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書法藝術 >

毛澤東與書法藝術

作者:未知 來源:未知 時間:2006-03-24

毛澤東對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感情,書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從年輕的時候起,毛澤東便在書法領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毛澤東考入湘鄉東山書院(東山高等小學堂),他常臨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學院附近東臺山鳳凰寺所藏清代湘鄉書法家蕭禮容碑,字字寫得很有功力,尤以草書為精妙。

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期間,有一句口頭禪:“字要寫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寫得美,必須勤磨練;刻苦自勵,窮而后工,才能得心應手……學字要有帖,帖中要發揮。”

現在還保存著的一張毛澤東還書的便條,是他16歲時寫的,用筆嚴謹,而又有開拓,可知那時他已有相當功底。他進入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論》。國文教師譚詠春閱卷時批道:“視似君身有仙骨,寰視全宇,似黃河之水,一瀉千里。”這個年輕人確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書寫就,工整秀麗,故當時師生們譽他的文和字為同學中之“兩絕”。現在還保留著的毛澤東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寫的一篇作文的手跡,題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論》,用的也是絲毫不茍的小楷,一氣呵成,筆筆遒勁。

1913年10-12月,毛澤東在湖南第四師范學校讀預科時,留下了一本筆記。前11頁是手抄的《離騷》和《九歌》,后36頁冠名《講堂錄》。從這些墨跡看,這個時期,毛澤東深受晉唐楷書和魏碑的影響,既瀟灑飄逸,神采飛揚,又古拙可愛,質樸自然。

戰地喜獲《三希堂》

1927年11月,毛澤東上井岡山,在江西寧岡縣礱市創辦了第一個工農革命軍軍官教導隊。由于敵人的經濟封鎖,筆墨紙張比較缺乏,有一次,一個學員提出用柳枝燒成炭可以寫字,毛澤東在青石板上試了試,軟硬適度,寫出來的字還挺清晰。毛澤東滿意地說:“倒真像墨筆哩!”他說,“敵人越是封鎖,大家的辦法就越多。看,封鎖得同志們用木炭樹枝當筆,在地上、石板上、沙灘上寫字。這種筆墨紙張是用不完的。”

毛澤東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學習書法。紅軍時期他率部轉戰到貴州遵義縣北婁山關時,見一石碑,上刻“婁山關”三個紅漆大字,便問陳昌奉等:“婁山關刻碑干什么?”許多人回答不出,他便解釋說:“關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為界,區分和標志地名。”之后,他向大家介紹了“婁山關”三個大字的特點和價值。他贊揚這三個字寫得蒼勁,像峻峰那樣挺拔屹立,運筆如飛。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他還反復揣摩,不斷用手在筆畫上臨摹運筆走勢,不時感嘆:“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這碑又修建于何代。”

紅軍長征到達延安后,一套晉唐小楷一直帶在毛澤東身邊。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點點滴滴的時間寫字,并且經常閱覽法帖。當時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澤東喜歡寫毛筆字,為表示對他的敬意,特地用一塊古磚刻磨成一方硯石,送給毛澤東。可惜,這方硯臺在后來轉移時丟失了。這個時期,毛澤東的書法創作又上了一個新臺階,以行草為主,用筆恣肆,剛勁挺拔,大氣磅礴,形成了個人的獨特風格。

1937年平型關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從被日軍炸毀的廢墟中拾得四冊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兩卷,如獲至寶。他不辭辛苦,帶到了延安。一天,素有“長征才子”之稱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談得投機,便引他去見毛澤東。毛澤東對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一見如故,殷勤款待。青年作家感動不已,便將自己挎包中那辛辛苦苦背到延安的“寶貝”一股腦兒掏了出來,欲贈毛澤東。毛澤東喜出望外。不料一旁的朱光手疾眼快,一把將書奪了過去。“見面分一半!”朱光面無愧色。“誰說應該歸你?……”兩人互不相讓。青年作家連忙調停,結果是平分秋色。毛澤東得到了兩冊名著和《三希堂法帖》。

博覽群帖取精華

在毛澤東豐澤園故居的書房里,至今仍然存有毛澤東讀過的大量字帖和書籍。其中有規整秀麗、形意翩翩的漢代隸書,又有妍美流暢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勁、氣勢磅礴的楷書墨跡,也有逸勢奇壯、應手萬變的“狂草”,還有在中國書法史上獨樹一幟的宋徽宗“瘦金體”法帖;不但有中國歷代名家的墨跡、法帖、碑文拓片,還有中國歷代書法理論著作。因此,毛澤東可以說是“神游書海目覽千帖。”

1949年,毛澤東閱讀法帖更多更勤了。二十來年的時間里,他讀過的帖約有近四百種。“二王”帖及孫過庭、懷素的草書帖,是他時常披閱的。他在訪蘇的短暫而緊張的日子里,也未忘隨身帶幾本《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為清乾隆時期搜集刻印。乾隆皇帝得到晉書法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伯遠帖》珍貴墨跡三種,很是歡喜,名其收藏處為“三希堂”。乾隆將這三種法帖與內府收藏的自魏晉至明代著名書法家的作品三百四十余件,各種題跋二百余件,匯集刻印,而以《三希堂法帖》命名。這是我國一部書法巨制。1958年,毛澤東請田家英向故宮博物院“借閱那里的各種草書手跡若干”,其中就有《三希堂法帖》。

