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攝影 > 攝影學堂 >

卡爾·蔡司(Carl Zeiss)和蔡司鏡頭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08-05-25

卡爾?蔡司先生

卡爾?蔡司(Carl Zeiss,1816年9月11日-1888年12月3日),光學儀器企業家,以其創立的蔡司公司聞名于世,本人對于現代透鏡的制造生產也貢獻良多。蔡司在德國威瑪起家,到了1840年代,已成為知名的透鏡制作者,他制造的高品質透鏡以孔徑大、成像清晰著稱。他在耶拿自設工場,開始他的制造透鏡的生涯,起初制造顯微鏡鏡頭,后來制造高品質照相機鏡頭 ,1888年在開始透鏡生涯的耶拿逝世。

中年的卡爾?蔡司

卡爾?蔡司的生平

蔡司在德國威瑪的語言學校學習,并師從弗德烈?科爾納博士(Dr.Friedrich K?rne)習藝,當時科爾納正在研究用于望遠鏡目鏡的玻璃。他隨后在耶拿大學學習數學、實驗物理學、人類學、礦物學、和光學。七年后,他自己創立一個小工作室,當時工作室中工具十分貧乏。他做出許多透鏡,但只得到一點認同,直到1847年他雇用他的第一個學徒。同年他的前老師科爾納去世, 促使蔡司畢生致力于顯微鏡事業。

1847年蔡司開始將全部時間放在制造顯微鏡上。他的第一項革新是制造只用一片單透鏡的簡單型顯微鏡,適合用于解剖的工作。在他第一年生產這批顯微鏡時,他賣了大約23臺。他很快意識到他需要新挑戰,因此此他開始研發復合式顯微鏡。隨后,他創造了Stand I,并于1857年打進了銷售市場。。

在1861年憑他的設計,他在圖林根州工業展覽會上獲頒一枚金牌。這些顯微鏡被認為是德國最佳的科學儀器。這時候他有大約20名員工,他的事業仍然持續成長。1866年蔡司工廠賣出第1000臺顯微鏡。同年物理學家恩斯特?阿貝博士以研究導師的身份加入蔡司工作室,兩人一同研究光學產品的科學基礎原理,1872年他們聯合制作出了復合式顯微鏡,這臺復合式顯微鏡是現代所有復合式顯微鏡的始祖。


在這個期間,蔡司做出至此為止最好的透鏡。理論上,阿貝正弦條件能大大改善透鏡品質,但問題在于當時沒有足夠強度的玻璃來測試這個學說。

所幸阿貝博士認識了奧托?肖特。30歲的肖特是位剛獲得博士學位的玻璃化學家。1879年他們合作,很快在1886年生產了新型玻璃,能充分地表現阿貝正弦學說。這種新型玻璃為新顯微鏡的物鏡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消色差物鏡(Apochromates)。

肖特專門生產用于新型卡爾?蔡司顯微鏡的玻璃,1884年建立了一個全面的工廠,其所有權屬于蔡司、阿貝、肖特,稱為Jena Schott & Genossen光學工廠。耶拿玻璃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玻璃。

蔡司在創造出劃時代的顯微鏡后不久后的1888年去世。蔡司在遺囑中將的股權轉移給兒子洛迪里克(Roderick)。洛迪里克將股權出售給阿貝,1889年,阿貝成立卡爾?蔡司基金會。該基金會又成立了一個新的集團,作為蔡司公司的所有者。

150 年歷史的卡爾蔡司生產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高品質透鏡。以其獨有的色彩還原和成像特點令世界攝影愛好者愛不釋手。HandyCam 里裝備了變焦鏡頭 (Vario-Sonnar)(Vario-Tessa)。分辯率及對比性高,顏色還原出色,幾乎沒有四角失真現象。忠實提供高畫質量攝影。同時,透鏡T*(T star)表面涂層,抑制無用反射光,使圖像更鮮明。[Vario?Sonnar]達到MTF指標 ※ ,生產中為確保質量,在透鏡塊上編上序號,在嚴格的質量控制下逐一生產出來的。

