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攝影 > 攝影學堂 >

民俗攝影入門基礎

作者:佚名 來源:天極網 時間:2007-10-01

  民俗攝影,作為一門年輕的攝影門類,與其它攝影雖有不少共性,但又有許多個性即特殊性。民俗攝影的特殊性,決定了它有自身的內在規律。掌握并適應這些規律,就能在民俗攝影實踐中取得主權,從而使自己的民俗攝影水平不斷進步,不斷有所創新。要搞好民俗攝影需要遵循的原則和注意的問題比較多,如提高攝影技術、技法等,但主要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奶茶飄香》 張繁勤攝

  一、要學點民俗攝影理論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以民俗事象為題材的攝影作品不一定都是合格的民俗攝影作品。因為,民俗攝影具有極強的學科邊緣性,它既是民俗學、社會學的組成部分,又與人類學、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等學科相聯系,其自身也涉及攝影藝術的許多門類。所以,民俗攝影工作者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具有一種特定的民俗文化的觀察力和極強的民俗意識,對具體民俗事象的形成、發展及其與傳統文化的關系能有較深刻的理解,才能準確地把握民俗事象的深厚內涵,拍出優秀的民俗攝影作品。

  就目前我國民俗攝影隊伍而言,不論是有一定資歷的中老年攝影工作者,還是眾事攝影經歷不長的年輕人,可以說,絕大多數都是初涉民俗攝影這一領域,對有關民俗攝影的理論知識普遍比較缺乏,對諸如什么是俗學、民俗學包括那些內容,民俗攝影的特性、內涵、原則及應具有的技術技法等比較模糊。致使一些同志的創作思路長時間停留在單純為了獵奇而紀錄或囿于唯美的藝術創作。

  有的認為,民俗攝影就是到少數民族、邊遠落后的地方去拍攝,漢族、內地、城市沒有什么民俗題材可拍;有的在拍攝過程中,舍本求末,不得要領,使得許多難以遇到的拍攝良機失之交臂;有的干脆這也拍,那也拍,似無頭蒼蠅到處亂撞,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結果片子消耗不少,收效甚微;還有的由于不大懂民族政策和當地民俗習慣,到民族地區采訪鬧出笑話,有的甚至違反當地的民俗禁忌和國家民族政策,引起民族地區的不滿,造成了民族矛盾。如此種種,雖現象各異,但卻說明了一個共同性的問題:缺乏民俗知識,缺乏民俗意識,一句話,缺乏學習。這就從中得出一條結論:從事民俗攝影,不下一定氣力學點民俗知識是絕對不行的。許多頗有攝影經驗的同志經過一段波折后曾發出這樣的感嘆:“搞民俗攝影,不學點民俗學知識就不知道哪些該拍,哪些不該拍,應該從哪個角度拍,通過學習才明白,原來民俗攝影的題材如此之廣,范圍如此之大,既大有作為,又大有學問。”

  實踐證明,從事民俗攝影須著重學習以下基本知識:一是民俗學,通過學習弄清什么是民俗,民俗學及民俗的范圍;二是學習民俗攝影的有關理論知識和拍攝技法;三是學習有關民族政策,了解我國各民族的形成、發展及其主要的民俗民風特征及民俗禁忌,熟悉國家對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的有關政策。應當指出的是,即便是從事民俗攝影有相當資歷的同志,在采訪前還要先期學習有關民族政策、民族習俗,民族心理。過去由于宣傳內容與研究資料的界線不清,本應作為內部學術研究資料的卻拿來公開宣傳,結果雖滿足了一些讀者的獵奇心理,擴大了刊物發行量,但卻嚴重傷害了少數民族同志的感情。

《祭天》 李鴻雁攝

  本文只所以不惜筆墨地論述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是由于它實在是從事民俗攝影必須的先決條件和最基本的要求,大概也是與從事其它攝影的顯著區別之一。

