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環藝設計 > 環藝論文 >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生態城市規劃

作者:余俊杰 來源:網絡 時間:2006-09-23
 前 言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以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為其絕對永恒的自然基礎。城市人也不例外。保護城市自然生態環境、資源,使其能永續提供城市人世代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當代城市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是城市規劃、建設的首要任務和工作重點。只有將環境、生態保護意識融匯到城市規劃建設全過程,并積極采取措施加以保證,付諸實施,才能為城市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和創造條件。“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圖”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來的。前蘇聯生物學家場諾斯基、美國生物學家理查德.瑞杰斯特等學者分別對生態城市進行了研究。之后,國際上生態城市的研究蓬勃發展。1986年,我國江西省宜春市在總結我國生態農業幾個典型事例(生態村、生態農場、生態縣等)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發展設想,并于1988年初開始生態試點工作,邁出了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第一步。

  一、生態城市的內涵

  何謂生態城市?從近年來國內外對生態城市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結果來看,生態城市的基本內涵應該是:在一定區域內,以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為核心。道循生態學原理與生態經濟規律,把區域內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生態破壞的恢復以及區城內社會經濟發展與城鄉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統一規劃、綜合建設。培育天藍、水清、地綠、景美的生態景觀。誘導整體、諧同、自生、開放的生態文明、孵化經濟高效、環境和諧、社會適用的生態產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段實、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態社區,最終實現區域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和高度統一。

   二、可持續發展

  1987年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 生態城市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的。同時兼顧不同時間、空間,合理配置資源。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保證其健康、持續、協調的發展。

  中國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約為29%,世界城市化規律表明: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達到30%以后,將進入加速發展階段。本世紀上半葉是我國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城市建設的速度還將加快。從世界范圍來看,據聯合國人居中心預測,世界城市化水平到加2050年將達到61%,21世紀可謂是真正的“城市化”世紀。但另一方面受資源、環境、人口等條件限制,人類社會在建設城市時,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中科院第一號國情報告指出:“中國未來必然受到三種基本態勢的制約:第一,人口規模規定了中國現時代和未來的消費基礎,人口增長規定了對資源及環境的壓力程度,人口素質規定了資源平衡和環境保護的認識水平;第二,中國土地資源的開發在其外延上已接近極限……;第三,中國生態環境的基礎具有先天自危特征……”。為此,我國政府于l994年頒布了《中國2l世紀議程――中國2l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以此作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并在1996年3月通過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兩大發展戰略之一。 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出發,縱觀我國目前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工作,應審慎地看待我國目前經常提及的所謂城市“超常規發展”的突進模式,決不能以犧牲地區環境品質和未來發展所需的生態資源為代價,用“向后代借資源”的方式求取一城一地局部的利益和發展,陷入短期突進,長期停滯的怪圈,而應該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城的路子。

  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道家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講“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有這些,都表達了我們祖先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樸素思想。從最終意義上講,保護環境,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規劃是指導城市合理發展、建設和管理的依據和手段,是“龍頭”。所以,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從規劃開始。區域規劃要根據發展需要和資源條件,給城市群或城市帶中的每一座城市準確定位,確保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避免無序發展,各行其是,甚至惡性競爭,造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生態的破壞。而每座城市自身的規劃,尤其在城市功能分區規劃中,應合理布置居住區、商業區和工業區的位置,充分保護好原有的江、河、湖、海和山、園、林、樹,融城市的現代文明于自然環境之中。城區開發應重視建筑與環境的融合,均衡分布,相互襯托,天然一體,避免過度密集,見綠插房。必須尊重人對自然的情感,充分利用好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界景觀,忌諱大挖大填或以人工“美化”代替自然景色,以實現“人―建筑―自然”的融匯這種建筑設計原則。城市規劃建設中要保護好自然地貌,強調自然景觀。充分利用氣候條件和鄉土樹種、花灌木等豐富資源建設“綠城”

  四、生城市的發展策略

  土地使用規劃應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共生共榮,并應有相應的評估措施。考察基地與周圍環境的日照、風場等物理環境關系。考察基地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景觀整體性。考察基地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文脈連續性。交通運輸規劃應充分考慮當前現狀與未來發展需要,做到高效、合理、便捷,控制汽車數量。在制定交通規劃的時候,必須將環境與經濟要素納入其綜合評估范圍,包括對城市與自然環境影響的評估和對城市生態環境的評估以及節能降耗、減少污染等方面的評估。同時,應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主導的信息產業建設,提高工作與辦事效率。理配置基礎設施,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基礎設施的配套與完善,是城市功能得以發揮的保證。城市規劃要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對城市發展進行充分論證,慎密計算,統籌布局交通、給排水、供電、通訊、燃氣、熱力、環境、綠化、抗震、防災等各項基礎設施,使城市功能得到正常發揮。重新編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建立整體性、多層次、立體式城市綠化系統。具體可包括城市公共綠地、居住區綠地、單位附屬綠地、防護綠地、風景綠地和道路綠化。并有效加以實施,努力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及人均公共綠地占有面積。

  考慮區域內水資源的自然循環與利用,創造有吸引力的易于接觸和使用的親水空間。建立高效的污染排放控制系統,即物質還原體系。包括工業廢氣和廢水處理率、達標排放率、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率、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率、城市區域噪聲達標覆蓋率等內容。這是實現環境質量目標的保證系統。有效保護生態建設中的生物資源。即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借助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法律、道德等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從大國土的廣度、大生態的高度、大資源的深度,在開發利用生物資源的同時,致力于物種、遺傳及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水平上的全方位保護,從而使生物資源各得其所、豐富多樣、生機勃勃。

  結束語

  新世紀的城市發展,應是以建立“安全、健康、有活力的生態城市”為目標,掌握自然環境資源的有效利用,公共設施的充分開發,城市文化和歷史的延續與發展,創造安全、高效、便捷、舒適、和諧的充滿活力的健康環境。如果我們逐步實現了思想的轉變、意識提高、觀念更新、理論深化、標準統一,就有了扎實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再通過實施明確目標、科學規劃、完善體系、協調監控、推進市場、公眾參與、營造風尚、城區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態城市建設將會穩健有序的進行。盡管任重而道遠,面對挑戰,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個個繁榮和諧的生態城市將會在中國出現。

  參考文獻:

  [1] 宋增民 《 生態與環境 》 東南大學出版社

  [2] 吳良鏞 《走向持續發展的未來》[J]3.城市規劃,1996,(5):4―8

  [3] 于志熙 《城市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杜,1992.

  [4] 沈清基 《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

标签:城市規劃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