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攝影 > 攝影學堂 >

民俗攝影入門基礎(2)

作者:佚名 來源:天極網 時間:2007-10-01

 

 2.全面反映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民族大家庭,56個民族構成了數不清的風格各異的民俗圖畫。由于各民族所處地域不同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發展速度。有的民族已進入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有的民族則剛剛走出原始狀態。如脫離原始社會不久,尚保留刀耕火種生產方式的云南基諾族人;被人們稱為人類活化石,目前還殘留著母系社會印記的摩梭族人……對于這些落后的生活方式,民俗攝影應把它作為一種寶貴的文獻資料。如實地拍攝紀錄下來,以便收藏和研究。我國大多數的民族已大踏步地向現代康莊大道邁進,但又有許多新風新俗層出不窮。這些,同樣是民俗攝影應該反映的內容。

  從全國56個民族看,少數民族在數量上占55個,分布全國各地,民族特點各異,民俗風情差別較大,民俗事象十分豐富多樣,加之這些民族與漢族比較相對落后,所以在生活習俗方面,在許多人看來比較“奇”,加之交通不便,多數人親臨實地的機會較少等原因,使得一些同志形成了一種誤解,認為民俗攝影就是到少數民族地區拍攝。這顯然是有失全面的。

  漢族,無論地域面積、人口數量,還是民族文化之悠久,民俗事象之豐富多彩都是民俗攝影應該反映的重要方面。絕不能因對漢族的民間習俗司空見慣而忽略其存在,對其珍貴價值而無所謂,更不能形成一提民俗攝影就想到少數民族的偏見。所以,凡有志于民俗攝影事業的廣大同仁,應對中國56個民族的民俗文化予以同等關注,合力發掘、充分展現、潛心研究,努力使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燦爛民俗文化得以全面紀錄、整理和發揚光大,讓其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要小題大作,深度采訪,系列報道

  我們這里所說的小題大作與前面提倡的“全面反映”的原則并不矛盾。廣泛拍攝,全面搜集紀錄,是就民俗攝影的宏觀職能而言的。而小題大作,則是在宏觀原則的指導下,對某項具體拍攝活動的要求。

  小題大作,就是要求拍攝者要善于抓住千萬種有民俗特色的事象之一,進行有深度成系列的透徹反映。如民俗事象,分若干大類,其中一大類是物質民俗,物質民俗其中之一是服飾民俗,而服飾民俗又包括裝飾(服佩)民俗,裝飾民俗又可細分為頭飾、衣飾、鞋飾三種。如此多的種類、層次,我們從哪個種類層、次拍起呢?根據小題大作的原則和要求,我們不仿從最低的層次最具體的事象--頭飾民俗這個小題目中作文章:把某一民族支系的頭飾種類和式樣現狀及其演變過程盡可能全面的搜集拍攝下來,輔以必要的文字說明,不就是一篇小題大作有深度成系列的大文章么!若再以此類推,把一個民族所有支系的頭飾乃至全國各民族的頭飾逐步收集拍攝下來,加以整理說明,就是更大的一篇文章了。

  深度采訪,系列報道是以小題大作為前提的,三者緊密聯系,相輔相成。題目小才便于進行深度的采訪,有了深度,作品才不平淡不俗套,才會有新意,才能更生動地反映民俗事象的真實本質。把小而深的題材成系列(成組)進行反映,就會形成“橫排、豎比”皆成文章的境況。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更具有說服力,更具有收藏價值、文獻價值和研究價值,更易于被讀者所接受、所喜愛。

  五、要認真做好拍攝前的準備工作

  在一次拍攝活動之前,認真地有重點做好先期準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對采訪拍攝成功的程度影響極大。通常,準備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將要采訪的主要民俗事象進行先期調查研究

  具體方法可以查閱有關資料,也可以請了解情況的人介紹,還可以事先找當地群眾座談。通過調查,力求對其產生、發展的歷史、活動的方式內容、特點、意義等心中有數,這樣,就可以做到對拍攝對象的活動程序有先見之明,予有準備,打有把握之仗。