  二、要具有兩個感情

  民俗攝影工作者的對事業的感情與對被采訪對象的感情,是決定能否克服一切困難,能否拍出感人至深照片的重要因素。

  拍攝民俗照片,必須深入民俗活動的生活中去,特別是到那些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地區采訪拍攝,需要作者具有吃大苦,耐大勞的堅毅品格與頑強精神,而這些又來源于作者對民俗攝影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事業心。很多同志以為民俗攝影首先要解決語言問題,實際,在經濟、交通發展迅速的今日,即使再偏遠的山寨,也可以找到翻譯和向導,而考驗民俗攝影工作者意志的正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吃飯、睡覺、走路三大要素。入鄉隨俗,你能到藏區喝酥油茶、吃糌粑嗎?在生活艱苦的環境條件下,能一個星期甚至十來天地把土豆又當菜又當飯來與老百姓共處嗎?睡眠是恢復工作必不可少的條件,可是在條件較差的山區,沒有床甚至沒有被還有各類小動物的干擾,或者十多人乃至幾十人共享一個大帳篷甚至露宿,你能保持足夠的休息來維持連日緊張的工作嗎?再說走路:過溜索,騎馬,攀越白雪皚皚的山脈,背上幾十斤重的攝影器材,連續幾天或十幾天的步行,所有一切構成了民俗攝影工作者的艱辛的工作寫照。民俗攝影的收獲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有時甚至是寶貴的生命。如果對民俗攝影事業沒有足夠的認識和對事業的深厚感情,也許一個跳蚤就會把你嚇回去。

  至于民俗攝影工作者第二個感情就顯得更為主要。這個感情問題實際也就是立場問題,無論是哪個民族,即使是最貧困、最弱小、最偏遠的民族,采訪者都應對他們抱著誠懇、平等、尊重的態度,只有這種態度才能被他們接受,才能受到他們的信任。一個人跡罕至的偏遠小山寨,來一個外人是會有“轟動效應”的,很久以后,甚至幾十年,上百年后都會由爺爺傳誡子孫,某某漢人是我朋友,某個漢人是騙子,他們待人的態度是認真的,甚至是刻板的,是憑感情來認識的。對待被采訪對象最好的方式是誠意,有誠意就不必怕誤會,有誠意就可以交朋友,有誠意就會培養出深厚的感情。一旦與被采訪者之間有了感情,你就不會去拍獵奇的照片,哪怕拍一間破茅屋,拍一位破衣爛衫的勞作者,也會充滿了溫馨,充滿了人情味,你就會從現實的貧困中找出他們和昔日的不同與發展,你就會從相對的落后環境中發現在現代城市里已經難以找到的情感與信任。你就不會嫌臟,你就不會嫌窮,你就會把充滿誠意的鏡頭去尋找能反映他們真情實感的一舉一動,去對準他們雖然貧困,但卻認真而火熱的生活,你也會在這樣的采訪中獲得升華的快感,悟到更多人生的真諦,一切艱難困苦,一切生生死死的威脅都會被你那高于感情的采訪熱情所溶解。

  三、進行民俗攝影創作的兩個要點

  1.就地就近為主

  隨著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及現代文明的沖擊,許多傳統的民俗事象在正在迅速消失,需搶救的民俗資料極多,需搶救的地域遍及全國,而從事民俗攝影的人力雖不斷增多,但與面臨的任務相比較,仍有杯水車薪之感。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勢,我們應采取何種戰略來完成“搶救性”的歷史任務,確實是一個艱世而復雜的工程,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但首要的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科學地使用現有力量,才能達到又快又好又省地完成任務之目的。對此,近年來已有許多民俗攝影同仁發表過見解。目前廣大民俗攝影工作者可以做到的組織形式,應是堅持就地就近為主的拍攝創作的原則。這是較為理想的一種組織形式。這種形式有許多好處:

  植根當地的民俗攝影工作者,具有許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可使創作得心應手,從容自如,有可能拍出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作品。作者對生活工作的家鄉故土是最熟悉、最多傾注感情的地方,對當地的各種民風民俗最為了解,把當地做為自己的創作基地,經過充分準備,有步驟地將各種民俗事象作為特定的地域文化現象,深入觀察體驗,細微探索考證,用相機去揭示、展現、研究,一定能拍出更多的風格各異技藝品位具佳的民俗攝影作品,一定能出色地完成當地民俗搶救任務。這種形式,可省卻到外地創作食、住、行等大量的開支,可減少到外地采訪的諸多困難和不便。

  試想,在各地各級民俗攝影組織的指導協調下,全國各地的民俗攝影工作者及愛好者都來各守一地,全面搜集,堅持積累,然后再逐漸向周邊地區延伸擴展,用不了多久,搶救民俗文化的“星星之火”就會在祖國的萬里疆土形成燎原之勢。

  當然,我們這里提倡就地就近為主的原則,并不否定適當地組織民俗攝影工作者外出開闊視野,結合創作進行業務培訓、研討、觀摩或交流;也不排斥集中力量對某些老、少、邊、窮地區及民俗攝影力量薄弱地區的民俗文化進行突擊性搶救。因為,這些作法都是與加強攝影隊伍建設,完成祖國民俗攝影的宏偉事業相一致的。但從宏觀部署上,我們應提倡廣大民俗攝影工作者把著眼點放在就地就近方面。

标签:民俗攝影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