卡爾?蔡司的生平軼事
一個僅高中畢業的學徒工;德國古鎮耶拿(Jena),卡爾?蔡司的故鄉。當初也許誰也沒有想到古鎮上的這位學徒會成為世界光學巨子。

因為多年對光學和化學的興趣,在學徒期滿之后,卡爾長期在當地的耶拿大學(粉不錯的大學,度假的好地方,可惜計算機專業......)旁聽。1846年,30歲的卡爾創辦了一個工作室,早期產品是放大鏡片和簡單的顯微鏡。得益于兩位大科學家恩斯特?阿貝和奧托?肖特(聽說過光學玻璃中大名鼎鼎的“肖特”玻璃嗎?開創者就是此老)的幫助,蔡司廠光學鏡頭的質量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二戰以前設在德累斯頓的生產車間,是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大的照相機工廠。

一波三折的經歷

1945年2月14日晚上,災難降臨,德累斯頓(明年一定要去逛逛這個易北河畔的佛羅倫薩)照相機工廠被盟軍炸毀。在二戰將近結束時,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占領了耶拿,由于雅爾塔條約規定美軍的位置必須后退向西移,德國被一分為二,耶拿和德累斯頓全部由蘇軍占領。 對于這個光學巨人的財富,俄國人當然不會讓“美帝國主義”染指,作為戰爭賠償,蘇軍拆除了剩下94%的工廠設備。在基輔建立了現在的Kiev( 基輔)照相機制造廠(借著這一絲血脈,俄羅斯鏡頭至今還能在光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德國人的技術好像搶不走,在耶拿大學的支持下“Carl Zeiss Jena”的標志很快又出現了。當初被巴頓掠走的126名蔡司關鍵管理人員和技師,在美國的支持下,也在聯邦德國(西德)的奧伯考亨重新建廠。卡爾?蔡司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也獲得了新生,蔡司廠從此一分為二。

東德的產品冠名Carl Zeiss Jena(卡爾.蔡司.耶拿)史稱“東蔡”,西德的產品冠名Carl Zeiss,史稱“西蔡”,東、西蔡都標榜自己為是蔡司正宗,其實雙方在設計上都秉承了蔡司傳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是這種競爭使得蔡司在光學技術上的更臻完美。

兩德統一后,東西德的蔡司廠又聯系經營。總部仍在奧伯考亨,擁有員工3500名,同時在世界各地設有分廠。這時的蔡司雙劍合壁,在光學領域已經是第一強者。在135領域還尚有康太克斯與徠卡抗衡(康太克斯采用卡爾蔡司),但到了120領域Carl Zeiss 便稱雄天下:哈蘇、祿徠兩大120巨頭都使用卡爾蔡司鏡頭。進入數碼時代,依靠蔡司的鼎力相助,原本是光學外行的索尼,搖身一變,成為消費級數碼相機的業界老大之一。

經典的締造者

蔡司開創了鏡頭工業中的諸多經典設計。蔡司的創始師保羅?魯道夫就是鏡頭制造史上最有名的設計師之一。1890年,他設計出第一只消像散正光攝影鏡(Anastigmat),開創了蔡司鏡頭的新紀元。1896年魯道夫又發表了大名鼎鼎的普蘭納(Planar)雙高斯結構的鏡頭,對各種鏡頭像差都進行了出色的糾正。此后,世界各地生產的各種品牌的標準鏡頭(包括徠卡)無不借鑒普蘭納鏡頭的設計。

1902年,他又設計出四片三組的“鷹之眼”――天塞(Tessar)鏡頭,雖然結構簡單、價格適中,成像質量驚世駭俗,明快銳利。

其他諸如廣角鏡頭的典范Holgon、大光圈鏡頭的典范Sonnar(索尼DSC-F828的鏡頭正是基于Sonnar鏡頭結構設計的)、專為旁軸相機設計的Bio-gon等等,都是蔡司創造的經典名鏡。光學產品只要沾了蔡司鏡頭的邊就有市場,這就是事實。

