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書法藝術 >

宋代書法家蔡襄(1012~1067)(3)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收藏 時間:2007-03-07

尺牘《思詠帖》1051年 紙本 縱29.7厘米 橫39.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襄得足下書,極思詠之懷。在杭留兩月,今方得出關,歷賞劇醉,不可勝計,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與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樂。唐侯言:王白今歲為游閏所勝,大可怪也。初夏時景清和,愿君侯自壽為佳。襄頓首。通理當世屯田足下。大餅極珍物,青甌微粗,臨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陶生帖》尺牘 1051年 紙本 29.8cm X50.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陶生帖》為草書翰札。瀟灑勁逸。結體欹正大小,重輕疏密,隨心所至,一氣呵成。 黃庭堅說:“君謨真行簡札甚秀麗,能入永興(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確的。

釋文:襄:示及新記,當非陶生手,然亦可佳。筆頗精,河南公書非散卓不可為,昔嘗惠兩管者,大佳物,今尚使之也。耿子純遂物故,殊可痛懷,人之不可期也如此。仆子直須還,草草奉意疏略。五月十一日,襄頓首。家屬并安。楚掾旦夕行。

 

蔡襄扈從帖

蔡襄《扈從帖》(又稱公謹帖) 紙本23.3X21.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

釋文: 襄拜:今日扈從逕歸,風寒侵人,偃臥至晡。蒙惠新萌,珍感珍感!帶胯數日前見數條,殊不佳。候有好者,即馳去也。襄上公謹太尉閣下。

 

《蒙惠帖》尺牘(下為局部) 1052年 紙本 22.7cm X16.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蒙惠水林檎花,多感。天氣暄和,體履佳安。襄上,公謹太尉左右。

   《蒙惠帖》為行楷作品。取法《蘭亭序》而又參以顏魯公敦厚沉穩的成分,繼而宏大了宋代行書尺牘書法的藝術內涵,使書法藝術發展到一個新時期。

《安道帖》尺牘 1055年 紙本 縱26.8厘米 橫35.5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襄再拜。自安道領桂管,日以因循,不得時通記牘,愧詠無極。中間辱書,頗知動靖。近聞儂寇西南夷,有生致之請,固佳事耳。永叔、之翰已留都下,王仲儀亦將來矣。襄已請泉麾,旦夕當遂。智短慮昏,無益時事,且奉親還鄉,馀非所及也。春暄,飲食加愛,不一一。襄再拜,安道侍郎左右。謹空。二月廿四日。

 

尺牘《離都帖》 1055 紙本 29.2cm X46.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蔡襄(西元1012-1067年),字君?,福建仙游人。書法學虞世南、?真卿,并取法晉人。與蘇葙、黃庭堅、米芾并列“北宋四家”,譽滿書苑。

  此帖又名“致杜君長官尺?”,乃蔡襄即將渡長江“南歸”途中所書,追述離都(開封)行至南京(今商丘)而痛失長子。友人來信慰問,襄作此書答謝。書法豐腴厚重處似?真卿,兼有王羲之行草之俊秀。選自《宋四家墨寶》冊。 釋文:襄?。自離都至南京。長子勻感傷寒七日。遂不起此疾。南歸殊?榮幸。不意災禍如此。動息感念。哀痛何可言也。承示及書。并永平信。益用??。旦夕渡江。不及相見。依詠之極。謹奉手??謝。不一一。襄頓首。杜君長官足下。七月十三日。貴眷各佳安。老兒已下無恙。永平已曾於遞中。馳信報之。

 

楷書顏真卿告身帖跋 紙本 1055年作 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藏

釋文:魯公末年告身,忠賢不得而見也。莆陽蔡襄齋戒以觀。至和二年十月廿三日。

 

尺牘《謝郎帖》 1060 紙本 26.5cm X29.1 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謝郎春初將領大娘以下各安。年下朱長官亦來泉州診候,今見服藥,日覺瘦倦,至于人事,都置之不復關意。眼昏不作書,然少賓客,省出入,如此情?可知也。不一一。襄送。正月十日。

 萬安橋又稱洛陽橋,在泉州洛江區橋南村與惠安縣洛陽鎮交界的洛陽江入海口處,是我國第一座海港梁式大石橋。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南有忠惠祠,為紀念蔡襄造橋功績而建。祠內有一文兩方石碑,是蔡襄撰文書寫的,文簡義精,書法遒麗,工刻細致,世稱三絕。該文原露天崖刻于岸左,宣和間(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后為知州的蔡襄曾孫蔡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內。

标签:書法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