毛澤東讀帖不重版本是否珍貴,而著眼于分析各家的長短,體其風貌,察其用筆、結構、章法等,吸取其精髓,以豐富自己的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中,毛澤東最喜愛的是草書。而在草書中,毛澤東又最喜歡懷素。毛澤東對懷素的《自敘貼》、《論書帖》、《苦筍貼》等百讀不厭,愛不釋手。1974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訪華時,毛澤東在書房里接見了他。親切交談之后,還特地贈送給他一本自己喜愛的《懷素自敘帖真跡》,大平正芳十分高興。

如果拿毛澤東的草書和懷素的《自敘帖》相比,我們不難看出,其中很多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田家英就認為:毛澤東的書法,特別是草書,和懷素《自敘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筆畫都較細圓;二是字形都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寫法;四是“神”上很相似。毛澤東熱愛懷素的狂草,但他又不拘泥于此,勇于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家的“毛體”,正如他常對秘書所說的那樣:“如果每個人寫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樣,那書法就停滯不前,沒有發展了。”

毛澤東書法的造詣,固然是他轉益多師的結果,同時也和他善于從生活中吸取美的營養分不開。詩人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一詩的序言中這樣寫道:“往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常于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毛澤東早在1937年就與朱光等人說過:杜甫這段話說出了舞蹈、戲劇等藝術與書法藝術相通,是至理名言。那時毛澤東曾表示想看朱光表演莎士比亞的名劇《奧賽羅》,以便用戲劇藝術來豐富自己的書法。

骨神兼備成一家

毛澤東的著作甚豐,惟對書法藝術的見解,卻沒有專門論述,因而無法窺其見解的全貌。但從一些片言只語中,還是可以歸納出如下幾點:

一、書法里充滿了辯證法。他說:“字的結構有大小、疏密,筆劃有長短、粗細、曲直、交叉,筆勢上又有虛與實,動與靜,布局上有行與行間的關系、黑白之間的關系。你看,這一對對的矛盾都是對立的統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協調統一。中國的書法里充滿了辯證法呀!”

二、字要骨神兼備。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韻。”因此,臨帖,“最初要照原樣寫,以后練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說,“字和人一樣,也有筋骨和靈魂。練久了,就會找到筋骨,寫出神韻。”所謂筋骨,是字的形貌、氣勢和力量;所謂靈魂,是字的內質、神韻。古人的字,一般地說,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澤東則主張骨神兼備。

三、既廣采博取,又獨具風格。毛澤東說:“學字要有帖,學好后要發揮。習字要有體,但不一定受一種體的限制,要兼學并蓄,廣采博取,有自己的創新,自己的風格,才能引人入勝。”

這些書法理論,是毛澤東從借鑒古人的經驗和總結自己的實踐中提煉出來的。

毛澤東書法的演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青年時代可謂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多為楷書,字體工而有力,有些寫得特別工整。

1921年到1949年,可謂第二階段。在建黨初期,特別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戰火紛飛的環境中,他運籌帷幄,為使機要人員傳達準確迅速無誤,他起草的文電多是行(書)而不是草。三十年代字體清秀,字形略長,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傾斜。1941年以后變為自右向左略有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電等。

1949年進北京以后,可謂第三階段。這時,情況變了,條件好了,毛澤東除起草公務活動的文電外,還寫了一千多封回復親朋故舊和素不相識的群眾的信。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寫越好,越寫越草。然而,他的復信是視對象而別的,給高級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學家、教授等的書信多為草書,有些寫得非常之草;反之,對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寫得比較清楚工整。

毛澤東的書體,從學生時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變化,這和筆有關系。新筆寫的字筆鋒更明顯更突出。但主要還是他的功力和字體有變化。要觀察毛澤東字體的變化,除從總體上看,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看他的簽名。1943年以前“毛澤東”的“毛”字一般都是從上面下來,再這么一轉,一筆寫成。1943年以后,“毛”字寫成四筆,先點三點,然后再豎彎勾。到1948年、1949年,又變了,從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個文件時寫的幾封信到1949年9月給宋慶齡或任弼時的信,“毛澤東”三個字中,“毛”字變化不大,“澤東”二字變化則很大。

50年代以后,毛澤東的字變得非常之好看,這和他那時的練字有關系。

進城以后,毛澤東的工作雖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觀條件比進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歷代書法家的碑帖,當時中辦秘書室的陳秉忱就專門為毛澤東購買書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種碑帖數百部。50年代毛澤東休息時書寫了數百首古詩詞,一首詩往往書寫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來次。他作詩詞也多是書寫許多次,且多為草書。毛澤東的書法最好的時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書寫的詩詞,給華羅庚、章士釗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有一位朋友對我說,看毛澤東手跡是一種享受,看過后還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啟發。毛澤東成了深受讀者喜愛的現代書法家。

标签:毛澤東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