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接近被攝者
接近被攝者,是著名《生活》雜志攝影師Alfred Eisenstaedt(阿爾弗雷德?埃森施塔特)的一個既聰明又簡單的策略。他不會立即拍攝,而是上前請求被攝者允許他接近,并對自己的裝扮進行無微不至的調整,拉直并不需要拉直的衣領,掃去一兩根相機根本拍不出來的頭發。他并不去做任何有實際意義的事情。如此打點一番后被攝者的外表不會有任何變化。但是……他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接觸被攝者。
他消除了被攝者的戒備,他與他們更加親密,這是信任的開始。他與被攝者開始了一種無言的對話。被攝者會覺得,“哦,明白了,他想讓我看起來更好,試試吧。”然后被攝者開始變得喜歡被他拍照,也許不會像Sophia Loren(索非亞?羅蘭)那樣喜歡,但一定會大有起色。最后,他將拍到一幅成功的作品,而不是毫無生氣的肖像。
如何拍攝這類照片:
對于一定年齡段的女性,特別是像Sophia Loren(索非亞?羅蘭)這樣標志又經典的美女,布光時一定要力求柔和。把光線想像成一條柔軟的毯子,輕輕地包裹她的面頰,點亮她的雙眸,消除陰影和線條。因為屋頂比較低(我們在一座酒店的會議室里拍攝)反復調整布光的結果是光源幾乎連成了一體。
相機左邊有一個柔光箱在她面部以上,另一個稍小號的在面部以下,但這兩盞燈擠得如此之近,效果其實等同于一個超大號的柔光傘包圍她的面部,讓她在這種光線中得以光鮮靚麗,并讓她的秀發更富于層次和深度。有時,我還會帶上一塊12英尺的絲布(或者床單)來罩住整個燈架。這樣燈光就好像穿上了一件大號白罩衫,散發出無比柔軟的光線。因為是兩個不同的光源,我仍然可以對它們的方向和亮度進行微調。
這里我就要談到一個重點。要充分滿足外拍的需要,最理想的配置是為每一盞閃燈配備獨立的電源箱,盡管價格高昂,且攜帶不便,但肯定物有所值。獨立電箱供電不僅為閃燈分別調節閃光輸出量帶來便利,也避免了單一電箱帶多燈頭閃光瞬間電壓過大容易造成斷電的尷尬,同時多個電箱還為整個閃光系統出現壞件提供必要備份。我現在有 14個電源箱和 17盞燈。
尋找與眾不同的機位
有一個大家不得不面對的事實,一切已經司空見慣,一切都已經拍過。那怎樣才能得到一張與眾不同的照片――特別是想要拍攝一個換燈泡的主題時?不妨試著爬上帝國大廈拍。
就像拿破侖當年入侵俄國的時候想的一樣,您肯定會覺得這能有什么難呢?其實困難很多。雨、雪、冰都是敵人。那座高樓我爬了四次。最后一次,最后一天里,我才拍到這張照片。
當時我拍了不止一張,在燈泡亮度和天空配合得恰到好處時,我拼命的謀殺膠片,10分鐘之內我單手持機移步換景拍完了14卷,并且一切只托付給一根保險繩。回想起來,我真希望當時我有臺數碼相機和8GB的存儲卡,在那么高的地方我換了 14個膠卷,倘若失手掉下去砸到人,恐怕我現在就要坐監獄了。
而在這之前我足足等了六個月,失敗了三次,霧里把腦袋伸出窗戶往外爬時還在頭上留下了兩英寸的疤,因為四次掐斷微波信號還得罪了紐約若干電視臺(否則我非得被微波烤熟了),而《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稿期也不得不一拖再拖,然而這幅照片最后以一整個跨頁發表。這一切都是因為我的機位與眾不同。
學會遮擋控制光線
“光影呈現,務必確保它呈現得如你所愿。”一個攝影師肯定不想讓觀者看了照片說:“哈,他肯定是這么布光的。”他只想讓讀者說“哇,太棒了。”這和魔術師不想讓人看穿他的袖子是一個道理。
拍攝全身人像最致命的錯誤之一,就是使用閃光燈時不進行遮光。比如,閃光燈布在相機左側,一切就緒,模特也不錯,背景也不錯,但因為背景和模特同處一個光源,照度相同,拍攝出來的照片會使模特與背景曝光量一致,畫面層次平均,讓觀者找不到作品表現的重點,眼光不能集中在攝影師預設的興趣中心――模特身上。
如何拍攝這類照片:
慢慢來照著下列步驟做
A,升起燈頭,這樣大量的光照越過主體消失在遠處。
B,用蜂巢或者四葉片收攏燈光打在主體上。
C,順手抄一樣方便的東西,比如一張黑紙、一塊布、夾克衫之類,擋住反光傘或者柔光箱下部三分之一,使得畫面下部不再受光。這樣,光線就自然地落在了主體的上半身而沒有照亮地面。光影呈現,如你所愿。
打破常規構圖
“按照構圖法則拍攝,當然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比如經典的“黃金分割”法。但有時打破它你將會獲得更意想不到的效果。”――喬?麥克納利。
我當時在喬治亞州的Augusta為《高爾夫文摘》拍攝。漫步在一個貧民居住區時,我發現有幾個人正去教堂做禮拜。于是我跟著他們進了教堂,并立即被它的簡樸和肅靜所打動。我見到了這里的牧師Grier先生,并且和他坐下來攀談。我跟他談了我計劃拍攝他的想法,他同意了。牧師是個很和藹的人,只是長得有點嚇人。(看看他手掌有多大吧。要是我都不敢參加這個教區!)
