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平面設計 > 設計理論 >

世界設計的現狀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06-03-20

一、二十世紀的世界設計

  自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至1911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有近4O年的和平,人民生活在浪漫與幻想之中,那時的設計或多或少的都帶有懷舊的色彩,比如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它們力圖阻止工業化的出現。一戰,讓人們產生的恐懼,憂患意識取代了對未來的美好使懼,形成了一個特殊觀點:如果機械失控會屠殺人類自身。這是人類第一次對大規模的工業化產生的消極結果做出判斷。當時的歐洲正處在一個很不安定的狀況下,社會民主思想開始逐漸移人一批清醒的設計師的腦中,他們努力從建筑設計著手改良社會,提出“設計是為大眾”的觀點,這些人變成了現代設計的核心。德國的設計立場就是受社會工程和社會工作立場影響的,它強調設計怎樣為德意志民族例造更好的條件。包豪斯(Bauhaus)的第一任校長、著名的建筑師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曾說:“我的設計要讓德國公民的每個家庭都能享受6個小時的日照。”由此可見,他們進行的是“社會工程活動”,即對社會進行工程化的改革。“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現代設計形式不是對形式考慮的結果,而是解決問題、滿足大眾基本生活需要的形式的結果,它產生的原因是社會民主思想,目的則是創造廉價的、可以批量生產的產品。
  二戰后,為了追尋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義、德國建立了烏爾姆設計學院(Hochschule Gestaltung at Ulm),重申“藝術與科學結合”的主張。這所學院最大的員獻是系統設計和設計院校同企業掛鉤。可以說,從德國開始現代設計以來.第一次有可能把理想的功能主義完令在工業生產上體現出來。烏爾姆的教育體系對了戰后的設計教育起了引導作用,創造了模式,奠定了基礎。
  因為德國設計師更多考慮的是設計和人的物理關系(如尺寸、模數的合理性等),所以德國的設計是冷靜的、高度理性的,甚至是不盡人情的,以致有時缺乏對設計和人的心理關系的考慮。北歐的現代設計卻十分注意這―關系,它的地理位置是決定因素。斯堪的那納維亞國家所處的緯度偏高.冬天的日照時間只有兩三個小時,人們更多的時間是在室內活動,使得人和室內陳設的關系極為密切,這就要求設計必須注意人的心理感受。建筑大師阿爾瓦?阿圖(Alvar Aalto)等人提出要走德國人的理性主義道路,而不用德國人的簡單的幾何外形。他們的設計采用某些有機形態(如彎曲線)和原始材料(如木材),被稱為“有機功能主義”。南歐的設計,意大利最為突出。意大利人把設計當作一種文化來看待,不單純把它看為賺錢的工具,于是小批量和高品位成了意大利設計的優勢,這體現在那些別具一格的家具、汽車、鞋等設計上。
  美國的設計體系與歐洲設計體系是涇渭分明的。歐洲的設計先由理念切入,然后有明確的設計目標。美國則是做完設計之后才加以總結,與歐洲彌漫著社會民主氣息的設計完全不同。美國的設計起源于商業,加之沒有社會意識形態為依據,曾經一度跟著市場走。美國雖然缺乏社會思辨,卻是非常注重實用并且十分強大的經濟動物,它以雄厚的經濟實力兼收并蓄、容納各種積極因素,令自己的設計很快就取得了領先的地位。1933年,包豪斯關閉之后,包括格羅佩斯、漢斯?邁耶(Hannes Meyers)、米斯?凡?德洛(Mies Vander Rohe)在內的5OO多人移居美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他們的到來使以往沒有理論基礎的美國設計有了主心骨――設計的倫理、思想意識、教學體系。這些都為美國設計的飛躍埋下了伏筆。在中產階級占主導地位的美國的社會環境中,包豪斯主張的為大眾設計的觀念被湮沒了。但美國提供的廣袤土地和強大的經濟支持再次燃起了建筑師們的熱情,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國際主義風格誕生了,它是美國的商潮同德國的理念結合的產物。這種風格逐漸波及世界各地,產生了廣泛影響。
  北歐人認為設計是他們生活的組成部分,美國人以之為賺錢的工具,日本人則認為設計是民族生存的手段。由于日本是一個島國,自然資源相對貧乏,出口電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經濟來源。此時,設計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命脈,以致日本設計受到政府的關注。日本的設計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設計變得十分強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學生,他們能對國外有益的知識進行廣泛的學習,并融匯貫通,最終成為己用。同時,日本民族的團體精神很強,使企業內部的力量比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傳統中有兩個因素使它的設計沒走彎路:一個是少而精的簡約風格,另一個是在生活中他們形成了以榻榻米為標準的模數體系,這令他們很快就接受了從德國引入的模數概念。空間狹小使日本民族喜愛小型化、標準化、多功能化的產品,這恰恰符合國際市場的需求,導致出現日本的電器產品引導世界潮流、橫掃世界市場的態勢。

