭弄虛作假和墨守成規的畫家,面對著他的畫,等待著、窺伺著太陽和陰影,他幾筆就把灑落的光線和飄過的云朵采集下來,快速放在畫布上。我曾親眼目睹他這樣抓住一簇落在白色懸崖上的燦爛陽光,把它鎖定在一片金黃色調中,使這難以捕捉的、耀眼的光芒產生令人驚異的效果。”

《維特依,早晨》
克勞德?莫奈/1901
油畫/89×92cm

    1878-1881年,莫奈曾住在維特依。那時他還不為人知,生活也十分困難。1879年9月,他的妻子卡米耶――兩個孩子的母親,在這里去世。面對這么多災難,莫奈的畫,此時幾乎全是純風景畫,色彩黯淡,有時像是刺耳的半音和弦,表現出深深的哀傷。他多次在不同的季節,面向維特依村,描繪它的龐大身影,其中部分被河岸的樹林遮擋《雪中的維特依》(1879-1880,奧賽博物館)。

  二十年后,已經成名的藝術家在物質上已相當寬裕,他經常故地重游。1883年,莫奈定居吉維爾尼并在1900年買了一輛汽車。從此,只要他舍得放下他的花園向他提供的素材,他便帶上未畫的或正在畫的畫布,駕車前往拉瓦庫爾和維特依周圍的景點。他從拉瓦庫爾當地居民尚布里夫人租給他的一棟小樓的陽臺上,在幾乎同樣大小的方形畫布上,畫了15幅維特依的景致,這些畫非常近似但又因不同的色彩處理而各有特色,它們按自然順序編入19世紀90年代初完成的系列畫中。為了突出它們是在不同時段畫的同一主題,好幾幅畫在標題上都注明了作畫的時間或天氣狀況,如《維特依,下午》(施韋因富特、格奧爾格?舍費爾收藏),或《維特依,粉紅色效果》(芝加哥藝術學院)。

  這里展出的里爾美術館收藏的那幅畫清楚地分為三個不同的部分:塞納河占據了畫布的多一半高度,直到河岸,河岸上的金字塔形的多面體代表村莊。為了使構圖更顯生動,村莊向畫的左邊偏移,最左面的房子似乎要碰到畫的外緣。所有的建筑都以山為背景,只有在高處的鐘樓以天為依托,而天只占畫面的很小部分。每一部分的色彩各具特色,都是通過對筆尖的不同運用而畫成。前景部分長長的水平線條展示出不同的藍色,其中還有些陰影和橙黃色。綠色和橙紅色的粗粗幾筆刻畫出河岸,而岸邊則成為由房屋和教堂組成的多面體的基礎,它被處理為極具特色的垂直小杠。籠罩一切的晨霧淡化了整個畫面,墻面變成接近白色的淺黃色,紅色的屋頂變成橘紅色。村莊背后的山用斜畫的綠和紫兩種互補色彩來表現,以便突出村落。天空采納了背景部分的所有色彩,只是加以淡化,手法更加細膩、輕柔,以致流暢的畫筆痕跡難以辨認。

  莫奈的6幅維特依風景畫,包括里爾的這幅,和卡米耶?畢沙羅的新作,均于1902年2月20-28日在巴黎伯恩海姆兄弟畫廊展出。畫展又一次獲得成功。慕名而來的評論家大談這一繪畫技法的現代特征。

 

标签:印象派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