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攝影 > 攝影學堂 >

測光模式深入探討(2)

作者:everyday 來源:蝦米拍拍網 時間:2007-10-02

  3、佳能分區式綜合測光(Evaluative Metering): 

  這種方式的分區類似于尼康矩陣式測光方式。首次見于佳能EOS650上。其特點是將整個畫面分成六個區域。其工作原理與矩陣式測光方式類似,將六個區的測光值輸入機內CPU進行分析和決定曝光量,分析的基礎是記憶在機內的大量數據,而這些數據則是研究了數以千計的典型照片而得出的。在EOS 650/620上,采用了一種所謂的"標準"程序,在EOS 630以后, 則采用了新算法。六分區綜合測光方式也是目前最好的測光系統之一。佳能后來在其基礎上改進成八分區綜合測光方式,用于EOS 10上,以配合其先進的三個AF區域的AF系統。于1992年佳能對此再做改進,變成十六分區, 以配合EOS 5的五個AF區域的AF系統,可以隨聚焦點的不同而調整曝光量。現代佳能數碼單反相機的分區測光都是在此基礎上的改進。

  4、美能達分區測光: 

  最早見于 Dynax 7000i上,其特點是將畫面分成六個區域,但其中五個區域都集中在中央部分,約占總畫面的20%,這樣能與AF系統更密切地配合使用。由于Dynax 7000i 上有三組測距組件來對被攝體進行測距,因此可以在當被攝體不在畫面中央時進行自動聚焦,由于各分區均與AF系統的測距組件相貫通,測光系統會做出相應的調整。即根據被攝主體的位置信息,選擇中央五個測光區的重點;與此同時,四周的測光區測量背景亮度,并算出主體亮度和背景亮度的亮度差,判斷出是否為逆光。當中央與四周的亮度差大時,就改成對應區域單區測光;亮度差小時,則改成中央重點加權平均測光。

  由于被攝體幾乎集中在畫面中部,所以六個分區都要加以考慮,其測光靈敏度分布類似于中央重點加權平均測光;與對焦點聯動,當被攝體偏向于左邊,測光靈敏度的分布隨之調整。因此,Dynax 7000i上的這種測光方式具有根據主體位置來調整測光靈敏度的優點, 所以稱為"智能化測光系統",它是美能達"專家智能化"蜂巢式測光系統的前身。但由于背景只用一段測光元件測光,無法區分天空和地面的測光值,所以當天空很明亮而地面很暗時,有可能出現測光偏差。 

  美能達在測光方面的技術積累被應用于數碼相機,并被索尼所繼承。

  5、賓得分區測光: 

  最早見于Z-10上,為六分區,其工作原理與佳能的六分區綜合測光方式類似,由于背景只用一段測光元件測光,所以具有與美能達分區測光同樣的毛病。 

  后在Z-1又改進為八分區,將背景部分分成三個區,上半部背景用一段測光元件,下半部背景則用兩段測光元件,解決了Z-10六分區的問題。八分區測光所用算法對暗處加以優先考慮。在正常照明條件下,同時還考慮了中央部位以外的四周部分的陰暗區。在逆光時,只測量中央部分,并假設主體在中央,并加以自動補償,補償量取決于由AF系統測量到的拍攝距離。當亮度高于EV16(極亮的物體)操還要多增加一些曝光量,使亮物體仍為亮物體。

  五、局部測光 

  這是佳能公司首創、屬點測光方式的改進方式。其特點是測光范圍比點測光要大些,如在佳能EOS-1上為總畫面的5.8%(點測光為2.3%);在 EOS 650上為6.5%;在EOS 10上為8.5%。 

