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 又號癡庵,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明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
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書法藝術 >

明清書法家王鐸書法作品欣賞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收藏 時間:2006-11-06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 又號癡庵,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明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縊于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待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后,他降清,清授予他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王鐸由明朝舊臣變為清廷新貴,在以氣節自持的明代遺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貳臣,因此,他始終抑郁不樂。入清之后,王鐸做了8年的官,于順治九年病逝故里。乾隆帝時,朝廷借敕編《四庫全書》之際,查毀了王鐸的全部書刊,并將王鐸列入《貳臣傳》。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

   王鐸的行草書特別是長條幅草書,以驚人的筆力,奇矯怪偉的體格,渾厚淋漓的筆墨,達到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他的書法線條形成是極富個人特色的。他既不雷同于歷史上各名家,也異于同時代各家。他那霸悍雄強,扛山舉鼎的筆力是數百年來無與抗行的。

    明末書壇受董其昌書法的影響,追求所謂俊骨逸韻。王鐸等人反其道而行之,以“敏而好古”為標幟,追求雄強、激烈的風格和對動蕩的內心生活的表現。王鐸一直不斷地從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中汲取,后受米芾影響,使之成為創造個人風格的有力支點。其筆力雄鍵,蒼老勁疾,尤長于布局,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

    王鐸一生,出入樞要,位尊爵類。書法藝術格調堂皇,名重當代,有“神筆王鐸”之美譽。時人贊其字有錐沙印泥之妙、龍躍虎臥之致、松濤云影之幻、造化入神之奇。獨具縱中有斂(形質美)、草中有楷(性情美)、錯落有致(節奏美)、今有有古(韻味美)四大特點,既繼承發揚了宋晉書壇傳統,又開創了明末清初時代新風,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

    王鐸書法藝術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追求古典的書法精神,不斷推陳出新。王鐸在取法上,尊羲獻、溯篆棣、取唐宋,各代書法精華無不納入其師法之中。二是對中國書法技法的完善和風格創新的貢獻。王鐸的書法技法,是從二王、顏、柳、旭、素、米、黃諸家技法提炬而成,并拓展和體富了書法的技法,其個性化風格滲入前人的多種風格,同時在用墨方面也突破了前人,成功地使用漲黑法,這就更增加了書法的作品的神采,而自成一家。王鐸在總結歷代書家風格特征之后,創雄強力感的書風。在雄強書法流派的不斷完善和書風多樣化方面,王鐸為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以骨力洞達、流動多姿、變幻無窮而駕御書法的結構和用筆,使書法作品產生出強烈的運動力和行摯力,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字法造勢特征。

    王鐸《行草自書詩》,書自作詩六首,紙本,縱26.9厘米,橫16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首署“君宣年家兄翁判南康贈以六首”,末款“己卯正月弟王鐸具草”。左鈐“王鐸之印”、“煙潭漁叟”印。“己卯”為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王鐸時年47歲。本幅無藏印,亦未見著錄。

    王鐸的行草書不以勢重,信筆揮灑,極具自然之態。此卷書法筆勢連綿,字間雖連帶不多,但筆斷意連,行氣貫通,運筆流暢。此卷為王鐸中年時所書,恰是其書風形成時期,故頗具蒼郁雄暢之風,“兼有雙井天中之勝”,屬王氏中年時期之典型作品。

 

王鐸《行書詩卷》

(點擊圖片看大圖)

    王鐸《贈張抱一草書詩卷》自署書于崇禎十五年(1642)。綾本。草書。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自作詩七律五首?凡七十五行,共3636字。橫469厘米,縱26厘米。

    明崇禎十五年,王鐸流寓懷州,受到張公祖的款待,并有詩作贈他,一是《贈張抱一行書詩卷》,一是《贈張抱一草書詩卷》。款署“崇禎十五年三月夜”,可知與“壬午春莫書於懷州公署”的行書五律長卷乃同時所書。張抱一,名培,浙江平湖人,擅寫山水,兼通醫道。卷中以“公祖”稱之,此人應是懷州的地方官。本卷的書寫時間既與上述兩幅巨制相吻合,落款內容又與當時王鐸與張公祖頻繁往來的經歷一致,可被視為此卷確系王鐸真跡的佐證。

    崇禎十五年王鐸五十歲,經歷過對二王、東晉和米芾長年累月的執著學習,終于完成了“自化”。其此前的作品,對二王與米芾"如燈取影,不失毫發"(錢謙益《牧齋全集?有學集》),到《贈張抱一行書詩卷》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時,已擺脫了“仿”的痕跡,有了主體性較強的跌宕雄逸的意態。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亦是王鐸草書長卷迄今所見較早的一件。

    附圖釋文: ……錦瑟琪華待醍醐。 汴京南樓 夷門蕭瑟俯晴空,萬事欷獻向此中。梁苑池臺新萑葦,宋家艮岳老苔叢。牧人壕外時驅犢,獵騎天邊晚射鴻。舊月多情依汴水,滔滔東去更朦朧。
  崇禎十五年三月夜 洪洞同邑弟王鐸具草 抱翁公祖教正

 

标签:王鐸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