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書法藝術 >

元代書畫家王蒙(1308-1385)(2)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07-03-17


 

王蒙繪畫作品:

《葛稚川移居圖》

 葛稚川,名洪,自號抱樸子,東晉時人,著有《抱樸子》、 《神仙傳》等書傳世。此圖畫葛洪攜子侄徙家于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卷取全景式構圖,但又不像宋畫那樣突出一主峰,而是強調眾多山形所造成的一種整體氣勢和氣氛。除畫面左角空出一小塊水面外,其余各處都布滿了山石樹木,使景致顯得格外豐茂華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疊嶂式。然而此圖又與他大部分作品風貌相異,如樹葉全用雙鉤填色,樹干精勾細描,樹形復雜多變,設色五彩斑斕,不同于他慣用的寫意或兼工帶寫。山石用小筆細寫,并用墨、青、赭等色反復渲染,墨彩相彰,畫斷崖用斧劈、刮鐵、折帶諸皴法,與他常用的披麻皴與解索皴迥異。畫中人物的描法簡潔中見精工,造型頭大身小,古拙可愛。全畫中左下方溪水最亮,烘托了葛稚川的形象。畫面山巖重重,樹木茂密,加上回環的流泉,曲折的山徑,造成一個幽深寧靜、遠離塵世的境地,反映了當時士人對于隱居的希求。



  《青卞隱居圖》紙本、水墨畫

縱140.6厘米,橫42.2厘米

今藏上海博物館

      卞山(一作弁山),在畫家王蒙的家鄉吳興西北十八里處,那里山高林茂,景色幽美。他的外祖父趙孟詈馱?躉?儀?。?菁竊囟薊??氨逕酵肌薄K?塹淖髕房贍蓯且?⒒?彝趺紗醋韉鈉躉?M趺傘肚啾逡?油肌紛饔詒366年4月,據畫上收藏印推測,這幅畫是贈給表弟趙麟的。

      《青卞隱居圖》是在狹長的畫幅內,表現出卞山從山麓至山頂的雄偉奇特的景象。作者以高遠法構圖,畫面下段,近景畫水邊山麓,幽澗流水。在一片茂盛的樹林中,有一人曳杖而行。中段,描繪山巒起伏變化,山勢逶迤而上。深遠之處可見茅屋數間,屋內有一隱士抱膝而坐。上段,最高處畫危峰聳立,表現出可望而不可攀的險峻之勢。整個畫面流動的線條,跳躍的墨點,組成一層層山岡,一組組樹木,密密層層布滿畫面。山勢雖然前后重疊,但氣脈相互貫通,宛如一條游龍飛騰而上,因此有人稱這種畫面結構為“龍脈式”,其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之”字形取勢布景。不過王蒙這幅畫更重視“氣勢”的表現,有一種氣脈的流動感,而且畫面繁密而不塞迫,使人覺得既豐富又靈動。如果以王蒙的畫與倪瓚的畫相比,一繁一簡,都達到了藝術的極至。前人評論王畫“似繁而簡”,倪畫“似簡而繁”,是頗值得人們回味的評價。

      《青卞隱居圖》明代畫家董其昌認為是“天下第一”的山水畫(此畫上綾隔水董書“天下第一王叔明畫”),歷代許多畫家被這幅畫的氣勢和筆墨所折服,尤其是筆墨顯示出王蒙技法的豐富性。現代畫家潘天壽和美術史家王伯敏曾從技法方面作了介紹,認為“這幅畫技法甚為高妙,在描寫時,先以淡墨而后施濃墨,先用濕筆而后用焦墨的方法為之(筆者注:畫山以解索皴為主),用筆亂而不亂,層次井然。山頭打點,方法尤多,有渾點、破竹點、胡椒點、破墨點,表現出山上樹木的茂密蒼郁。全局不多渲染,其深遠之處,都以緊緊的皴擦來表現它,有條不紊,理具其中,充分呈現出空間的深度”(引自潘天壽、王伯敏合著《黃公望與王蒙》178頁)。。[藝術中國網 http://www.artcn.cn/]

      這里補充說明,畫家的筆墨不僅是表現出樹木的茂密蒼郁,山勢的空間深度,而且筆墨還傳遞出強烈的感情信息。那扭曲的皺筆線條,跳躍的苔點,以及近樹上焦墨枯筆粗率的皴擦,呈現出一種令人不安與煩燥的情緒。如果聯系這幅畫的創作時間―1366年4月,正是朱元璋與張士誠雙方軍隊會戰在吳興地區之時,這對“身在江湖,,心存魏闕”的王蒙來說,當然不可能對戰局無動于衷,他面臨前途的選擇,所以筆墨間自然流露出矛盾、不安的焦慮。可見一幅優秀的寫意畫,其筆墨不僅是形式因素,而且有一定的深沉含義,不知讀者以為如何?

《秋山草堂圖》

  《秋山草堂圖》畫高山崇嶺,茂樹清淡,山腳草堂臨水,水際荻花蕭瑟,堂內隱者怡然自得。表現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濕潤,創造出蓊郁深秀、渾厚華潤的境界。畫上自題小篆書“秋山草堂”四字, 下行楷書又識云: “黃鶴山中樵者王子蒙為畫于淞峰書舍”。

标签:書畫家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