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藝術理論 >

關于美術的基本知識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收藏 時間:2006-10-11

    【美術】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于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五四”前后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于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云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隨后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


    【造型表現手段】造型藝術中創造藝術形象的手法和手段。如繪畫借助于色彩、明暗、線條、解剖和透視;雕塑借助于體積和結構等。這些手法和手段,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這些造型藝術各自獨具的特殊的藝術語言,并決定了這些藝術各不相同的表現法則,關系到塑藝術形象的成敗,以及藝術作品的感染力。藝術家對造型表現手段的規律性的不斷探索,精益求精,是使藝術創作能夠表現新的生活內容和滿足人們不斷發展的審美愛好的必要條件。


    【黃金分割】亦稱黃金律、黃金比例。在一條線段上,按照最佳長短比例,將此線段分割為長段與短段,或按此最佳長短線段的比例構成一個矩形的最佳的長邊與短邊的比例,即構成黃金分割。


    【二度空間】繪畫術語。指由長度(左右)和高度(上下)兩個因素組成的平面空間。在繪畫中為了真實的再現物象,往往借助透視、明暗等造型手段,在二度空間的平面上造成縱深的感覺和物象的立體效果,即以二度空間造成自然對象那種三度空間的幻覺。有些繪畫,如裝飾性繪畫、圖案畫等,不要求表現強烈的縱深效果,而是有意在二度空間中追求扁平的意味,來獲得藝術表現力。


    【三度空間】繪畫術語。指由長度(左右)、高度(上下)、深度(縱深)三個因素構成的立體空間。繪畫中, 為真實地再現物象,必須在平面上表現出三度空間的立體和縱深效果。


    【質感】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在作品中表現出各種物體所具有的特質,如絲綢、肌膚、水、石等物的輕重、軟硬、糙滑等各各不同的質的特征,給予人們以真實感和美感。


    【量感】借助明暗、色彩、線條等造型因素,表達出物體的輕重、厚薄、大小、多少等感覺。如山石的凝重,風煙的輕逸等。繪畫中表現實在的物體都要求傳達出對象所特有的分量和實在感。運用量的對比關系,可產生多樣統一的效果。


    【空間感】在繪畫中,依照幾何透視和空氣透視的原理,描繪出物體之間的遠近、層次、穿插等關系,使之在平面的繪畫上傳達出有深度的立體的空間感覺。


    【體積感】繪畫術語。指在繪畫平面上所表現的可視物體能夠給人以一種占有三度空間的立體感覺。在繪畫上,任何可視物體都是由物體本身的結構所決定和由不同方向、角度的塊面所組成的。因此,在繪畫上把握被畫物的結構特征和分析其體面關系,是達到體積感的必要步驟。


    【透視】繪畫法理論術語。“透視”一詞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最初研究透視是采取通過一塊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將所見景物準確描畫在這塊平面上,即成該景物的透視圖。后遂將在平面畫幅上根據一定原理,用線條來顯示物體的空間位置、輪廓和投影的科學稱為透視學。


    【明暗】繪畫術語。指畫中物體受光、背光和反光部分的明暗度變化以及對這種變化的表現方法。物體在光線照射下出現三種明暗狀態,稱三大面,即:亮面、中間面、暗面。三大面光色明暗一般間面、暗面。三大面光色明暗一般又顯現為五個基本層次,即五調子:① 亮面一直接受光部分;②灰面一中間面,半明半暗;③明單間交界線一亮部與暗部轉折交界的地方;④暗面一背光部分;⑤反光一單間面受周圍反光的影響而產生的暗中透亮部分。依照明暗層次來描繪物象,一直是四方繪畫的基本方法。文藝復興時期瓦薩里在其《美術家列傳》中就曾論述:“作畫時,畫好輪廓后,打上陰影,大略分出明暗,然后在單間部又仔細作出明暗的表現,亮部亦然。”歐洲畫家中倫勃朗是擅長明暗法技巧的大師。


    【輪廓】造型藝術術語。指界定表現對象形體范圍的邊緣線。在繪畫和雕塑中,輪廓的正確與否,被視為對作品的成敗至關重要。


    【構圖】造型藝術術語。指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結構配置方法。它是造型藝術表達作品思想內容并獲得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色彩】繪畫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各種物體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反射光量,作用于人的禮堂所顯現出的一種復雜現象。由于物體質地不同,和對各種色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不同,使世間萬物形成千變萬化的色彩。