二、世界設計的現狀

  時間推至90年代,設計又面臨新的形勢。在此之前,各行業的界限相對比較清晰,分工明確。進入90年代后,各行業之間的界限產生模糊。這個現象所受到的最大刺激是設計師遇到問題不能按照產品的類別進行硬性分割。在設計時,他們必須注意設計對象與其它產品之間的關系,必須要跨出設計對象的設計范圍來考慮問題。如設計杯子,不是單純以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或以優美的造型為標準,而要考慮它在什么場合使用,要讓杯子能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隨著設計師考慮的設計范圍日趨增大.出現了以品種分類的邊緣的模糊化問題,各類學科也有了互相兼容的現象,即學科的交叉化。這是現代設計的重要趨勢。
  對設計而言,另一個強力沖擊來自電腦。由于最早的設計院校大多是以美術學校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設計教育是從美術教育中衍生出來的,從而使設計教育主要以技法訓練為中心。學生們把大量時間花費在技法上,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無可非議的,因為那時的設計圖紙只能用手工的方式進行表現。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7O年代,甚至更晚一些。80年代,個人電腦的普及給設計帶來了無法想象的沖擊。原先用畫筆描繪或用其它特殊技法完成的效果圖,現在只需用一臺硬件配置很好的電腦和AutoCad、photoshop、3D Studio等優秀制圖軟件相配合,便可使制圖所花費的時間縮短一半以上,并且圖樣美觀準確。電腦使往常占用教學4/5課時的技法訓練銳減至少于I/1O,讓學生有更充裕時間來考慮設計的細節問題,這對設計及其教育體系是革命性的沖擊。
學科交叉化和電腦的沖擊對當今的設計是積極因素,它們將促進設計在新的時代面前更快地向好的一面發展。當然,現代設計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是國際主義帶來的刻板面貌。國際主義風格的產品可以批量生產,并且價格低廉,適合廣大民眾的需求.僅它在設計過程中犧牲了民族性、地方性、個性,一心追求共性。現在是工業化向信息化轉型的一個過渡階段,從長遠利益來看,產品必須有個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中牢地占有一席之地。在設計中,從國家、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民族審美情緒同現代設計的某些因震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設計體系,是設計的一個發展趨向。在這方面,日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他們把套在木桶外面的箍夸張加大,讓它既是功能構件又是裝飾構件,稱之為“裝飾性的使用結構部件”。北歐的木制、藤制家具形制性和個性的關系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的設計師共同面臨的棘手問題。
  其次是后現代手義對現代設計造成的負面影響,后現代主義由建筑設計產生,從羅伯特?溫圖利(Bobert Venturi)設計了“溫圖利住宅”起,后現代主義建筑師們采用一些古典主義的歷史符號并加以破*,然后重新組合,企圖改變現代主義刻板的面目。查爾斯、詹克斯的話或許使我們能更好的理解“后現代主義”這一概念,他說:“后現代主義就是現代主義加一點什么別的(裝飾因素)。”后現代主義造成負面影響的根源在于它的調侃態度。事實上,它是采用調侃的方式使用古典符號,調侃適度才能達到很好效果,但是過多調侃便傷害了許多受過高等教育、對古典主義有深入了解的中產階級,而他們偏偏是最大的買主。此外,因為許多人不明白后現代主義的真正含義,使得“后現代主義”變成了低能的設計師的遁辭,凡是他講不通的都冠以“后現代主義”的大帽子。看著被稱為“后現代主義”的一部分不倫不類的建筑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后現代主義的設計雖然流行時間不長,但對嚴肅的現代設計的負面沖擊卻是難以估量的。

标签: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