  局部測光是中央重點加權平均測光和點測光方式的折衷方式。中央重點加權平均測光方式易于使用,但在照明條件奇特的場合下無能為力;而點測光方式能準確地控制曝光量,但難以使用,要經驗比較豐富后才能發揮效用。局部測光方式則處于二者之間。如在拍攝一幅半身肖像時,如果背景光很亮,而且人臉上的亮度又不均勻,若用中央重點加權平均測光方式給出的測光值來曝光,有可能使人臉曝光不足;而使用點測光時,額頭的讀數與下巴的讀數可能會有差別,只有經驗豐富時才能知道該測取哪一部分的讀數。采用局部測光方式,因測光區域較點測光大,所以能兼顧人臉上的各部分的曝光。 

局部測光靈敏度分布圖 

  六、蜂巢式測光和十六區測光 

  蜂巢式測光是美能達在其第三代AF單反機Dynax 7xi上首創的,它也是屬分區測光方式中的一種,但比較特別,故單獨介紹,其分區方法見圖3-10(a)。整個畫面共分成14個區域,中央有13個面積相同的六邊形小區域,似蜂巢狀的,其余部分屬第14個區域。分別由14段SPD進行測光,中央13段SPD測量前景(即被攝主體)曝光值,任何位于第14段 SPD測光范圍內的景物均算是背景。 

  蜂巢式測光方式是美能達Dynax 7000i 上的分區測光方式的自然發展。Dynax 7000i上的智能化測光系統雖然能根據被攝體在畫面的位置來選擇重點區域,但畢竟由于中央部分的五個區域過小(只占總畫面的20%),當被攝體偏離中心不太遠時還是很有效的,但若主體更偏離中心部分時, Dynax 7000i的分區測光方式就有些難以應付了。由于Dynax 7xi照相機的AF區域特別寬,而且用4組測距組件來進行測距,每次聚焦準確后,可以得出4個(垂直拍攝時有3個)測距值,照相機運用模糊邏輯分析出被攝主體的位置及大致尺寸,從而判斷出被攝畫面是否為風景、近攝、動體或正常的肖像攝影等,再參照照相機內儲存的大量構圖數據和焦點距離等值,判斷出畫面中部的13個 SPD中究竟哪幾個是測量被攝主體的。判斷成功后,就以這幾個測光值為重點參考量,再綜合考慮其他區域的測光值,給出使被攝主體曝光準確的曝光量。 

  以前所有的分區式測光方式(或多或少,包括 Dynax 7000i)都是以中央區域為重點的,而蜂巢式測光方式則不同,它可以是中央重點也可以不是,完全取決于被攝主體所處畫面中的位置,即是以被攝主體為重點。中部的13塊區域中的任何一塊或幾塊都有可能成為重點,這就是美能達所謂的"專家智能化測光方式"。從圖3-8中可看出,被攝主體幾乎可以在畫面的任意位置,Dynax 7xi都能給出適當的曝光量。 

  蜂巢式測光方式的優點之一是在逆光時也能夠方便正確地測量出被攝主體的曝光值,即具有自動逆光補償功能。例如照相機判斷出被攝主體所處的位置之后,就以其所對應的 SPD測光值作為重點來選擇曝光值,盡管此時存在著逆光,但照相機已經知道這些高亮區域屬于背景,所以對這些區域的測光值考慮甚微,所以光線強烈的背景對曝光值的選擇并沒有多大的影響,照相機仍以被攝主體的測光值來進行曝光。 

  從理論上講,蜂巢式測光方式是至目前為止最為理想的測光方式,它的工作方式更加接近人的思考方式,但是否成功則取決于能否準確地判斷出被攝主體在畫面中所處的位置,即AF區域是否足夠大和模糊邏輯的程序設計是否正確。如果模糊邏輯設計得不正確,那么它所推理出來的主體位置就有可能與實際的不相符,從而導致選出來的曝光量不正確。經過多年的驗證,這種測光方式的確很有效,所以后來Minolta的AF SLR都基本配置了這樣的測光模式。 

  蜂巢式測光方式后來也裝備在Dynax 3xi/SPxi上,但蜂巢數由原來的13塊減至7塊。 

  佳能于1992年新推出的EOS 5 采用了五個可選擇的AF區域,總體AF區域特別寬,為了配合新型的AF系統,因此重新設計了一個十六區測光系統,能較完美地解決對主體進行準確測光的問題。 

