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文化藝術 > 民間藝術 >

剪紙藝術—京劇臉譜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收藏 時間:2006-11-24

  臉譜藝術的發展與中國戲曲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約在十二至十三世紀的宋院本和元雜劇的演出中,就出現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塊白斑的丑角臉譜。凈角臉譜相傳在中國戲曲發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樂舞節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這假面具就是臉譜的鼻祖。

臉譜的起源與發展

  臉譜藝術的發展與中國戲曲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約在十二至十三世紀的宋院本和元雜劇的演出中,就出現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塊白斑的丑角臉譜。凈角臉譜相傳在中國戲曲發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樂舞節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這假面具就是臉譜的鼻祖。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大面出于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這就是齊人表演蘭陵王戴面具擊敵樂舞的記載。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貴州省星義地區布依族村民喜愛的古老地方戲,仍有戴藝術面具演出的習慣,這可算是臉譜歷史中的活化石。但隨著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戴藝術面具演戲越來越不利于演員面部的表演,藝人們就用粉墨、油彩、鍋煙子直接在臉上勾畫,這樣就逐漸產生了臉譜。當時,戲班以露天演出為主,離戲臺較遠的觀眾往往看不清演員的面部表情,勾上臉譜使觀眾在遠處就能一目了然。

  為適應露天演出,所勾臉譜一般只用黑、紅、白三種對比強烈的顏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面部肌肉輪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這種原始的臉譜是簡單粗糙的,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逐漸裝飾化了。到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京劇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劇臉譜也在吸收各地劇種臉譜優點的基礎上,經幾代著名演員和戲劇藝術家的不斷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創新改革,得到充分的發展。圖案和色彩愈來愈豐富多彩,各種不同人物性格的區分也越來越鮮明,并創造出許許多多歷史和神話人物的臉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妝譜式。

  臉譜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為采用某些色彩的。紅色有臉譜表示忠勇士義烈,如關羽、妾維、常遇春;黑色的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等;黃色的臉譜表示兇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等;白色的臉譜一般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趙高等。







标签:剪紙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