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環藝設計 > 室內設計 > 文化博物 >

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館

作者:弗蘭克·蓋里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06-05-24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


1991年,西班牙北部城市畢爾巴鄂市政府與古根海姆基金會共同做出了一項對城市未來發展影響極為深遠的決定:邀請美國建筑大師弗蘭克•蓋里為該市即將興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館進行建筑設計。畢爾巴鄂市始建于1300年,因優良的港口而逐漸興盛,在西班牙稱雄海上的年代成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紀開始日漸衰落。19世紀時,因出產鐵礦而重新振興,但20世紀中葉以后再次式微,1983年的一場洪水更將其舊城區嚴重摧毀,整個城市雪上加霜,頹勢難挽,雖百般努力卻苦無良策。九十年代初,畢爾巴鄂已淪為歐洲藉藉無名的蕞爾小城,若非該市球隊在西甲聯賽中尚占有一席之地,絕大部分人可能終身無緣聞該市之名。為城市復興大計,畢市政府決議發展旅游業,但該市歷史不長、名頭不響、風俗不奇、景色不佳,兼乏名人舊跡,各種可能的旅游資源一一欠奉,如何吸引外埠人士前來觀光成為頭號難題。多方問計之下,終于決定興建一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寄希望于歐洲眾多藝術愛好者的"文化苦旅"。而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向為收藏現代藝術的重鎮,其基金會早有向歐洲拓張之意,雙方一拍即合,要將新的博物館營造成當代的藝術奇跡。

  環顧天下,彼時在全世界堪當此大任的建筑師屈指可數,最后雙方將目標鎖定于洛杉磯建筑師弗蘭克•蓋里。蓋氏的建筑向來以前衛、大膽著稱,其反叛性的設計風格不僅顛覆了幾乎全部經典建筑美學原則,也橫掃現代建筑,尤其是"國際式"建筑的清規戒律與陳詞濫調。深受洛杉磯城市文化特質及當地激進藝術家的影響,蓋里早期的建筑銳意探討鐵絲網、波形板、加工粗糙的金屬板等廉價材料在建筑上的運用,并采取拼貼、混雜、并置、錯位、模糊邊界、去中心化、非等級化、無向度性等各種手段,挑戰人們既定的建筑價值觀和被捆縛的想象力。其作品在建筑界不斷引發軒然大波,愛之者譽之為天才,恨之者毀之為垃圾,蓋里則一如既往,創造力洶涌澎湃,勢不可擋。終于,越來越多的人容忍了蓋里,理解了蓋里,并日益認識到蓋里的創作對于這個世界的價值。1989年,整整60歲的弗蘭克•蓋里榮獲了國際建筑界的頂級大獎――普利茨克建筑獎,這時,他已從一個叛逆的青年變成一位蒼蒼長者,盡管已功成名就,聲譽傾蓋一時,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向新的建筑可能性的追問,沒有停止過向自由深處抵進的步伐。

  1991年開始設計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成為蓋里"晚年變法",躍升到更高創作境界的重要契機。博物館選址于城市門戶之地――舊城區邊緣、內維隆河南岸的藝術區域,一條進入畢市的主要高架信道穿越基地一角,是從北部進入城市的必經之路。從內維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該博物館是最醒目的第一層濱水景觀。面對如此重要而富于挑戰性的地段,蓋里給出了一個迄今為止建筑史上最大膽的解答:整個建筑由一群外覆鈦合金板的不規則雙曲面體量組合而成,其形式與人類建筑的既往實踐均無關涉,超離任何習慣的建筑經驗之外。在蓋里魔術般的指揮下,建筑,這一章已凝固了數千年的音樂又重新流動起來,奏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聲響