在蔡司、徠卡的耀眼光環下,羅敦司德(Rodenstock)和施奈德(Schneider)在外行人眼里變的默默無聞。其實在德意志百年的光學傳統工業里曾經出現過大量的優秀品牌,但在蔡司、徠卡的壟斷下大多凋零了,但羅敦司德和施奈德靠自己的一流的設計還堅強的存在。如果你看到哪款數碼相機使用了羅敦司德和施奈德的鏡頭,其他的不說,光學性能盡可放心。雖然有傳聞說數碼相機用的德國鏡頭都只不過是德國設計甚至授權,但就算鏡頭在日本或其他什么地方OEM,德國人也會顧忌一點自己的面子,性能絕不會太離譜。

老年的卡爾?蔡司

關于肖特玻璃廠

肖特玻璃廠(Schott Glaswerke AG)是德國制造光學玻璃的工廠,1884年由恩斯特?阿貝和奧托?肖特在耶拿創建。最初的肖特玻璃目錄只有不到五十種光學玻璃。二戰后,肖特玻璃廠一分為二:一個在東德耶拿,一個在西德美茵茲。德國統一后,兩個工廠合并為一個公司(Schott Glaswerke AG)。現在的美茵茲肖特玻璃廠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學玻璃廠,其肖特玻璃目錄有一百多種光學玻璃。肖特玻璃廠的光學玻璃是設計和制造光學透鏡的重要材料。卡爾?蔡司集團擁有肖特玻璃廠的全部股分。

肖特玻璃廠現有美國分公司(Schott Glass Technologies,Duryea,USA)和中國分公司:肖特玻璃中國有限公司。

蔡司公司

蔡司公司官方網站 http://www.zeiss.de/

蔡司公司的標志

卡爾?蔡司公司股份公司(Carl Zeiss AG)是一家制造光學系統、工業測量儀器和醫療設備的德國企業。公司的名稱來源于它的創始人之一---德國光學家卡爾?蔡司(1816年-1888年)。它由卡爾?蔡司(Carl Zeiss)、恩斯特?阿貝(Ernst Abbe)和奧托?肖特(Otto Schott)于1846年在耶拿(Jena)建立。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緣故,原來的公司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家是位于上科亨(Oberkochen)的卡爾?蔡司股份公司(Carl Zeiss AG),它在格丁根阿倫和Hallbergmoos擁有兩家重要的附屬工廠。另一家是位于耶拿卡爾?蔡司有限公司(Carl Zeiss GmbH)。

卡爾?蔡司是蔡司集團(Zeiss Gruppe)的第一組成公司和卡爾?蔡司基金會(Carl-Zeiss-Stiftung)的兩個最大的組成部分之一。蔡司集團位于海登海姆(Heidenheim)和耶拿。

卡爾?蔡司基金會的另外的組成公司是玻璃制造商肖特有限公司和耶拿玻璃廠(Jenaer Glaswerk),分別位于美因茨(Mainz)和耶拿。


蔡司?依康的歷史

卡爾?蔡司有限公司的歷史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耶拿,當時那里是全球最大的相機產品基地。蔡司?依康(Zeiss Ikon)正是這些許多品牌和廠商中重要的象征。

戰后,蔡司搬到了上科亨(位于德國西南部)和Braunschweig。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蔡司集團在德累斯頓(Dresden) 及周邊地區的公司產生出了一些新的技術分枝,例如工業自動化用產品。但是蔡司仍然是一家相機制造商,繼續生產潘太康(Pentacon)和百佳 (Praktica)以及一些特殊用途的鏡頭。蔡司 還擁有康太克斯(Contax)品牌和一些其它國際性品牌。

蔡司同樣還生產太空望遠鏡的鏡頭。

今天,有三家公司繼承了蔡司?依康,它們是:蔡司德國(Zeiss Germany)、芬蘭/瑞典依康(Finnish/Swedish Ikon)(購自西德蔡司?依康有限公司)以及東德的蔡司?依康。


蔡司鏡頭設計

從二十世紀初以來,蔡斯發展了幾種鏡頭設計(從廣角至望遠排列):

