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α-100 40區蜂巢式40區測光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可能是攝影水平太差吧,簡單的辦法,把相機當傻瓜用吧,但是遇到光線環境復雜,沒有把握的時候,只有用包圍法。雖然沒有什么,對攝影最終結果沒有什么影響,但是每次拿起相機的時候都有一點不安,心里始終對最終的效果沒有把握,這不是好現象,沒有事的時候再把安塞爾.亞當斯的《論攝影》重讀,安大師的預先理論是我踏上攝影路途的入門指引,也是我夢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在反復翻閱區域曝光法后,甚至那幾句簡單的列表都可以倒背如流了,但是實際的應用卻往往和意想中的何止千里之遙?!為什么會這樣?相機的每一個測光方式對同一個環境測出來的都有所不同,以哪一個結果為基準?18%灰卡的測光是最準的吧,但是在很多時候,都很難用灰卡放在實際的場景中去測,照理說以這種情況下,相機里的點測是最為有用的,這大概是壇子里的大蝦一直對相機有點測與否作為依據的最終心結吧。
現代的照相機,尤其是進入AF時代以后,相機的功能朝著復雜化和齊全化的方向發展,哪怕是一臺最低檔次的機型,都擁有以前幾年不敢奢望的技術和功能,也就是這復雜的功能,把大家的心也搞的復雜了,不過,功能多是件好事,而且,現在的功能越來越先進,朝著智能化的方向迅速的前進。
對于現代相機的測光評述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因為現代的相機的測光變得更加難以猜測,天知道電腦會以什么為基準得出結果,雖然它對場景判斷的成功率遠高于自以為富有經驗的象我這樣的高手,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很難全心全意地相信它。
相機的測光方式其實由來已久,最開始的時候都是采用外測光方式,象祿萊的雙反,康泰克斯的高級平視,他們都是以一個外感光元器件作為測光的依據,這種測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很準的,它是在黑白片當道的時候出現的。大家都知道,在膠片中,以黑白片的寬容度和后期加工幅度最大,所以這種測光方式以現代的眼光來看確實誤差太大,但卻是適合當時的使用條件的。單反相機的出現是一個革命,它極大地提高了攝影的準確率和大大開拓了攝影的視野,日本的旭光學公司也就是今天的潘太克斯,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鏡后測光單反相機,從而把相機的內置測光技術全面的推廣普及開來,當時的想法是或者是技術條件能達到只用一個光敏元件對整個視野測光,這就是后來大家稱為平均測光的最為基本原始的一種方式。
相機上有了測光,比起沒有測光的機器來說當然成功率大為提高,但是用戶很快發現,這種測光方式的失誤率同樣非常驚人,它的成功率的提高只是靠很多很接近成功的但又有所偏差的結果來達到的,而在與此同時出現的相機內部的光敏元件只測中心很小一部分的中心重點測光也就是現在簡稱點測的,又表現為另外的一個極端。它的使用極不穩定,完全依賴于使用者的經驗,有經驗的它就是很完美的,沒有經驗的,它比平均測光還要糟糕。
后來出現了兩者的結合,偏重中心測光,這時的相機可以在機內設計兩個測光元件了,這種測光方式實際上還有很多變種。但是,在同一名字的掩蓋下,倒是少有人注意,他們的區別主要在于對中心偏重的程度和對中心面積的確定上。早期的相機各自廠家的設定都有不同,所以每一家的用戶在長期使用后換一個品牌的話,都會感到非常不適應,以至于產生不好的想法。不過大浪淘沙,這一測光方式經過很長時間(20年以上)后,逐漸統一到光比75:25,中心7.5%(還有些為65:35,9.5%)上面了。