2.做好予測及拍攝計劃

  根據將要拍攝的民族地區的特點,對民俗活動開始、中間、結尾可能出現的情況包括突發事件做好預先構想,爾后訂出概略拍攝計劃。

  即便在拍攝過程中,當拍完一個情節后,也要迅速對下一個情節中可能出現的帶有實質性的內容進行預測,從而提前做好各種準備。一旦預測的情況出現,就不會因只顧光圈、構圖效果而失去拍攝民俗事象本質的機會,就不會為了芝麻丟了西瓜。


3.進行必要的技術準備

  如相機、膠卷的準備。在拍攝過程中,也有一個不斷提前進行技術準備的問題。一個有經驗的民俗攝影工作者,往往會在民俗活動高潮即將到來之前,把相機中膠卷的尾數幾張盡快拍完,而換上滿滿的新“彈夾”,關鍵時刻猛猛地“掃上一梭子”。當然,這里還有一個長時期民俗攝影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問題,采訪中由于攝影者經驗和技術處理的不同,常常出現在同一場合的活動中,一些老手可以有拍不完的內容,而有些新手則只聽別人相機咔嚓咔嚓的拍攝聲不斷,自己卻半天按不了一次快門。

  六、要多看、多聽、多問、多拍

  反映民俗民風,重要的是要抓取有代表性的、有典型性的、有特色的東西。

  典型與特色需要作者深入生活去發現、去挖掘。到一個地區進行民俗攝影創作,不能只圖求新鮮的、刺激的、熱鬧的、好玩的去拍。必須要多觀察,多詢問。

  從觀察到的大量民俗事象中,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提出問題,去問歷史、問發展、問內容、問意義,然后上升到理性認識。從理性深刻的本質認識中,概括出典型環境、典型民風、典型事物、典型特色。為拍攝作好選材的準備。也即依此而定出選擇畫面的標準,依標準而去衡量。那些是有代表性的、哪些是有特色的、哪些是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東西。只有如此,我們所拍攝的東西,才能有意義,才能做到以少量畫面,反映一個民俗的博大內涵。

  在看與問的基礎上,要多想、多思考。即想想如何去表現典型,從什么角度,用什么光線,畫面怎么安排,構圖怎么處理……等等。想好、構思好,這是一幅藝術作品成功的基礎。構思的程度,就是作品優劣的程度。切不可無構思的一味盲目按動快門。盲目是出不來好作品的。

  好作品,都是深入觀察,深思熟慮的結果。初到一個地方,攝影者極易被濃郁的民族風情而激動,看到什么都新鮮,什么都想拍,處在一種盲目的追求表面的狀態之中。此時,只注意民族的外在打扮,只注意服裝特色,而忽視選取有代表性的東西,更談不到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

  要防止作品的表面化,要達到反映民族精神與內心世界的高度,必須要加強形象思維,多角度地去觀察與發現。一個民族最寶貴的東西,是他的意志,他的精神。人的內心世界是人身上最本質的核心。因此,我們在拍攝民族題材的作品時,除了注意他的外在形象,更多地應透過外形,去著力表現內心的真實精神,這是創作的根本。表達內心世界,需要反復深入的觀察,然后去捕捉,捕捉那微妙的一瞬,精彩的一瞬,深刻的一瞬。抓住那一瞬,就抓住了成功。拍攝,只是一瞬即可完成的,而要觀察、發現并捕捉到一瞬,則需要刻苦研究,隨時隨地做有心人,不懈地去思考與追求。

  當然,想得多拍得少,也不行。實踐出真知。在構思好的前提下,要不吝惜膠卷,多多地拍。由于拍攝環境、光線的變化,角度的變化,拍攝對象自身也在不斷的變化與運動著的,所以,要多拍幾張,從中找出最好的,否則,很可能因拍得少,效果不理想而無選擇的余地,錯過了大好機會。致使只有好的構思沒有好的作品,導致失敗。

标签:民俗攝影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