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攝影 > 攝影學堂 >

攝影發燒友需要知道的12個常識(2)

作者:佚名 來源:IT168 時間:2009-08-24

 

鏡身驅動對焦好還是機身驅動對焦好?

  鏡頭的驅動方式常常也成為愛好者們關心的焦點,所謂鏡身對焦是指鏡頭內置了驅動電機,僅僅從機身取得電力供應和驅動信號,而完成對焦所需要的扭力則由鏡頭自身提供,機身不內置對焦驅動電機或者機身內置對焦驅動電機不參與鏡頭對焦工作,而機身對焦則是指鏡頭沒有內置驅動電機,由機身電機通過驅動軸輸出扭力驅動鏡頭對焦的工作方式。

  鏡身對焦的典型例子是佳能EF鏡頭。EOS系統幾乎所有的EF鏡頭都內置了鏡身驅動馬達(那幾個TS-E移軸鏡頭是手動的),EF卡口也是典型的電子化界面卡口,eos機身中也沒有內置對焦驅動電機。而尼康則是典型的機身驅動派(除了僅僅支持AFS及AFI鏡頭的D40/D40X),除了AFS和AFI鏡頭之外,其他的尼康AF鏡頭都是由機身來驅動的。

配合鏡身驅動的佳能EF鏡頭,EOS機身上沒有搭載驅動電機

機身驅動的尼康D3,紅框內就是機身驅動電機

  鏡身驅動的好處是可以根據鏡頭不同選用不同的對焦馬達,如此量體裁衣不會產生對焦馬達扭力不足或者過剩的情況,不足之處是會增大鏡頭的體積和使鏡頭設計復雜化,因為要分配對焦馬達放置的空間,不過聰明的佳能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做出了環形超聲波馬達,這樣只用把鏡頭做胖一圈就可以了,不必占用寶貴的鏡身內部空間。

 

  而機身驅動對焦的優點則是鏡頭設計可以相對簡單,缺點就是對焦馬達扭力固定,有可能會產生大鏡頭驅動扭力不足對焦速度較慢,而小鏡頭扭力過剩的情況,而且為了提高驅動能力,機身對焦馬達一般都會選擇扭力較強的型號,耗電量和噪音都不容樂觀,另外還有一個不足就是機身驅動軸和鏡頭驅動軸接合部分一般都有不小的曠量,這對于精確對焦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卡口是機械界面好還是電子界面好?

  上面說到了驅動形式的問題,就免不了要說說卡口設計的問題,類似于佳能EF卡口一樣,卡口只負責傳遞信號而不負責傳遞驅動力的,屬于全電子界面卡口,而類似于尼康F卡口一樣,不但但要傳遞信號,更有機身對焦馬達的驅動軸用以傳遞扭力的,屬于機械電子混合界面,這兩種卡口優劣高下一看便知,全電子界面卡口需要配合鏡身驅動鏡頭來使用,因為不傳遞機械扭力,所以相機和鏡頭接合部位密封性更高,而且鏡頭后組可以設計出更大的孔徑,而機械界面要留出固定的傳遞扭力的位置,所以鏡頭設計上會略顯復雜,而且鏡頭后組很難做大,這對于制造大口徑長焦鏡頭來說是個致命的缺陷。

佳能EF卡口,全電子化界面,不傳遞機械扭力

尼康F卡口,機械電子混合界面,紅圈處即為機身對焦電機傳遞扭力的驅動軸

為什么尼康沒有超大口徑鏡頭?

  對尼康系統有一些了解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尼康在很多焦段都缺乏超大口徑自動對焦尼克爾鏡頭,比如在85mm段最大的是85/1.4,而佳能的有85/1.2,在50mm段尼康最大也是50/1.4,而佳能有50/1.0(之前還在旁軸的canon7上做過一個很變態的50/0.95),在35mm段上,尼康最大的是35/2,而佳能有35/1.4……,這么對比下來,如果我是尼康,早該羞憤自盡了,那么為什么光學設計水平很強勁的尼康會缺乏此類鏡頭呢?這原因又得扯到F卡口上來了。

  大家都知道尼康的F形卡口已經歷經40多年的風風雨雨,從MF時代一直跨入AF時代而且也將繼續發展延續下去。在尼康機身上的卡口的內徑是44mm,其實就是將35mm底片對角線(43.27mm)"四舍五入”而來的,其意義就是可以將從鏡頭射出來的與35mm膠片面積相同面積的光直接引入機身。這里有一個專業詞匯:從鏡頭卡口法蘭盤到焦平面的距離叫Frangle ForcalLength----一般來說約定俗成的翻譯成“法蘭焦距”“法蘭焦距”的大小是很有學問的,太小了就無法容納下反光鏡,TTL測光等機構;太大了影響鏡頭的實際通光口徑和最近攝影距離。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除Contax AX(下圖)這個絕無僅有的焦平面移動自動對焦單反以外的其它所有SLR的“法蘭焦距”都是一定的。尼康相機的“法蘭焦距”為46.5mm,這又與鏡頭最大通光口徑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用簡單的三角幾何來給大家講解一些其中的“奧秘”。


  不過在講這個以前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鏡頭“最大通光口徑”的定義:在焦平面中心上鉆一小孔(孔的直徑應小于鏡頭焦距的150分之一),將這個孔看作一點光源其發出的光經鏡頭折射成一束圓柱形光,這圓柱的直徑的稱作該鏡頭“最大通光口徑”。這圓柱的直徑與鏡頭焦距的比稱作“最大通光口徑比”,我們經常在鏡頭上看見1:1.4,1:2.8等等就是這個意思。


  接著講這“法蘭焦距”,我們把一焦距為50mm的鏡頭簡化成一焦距為50mm的簡單凸透鏡。我們從側面來看鏡頭,法蘭盤的直徑為44mm,以其為底作一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頂點為焦平面的中心。好我們現在就知道了這個“法蘭焦距”其實就是這個三角形從頂點到底的“垂線”,而鏡頭的光軸也正與其重合,鏡頭的焦點就是這個三角形的頂點。我們現在把這“垂線”延長至50mm(即鏡頭的焦距),把剛才的三角形“放大”。

 

  這個新三角形的底就應該是這個50mm的“鏡頭”的“最大通光口徑”,經過簡單的三角幾何計算我們會發現這個“最大通光口徑” 大約為47.3mm。我們現在就明白了尼康50mm標準鏡頭的“理想最大通光口徑比”為1:1.06≈1:1.1,當然剛才我們的計算做了太多的“理想化”假設,而實際上尼康標準鏡頭的最大口徑比只能達到1:1.2左右,然后再加上機身向鏡身傳遞扭力的驅動軸,還有鏡身內部的減速機等等機械結構,能做到1:1.4已經比較出色了,所以說尼康鏡頭全面轉向超聲波化之后,那些手動時代的牛頭才有可能被重現,比如AIS Noct 58/1.2。當然如果當初尼康再把卡口做大約3mm的話,估計今天我們就能看到1:1.0的尼康鏡頭了。

 

标签:12個常識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