偏重中心測光可以說是機械相機時代的統治者,當時幾乎每一臺相機上都有這種功能,熟悉F3,FM2的朋友對這種測光方式都應該很親切。在當時看來,這種方式最為理想了,不過當時最為流行的測光方法是不管照的是什么,對著自己的手背測光,哈哈,這個直到現在都非常有效,但是很少看見有人用了,這也是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這種方式的弊端。
80年代的中期,尼康FA的推出為測光方式的變化打通了一條新的道路――區域式測光。尼康費盡心機的新產品,它是后期所有相機的楷模,盡管這款相機技術尚不成熟生命相當短,但是,緊接著的AF時代,把測光全面提到區域式的時代。在這一時代,由于電腦的介入,測光的區域也越變越多,而且在測光中引入了距離和色彩的判斷,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進步,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商業噱頭。不管怎么說在測光中加入色彩信息,可以避免現代相機中測光光敏元件的對藍光和紫外線過于敏感的毛病,對于大面積單色塊的場景測光有所幫助,但是很快發現對于F5這先進的方式相反的是,F5在對于復雜場景的測光,并不比其競爭對手的準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測光的分析評估的標準上,這種貌似完美的測光方式它的主要原則還是基于18%灰,盡管加上了色光敏感,但是在其分析系統中好像沒有完全以色光為評估基準,還是以合成后的18%灰度為原則,難怪是換湯不換藥,測出來的結果和原來系統差距并不明顯。
尼康D70s 矩陣式測光
在測光上,作為單反相機里最為有實力的廠家,尼康和佳能在測光系統上的變化非常的大,從最開始的5區(尼康)6區(佳能)開始,頻繁在測光上做文章,尼康的花樣是和焦點系統的距離相結合,對于尼康長期的單焦點來說,與原來的5區測光相比,測光的精度主要在于區域數量的提高,加上的D距離信息,對自然光的場景幾乎沒有什么多大的幫助,而對閃光系統倒是一流的。到了F5,由于在EOS1N的陰影下,F5要是沒有一點比較亮眼的熱點,恐怕會沒有賣點,所以加入了RGB測光,和后來出現的F100相比,可以比較明顯的發現,兩者的差別幾乎小到可以不計。不能說是RGB測光系統不好,只能說是現在F5上這套系統還不能發揮RGB的能力,現在的RGB還只是個商業意味多過實際意義的系統。
佳能EOS-1Ds 21區評價測光
佳能的路主要是不斷的增加測光的分析區域,加上他比同僚領先的多焦點控制,倒也發展的很不錯,從EOS10開始,佳能的相機的焦點數一直迅速上升,這是它的優勢,和焦點連控的測光,以及不斷細分的分析區域,這也是很理想的測光方式,但是佳能的問題在于:焦點和測光區域的變化實在是太頻繁了,沒有徹底的了解和反復的測試,這種方式是很難達到理想的程度,就象EOS3的出現,極為先進的技術,卻帶來不穩定的結果,開始的產品還是在測光上出了問題,被迫在軟件上升級,給用戶帶來了極壞的影響和煩惱,但是這樣的問題卻給后來的EOS 1V帶來很好的測試和驗證。不過這種測試方法,還是和當初的5區6區沒有本質區別,還是有很多場景會出現測光不準,和尼康的一樣,也是一種貌似完美的系統。
除了NC之外,只有美能達可以算是獨有風范,它是個喜歡創造而不喜歡守成的,不過說起來它在測光上倒是最為單一的,自從14區蜂巢測光出現以后一直堅持在這個系統里發展它的測光系統,雖然也不完美,但是從α7的出現倒是讓人看到一點曙光,它的測光評估可以在屏幕上顯示,對于略為對測光了解的攝影者都可以比較方便的對測光進行合理的增減。以前的各個先進的測光系統最讓人不明白的就是不知電腦測光結果的來歷,對測光的控制反而不如簡單的測光方式容易入手。α7的出現是一個開頭,這樣的方式還需要細分測光區,佳能的35區比例比較合適,而且最為理想的是要在取景器里顯示出來各區的EV正負情況,對于一個有一定水平攝影者倒是能很好的控制了,最棒的是更方便于亞當斯的區域曝光法的使用,想來這是一個在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