    【色相】色彩可呈現出來的質的面貌。自然界中各各不同的色相是無限豐富的,如紫紅、銀灰、橙黃等。


    【色度】指顏色本身固有的明度。如七種基本色相中,紫色色度最深暗,黃色色度最明亮。


    【色調】亦稱調子。在一定的色相和明度的光源色的照射下,物體表面籠罩在一種統一的色彩傾向和色彩氛圍之中,這種統一的氛圍就是色調。


    【色性】色彩的沒屬性。色彩基本分為暖色(也稱熱色)和冷色(也稱寒色)兩類。紅、橙、黃為暖色,給從以熱烈、溫暖、外張的感覺;綠、青、藍、紫為冷色,給人以寒冷、沉靜、內縮的感覺。


    【筆觸】指作畫過程中畫筆接觸畫面時所留下的痕跡。筆觸雖為一種技術因素,但也傳達出畫者的藝術個性和修養,因而,也是畫家藝術風格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畫】簡稱“國畫”。指在中國民族的土壤上長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體系的中國民族繪畫。它是用毛筆、墨以及中國畫顏料,在特制的宣紙或絹素上作畫。按表現題材,可分為人物、山水、花竹、禽鳥、畜獸、蟲魚、宮室等畫料。按表現手段和技法,可分為工筆、寫意、鉤勒、沒骨、設色、水墨等畫法。按幅面樣式,可以分為立軸、橫卷、冊頁、扇面等款式。中國畫十分重視筆墨,運用線條、墨色和輕重彩色,通過鉤皴點染,干濕濃淡并用,來表現客觀物象的形體結構,陰陽向背;并運用虛實疏密結合和“留白”等手法來取得巧妙的構圖效果。中國畫的空間處理也比較自由靈活,即可以用“以大觀小”法,畫重山疊嶂;也可以用“走馬看山”法,畫長江萬里。中國畫物別講示“形神兼備”、“氣韻生動”,不但主張要“外師造化”,而且還要“中得心源”,中國畫在畫面上還題寫詩文,加蓋印章,將詩文、書法、篆刻融為一體。


    【西洋畫】指區別于中國傳統繪畫體系的西方繪畫,簡稱西畫。包括油畫、水彩、水粉、版畫、鉛筆畫、鉛筆畫等許多畫種。傳統的西洋畫注重寫實,以透視和明暗方法表現物象的體積、質感和空間感,并要求表現物體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現的色彩效果。


    【油畫】以易于油劑(亞麻仁油、罌粟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在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制作的一個畫種。作畫時使用的稀釋劑為押發性的松節油和干性的亞麻仁油等。畫面所附著的顏料有較強的硬度,當畫面干燥后,能長期保持光澤。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


    【雕塑】“造型藝術”的一種。是雕、、塑三種方法的總稱。以各種可塑的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種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雕塑一般分為圓雕、浮雕兩種。由于用途的不同,也分為架上雕塑、紀念性雕塑、裝飾性雕塑、建筑性雕塑等。


    【工藝美術】美術種類之一。指具有一定美術意味的工藝品制作,既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又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實用和審美的結合,技術和藝術的統一。工藝美術分為兩類:①日用工藝。②陳設工藝。


    【書法】①中國傳統藝術的一種。②寫漢字的方法。中國書法根據漢字的造型規則,運用點畫構成各種形態以表情達意。有正(楷)、草、行、隸、篆(大篆、小篆)等各種書體。書法美的基本因素是點畫,其次才是由點畫組成的結體。故書法用筆至關重要,是對提按、藏露、轉折、輕重、緩急、方圓等矛盾關系的掌握和運用,須講究指忌浮滑輕薄。就能篇而論,書法美在于字里行間氣勢、節奏、韻律及其所傳達的意興情緒。各種書體均講究結構橫直安排有致,顧盼呼應;布局疏密得宜,首尾連貫。


    【素描】一種主要以單色線條和塊面來表現物象的繪畫形式。通常所為鍛煉繪畫基本功的手段,以訓練觀察和表現客觀物象的形體、結構、明暗、質感、量感和空間感的能力。素描亦可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運用于創作。如畫家王式廓的作品《血衣》,即其一例。


