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文化藝術 > 戲劇藝術 > 戲劇知識 >

京劇知識(2)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收藏 時間:2007-02-23

京劇舞臺上的桌椅代表什么?

京劇舞臺上的中央,通常在演出中桌椅不同程式的擺法,有著不同的意義。它們代表不同的地點和環境。比如:舞臺上的一張桌子可以代表飯桌、床、陵寢、又可以代表樓、山。舞臺上的一把椅子可以表示內室、書房、圍墻、門、井。而桌子和椅子搭配起來可以表示是城樓、船只。

這些桌椅不同的組合,意義更有區別。比如: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搭配起來,不同的擺法就有著不同的解釋。比如:正中央擺了一張桌子,桌子后面有一把椅子,稱為大座,根據桌上不同的擺設,可以代表書房、公堂、也可以表示人在睡眠。如果椅子放在桌子前面,稱為小座,表示人物閑來無事,或者等候消息。

一張桌子兩把椅子的時候,桌子擺在中間,兩邊各一把椅子,擺成八字型,這說明賓主交談、二人對飲、或者夫妻相坐。

三張桌子和三把椅子組合起來,擺成品字型,根據桌子上的不同擺設,可以代表會審的公堂或者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宴會等等。

除了這些擺法,還有二桌二椅、二桌四椅、三桌五椅、三桌六椅、三桌七椅等等代表著不同意義的擺法。

 
 
什么是西皮、二簧?

西皮是京劇的主要聲腔之一。西皮的曲調活潑、歡快,唱腔剛勁有力、節奏緊湊,非常適合表現歡樂跳躍、堅定、憤懣的情緒。

西皮的板式有:原版、快板、慢板、流水、導板、散板、滾板、搖板、二六、回龍、快三眼、娃娃調、反西皮等等。

二簧是京劇的主要聲腔之一,是一種抒情的腔調,比較穩重、平和、深沉。在節奏上比較平穩,唱腔舒緩流暢。適合于表現憂傷的、悲憤的和正在沉思的情緒,具有悲劇的情調,所以,悲劇題材采用二簧腔的比較多。

二簧的板式有原版、慢板、散板、搖板、滾板、碰板、頂板、快三眼、反二簧等等,另外,還有嗩吶二簧。

 

什么是武場?

以打擊樂器伴奏為主的戲叫武場戲。傳統上也直接稱打擊樂器為“武場” 。

為武場伴奏的打擊樂器基本上有四件:首先是板鼓(包括檀板和單皮鼓)。板鼓是很重要的樂器,是京劇樂隊的指揮,由它來掌握節奏的快、慢。另外,還配備三組樂器:首先是以力度強、音響豐滿的大鑼為主,加上聲音啞、音色低悶的鐃鈸和音色清淡的小鑼為輔,表現熱烈的場面。第二組只用以鐃鈸為主小鑼為輔,用來表現壓抑、悲涼的劇情。第三組是只用一件小鑼,為了表現安詳的氣氛。

除了這四件主要的打擊樂器外,武場樂隊還包括堂鼓(大、小堂鼓)。表現水戰的水鈸、大鐃。表現機智、輕巧小礤鍋,還有齊鈸、木魚、梆子、碰鐘、小湯鑼、大篩等等。

 

什么是京劇樂隊?

京劇樂隊是為京劇伴奏的樂隊,是京劇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門,如果京劇演出沒有樂隊伴奏的話,舞臺上的演員就無法張口、武功演員也無法開打,俗稱:“沒戲”了。

京劇樂隊由管弦樂器和打擊樂器來組成的,總的稱為“場面”,以管弦樂隊為主的稱為“文場”、以打擊樂器為主的稱為“武場”。

 

什么是“鬼門道”?

“鬼門道”也叫“古門道”、“鼓門道”、“鬼門”。實際是宋(公元960--公元1279)、元(公元1279--公元1368)時期舞臺通向后臺的門。所謂“鬼門”、“古門”都是說演員們所扮演的角色多是古代的人,都早已作古了,因而稱這道門是鬼門道。

 

什么是“起霸”?

“起霸”源于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千斤記》中有起霸一折,專門用來塑造霸王威武勇猛的形象,故稱“起霸”。

后來戲曲吸收了這種表演的方法,并且豐富了其中的內容,形成了舞蹈化的程式套路。

“起霸”在京劇表演中,集中了基本功中的很多動作和技巧,演員們把它們有機的組合成了一套連續的舞蹈而且賦予這些動作以鮮明而生動的內容。這些程式動作用來表現古代將士在出征以前豪氣十足的整理盔甲,準備上陣撕殺前的威武氣概,以烘托和渲染舞臺上的緊張氣氛。 “起霸”可分為很多種:男霸、女霸、正霸、反霸、整霸、半霸、倒霸、大霸、小霸、單人起霸、雙人起霸、蝴蝶霸、通用霸、專用霸等等。

 

什么是“亮相”?

