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設計資訊 > 設計揭曉 >

當藝術等于三角形

作者:陳漢聰 來源:www.logosky.net 時間:2011-03-02

www.logosky.net 陳漢聰

左為舊標志,右為新標志
 
(美國)全國藝術基金會(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NEA)成立于1965年,是屬于美國國會的一個獨立機構。該基金會旨在資助那些使個人或社會受益的那些杰出的藝術、創意及各種藝術創新。迄今為止該基金會已經資助十三萬個項目,資助金額高達40億美元。一年多以前,該藝術基金會向公眾征集標志,獎金為2萬5千美元。最后,位于紐約的一個獨立設計工作室Why Not Smile的負責人Hoon Kim(似乎是韓國名)所設計的標志最終贏得了此次標志競賽。
 
根據標志指南所述:
三角形的所形成的A與W之間的留白空間象征了在藝術作品及風眾之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梁。
標志也傳達出基金會的三重意義:一,藝術作品,二,藝術作品對受眾的影響;三,藝術家
下面的網格圖確定了標志的位置及比例關系。K與S近乎重疊的擺放似乎沒有多大的必要。
 
 
不同的顏色組合與不同的作品相搭配:
 
上述右方的作品都是傳世名作。最下方的一幅是畢加索的《格爾尼卡》(Guemica)的作品,我想順便在這里說多幾句。作品反應了德國軍隊在西班牙統治者的授意下,于1937年對西班牙的格爾尼卡小鎮進行血腥轟炸的控訴,作品展示了轟炸時的種種慘狀(西班牙的佛朗哥政權是德國納粹扶植起來的,而該小鎮卻一直不服佛朗哥的控制,該畫直到佛朗哥在1981年去世后才回到西班牙)。該作品是畢加索為當時在巴黎舉行的世博會所畫。圍繞著這幅畫有兩個有趣的插曲,成為了畢加索傳奇的一部分。
 
1941年,德國軍隊已經侵占法國巴黎。蓋世太保對當時住在巴黎的畢加索的畫室經常進行搜查,因為他們懷疑畢加索窩藏著一些猶太人的朋友,同時對畢加索的“墮落畫風”也非常不滿。一天,一個納粹軍官又來到了畢加索的畫室,希望想找到一些他與猶太人有聯系的證據。這個軍官看到桌面上放著一些由這幅畫做成的名信片,他隨手拿起來一張,然后問畢加索:“這是你的杰作嗎?”。畢加索回答說:“不是我的,這是你們的杰作,拿一張去作紀念吧!”這個反唇相譏的故事確實很有趣,也一直被后人作為畢加索在德國納粹面前所表現出的高風亮節。
 
這幅畫的傳奇一直延續到本世紀。2003年2月,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代表團提議以武力入侵伊拉克。鮑威爾當時在聯合國作報告,以說明伊拉克藏匿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當日按照計劃,鮑威爾事后要舉行一個記者招待會。但最后有人突然發覺,在舉行記者招待會大廳的墻壁上不知何時掛著一張《格爾尼卡》的復制品。當時美國的記者說:“這幅畫讓人分心,把它蓋起來吧。”,于是在舉行記者招待會的大廳里,一條大藍布將這幅作品蓋了起來。其實當時鮑威爾完全可以說:“不用了,就讓它掛著吧,因為這幅畫正是象征著伊拉克人民目前的種種掙扎及苦難,所以我們需要盡快出兵。”可惜鮑威爾也沒有這種機智。這個故事對我來說更具有沖擊力。因為這個故事是對這幅作品的最高禮贊:你可以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你可以動用最先進的武力四處出兵,但是,僅僅一幅黑白畫,就讓你感覺不自然,最后你需要蓋起來,因為你無法直視它――這或許就是藝術的力量。

 

 
單純說這個標志,我們會覺得它是一個不錯的標志,通過簡潔的三角形,而傳達出多重與基金會相關的意義。但如果你從橫向上去觀察,卻會發覺,這個三角形已經經常出現,差不多都要成為藝術的替身了。隨便都可以找到幾個:

 

 
 

 

 

 
上述這幾個同樣是藝術博物館的標志,他們都將A作為一個三角形來處理――對于一個與藝術相關的項目來說,將A變成一個三角形當然存在一種合理的意義闡釋,一個簡潔的三角形,確實能夠呼應出藝術(特別是當代藝術)的氣息。但問題就是,這么多藝術博物館的A都采用了這個三角形,僅僅從標志上來說,你的獨一性又能夠得到多大的體現。
 
圖片來源:Brand new ,互聯網
标签: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