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設計資訊 > 設計新聞 >

HOTLINE聯展|pick哪件“雕塑”回家?專訪StudioLUNA、高木妍、File Studio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25-08-12

 

工作壁燈L008|透光銀白PETG|2024年

 

“既溫柔又有力量”,是StudioLUNA追求的極致裝飾美學風格的精髓。他們憑借著對3D打印技術的熱忱和自主研發能力,成功地用3D打印材料來呈現水的柔軟、風的輕盈、光的動感......等源於自然的無形之美,將燈具、座椅轉化為線條流動的“雕塑”,渲染著空間既酷又夢幻的氛圍。

 

Q:

本次參展作品的設計理念/解決痛點?遇到的挑戰及應對策略為何?

A:

我們想傳達的是對家居產品極致裝飾性的一貫追求。審美觀念的契合是我們麵向的客戶最希望解決的痛點。此次參展會呈現的也是工作室一直以來對源於自然的裝飾性的推崇,作品包括幾款燈具及長椅。最大的挑戰在於從設計到生產的全鏈路流程參與。盡管設計師擅長從概念構建到產品效果的模擬,但在生產落地階段常麵臨諸多實際問題,這很考驗設計師對生產過程的深入了解。工作室成立三年以來,一直專注於以3d打印工藝進行產品設計與生產,隨著經驗的積累,我們已經能有效應對各種工藝挑戰,從而確保產品順利麵世。

模塊化燈L001|黑色PETG|2025年

Q:

如何定位自己品牌的獨特性?

A:

創作的差異性體現在獨特的美感。作品初見下很酷、很有視覺張力,深入感知則能體會到浪漫主義的色彩——“既溫柔又有力量”。我們兩位創始人一個是工業設計師,一個是時尚從業者,多元背景和經曆塑造了產品的獨特風格。因此我們的藝術家居產品非常重視審美屬性,將其定位為仿佛從時尚大片中走出的道具,或是家居空間裏一個醒目且極具裝飾性的雕塑。

創始人&設計師:吳桐與Jessi

Q:

從設計製造到設備研發,你們對3D打印的熱情源自什麼?

A:

(吳桐)對3D打印的熱衷與執著,可能源於個人對動手實踐與探索的天性,比如我平時愛好畫畫、騎摩托車(自己也會修理和改裝)、DIY一些電子設備。當發現市麵上普通3D打印設備無法滿足產品級表麵質量的要求,激發了我深入研究的興趣。曾經花費近半年時間實驗各類零件與參數配置,最終成功研發出滿意的工藝。

單人長椅S001|黑色PETG |2025年

燈具|透光黑PETG|2024年

Q:

作品適合的使用者與場景?

A:

從過往的銷售經驗來看,我們的作品很受設計、時尚背景的消費者喜愛。此外,在審美上有獨立見解的,不盲從大眾流行,懂得獨立思考和建立自己的美學主張的消費者也是契合的受眾。作品適宜的家居場景主要是小眾、有個性的空間。

Q:

平衡設計的藝術性與商業性的策略或原則是什麼?

A:

在生產力過剩的時代,我們優先追求設計的藝術性和創新性,這是作為藝術設計工作室的立身之本。對商業化的探索,我們相信美好的東西在這個時代會自帶流量,采取的策略是“術業有專攻”, 通過與專業的合作夥伴共同進行市場推廣,實現商業化拓展。

 

搖擺容器-生長|紙、膠水、顏料|2024年

 

它們是不被白盒子束縛的藝術品,它們是在臥室中為你照明的雕塑,它們的堅韌來自脆弱易碎的紙,它們也是廢棄紙張的第二次人生。高木妍的紙漿雕塑模糊了藝術品與日常物的身份界限,在造型上也找不到現成的詞彙來定義。唯一可概括的是它們都有著“容器”般的身體,盛放著生命多樣的狀態與色彩,也盛放著如家一般的溫柔與包容。

 

Q:

本次參展作品的設計理念/解決痛點?遇到的挑戰及應對策略為何?

紙漿燈係列Dust yeah-可調光台燈

A:

最大的挑戰是「幹燥」。有時不得不花兩三周等待作品自然幹透,中途可能會遭遇開裂、變形或發黴。後來我嚐試在結構上做調整,控製體量,讓紙漿和模具之間形成透氣空間。這些嚐試讓我慢慢建立起一套順應材料的工作節奏。

紙漿燈係列Dust yeah-可調光台燈

Q:

從藝術性到兼具實用性,你創作轉變的契機是什麼,優勢為何?

A:

這個轉化其實並非刻意,而是自然發生的。我一直對功能本身非常著迷,物品能夠被使用,能靠近身體,是一種很動人的狀態。紙漿雕塑本身的“容器感”啟發了我去思考:如果它可以發光、可以被擺放進臥室或客廳呢?這種探索也讓是我一直在意的關於「藝術」與「日常」的邊界。我的優勢可能是從一開始就以雕塑語言來麵對設計,而非受限於材料標準化。我在意觸感、情緒與人之間的關係,多於功能的完美適配。

紙漿雕塑作品製作需經過漫長的手工塑形、切割、上色和打磨等工序。表麵保留著紙張的肌理、手工捏塑的痕跡。

Q:

對紙漿這種材料熱衷的原因?

