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攝影 > 時尚攝影 >

30張賞心悅目的散景攝影作品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09-07-01

什么是散景:

  “散景”(注:本文中的“散景”,就是我們常說的“焦外成像”,為保持文章的原汁原味,仍然保留“散景”這種說法),Bokeh,是一個最近讓很多喜愛攝影的朋友相當感興趣的話題,例如在著名的徠卡鏡頭群中有許多支有著相關令人賞心悅目的”散景”,這其中有75mm/1.4 Summilux M,80mm/1.4 Summilux R,50mm/1.0 Noctilux M,與35mm/2 Summicron Pre ASPH。尤其是這最后一支更有人稱之為King of the Bokeh,散景之王 (注一)。當然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要吹捧徠卡鏡頭的散景有多么的好,事實上,很多的鏡頭制造商也開始將此一鏡頭的特性加入設計時的考量,同理,不止是徠卡的鏡頭,有相當多的日本名制造廠所出的鏡頭一樣有出色的散景,甚至他們也將散景列為設計鏡頭的考量之一,舉個例子來說,相當受歡迎的Contax 645中型相機在美國的英文版的介紹說明書中,就將Bokeh列為他們的鏡頭其中之一的優點。由此可見,這個觀念已經逐漸的形成。而本文是是想試著將這一個讓人感到困惑的字眼借由文字與圖片介紹一下,讓有興趣的朋友多了解。

  Bokeh這個英文單字初看就覺得它不是源自英國或是美國,沒錯,它不是正式的英文單字,它是自我們的鄰國日本而來的,要念BOKEH,依英文的念法是BOKE,然而這是轉化的英文,所以它的正確念法應該是Bo-Ke,在英文的文字中要找一個接近這個Bokeh意思的字并不容易,真要找一個英文單字的話,Convolution可能是最貼切的了。Convolution是意指影像漸變模糊的一個過程,而真正的散景 (Bokeh) 也是于景深外的影像漸漸變為模糊松散的。景深是一個被很多攝影朋友忽略的重要概念,這或多或少與使用自動對焦相機與鏡頭所形成的拍攝習慣有些關系,由于自動對焦的精準,現代人的拍攝有時候就不再需要利用景深去彌補對焦時的失誤,我們常見的自動對焦鏡頭的景深表尺時常是語焉不詳的,更不用提變焦鏡頭,變焦鏡頭上的景深表尺可以說是聊備一格罷了。

注一:這三篇文章刊登在《攝影技術》Photo Techniques 1997年 5/6月號,雜志原名為"Darkroom Techniques",分別是:《何謂散景》(What is bokeh ),作者John Kennerdel、《關于散景的名詞探討》(Notes On the Terminology of Bokeh),作者Oren Grad,以及《散景的技術面觀點》(A Technical View of Bokeh),作者Harold Merklinger

  所謂的Bokeh,它有松散模糊的涵意在其中,而Bokeh在日本人所強調的鏡頭特質中,指的是:影像中松散模糊的前景或背景,事實上如果要細分,Bokeh還有許多的其它的很多不同的型態。像有一種叫Nisen Bokeh,這種散景恐怕不會是你想要的,因為它的特色是一直線物體的背景會同時出有兩直線物體的背景,或許我們可稱它為雙線散景,像這樣出現的散景,通常是不好的散景。還有一種叫Enkan Bokeh,這是會產生環狀的散景,或可稱為環型散景,這種散景常可以在反射式的鏡頭中發現,美國人稱他為Donunt狀的散景,因為它與美國人嗜吃的甜甜圈的形狀是一樣的。一般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背景的光源所形成的近圓形光斑也是散景的一種,這種散景的產生與光圈葉片數目,和光圈的孔狀是有相當大的影響,而這種因為光圈孔成近似圓形所產生的叫做”Ten Bokeh”,點狀散景。

圖一 Leica M6 TTL, 75mm/1.4 Summilux M, Fuji Sensia at E.I. 100

如圖一,在蘭花背后的光斑形狀就會與光圈開孔的形狀有密切的關系。這種散景是很常在用大光圈長焦距鏡頭拍攝物體時,從物體背后的點狀光源呈現出來的散景形狀,一般人都是喜歡越圓的越好,而要越圓的形狀,光圈的葉片數目一般來說是要越多越好,至于為何要葉片數越多越好是由于越多的光圈葉片會有比較像圓形的光圈孔。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