世光測光表 高森測光表
其實要把測光說清楚,還是要從測光表的方式來開始,我們一般用的相機的內置測光系統都是反射式的,而手持式的測光表一般都是入射式的,這兩種表的的使用和控制都有非常大的區別,很早以前,測光表就是入射式的了,這種表在漫長歷史中的一直都是專業攝影者最為信賴和喜愛的工具,雖然這些攝影者中很多都使用象哈蘇500或仙娜等不得不依靠這類測光表的系統,但是就算讓他們使用當今最為先進的相機,他們還是更為相信他們手中的測光表,我在壇子里漫游了很長時間,從新浪攝壇的興起衰落,到xitek.com的繁榮,我發現很多人都在玩攝影和攝影器材一段時間后都會希望買一只手持式測光表,這是被135相機繁雜的測光方式和神鬼難測的取舍給弄得腦子發暈的結果。
大體上來說入射式測光表的使用會比反射式的簡單,它的結果非常準確一般使用這種測光表時,只需要注意測光表的乳白色漫射光罩的方向,最為簡單的是把乳白色的半球的正中軸線對準相機鏡頭的方向就可以了,然后得到的讀數就是很準確的結果了,可以這樣說,入射式測光表的的測光結果相當于用點測光對在同樣位置的標準灰卡測光,一般的情況下是不需對這個結果有什么調整,但是如果遇到膠片的曝光容度的問題的時候就要適度的考慮增減了,特別是使用專業反轉片,象維爾維亞這一類的曝光容度很小,而且反差大的膠片,稍有不慎就會失去層次,但是由于他出色的細節和色彩表現,是他成為最為常用的膠卷之一,在用它表現白色或黑色的時候,為了得到應有的細節就必須要對曝光做出偏移,這個偏移量各膠卷有所不同,需要對一種膠卷的曝光特點非常了解才行。
不管怎么說,入射表的結果是在測光系統中需要直接調整最少的一種測光方式,但是由于很多實際的場景是不可接近的比如象風景攝影,這就需要好好掌握反射式的測光表.反射式的測光表統一的特點就是,不管景物是怎么回事統統把他當作18%的中灰來看待,這種測光方式的根本弱點就在于此,我們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色彩對于測光表的影響是不明顯的,這種測光機制源于黑白照片盛行的時代,現代較為先進的相機中,對測光方式的種種改進,都是為了盡可能的避免測光失誤的可能,在當前的負片水平和AF相機的復雜的測光系統來看,一般業余者(指對攝影不了解,對照片的效果依賴于相機自動提供的功能)是足夠得到非常理想的照片,但對于對攝影較為嚴肅的人來看,在反轉片較小的容度下,曝光的精確程度是不容置疑的,不管現在的頂級機多么先進和昂貴,他們提供的測光結果仍然是值得懷疑的,在描述反射式測光的時候,我們一般習慣仍然用手持式測光表來講訴,這種測光表盡管沒有內置于相機里的點測光那么合適,但是在換算測光亮度數值和使用一些比較復雜的多點平均測光時,顯得更直觀和易于操作。
還是先從安大師的區域曝光開始吧,攝影界里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達到大使提出的預先知道結果的境界,可惜的是喜愛攝影的人如恒河之沙,但對這句話有把握的卻是寥寥無幾,為什么?這個就真的這么難嗎?哈哈,其實答案很簡單,你好好想象,你現在用的是什么膠卷?安大師當年用的是什么膠卷?有結果沒有?我們現在的攝影者,從開始學習攝影開始就一直使用彩色膠卷,而大師幾乎終身都在使用黑白膠卷,看看那些令人過目難忘的,甚至是震撼的照片,你會相信嗎,安大師拍彩色片也和我們這些攝影愛好者一樣,沒有多大的區別,現在在攝影界,尤其是廣告攝影和藝術攝影界里有一種說法,古往今來黑白的大師有很多,單彩色方面的,只有哈斯.