    【水粉畫】用水調合粉質顏料描繪出來的圖畫。水粉顏色一般不透明,有較強的覆蓋能力,可進行深細致的刻畫。運用得當,能兼具油畫的渾厚和水彩畫的明快這二者的藝術效果。


    【壁畫】繪在建筑物的墻壁或天花板上的圖畫。分為粗底壁畫、刷底壁畫和裝貼壁畫等。壁畫是最古老的繪畫形式之一,埃及、印度、巴比倫保存了不少古代壁畫,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壁畫創作十分繁榮,產生了許多著名的作品。我國自周代以來,歷代宮室乃至墓室都有飾以壁畫的制度;隨著宗教信仰的興盛,又廣泛應用于寺觀、石窟(例如敦煌莫高窟、芮城永樂宮,至今大量保存著著名的佛教壁畫和道教壁畫遺跡。)


    【漫畫】繪畫種類之一,又稱諷刺畫。高速畫一詞來源于意大利文Caricare,義為夸張,后來演變為專指具有諷刺和滑稽意味的圖畫,即Caricature一詞。通過夸張、變形、假定、比喻、象征等手法,以幽默、風趣、詼諧的藝術效果,諷刺、批評(或歌頌)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


    【寫生】中國畫傳統的術語。將描寫花、木、鳥、獸等生物的繪畫稱為寫生。如五代黃筌《寫生珍禽圖》。在現代通常的繪畫用語中,凡是直接以實物、實景為對象進行描寫,統稱為寫生。


    【速寫】以迅速而準確的觀察力,運用簡練的線條,扼要地描畫出對象的神態、形體、動作等特征的一種畫法。它是培養作畫者敏銳的觀察力和迅速把握對象特征的概括力的重要繪畫手段,也是記錄生活,積累創作素材的重要手段。


【中國畫有哪些門類】


    中國畫通常以山水、花鳥、人物三大類劃分。如果作進一步劃分的話,中國畫的門類就很多。歷史上不同的時期都曾對中國畫作過分類,但都難以確切地表達。以下是比較流行的幾種分類:


一、宋《宣和畫譜》 :


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獸畜、花鳥、蔬菜。


二、南宋鄧椿《畫繼》 :


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竹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


三、明陶宗儀《輟耕錄》 :


佛菩薩像、玉帝群君王道像、金剛鬼神羅漢圣僧、風云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驢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臺、一切旁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什么是工筆畫?

    工筆畫即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唐代花鳥畫杰出代表邊鸞能畫出禽鳥活躍之態、花卉芳艷之色。作《牡丹圖》 ,光色艷發,妙窮毫厘。仔細觀賞并可確信所畫的是中午的牡丹,原來畫面中的貓眼有“豎線”可見。又如五代畫家黃筌寫花卉翎毛因工細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蒼鷹視為真物而襲之,此見于《圣朝名畫評》 :“廣政中昶命筌與其子居農 于八卦殿畫四時山水及諸禽鳥花卉等,至為精備。其年冬昶將出獵,因按鷹犬,其間一鷹, 奮舉臂者不能制,遂縱之,直入殿搏其所畫翎羽。”

    工筆畫在唐代已盛行起來。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繪畫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決于繪畫的材料改進。工筆畫須畫在經過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初唐時期因絹料的改善而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米芾《畫史》所載:“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后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

    工筆畫一般先要畫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篙本需要反復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復上有膠礬的宣紙或絹,先用狼毫小筆勾勒,然后隨類敷色,層層渲染,從而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如陳之佛所作秋艷圖。


【什么是寫意畫】

    寫意畫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作者的感情。

    寫意畫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參與繪畫,對寫意畫的形成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相傳唐代王維因其詩、畫俱佳,故后人稱他的畫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他“一變勾斫之法”,創造了“水墨淡,筆意清潤”的破墨山水。董其昌尊他為“文人畫”之祖。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寫花的枝葉蕊萼,然后略施淡彩,開創了徐體“落墨法”。之后宋代文同興“四君子”畫風,明代林良開“院體”寫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濃墨淺色,陳白陽重寫實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韻。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寫意畫代已進入全盛時期。經八大、石濤、李 、吳昌碩、齊白石等發揚光大,如今寫意畫已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畫法。

    寫意畫主張神似。董其昌有論:“畫山水唯寫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質畢肖,則無氣韻;彩色異具,則無筆法。”明代徐渭題畫詩也談到:“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據皆吾五指裁。”

    寫意畫注重用墨。如徐渭畫墨牡丹,一反勾染烘托的表現手法,以撥墨法寫之。元代吳鎮論畫有云:“墨戲之作,蓋士大夫詞翰之余,適一時之興趣,與夫評畫者流,大有寥廓。嘗觀陳簡齋墨梅詩云:‘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此真知畫者也。”