  在鄰水的北側,蓋里以較長的橫向波動的三層展廳來呼應河水的水平流動感及較大的尺度關系。因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終日將處于陰影中,蓋里聰明地將建筑表皮處理成向各個方向彎曲的雙曲面,這樣,隨著日光入射角的變化,建筑的各個表面都會產生不斷變動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在北向的沉悶感。在南側主入口處,由于與19世紀的舊區建筑只有一街之隔,故采取打碎建筑體量過渡尺度的方法與之協調。更妙的是,蓋里為解決高架橋與其下的博物館建筑沖突的問題,將建筑穿越高架路下部,并在橋的另一端設計了一座高塔,使建筑對高架橋形成抱攬、涵納之勢,進而與城市融為一體。以高架路為紐帶,蓋里將這棟建筑沛然莫御的旺盛生命活力輻射入城市的深處。


  博物館的室內設計極為精彩,尤其是入口處的中庭設計,被蓋里稱為"將帽子扔向空中的一聲歡呼",它創造出以往任何高直空間都不具備的、打破簡單幾何秩序性的強悍沖擊力,曲面層疊起伏、奔涌向上,光影傾瀉而下,直透人心,使人目不暇給,百不能指其一。在此中庭下,人們被調動起全部參與藝術狂歡的心理準備,踏上與庸常經驗告別的渡口。有鑒于賴特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設計中對藝術展品不夠尊重的教訓,蓋里的展廳設計簡潔靜素,為藝術品創造一個安逸的棲所。

  古根海姆博物館極大地提升了畢爾巴鄂市的文化品格,1997年落成開幕后,它迅速成為歐洲最負盛名的建筑圣地與藝術殿堂,一時間冠蓋云集,游客如織,成為歐洲文化界人必躬逢之盛。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在年余間就達400萬人次,直接門票收入即占全市歲入的4%,而帶動的相關收入則占到20%以上,畢爾巴鄂一夜間成為歐洲家喻戶曉之城、一個新的旅游熱點。畢市政府賺得盆滿缽滿、食髓知味之余,隨即邀請全世界多位著名建筑師為其設計各種標志性建筑。古根海姆基金會創造了現代文化奇跡,為博物館界留下了一個不脛而走的神話,與畢市政府形成"雙贏"。弗蘭克•蓋里也由此確立了其在當代建筑的宗師地位,并被委托設計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新館。

  在20世紀90年代人類建筑燦若星河的創造中,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無疑屬于最偉大之列,與悉尼歌劇院一樣,它們都屬于未來的建筑提前降臨人世,屬于不是用凡間語言寫就的城市詩篇。1996年普利茨克建筑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西班牙著名建筑師拉斐爾•莫尼歐對它由衷嘆服道:"沒有任何人類建筑的杰作能像這座建筑一般如同火焰在燃燒。"的確,這個作品中盈溢的那種暗合于西班牙文化的、既激揚又沉靜的詩意,不僅傾倒了全世界的萬千民眾,也折服了無數對蓋里滿懷偏見的建筑師。當然,最幸福的應屬畢爾巴鄂市的居民,當天起涼風,日影飛去,整個博物館因光陰的流轉而幻化出奇異的迷彩,河面粼波浩蕩,光影上下相逐,整座城市隨一棟熠熠閃爍的建筑舞蹈起來的時候,他們是否已淡忘了城市痛苦的過去,不知今夕何夕?

  格雷1929年生于加拿大,后在美國讀書,學藝術、學建筑設計,1962年自己開業。雖然早在1989年格雷就曾獲得過一個號稱"建筑的諾貝爾獎"的普里茨科獎,但真正的聲譽還是來自畢爾巴鄂。對他在這里設計建成的那座外星來客般的博物館,建筑界和藝術界評價不一,大眾文化界也有分明的不同態度,有電視名人明確地表達出對它的厭惡,有大牌歌星愿選它庭前的草地來跳舞,而旅游者和建筑愛好者更是完全被它迷倒了。無論如何,畢爾巴鄂之后,格雷以他在建筑中表現的野性的雕塑般的形式名聞天下,抓住了華盛頓、紐約、波士頓無數人的心,還有西班牙人的心。西班牙巴斯克市長為了讓他去做一個小釀酒廠也使出溫馨的攻心術,送他一瓶1929年的葡萄酒,別忘了他是1929年出生的。現在他就干起了這個活。

 

 

 

 

 

 

 

 

 

标签:古根海姆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