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CG插畫 > 插畫藝術 > 歐美插畫 >

新藝術運動著名畫家Alphonse Mucha精美插畫

作者:Mucha 來源:設計之家收藏 時間:2006-06-11

 

    阿方斯?慕夏(1860-1939)Alphonse Mucha 波西米亞人,1860年出生于捷克共和國莫拉維亞 Moravia的地方,是個有遠大志向的藝術家。 Alphonse Mucha 希望能成為一個歷史畫家,雖然已經收到了一筆傳統的宗教的和歷史壁畫、油畫的傭金,但仍然決定上正式的課程來加強 Alphonse Mucha 的藝術的天分。經由一個捷克贊助人的財政援助, Alphonse Mucha 到布拉格和慕尼黑學習,并于1887年來到巴黎。

 

    于巴黎的期間,在慕夏的贊助人十分意外地中止慕夏的財務支持之后,Mucha 發現必須接一些書本雜志和月歷設計等等小委托來過生活。在一個意外的機會里,慕夏是唯一能馬上可以接受 Sarah Bernhardt 為她的戲劇 " Gismonda " 緊急委托的藝術家。雖然負責印刷的 Lemercier 不贊同 Mucha 不尋常的作品,但是 Bernhardt 十分喜歡慕夏的設計并將它出版。Mucha最成功的作品就是慕夏與 Bernhardt 之間的合作。這數年間,Mucha 幫她設計舞臺、戲服、劇院布告、服裝和珠寶等。Mucha 是在一個充滿刺激的時代來到巴黎的,此時正流行維多莉雅時代自由不受約束的生活哲學。Mucha 自己的設計正在此藝術和社會兩個轉折點之間。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是一個世事快速更迭交替、社會價值秩序崩解,新觀念從傳統迸生激發的時代;藝術運動在此時變化頻繁,從后印象主義、象征主義、前拉菲爾派、新藝術到立體主義、野獸主義等的誕生,此起彼落成為歷史閃耀奪目的一刻,而慕夏正是這個時代新藝術的象征。慕夏在今日已是捷克公認的國寶,其所創作的海報與飾板,更是現代印刷美術設計的典范。他所創造出的畫中女子,優雅迷人、在欲言又止中帶著一股誘人心魄的魅力,與畢爾斯利、克林姆筆下的奇特異色女子,形成強烈的對比,塑造出屬于慕夏個人獨特而甜美的清新典型,而成為新藝術中的佼佼者。

 

Alphonse Mucha與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 Art Nouveau流行於1890~1910年間,以比利時和法國為中心,用流暢性的自由曲線(特別以自然植物形狀為基礎)來造形,后來影響至德國、奧地利、捷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國等地。它是介于純藝術與應用藝術之間,具有巴洛克風格與裝飾風格的藝術,經常被應用于建筑裝飾、實用美術、版畫和插畫上的一種風格。這種以感性的有機曲線與非對稱架構為特徵的裝飾風格叫「新藝術運動」(ArtNouveau)。最能充分表現新藝術獨特的曲線者是便是Mucha, Alphonse Mucha 的插圖(例如《夏天》,1896)、海報(1896)及書本的裝潢最有名,畫中人物的臉與肌膚是理想化的寫實風格,而衣裳與背景則是用華麗的曲線造形(花草圖案)來裝飾。

 

 

 

 

關于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美產生和發展的一場運動。其內容很廣泛而且影響很大,涉及的國家達十個以上。它的產生背景與1860年至1890年左右在英美兩國的「美術工藝運動」很相似,它們都是反對維多行亞風格的矯揉造作及過分裝飾,以及反對工業化的生產。

 

    自1890年起約20年的時間,以比利時與法國為中心,出現了一些新鮮且自由奔放的造型運動,廣泛地在歐洲與美國造成國際性的流行。這種以感覺性、有機曲線與非對稱架構為特征的裝飾風格,便稱為「新藝術」(Art Nouveau),在德國稱為「青年風格」(Jugendstil),在法國與西班牙等地則稱為「現代風格」(Modern Style)。


    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結束,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來自傳統的價值觀與生活型態急速轉變,使新藝術在嶄新且多樣化的表現上,產生了希望與不安交纏的復雜感情,與一種世紀末獨特的迫切進展和與世并存的情形。


    新藝術中的流線形曲線,很早以前就已見于麥克慕道(Mackmurd)的設計中了,但是在歐洲大陸,卻直到1890年時,才在比利時正式開花結果。由畫家轉為設計師的亨利.文.得.菲爾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自很早以前就不僅以抽象的曲線形式著名,同時,他還以身為一名承繼魯斯金與摩里斯所影響的理論導師而極為活躍。此外,推展流利且優雅的曲線形式建筑師維克多.霍塔(Victor Horat,1861~1945年),也是一名重要的設計師。總括來說,比利時線條(Belgian Line)抽象度極高,線條在造型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在巴黎,尤金.蓋雅(Eugene Gaillard)、喬治.德.弗爾(Georges de Feure)以亞歷山大.夏波提耶(Alexandre Charp)等人便是依據此,發展出各具特色與個性的作風,又如建筑師海克特.葛利馬(Hector Guimard,1867~1942年),即以地鐵入口的設計而聞名。


    法國新藝術的另一個中心,位于亞爾薩斯地方的古都南錫(Nancy),此一反巴黎的都會風情樣式,發展出重視自然的原住民風格。南錫學派(I`Ecole de Nancy)的造型,很明顯的受到日本美術的影響。玻璃器皿的愛彌兒.賈列(EmileGalle,1864~1904年)的作品,可看出此特征。


    新藝術風潮在1900年的萬國博覽會上,達到最高潮,然而卻由于盡是一些以機械復制出來的,表面性裝飾的次級品,故整個運動便逐漸衰退了。整體來看,新藝術的意義是在于不依過去歷史的風格,而獨創出表達自己時代的風格。而就其自傳統脫離出來這一點來看,日本浮世繪等的表現方式,不可謂沒有影響。

 

海報的興起


    以文字為傳達手段的歷史已久。在18世紀的法國,以文字為主體的同時,也極為盛行使用插畫。自19世紀末開始,許多美術雜志也極為重視圖版與插畫。


    使這種以印象為主體的視覺傳遞傾向確立下來的,始自近代海報的出現。有「海報之父」之稱的朱勒.薜雷(Jules Cheret,1836-1933),自1870年前后開始,在巴黎制作大型且色彩豐富的繪畫海報。由于海報一向皆是以文字為主,故其傳達靜態且抽象的概念性訊息,還須耗用一些時間才能讀取內容。而新的海報為具象的,可在短時間內傳遞其直觀的內容,給予人們動態且強烈的印象上極為成功。


    到了1890年代,羅特列克(Henrie Marie Ratmond de Toulouse-Lautrec,1834-1917年)、波那爾(Pierre Bonnard,1867-1947年)、史蒂因連(Alexander Steinlen)、居爾布蘭松(Olaf Gulbransson,1873-1958年)、阿方斯?慕夏(Alphonse Mucha 1860-1939年)等畫家與設計師,也都積極從事海報的制作,使得海報展示場成了所謂的「街頭美術館」。漸漸地出現了收藏家,并舉辦只展示海報的展覽會,此外,專門的刊物與雜志也開始發行,這個時期可謂「海報風潮」的盛況。


    到了1900年前后,整個風潮遍及西方世界各地,各國都產生了優秀的海報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國也競相制作宣傳海報,在國民的意識統一上,發揮了相當大的效果。海報就這樣以傳達設計的主角身份,逐漸在社會中有了定位。

 

 

标签:Mucha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