    寫意畫強調作者的個性發揮。揚州八怪以“怪”名世,作畫不拘常規,肆意涂寫,并以一個“亂”字來表露他們的叛逆精神。鄭板橋曾表白:“近代白丁(民道人)、清湘(石濤)或渾成或奇縱,皆脫古維新特立。近日禹鴻臚(之鼎)畫竹,頗能亂,甚妙。亂之一字,甚當體任,甚當體任。”(《鄭板橋集補遣》)金冬心畫竹也是喜“亂”,曾言:“用焦墨竿大葉,葉葉皆亂。”寫意畫多以書法的筆法作畫,同時寫意車的用筆也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的表現形式,所以寫意畫家多半是書法學。如鄭板橋擅長書法和繪畫,相互參融,以畫法作書,創隸書間于行楷之中的“六分半書”,又以書法的筆法作蘭竹,風格明快勁峭。清人蔣士銓評曰:“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蔬花見姿致。”

    寫意畫是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藝術形式。揚州八怪之一的李,喜在畫上作題跋,長長短短,錯落有致,使畫面更加充實,也使氣韻更加酣暢。“畫不足而題足之,畫無聲而詩聲之,互相為用”(葛金《愛日吟廬書畫錄》),既反映了李繪畫的實際,也體現了寫意畫的基本特點。近代吳昌碩、齊白石也是兼此四絕的藝術大家。

【什么是工寫結合的表現方式】

    工寫結合的表現方式,就是指工筆、寫意兩種不同的技法運用于一幅繪畫作品這中。

    說白石老人是一位寫意畫大師,還不能概括他的藝術成就,因為白石老人還是一位工筆畫的高手。他善于將寫意與工筆這兩上手法相結合,在一幅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現。

    白石老人在60歲左右,趁目力健明時,畫了許多工筆昆蟲,如蜻蜓、蝴蝶、蟈蟈、蟋蟀、蚱蜢等等。到了80歲左右衰年變法取得成功的時候,再以大寫意的筆法添補花卉成畫。《楓葉寒蟬》就是這樣產生的佳作。揮灑而就的墨色枝干上數片艷紅的秋楓,一只精繪的工筆知了正停在紅楓上,在紅與黑、工筆意的強烈對比中,一片充滿生氣的秋光躍然紙上。

    齊白石曾論及:“大筆墨之畫,難得形似;纖細筆墨之畫,難得神似。此工者余常笑昔人,來者有欲笑者,恐余不得見。”工筆、寫意兩者各有所長,對立的表現形式,又經常引起彼此的非議。齊白石將工筆意結合起來表現,正是利用了兩者之長,從而開拓出一種嶄新的境界。


【北宋山水畫有哪三大主要流派】

    北宋南北兩大山水畫派中的李成、范寬、董源以不同的畫風和卓越的貢獻,創立了當時三大主要流派。

    荊浩雖然開創了北宋北派畫派,并著有經典的《筆法記》,對山水畫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然而,荊浩,包括關仝、李成在內則沒有一幅作品傳下來。我們從實際的記載中和后人的有關摹本可以了解到,荊、關、李三人中,起決定性的是李成。

    米芾曾云:“李成真見兩本,偽是三百本。”可見李成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畫的水墨山水,善用淡墨的情韻,體現山水的靈秀,展現的是文秀的一路。米芾又談到:“李成淡墨如夢霧中,石如山動。”李成創造了“卷云皴”,他的作品雖沒有留下,但從師承李成的郭熙的畫中可以看到卷云皴的表現形式。“卷云皴”是最早也是影響最深遠的山水畫皴法之一。

    北宋另一主要流派山水畫家是范寬。范寬與李成雖然是北方流派,但是與李成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畫體現的是壯武的風采,王詵將他與李成比較,稱之為“一文一武。”范寬傳世的作品有《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等。他畫山水,強調主峰突出,要占三分之二的畫面。以一種雄偉峻厚的氣勢,顯示一種咄咄逼人的威嚴。同時,范寬又十分重視具體景物深入細致的刻畫,精心經營山坳深壑中的飛瀑流泉和山巒的頂端密密層層的樹木。特別是正面的山體以稠密的小筆,皴出山石巨峰的質與骨。這種皴法便是后人所稱的“釘頭皴”或“雨點皴”,稍大一點的被稱為“豆瓣皴”。