這樣的結果除了本身在藝術思維和造詣反面的差距外,安大師的測光方式還是顯出了在彩色時代的彌彌老態,我反對現在一說到測光就言必區域式曝光,要知道喜歡守舊忠貞經典的毛病正是中國人的固有民族劣根性,就像中國醫學一樣,幾千年來只知道在老祖宗的余蔭下茍且度日,不思進取和創新,而且還強烈的排斥新東西,以至于現在中醫的地位在大醫院里的地位就可見一斑.測光區域式無疑是比單獨的單點測光要好,但是安大師當年的十個區域的分類,只適合黑白攝影,而且這一方法中還含有很多在彩色攝影領域不可能實現的暗房技巧,由于人眼的生理結構,人對黑和白之間的灰度識別的能力很小,大約就是512級左右,也就是8(也是計算機的8位灰度級)個段,加上純黑和純白,而黑白膠片以及黑白相紙的表現力來看,把整個色域范圍分為十區是很合適和非常精確和科學的,我們來看看這個區域表。
影調值 曝光區和說明
0區:相片上一片漆黑,底片上除了片基本身的色調和灰度外,沒有任何可用的密度
1區:相片上已非全部漆黑,略有影調,但沒有影紋,這是有效臨界曝光
低調區
2區:相片上初步顯出影紋,影象最暗的部分影調深黑,缺乏紋理
3區:黑暗物體,影調正常,陰暗部分顯出了足夠的影紋
4區:深色的樹葉,石塊或景物陰影表現正常.在日光中拍攝人像,陰影部分表現正常
5區:呈中灰色(反射率18%).北部天空影調較淺,皮膚色調較深,石塊呈灰色,木頭影調正常
中調區
6區:在日光,天空光或人造光中,皮膚影調正常.石塊,陽光下的雪景陰影,以及用全色片價淺藍濾鏡拍攝的北部天空,影調都較淺
7區:皮膚影調很淺,一般物體呈灰色,側光照射的雪景,影調正常
8區:明亮部分影調細膩,有適當影紋,雪景影紋相當明顯,任務皮膚上有高光
9區:明亮部分沒有影紋,接近于純白色,與1區的略有影調而沒有影紋頗為相似,用聚光型放大機將小規格底片放大,相片呈純白色,與10區無明顯差別
10區:呈純白色,畫面明亮,有反光
大家看明白了嗎?這是從A.亞當斯論攝影中照抄而來的,不過讀上去多少有點狗屁不通,不知道原文版本的書是怎么說的,反正現在這一本的翻譯是很差的,其實這個表要說得很簡單,就是把人的皮膚當作6區,也就是如果對準皮膚測光的話,就要加一級曝光,這個說法一直都很經典,不過這是對于白種人而言,對于我們黃種人,一般在城市里養的白白胖胖的來說,六區讀數基本也夠用,但是天生黑牡丹或者是久經陽光暴曬的勞動人民來說,直接按照5區的讀數或者在5,6之間這種也是適合的,所以你看,這也是見仁見智的東西,現在的各位大蝦一年也用不到幾卷黑白,甚至是根本不用,但是彩色的可能是好幾倍或好幾十倍,但是大家用的測光的依據是什么?還是沿用區域,或者完全交給相機自己的電腦?你有過對測光不滿意嗎?
好了好了,有點在街上吆喝的味道了,其實我也只是一個學習者而已,只不過在這方面別有一點心得而已.對于彩色攝影,以人眼的結構而言,比黑白的512級人眼在色彩方面的識別能力可是非常精密,以正常的情況來說,普通的人至少可以分辨16億以上的的顏色,而且顏色不象黑白這樣簡單,單以亮度計就可以了,他分色相和深淺而且彩色膠卷的原理和黑白的不盡相同,完全的的按照區域的方式不適合,因為有的顏色,在人眼中的亮度感覺,和用18%灰度計測出來的結果是不同的,比如說吧,就以現在比較流行的維爾維亞來說吧,測光表對純紅色的讀數比較準確,但是對于純黃色,測光表的讀數就低了很多,準確的說是低了一級半,在曝光的時候,如果想要對大面積的的較純正的黃色還原正常的話,就需要將在內測光的測光值加一級半才能得到如同眼睛看到一般的純正的黃色。