簡潔是最適合這幅照片的。我把牧師放在畫面正中,讓他散發著莊重和權威。緊挨著畫面邊緣我用一個柔光箱打在他頭頂上。最關鍵的一點是他手中拿著的十字架。我用了一只熱靴閃燈,尼康 SB-800,讓助手拿著并打光在一個小號金色反光板上。只是這一小點金色光線,讓十字架褶摺生輝。順便提一下,他頭頂上像光環一樣的吊燈可不是偶然出現在那里的。
馬上就要和大腕兒的經紀人通電話了,要說服他們把電影明星用一根鋼索吊在離地 500英尺的直升機下飛過好萊塢標志,實現當時我們一個很大膽的創意。
我當時在為《美國國家地理》拍攝一個叫做“世界在一起”的專題,想表現亞裔演員如何影響好萊塢。我想與楊紫瓊合作。剛開始我完全按照好萊塢套路,帶著化妝、造型等各色人等飛到洛杉磯郊外的干湖床,拍了許多漂亮的照片。但《美國國家地理》編輯坦白地告訴我,這根本就不是他們想要的。他是對的。后來我們在直升機上即興拍了一組特技。我們都站在起落架滑橇上,150英尺高沒有任何保險繩。但拍出來效果也不太理想,我們倆太近了。但她證明了自己是個不僅漂亮并且勇敢無畏的女演員。
于是我蠢蠢欲動,又有了更危險的主意。不如把她吊在直升機下面飛過好萊塢標志─一幅既特技又好萊塢的照片,一舉兩得。她的經紀人不干,但她同意了。
在給編輯打過電話談過想法之后,我們便出發了。這次拍攝可不簡單,我們先取得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同意,在好萊塢山上建立一個臨時停機坪,找來洛杉磯最好的飛行員和拍過《泰坦尼克號》的直升機絞盤操作手,又在保險公司為整個洛杉磯買了保險。鉤好了鋼索,直升機慢慢起飛了,楊紫瓊和我開始在云中漫步,她在空中既端莊又勇敢。拍攝的關鍵是和她同步。我不想用長焦鏡頭從另一架直升機上拍攝,我要靠近她用廣角拍,以獲得視覺的沖擊并有足夠的景深保持好萊塢標志清晰。
著陸后她笑著告訴我,“知道嗎,我可怕高了,一直沒敢往下看。”后來這張照片被《美國國家地理》作了開篇的照片,也引來了大家的評論。不過大部分都是我同事,看我被鋼索吊在直升機下面的樣子,他們都建議我該減減肥了。
本文節選自《瞬間的背后――喬?麥克納利經典傳奇照片解密》,ISBN 978-7-115-19386-5/TB,[美]喬?麥克納利著,何大鵬翼,人民郵電出版社“世界頂級攝影大師”叢書之一。
推薦設計
優秀海報設計精選集(8)海報設計2022-09-23
充滿自然光線!32平米精致裝修設計2022-08-14
親愛的圖書館 | VERSE雜誌版版式設計2022-07-11
生活,就該這麼愛!2022天海報設計2022-06-02
最新文章
利用線條,讓我們的照片攝影學堂2019-03-20
如何利用 Lightroom 調出一張攝影學堂2019-03-20
黑白還是彩色?街頭攝影攝影學堂2018-12-18
拍出電影感的人像要注意攝影學堂2018-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