  佳能十六分區測光的工作原理說明如下:分區中的A0~A4區對應于五個AF區域,選擇AF區域時就相當于選擇了測光的重點;C12~C15則對應于背景。如果選擇A1作為主體聚焦點,則測光重點是以A1區為主,并綜合考慮周圍A0、A3和B6的測光值;如果主體在中央,則以A0為主,綜合考慮B5、A1和A2的測光值;如果以A4為主體聚焦點,說明主體很靠近畫面的邊緣,故以A4為主,綜合考慮的只有B10和B11兩區的測光值了。由此可見,十六分區測光系統, 也能隨著聚焦點的不同自動地調整測光重點。 

  七、3D矩陣式測光 

  這種測光方式首次出現在1992年推出的尼康F90,這是一種擴展了的矩陣式測光方式。原來的矩陣式測光方式只能測取兩維攝影畫面的參數,而3D矩陣式測光方式能將拍攝距離考慮在內,因此稱為3D(即三維之含義)矩陣式測光。為了配合新型的十字交叉型AF系統,尼康再次將原來的五分區變成了八分區,即將原來中間的一個區細分成4個小區,其中最中心的三個區完全與新開發的CAM246 AF模塊的AF區域相吻合,從而新型的3D矩陣式測光系統第一次與AF系統相聯系。這種測光方式只有與新型的 D型AF鏡頭配合使用時才有效,因為只有D型鏡頭能向機身提供拍攝距離。  

  3D矩陣式測光系統根據下列四類數據來決定曝光量: 

第一組:從八段測光元件測得的亮度數據,并以各種方式組合; 
第二組:從八段測光元件測得的反差數據,并以各種方式組合; 
第三組:從D型AF鏡頭傳遞來的聚焦距離數據; 
第四組:從機身AF系統測量得到的散焦量。 

  顯然,第一和第二組數據是必不可缺的,這也是尼康最早設計矩陣式測光方式所依據的數據,因此這兩組數據構成了矩陣式測光的基礎。 

  3D矩陣式測光方式比矩陣式測光多了第三和四組數據。引入這兩組數據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在正常的攝影中,被攝主體大多是在構圖畫面的中央部分,所以八分區的中央大區的測光數據是很靈敏和對曝光是起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被攝體處于逆光時,只要周圍測光元件的測光值與中央測光元件的測光值相差較大時,測光系統就能判斷出此被攝主體是逆光的,為了保證主體的曝光準確,就要增加曝光或者啟動閃光燈進行填充式閃光。但在近攝時,過細的分區會由于高放大倍率而造成誤差,從而測光不準,因此引入了第三組數據,這組數據決定了測光分析系統對各段測光元件的側重性,如當主體在遠處時,使用八個段的數據進行分析;當主體很近時(即在近距離攝影時),則偏向于中央的大分區(該分區約占全畫面13%),相當于局部測光。 

  第四組數據則用來確定被攝主體是否在畫面中央,由于CAM246自動聚焦模塊的范圍較大,橫向達7mm,所以可檢測出中央部分的散焦量。例如,檢測到的散焦量不是太大,相機內的計算機就判斷出主體在畫面中央,因此對中央一段的測光值加重考慮;如果散焦量很大(離焦),計算機判斷出主體不在畫面中央 (如先鎖定焦點,再偏離中心進行重新構圖), 所以根據周圍幾段的亮度和反差值加權著重考慮。 

  在使用焦點鎖定時,如果測光系統測出整個畫面是主體與背景的反差很大 (如主體處于強烈逆光或背景很暗而主體被完全照明等),在最終決定曝光量時,還考慮了在重新構圖前那一時刻的測光值,以減少誤差。 

  上述方法也適合用電子焦點檢測裝置進行手動聚焦。而且還采用了模糊邏輯算法來進行平滑的數據處理,以避免在連續拍攝中曝光量的突然變化而造成曝光誤差。

标签:測光模式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