我想大家現在使用的大多都是135相機,這種片幅由于要得到一張正常尺寸的照片需要相當大的放大率,不同于當年的45或810的大畫幅相機,他對于層次細微之處的表現要差很多,盡管現代的膠卷技術進步了很多,以135的眼光來看,黑白照片的層次分辨最多也就是8-9級,區域中的0,1和9,10兩區是沒有區別的,在45的機器上,甚至于在現代的120機器上精心制作的的黑白照片時刻比較明顯的分辨出來他們的差別的.對于彩色片,我們僅對于反轉片為基準,負片的后期影響太大,雖然在容度和色級表現方面要好過反轉,但是在實際中由于密度方面的差異,視覺效果反而不如反轉的悅目,以我們日常喜歡使用的反轉膠片為例,柯達愛泰康64T和富士維爾維亞是現在膠卷中具有很長使用時間和極為可靠的性能表現的膠片,在以EV為單位的亮度倍級關系中只能表現處4級,而象現在出現的富士RPD III這樣的膠片就可以表現出5級,彩色負片普通的民用片可以表現5-6級,象柯達埃克塔 25這樣的專業負片就只能表現出5級,因此在彩色攝影中就要對測光曝光更要小心謹慎,尤其是專業反轉,他們對色彩的敏感性非常高,稍有不注意,最后的照片就有可能失敗。
關于彩色曝光的區域修正,原來是出自廣告攝影界,后來逐漸在風景和較嚴肅的旅游攝影中得到體現,在國外相對比較流行,但是也要在高級攝影課程中才會有,下面的色塊表是用于二類(也就是現場光,自然光環境,色表現要求的重要級別等同于現場得均衡亮度,適合于人像,風景和建筑等攝影類別),這個色表我在國內看見過一次,好像在是浙江出的一本叫風景攝影高級教程上的,書是一恨有名的美國自然攝影家John.Flelder寫的,Mr Fleder的攝影課我曾經聽過,印象非常深刻,它的色彩反射率曝光區域修正法和我后期學習的廣告攝影中的色彩還原色卡表補償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后者更加精確,但是前者無疑更實用。
現在就看看這個表,他是以色彩表現盡量準確為原則在測光是只要對準畫面中最需要表現正常的色塊區域,然后對比色表,看看歸屬,是否需要加以曝光補償,使用這種曝光方的時候建議盡量長期使用一種單一的膠卷,以充分掌握這種膠卷的曝光特性,這個主要是為了在對付難度很高的高反差景物的拍攝,以職業的眼光來看的話,這樣的情況不管是否對拍攝結果有否把握都應該采用括弧曝光,因為這樣的做常會有曝光不完美的照片才是佳作的情況,不錯過每一個機會才是攝影者的目的。
好了好了,從上面看,是不是覺得有點煩,我們從上面的結論中看到了什么?根據安大師的表,我們也自己列一個表,對大家或許有一點作用.這是一個基于反轉片的表,結合色彩補償使用,至于負片基本同類,但是在細微+-方面和反轉有點不同,在這里不再細說了。
-2EV:影像呈黑色,沒有細節,色彩無法分辨,在有的膠片和真正的黑色尚有區別,但是需要較大幅面的底片才能區分暗調區。
-1EV:影響明顯暗于眼睛所看到的實際景象,有細節,但細節和質感難以辨認,色彩晦暗,顏色過深。
-1/2EV:影像略暗于實際景象,細節質感表現清晰色彩較為深,有時看上去會顯得飽和度較高。
正常區0:曝光正常,細節,色彩表現正常。
+1/2EV:影像略為明亮,細節質感仍然清晰,但是色彩偏淡,飽和度變差。
+1EV:影像明顯亮于實際看到的景象,細節和色彩弱化,偏淡。
+2EV:影像發白,沒有細節,色彩.但是有的容度較寬的膠片上會有很前的色彩,但影像幾乎不可分辨。
推薦設計
優秀海報設計精選集(8)海報設計2022-09-23
充滿自然光線!32平米精致裝修設計2022-08-14
親愛的圖書館 | VERSE雜誌版版式設計2022-07-11
生活,就該這麼愛!2022天海報設計2022-06-02
最新文章
利用線條,讓我們的照片攝影學堂2019-03-20
如何利用 Lightroom 調出一張攝影學堂2019-03-20
黑白還是彩色?街頭攝影攝影學堂2018-12-18
拍出電影感的人像要注意攝影學堂2018-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