A:

最初源於一種非常直覺的喜愛。紙漿脆弱、具有不確定、可逆的特質,它會隨氣候變化,也會被心情塑形,像一種“還沒有決定好要成為誰”的材料。這種狀態和我對創作的理解很一致:我不喜歡強硬的結果導向,而偏愛過程、變化、模糊性。紙漿給了我這樣的自由。此外,它們由回收紙製成的,是被再次賦予生命的材料,這背後也有我對再利用的持續思考。

高木妍與她創作的“小生物”合影

Q:

當紙漿材料肩負使用功能時,具備的優勢及挑戰?

A:

紙漿的優勢在於它非常輕盈、親切,能夠塑造非常細膩、富有肌理的形態,它不像陶瓷的冷峻,也不似塑料的疏離,總是帶著一點手的溫度。但它帶來的挑戰也很明顯:它怕水、不耐重、易碎,使用不當則容易損壞。因此在創作過程中我不斷嚐試結構強化。這種材料也倒逼我回到慢的節奏裏,去探問“這個物件為何存在?”的根源。

Q:

作品適合的使用者與場景?

A:

我希望它們進入那些願意與物件產生情感關係的生活空間裏。可能是一個喜歡手工藝、有審美趣味的人,也可能是一個對材料敏感的人。他們可能並不追求功能至上的產品,而更在意日常物件能否帶來某種情緒聯結吧。

 

生長係列|樹脂、織物、鋁、玻璃|2024-2025年

 

當你的雙眼被布料柔軟起伏的曲線吸引,指尖觸及時則會被石膏般的堅實嚇一跳!這個驚喜的“觸覺悖論”,正是 File Studio的創新。顧凡琦運用布料塑化定型的方式,手工製作了這些作品,他們如形態迥異的生命恣意伸展、呼吸。這項創新來自他對材料特性的深入與熱忱滿滿的實驗精神,最終舉重若輕地化為富有雕塑感的藝術品與家具。

 

Q:

本次參展作品的設計理念/解決用戶痛點?遇到的挑戰及應對策略?

A:

在這一係列的作品中,我們著迷呈現認知與現實的錯位感:當人們被視覺誘導產生預判,實際觸摸時卻遭遇“欺騙”,這種戲劇性反差是這係列作品的趣味所在。它旨在傳遞的理念是:不被固有認知束縛,真實往往超越表象,保持探索的好奇心比依賴經驗更重要。

生長係列,該係列包含茶幾、邊桌和燈具

A:

“生長係列”也可以說是玩出來的。22年底我做了第一個小樣,隨後跟朋友合作用回收的碎布做了“邊角料的浪漫”係列,期間還做了大型雕塑“皴體”。可以說這些嚐試導向了“生長係列”的自然誕生。因為已經測試了多種布料,我清楚哪些纖維布料適合創作,不同厚度、質地染色和塑形的效果,所以在做“生長係列”的時候測試部分已經成熟了,接下來就是考慮當它成為產品時的品控等問題。

邊角料的浪漫係列,用手工雕塑內部高密度泡沫,外部由回收的碎布精密拚貼塑化

A:

最大的挑戰是保留布料原始的質感和紋路,當觀眾看到作品呈現出布料紋理和柔軟質感時,已經步入了一個“視覺騙局”。通過反複試驗,精確控製棉布厚度、裁剪尺寸和塑化時間,最終實現了柔軟視覺與堅硬觸覺的驚喜反差。

Q:

創作的差異性為何?適合的使用者與場景是?

A:

我們的作品目前主要以手工製作為主,因此每件都是唯一。以“生長係列”為例,用戶可定製尺寸、顏色及功能。這樣確保了用戶可以擁有專屬於自己喜好的作品。我認為作品的適宜性在於使用者本身,藝術家具在保留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更多的還是呈現其藝術的感知性,當潛在的使用者能夠感受到足夠的共鳴和喜愛時,就是適合的。對於生活場景而言,其實也在於使用者本身,如何將心儀的作品融入家居環境、如何讓作品舒適地服務使用者自身是最關鍵的。

生長係列-茶幾,棉布扭曲的紋路與藤蔓扭轉的表麵相似。從柔軟到木質化的藤蔓的生長過程是這組作品的靈感來源。

Q:

去年您參與主創大型藝術裝置“樞核”,請以此為例分享您在藝術與設計邊界上的探索。

A:

我沒有刻意去區分這兩者,我認為它們是相互存在的。我以往的作品包括了藝術家具、雕塑以及大型裝置群,每件作品都會有其自身使命。功能性的藝術家具,在表達藝術概念的同時也會滿足一定的使用需求;大型的裝置群,則更側重解讀藝術概念,引導觀者感知作品的深層思考。

藝術裝置群散布於幾座總麵積近400平方米的傳統閩南古厝中,為一家現代醫療美學中心委托創作。天井中為主視覺裝置,寓意信號接收中樞,從外部汲取能量再傳導蔓延至其他各處。裝置群組中最大的長達15米,邊緣的“觸須”為多達數萬條紮帶。

A:

“樞核”項目的核心概念來自於客戶對「美」的定義——從內而外的、非標準化的、原生與自然的基礎上哪怕有所謂“瑕疵”也是一種美。以此為基礎我們向內深挖,最終定位在表皮細胞這個概念,參考人體中樞神經係統的樣態,延伸出現在的形式。這個裝置幾乎是按做產品的精細程度來完成的。而我之前做產品的經驗,包括對材料的熟悉度等,都保證了這個體量巨大的項目順利落地,甚至每個節點的交付都提前於預期。其中關鍵點在於提案階段我們已經想好大致結構與落地的可行性,包括如何控製成本讓效果最大化,以及安裝的可操作性,這些事先的計劃都極大減少了落地時的不可控因素。

 

标签:HOTLINE聯展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