    與北派兩家對峙的便是以董源為代表的江南山水派。董源筆下描繪的是江南景區。米芾對他也有很高的評價:“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在畢宏上。”《夏山圖卷》等便是他的代表作。董源最大的成功之一是創造了最能表現江南山石形質的皴法“披麻皴”同時他又十分講究淡墨的渲染,使湖山增強了濕潤的感覺。最后他還用點來豐富表現手法,重重疊疊的點,使江南的湖光山色增添了郁郁蔥蔥的感覺。

    董源的繼承者有巨然。巨然山水在董源的基礎上開創了“長披麻皴”,然后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濃點淡皴,更顯得氣格秀潤,墨彩騰發。由于北宋三大主要流派的爭奇斗艷,使中國的水墨山水畫,形成耀古開今的局面。

【什么是中國畫的用墨】

    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歷來的畫家都講究用墨,大寫意畫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應用,用墨與用筆便成為中國畫的基本特色。

    中國畫的用墨,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由于筆中含水墨量的差異,便產生干、濕、濃、淡的變化。以墨代色,產生了墨分五色的說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運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濃、重、淡、清,而每一種墨色又有干、濕、濃、淡的變化,這就是中國畫用墨的奇妙處。此外,還有墨分六色之說,清代的唐岱在《繪事發微》中談道:“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為六彩?黑、白、干、濕、濃、淡是也。”又云:“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無陰陽明暗;干濕不備,是無蒼翠秀潤;濃淡不瓣,是無凹凸遠近也。”以中國畫墨色變化的豐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沒有變化的墨色必然呆滯板濁,成為沒有生氣的死畫。一個畫家成功往往離不開用墨的精能,如齊白石畫蝦所以能婦孺皆知,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用墨的得當。他畫蝦曾三變:“初只略似,一變畢真,再變色分深淡。”如今我們所見到他筆下的蝦形態栩栩如生,通體透明而堅韌的蝦殼,特別是蝦的頭部,在腦殼墨色清淡處,濃墨一筆即為蝦腦,真是妙到了絕處。

    中國畫用墨技巧,并不是體現在調色盤中能調出多少種墨色的變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紙面上體現出來,其中尤為困難的是,如何使一枝筆中產生出各種墨色的變化。隨著中國畫的不斷發展,用墨的技巧也趨成熟,產生了“潑墨法”、“積墨法”和“破墨法”多種表現手法。

【什么是中國畫的用色特點】

    中國繪畫歷來都十分講究色彩的運用,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隨類賦彩”作為“六法”之一。這以物象的種類不同面賦以不同色彩的理論,便是中國畫用色的基礎。

    中國畫講究“隨類賦彩”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的變化,物象的色彩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南北朝時的蕭繹對這一現象曾作過仔細的觀察,在《山水松石格》中談到:“秋毛科骨,夏蔭春英,炎緋寒碧,暖日涼星。”這是我國最早說明季節、氣候的不同,所以起的物象色彩的變化,特別是冷暖色調的變化。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則概括了季節的變化對水色和天色的影響:“水色:春綠,夏碧,秋青,科黑;天色:春晃,夏蒼、秋凈,科黯。”清代的唐岱《繪事發微》引用郭熙的話,更是形容得有聲有色:“山有四時之色,風雨晦明,變更不一,非著色以像其貌。所謂春山艷冶面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淡,冬山慘淡而如睡,此四時之氣也。”

    由此可見中國畫設色,應該是以物象的固有色與環境變化而產生的影響結合起來加以考慮。

【什么是中國的意境】

    中國畫意境,就是畫家通過描繪景物表達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藝術境界。它能使欣賞者通過聯想產生共鳴,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繪畫是否具有意境,這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齊白石的繪畫,除了在表現技巧方面有獨到之處外,耐人尋味的意境也是作品不朽的原因。

    老舍曾請白石老人作畫,并要求以查初白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畫面如何才能反映此句詩的意境呢?老人思考了好多天,終于畫成了我們現在見到的作品。看過這幅作品的人,無不折手稱絕。畫面以淋漓的水墨畫出了山巒映襯的山澗,亂石中清泉涌出,6尾蝌蚪搖曳著尾巴順流而下。作品使人們自然地聯想到清泉潺潺,流水將至十里之外;由6尾活潑的蝌蚪自然地聯想到在山澗里生活著無數的青蛙。由山泉和蝌蚪便聯想起青蛙和蛙聲,聯想中蛙聲又伴隨著山泉的水流聲組成動人的交響曲。以虛寫實,畫中體現了深邃的意境。

标签:美術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