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繪畫藝術 >

法國印象派繪畫大師作品之畢沙羅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收藏 時間:2006-05-19

 

《蓬圖瓦茲:埃爾米塔日的坡地》
卡米耶?畢沙羅/1873
油畫/61×73cm



  1830年生于安的列斯群島的圣托馬斯島 1903年卒于巴黎

  與父親的想法不同,畢沙羅自幼便對藝術表現出濃厚興趣。但直到25歲時,他才來到巴黎,開始接觸藝術界。在這之前的1853年,他曾和畫家梅爾貝一起在委內瑞拉住過一段時間。他在巴黎先認識了柯羅,后又利用在私人畫室聽課的機會認識了莫奈、塞尚以及后來的巴齊耶、雷諾阿和西斯萊。1864-1870年,他最初創作的巴黎風景畫,通過評審團的評審,參加了官方畫展。1870年,他為躲避戰火來到倫敦。但從倫敦回國后,他卻被剝奪了參展資格。從此,他的命運就和印象派畫家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他們都喜歡采用日本式模糊取景方法,以明亮的色彩和顫動的筆觸來表現當代的風景。畢沙羅懷著強烈的好奇心,不停地探索新的技法。1885-1890年,他采用修拉的新印象派主義手法,但后來又回到原來的技術老路上去了。1892年,畫商杜朗-盧埃爾舉辦畢沙羅作品回顧展。此后,畢沙羅潛心描繪城市風光,尤其喜歡俯瞰巴黎的街景,把目光集中住首都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上,這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

  雅各布?阿布拉哈姆?卡米耶?畢沙羅1830年7月10日出生時是丹麥公民,出生地是波多黎各北部安的列斯群島的移民聚居地圣托馬斯島。他的父母均為遵守教規的猶太教徒,屬于島上最富有的資產階級階層。他還在孩提時代,父母就把他送進巴黎的學校,受到非常好的教育。當時他已顯露出繪畫天賦。父母本來是要這個年輕人像父親一樣從商,但他在1855年放棄了其他任何職業,而選擇了繪畫。那一年,畢沙羅作為實習生在丹麥風景畫家弗里茲?梅爾伯的帶領下乘船去了委內瑞拉。他在委內瑞拉這次至關重要的逗留期間,創作的繪畫作品已經表現出他對傳統的鄉村社會的興趣。翌年,他回到法國,經常出入安東?梅爾伯的畫室,但他更喜歡柯羅和多比尼的畫。他長期以來在繪畫上使用的大膽明快的畫面構造和豐富的筆觸就反映出這兩類畫家對他的影響。正如評論家菲力浦?布爾蒂指出的那樣,畢沙羅作品的風格堅實樸素,有陽剛氣。這一風格與莫奈和雷諾阿更為簡潔的畫作相比更顯突出。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塞尚從1860年起、戈古安則在十年后都將畢沙羅視做如他們自己承認的“老師”的原因。

  畢沙羅涉足瑞士學院的畫室之后,結識了莫奈、塞尚和居約曼。畢沙羅1866年前一直住在巴黎,1866年后他主要是住在蓬圖瓦茲,后來曾在離巴黎僅幾公里,坐火車便能到的盧夫西思小住。在這一時期內,盡管他在1864年和1865年還聲稱是柯羅的學生,但在沙龍上他則以風景畫的新價值觀的代表自居。當時與畢沙羅過從甚密的作家兼評論家埃米爾?左拉1868年曾盛贊畢沙羅的《雅萊的山坡》(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這就是現代的農村。人們感到有人走過,他們在翻地耕田,令天際含悲……畫家的秉性使他從平凡的現實中提煉出真正的生活和力量的詩。”與那些特別鐘愛未經人工雕琢的大自然和自然生長的森林的巴比松派前輩不同,畢沙羅實際上是一個鄉村風景畫家,他竭力表現人與環境的統一,并從中汲取營養,表現房屋和農村的和諧一致,這在巴黎郊區是可能的,也是可見的。