    * Distagon:為逆焦式的廣角鏡頭設計,主用于18mm至35mm,特色是變形輕微且中央解像力高。
    * Biogon:為對稱式設計,專用于連動測距式(RangeFinder)相機,解像力平均,但失光明顯。
    * Hologon:專用于超廣角的連動測距式相機,但比Biogon有更明顯的失光,需用濾鏡校正。
    * Tessar:“天塞鏡頭”,為標準的鏡頭設計,主要以四片三組鏡片構成,特點:低變形且輕薄。
    * Planar:中國大陸音譯為“普籃納”,為標準廣角到135mm中望遠的鏡頭設計,是6片四組鏡頭的全對稱高斯式,起初只有f/4.5。今日Planar鏡頭已作到f/1.4。Planar的特點是色差修正完善,對稱設計,變形極低。Planer為保羅?儒道夫于1896年所設計。
    * Sonnar:中國大陸音譯為“索納”,為中望遠(135mm)至望遠(250mm)的設計,特色是無球面像差,失光極微,變形低至肉眼無法辨識,但色散須以APO修正。為1931年蔡司光學設計家路德維希?雅可布?貝爾特勒發明。Vario-Sonner為衍生自Sonner的可變焦設計。
    * Tele-Tessar:為衍生自Tessar的超望遠(250mm以上)設計,特色是無球面像差、變型極低、失光極輕微且鏡片組成極少,最低鏡頭數是300mm F/2.8,只用了7片鏡片。
    * Mirotar:為超望遠的反射式鏡頭。有一般攝影用的500mm f/8以及太空用的500mm f/4.5與1000mm f/5.6。
    * Super Achromat:為目前消色差能力最好的鏡頭設計,只用于哈蘇相機(Hasselbled)。
    * Mutar:1.4x,1.7x加倍鏡,用于Rolleiflex 雙鏡頭反光照相機、Rollei 16微型相機,目前只用于索尼的數位攝影機。

蔡司產品







網友制作的佳能與蔡斯鏡頭的拍攝比價(僅供參考)


蔡司聲譽

雖然已有百年歷史,但蔡司仍然是與昂貴和高質量的光學鏡頭聯系在一起的。蔡司鏡頭通常被認為是一流的、設計優良的,是能產生高畫質圖像的。

蔡司將其技術授權于第三方公司來制造,事實上,許多公司都是這樣做的。較著名的包括哈蘇(Hasselblad)、祿萊(Rollei)、以及索尼Alpha。

2005年4月27日,蔡司公司宣布與諾基亞(Nokia)公司在相機移動電話市場合作。第一款產品諾基亞N90已經面市。其他已面市的機種為諾基亞N73、諾基亞N93、諾基亞N95。在07年第四季度也將上市500萬攝像頭卡爾蔡司鏡頭手機諾基亞N82。
    * Mutargon:減倍鏡(又稱廣角鏡),目前只用于索尼的數位攝影機。
    * T*鍍膜:為多層式防反光鍍膜,為蔡斯與祿萊(Rollei)所合作開發。

蔡司最新ZF鏡頭

蔡司鏡頭在業界擁有崇高的地位,不過蔡司業務廣泛,工業、軍事領域均有涉足,而在民用產品領域各種電影鏡頭、中大畫幅鏡頭又占了不小的比例,真正最受廣大攝影愛好者歡迎的135單反鏡頭產量其實非常小,過去也僅為CONTAX一個牌子生產。不過隨著DSLR興起,面對這么大一個市場,蔡司當然不會輕易放過,CONTAX停產后,蔡司轉為提供尼康卡口的ZF鏡頭。

Carl Zeiss Planar T* 1.4/85(折合人民幣6400元左右),以及Carl Zeiss Planar T* 1.4/50(折合人民幣3300元左右),這兩款是最早上市銷售的ZF鏡頭,需求也是最大的。

在這套ZF鏡頭里除了繼承了CONTAX系統的所有長處,更是融入了蔡司引以為豪的電影鏡頭技術,包括ZEISS Ultra Prime、Master Prime,以及DigiPrime。在介紹這些技術時,蔡司甚至自豪的表示,鏡頭的效果,看看電影《指環王》、《亞歷山大大帝》、《亞瑟王》、《空軍一號》、《借刀殺人》、《金剛》就知道了。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