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繪畫藝術 >

費欣油畫作品欣賞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23-10-08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費欣(1879-1955)又譯尼古拉·費申,尼古拉·費欽,俄裔美籍畫家,1879年出生在俄羅斯伏爾加河畔喀山的木雕工手藝人家庭。父親是費欣的啟蒙老師,他讚賞兒子的繪畫和木雕手藝,一心想讓兒子跟聖像畫師學藝。1895年小學畢業的費欣考進了喀山美術學校。1901年費欣以優異的成績被學校推薦到列賓美術學院做旁聽生。

美術學院以嚴格的素描教學和最新的繪畫技法規範著他,列賓給予他精心的培養和特別的關照。列賓的溫暖體貼給了他莫大的鼓舞,感激之情難以言表。費欣長期研究自己老師列賓的晚期繪畫和肖像作品。在學院就讀的8年裏他有幾十幅素描寫生和小油畫作品參加了展覽或被雜誌發表。

費欣作品別具一格,在油畫、素描、水彩以及建築設計、木雕、陶藝、印刷設計、舞台設計等應用藝術領域都建樹了自己獨到的藝術見地。代表作有《秋天》《卡努裏雅肖像》《父親像》等。他的畫色彩明快、明暗對比響亮,表現力強。他素描受東方傳統繪畫的影響,素描頭像用炭筆畫在堅實光滑的紙上,自成一家,刻畫深刻。

這種特殊的肌理,源自費欣所使用的寬大畫筆,奔放流暢之中強有力的堆積著顏色,有時以刮刀作畫,甚至以手代筆,可謂是舉重若輕,這也成為了費欣的標誌性特色之一。這幅畫征服了列賓美院那些挑剔的評委,獲得了一致好評,使得費欣獲得了“藝術家”稱號和奔赴羅馬進修學習的機會。

1923年,費欣借紐約藝術學院教授的邀請,帶著全家前往美國,這是令他悔恨一生的決定。費欣的夫人是喀山一名富豪的女兒,可能是嚴峻的政治形勢,令她早早的與一個美國商人有了聯係。但這同樣也是有代價的,到了紐約迎接費欣的是一筆巨額債務。

在中央公園邊的小屋裏,他整整奮鬥了四年才從妻子的債務中解脫出來,現代都市那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常常令他茫然失措。而教學課程也因不適應環境、語言,支撐了一個月就放棄了。

1926年,費欣的肺病發作,再次遷居美國西部。異國情調給費欣帶來了新的激情,他以當地的印第安人為對象創作了一係列作品,但她的妻子再次出軌,與一個20多歲的人同居。她拋棄了費欣和自己的女兒重建了新的家庭,這一沉重的打擊幾乎使費欣年老了10歲。為了生計,費欣輾轉來到洛杉磯,並在此定居下來。

他的作品也同樣受到了美國人的歡迎,他們在報刊上這樣寫道:“如果你們想看到奇跡,那你就到費欣的展覽會去吧。”但失去了伏爾加河與故土,費欣這個現實主義畫家就像一顆無根了的樹,常常幻想著再次看到伏爾加河,或是在鬆林裏再住上一段時間。

他對自己走過的道路下了這樣的結論:“搞藝術的人不能離開自己的祖國,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一個人的整個精神基礎在兒童時代開始奠定並和周圍環境一起成長直到老死。在異國他鄉你隻是肉體上的存在,因為經常處於孤獨中的人不能理解生活的意義。”

他的晚年在對故土的思念中度過。

美國夢雖好,但並非人人能做。1955年10月5日,被列賓認為“俄羅斯最天才的畫家”,尼古拉·費欣悄然離逝。臨終時,隻有他的女兒留在身邊。遵照父親的囑托,費欣的骨灰終於回到了故鄉——喀山,那已經是二十多年後的事情了。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