“亮相”是一種戲曲上的表演動作。

主要角色上場時、下場前,或者是一段舞蹈動作完畢后的一個短促停頓。集中而突出地顯示出人物的精神狀態,采用一種雕塑的姿勢,這就稱其為“亮相”。

還有在一段武打完畢,敵對雙方也都各自亮相,而戰敗一方的“亮相”被稱為“敗式”。

 

什么叫文場?

以唱為主的戲叫文戲,是用管弦樂隊來伴奏的。

文場樂隊的樂器包括四組:首先是必不可少的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還有小三弦。第二組是以笛子為主的管樂器包括笙。第三組是一對嗩吶,既能吹曲牌,又能為唱伴奏。第四組是海笛、云鑼等等。(嗩吶還有兼學戰馬嘶鳴、雞叫等音響效果)。

以上是文場樂隊。

 

什么叫“龍套”?為什么叫“跑龍套”?

“龍套”就是群眾演員,由于他們都穿著各色的龍套衣而得名。

他們往往是四個人一組,或者兩組(以求顯示人多)擺出不同的隊形,代表不同的陣式,手里舉著旗、搖旗吶喊,所以“龍套”還有一個名稱叫“打旗”的,由于“龍套”代表著眾多的人物,總是跟著主帥跑來跑去,上來下去,烘托氣氛,因此生動地稱其為“跑龍套”。

 

什么叫“行頭”?

“行頭”是京劇服裝的統稱。也就是戲裝。從歷史上沿用至今。“行頭”里面包含了很多東西:蟒、靠、帔、褶、盔帽、靴鞋以及所有這些衣服的附件在內,統稱“行頭”。

“行頭”是戲曲里塑造人物和輔助表演的最重要的手段。它是以古代日常生活的服裝為基礎,經過歷代的藝術家們在實踐中逐漸地根據劇情的需要逐步改進而形成的。

 

什么叫“票友”?什么叫“下海”?

票友

相傳在清朝(公元1644―1911)初年,八旗弟子憑著朝廷頒發的“龍票”,到全國各地演唱子弟書,這僅僅是作為宣傳,演唱不收任何報酬。后人就把這種戲稱為“票戲”,而具體組織者則稱為“票房”。這種沒有報酬的業余演出的演員們被稱為“票友”。

以后人們就把非職業性的京劇演員和琴師都統稱為“票友”。

下海

“下海”是指京劇的業余愛好者,從業余轉到專業,正式加入戲班參加演出,成為職業演員,這種做法叫“下海”。但是這當中有一個規矩:必須事先拜師,取得梨園公會的會籍,方能“下海”。

什么叫“梨園行”、“梨園世家”、“梨園弟子?”

中國對戲曲界有另一種稱呼,叫做“梨園”。此稱謂的來歷有這樣一個故事:

歷史上唐朝(公元618―公元907)時期的一個皇帝――唐明皇(唐玄宗)是一個風流皇帝,他酷愛音樂、舞蹈、戲曲等藝術。他在宮里養了上千個歌伎、舞伎。皇宮的禁苑里有一個很大的園子遍植梨樹百余棵,名叫“梨園”,但是這并不是單純的果園。梨園里有宮殿、酒亭球場等豪華設施,是供皇室和達官貴人們娛樂的場所。唐明皇就將這些人都集中在“梨園”里,練習歌舞、戲曲,以備宮中開宴會時來表演助興,也供唐明皇平日娛樂之用。他還親自擔任了“梨園”的崔公(相當于現在的校長)。

這個“梨園”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培訓演員的地方。除了請專門的人士來教習,還請當時有名的文人雅士為他們編撰節目,象唐朝著名的詩人李白、賀知章等人都為梨園編寫過節目。這里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戲于一體的練習場所。因此,在“梨園”這個地方培訓過表演行當的都叫“梨園行”。在這里學習過的都叫“梨園弟子”。

京劇界追根溯源就到了“梨園”這個地方,于是,就用了“梨園”的名稱,世代相傳,稱戲曲界叫“梨園界”,這一行業叫“梨園行”。戲曲演員們為“梨園弟子”,而有幾代人從事這個事業的家庭為“梨園世家”。

過去戲曲界大都是世代相傳,子承父業。這樣世世代代的傳了下來。因為老祖宗曾是“梨園行”的藝人,因此,這個家族就被稱其為“梨園世家” 。

比如京劇界最負盛名的梅蘭芳先生的家庭――梅家。第一代梅巧玲是唱旦角的,第二代梅竹芬也是唱旦角,梅蘭芳的伯父梅雨田為琴師,到了第三代梅蘭芳更是旦角里的名角,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女兒梅葆鑰,前者唱旦角、后者唱老生。 再舉一例:梨園界有名的譚家。第一代譚志道是老旦,第二代譚鑫培唱老生,第三代譚小培唱老生,第四代譚富英也是唱老生,而第五代譚元壽則是文武老生,第六代譚孝增又是唱老生的。

象這樣的例子在京劇界數不勝數,這些都是有名的“梨園世家”,弟子們自然也都是“梨園弟子”了。

标签:京劇知識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