  在這方面,他更接近米勒,從《蓬圖瓦茲:埃爾米塔日的坡地》可以看到米勒的影子。彎腰駝背的老人和他緩慢的步伐就是佐證。這幅畫是畢沙羅一家回到法國兩年后畫的,全家為躲避普法戰爭曾定居倫敦。回法國后,他們先是住在巴黎附近的魯弗申,1873年初遷至蓬圖瓦茲,前后住了十年。畢沙羅和他的夫人、3個孩子(其中一個是后來成為新印象派畫家的呂西安)分別住在蓬圖瓦茲高地的埃爾米塔日街區的幾處房子里。這些房子都是較新的建筑,不遠處卻有一個古鎮,還有一些17-18世紀的建筑物。這幅畫表現出這些在畢沙羅的筆下更顯堅固和年代久遠、厚實的房屋與潛心于菜園的老農之間的密切聯系。整幅畫透著健康的鄉村氣息,給人以豐滿而古老的印象。由光禿禿的樹木,冒煙的煙囪以及耕得井然有序的田地構成的初秋景色加深了這種印象。

  畫面所顯示出的力量首先來自層次鮮明的構圖,因為作者有意在建筑物的整體和樹木之間造成強烈對比。同時也源于色彩之間隱隱約約的和諧。綠色和藍色,灰色和米黃色,甚至是煙囪管道的紅色都被置于次要地位,不添加任何無用的光澤。在右邊的厚實房屋(這是惟一的一處隨意之筆)上面,樹木勾勒出詩一般的圖案。畢沙羅擅長的這種曲折的筆法使畫面顯得生機勃勃,增加了對角線的實際效果。人們的目光必然會投向畫的上部,畢沙羅在這里畫的是馬圖蘭城堡,這是其女友瑪麗?黛萊姆的住所。數月后,他在12月份的一個大雪天,畫了同樣的主題(私人收藏)。從此,他開始創作一系列表現光線變化的畫,其風格與莫奈后來的系列作品一脈相承。

 

 

 

 

《蓬圖瓦茲附近的艾尼麗街》
卡米耶?畢沙羅/1874
油畫/55×92cm

  
  這幅畫是在創作《蓬圖瓦茲:埃爾米塔日的坡地》幾個月后畫的。它的主調是春天的綠色和較為柔和的筆法。畢沙羅一家1883年前一直住在埃爾米塔日街。這條街把瓦茲河畔和艾尼麗路連在一起。艾尼麗路通向往北八公里處的小小的艾尼麗村。畢沙羅再一次離開大城市,醉心于附近尚保留完好的小鎮的鄉野氣氛,同時又不因此而回避對這條他走了十年的街道所做的現代化改造。事實上這條加高的路和畫中右邊的小橋就剛剛被改造過。但這些改造與周圍的風景很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絲毫沒有影響畫面的和諧和溫馨。這與柯羅的風景畫遙相呼應。

  這幅畫注重色彩的調和,用以構圖的線條幾乎像幾何圖形般相互連接。它的構圖是橫向的,并延伸下去,以致我們都能感覺處于中心位置的那輛馬車行走之緩慢,還有那些相向而走的行人們之不緊不慢。他們有的戴著無邊軟帽,穿著長裙,有的穿著藍色工作服,戴著鴨舌帽。這說明所有這些農民形象當時都在庫爾貝和米勒畫家的腦海中。從這些人物身上可以看出一個給人以安定感且也顯得非常安定的世界內部充滿著的生機。《艾尼麗街》堪稱是把運動與永恒、把鄉村的力量和在某個明媚春光下的大自然的微顫完美結合的絕好典范。在寬闊的藍灰色天空下面,這條鄉村小路“最大限度地讓人感受到空曠與孤寂”(Th.杜雷語)。這是只有畢沙羅才能做到的。

 

 

 

标签:印象派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