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設計資訊 > 設計新聞 >

“沒頭腦”之父張松林過世 網友哀嘆經典遠去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12-05-11

本報記者 鄭琳


  小時候做錯了事,媽媽常常會點著你的腦門說:“你這沒頭腦,大起來可怎么得了!”

  這是動畫片《沒頭腦和不高興》里的經典臺詞。在這部誕生于1962年的經典動畫片中,“沒頭腦”設計的“沒電梯的摩天大樓”,“不高興”扮演的“打不死的老虎”,成為幾代觀眾難忘的童年記憶。

  前天凌晨2點45分,《沒頭腦和不高興》的導演、著名動畫藝術家張松林突發腦梗在上海去世,享年80歲。昨天,這個消息在微博上傳開,引發網友們一片懷 舊和哀悼之音。據悉,張松林告別儀式將在5月14日龍華殯儀館舉行;6月18日,張松林追思會將在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舉行。

  學生追憶:

  30多個同學畫出心中的“沒頭腦”“不高興”

  因為張松林的過世,《沒頭腦和不高興》這部50年前的老動畫又在網絡上流傳起來。

  除了導演張松林、原作者任溶溶,片頭字幕里能看到的“大牌明星”還有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配音演員邱岳峰。而動畫制作團隊則被簡單地打上“上海電影專科學校60屆畢業作品”的字樣。

  大家可能不知道,張松林帶的這屆畢業生日后都是中國動畫界的精英。

  《葫蘆兄弟》、《猴子撈月》的導演周克勤,《寶蓮燈》的導演常光希,《火童》的導演王伯榮,《黑貓警長》的導演之一范馬迪等著名動畫人都在其中,不少人后來也成為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領頭人。

  “《沒頭腦和不高興》就是我們這批動畫人當年的啟蒙作品。”當記者聯系上常光希,他正在為恩師的追悼會事宜忙碌。說起當年這部畢業作品,50年前的創作經歷還歷歷在目。

  “我當時是學校的動畫系學生,張老師是副系主任。我們兩年大專的最后一個學期,張老師帶領全班30多個同學歷時4個月完成了這部20分鐘的《沒頭腦和不高興》,每個人為這部動畫畫了5~10個原畫鏡頭。”

  常光希還清楚地記得當年到附近的小學畫速寫、收集素材,和同學們一起揣摩角色的情景。每個人都畫出自己心目中的“沒頭腦”和“不高興”,用年輕人特有的激情和創造力給筆下的人物夸張和有趣的動作。

  “現在的高校畢業作品更多是個人創作,而我們則有幸一起團隊創作。”常光希說,“因為張松林老師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導演,他還做過原畫和編劇,經驗豐富,所以讓我們學到很多。”

  進入美影廠之后,常光希覺得那里更像一個大學校。大師林立,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關起門來一心創作,團隊氛圍濃郁。

  “就像宮崎駿的吉卜力工作室,那樣的氛圍讓每個人都能與導演溝通,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的流水線方式。”常光希說,“就這樣經過幾十部作品的磨練,我們這批人逐漸成為動畫導演。《沒頭腦和不高興》就是我們的起點。”

  動畫界反思:

  現在有些作品“沒頭腦”,觀眾會“不高興”

  大師輩出、團隊協作,也許正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中國動畫電影史上的黃金時代。

  從1956年漫畫家華君武創作、特偉和李克弱導演的《驕傲的將軍》開始,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推出的傳世經典不斷。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木偶片《神筆》、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中國享有世界聲譽的動畫作品幾乎都來自上世紀60~80年代。

  無怪乎,當“沒頭腦”之父張松林過世,網友們又發出一致的哀嘆:經典離我們遠去了。

  相比于如今的流行詞“腦殘”,當年這個“沒頭腦”不僅沒有攻擊性,還顯得幽默風趣,甚至有教育意義。“沒頭腦”腦門上那撮頭發,以及他鬧出的各種笑話,都讓孩子笑過之余心領神會。

  “沒頭腦和不高興是一對偉大的組合,因為其后所有動漫中的二人組合,幾乎都可以套用他們的模式。”有網友這樣感慨,“《哆啦A夢》和《蠟筆小新》都沒有爸爸了,現在,最偉大的組合模式也沒有爸爸了。”

 “我們從這一代動畫先輩上,應該汲取一種情懷,應該有所反思。”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副廠長鄭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人在看過《沒頭腦和不高興》之 后說,找到了自己成長的影子,那種喜怒哀樂十分親切。那個時代的動畫人,心里裝著孩子,他們又有深厚的藝術根基。張松林老師有文學素養、美術根基,匯聚到 動畫上就有了深厚的文化傳承。這些也許是今天的動畫稀缺的東西。當現在的一些作品"沒頭腦"了,觀眾就會"不高興"。”

标签: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