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環藝設計 > 景觀設計 >

景觀設計:詩意地棲居

作者:佚名 來源:《科學生活》 時間:2006-05-03
前言:草地、森林、果園、稻田、花園、山坡、道路、廣場……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大自然慷慨賜予的財富。綿延相連的大地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可能性,如何將亂石遍布的山崗變成可以放松身心的精神家園?如何在車水馬龍的城市開辟一塊可以暫時停歇的空間?如何巧妙地運用豐富的自然景觀使人們既能享受現代生活的便捷,又能感受自然的寧靜和諧?這正是景觀設計所要考慮的。這種設計不單單是考慮如何構筑一棟孤立的建筑,也不是片面地追求綠化面積的數字,而是傾聽大地的聲音,按照自然的內在規律,恰到好處地安排每一塊自然空間。
  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的ASLA大獎一直致力于鼓勵那些合理利用自然元素進行景觀規劃和設計的設計師,2005年的獲獎項目都堪稱景觀設計的杰作,他們的理念正在改變我們生活的環境。正如該獎項評審團主席、得克薩斯州大學建筑學院院長Frederick R. Steine所說:“其中的佼佼者表現出了對自然法則的理解、對人的敏銳洞察和高水平的設計智慧。我深信,這些獲獎項目是景觀設計行業為建設我們的環境做出貢獻的最好例證。”

  人物簡介:俞孔堅,1987年獲北京林業大學園林系碩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主攻景觀規劃和城市設計,1995-1997年任職于美國SWA景觀規劃與城市設計師集團。1997年回國創辦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和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主持和參與了百余項較大的國際國內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項目,三次獲得全美景觀設計榮譽獎,是全國第十屆美展的金獎獲得者。主要完成的項目有廣東中山岐江公園、沈陽建筑大學校園景觀、“反規劃”之臺州案例、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都江堰水文化廣場、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浙江臺州永寧公園,中央黨校東區設計等。
  俞孔堅倡“天地-人-神”和諧的設計理念,堅持走設計實踐與研究相結合的道路,在主持設計項目的同時,領導“土人景觀”和北京大學研究群體,開展前沿理論與方法研究,在國際上提出中國人的理想景觀模式和景觀安全格局理論,“反規劃”途徑等,已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60余篇,專著12部,譯著6部。
  在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使景觀設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到人們的重視。以俞孔堅教授為代表的北京土人景觀和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的兩個作品也有幸獲得了2005年的這一獎項,使我國成為除美國之外惟一有兩個作品獲獎的國家。為了更深入地向讀者展示景觀設計的精妙之處,本刊記者特地對俞教授進行了采訪。

  一、問題:在一般人看來,景觀設計就是設計建筑、公共雕塑、綠地或者公園,這種理解恰當嗎?這樣一來,景觀設計是不是可以等同于建筑設計、園林設計?

  回答:首先,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是兩個平行的不同專業。景觀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構成的整體。景觀設計就是通過對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進行規劃、布局和設計,以實現一個安全、健康、豐產和令人愉悅的環境。景觀設計學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尤其強調土地的設計,即通過對有關土地及一切人類戶外空間的問題進行科學理性的分析,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案和解決途徑,并監理設計的實現。
  根據解決問題的性質、內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觀設計學包含兩個專業方向,即:景觀規劃和景觀設計,前者是指在較大尺度范圍內,基于對自然和人文過程的認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具體說是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適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當的土地利用;而對這個特定地方的設計就是景觀設計。
  景觀中包括有建筑、雕塑、公園等。景觀設計學與建筑學、城市規劃、環境藝術、市政工程設計等學科有緊密的聯系,而景觀設計學所關注的問題是土地和人類戶外空間的問題,旨在綜合地、多目標地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地解決某一市政工程。它不同于建筑設計,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園林。景觀設計師的終身目標是實現建筑、城市以及一切人類活動與生命土地的和諧。所以景觀設計的外延更加廣闊,園林只是景觀設計的一部分。
  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城市規劃也有很大不同,景觀設計學是物質空間的規劃和設計,而城市規劃更主要關注社會經濟和城市總體發展計劃。與環境藝術(甚至大地藝術)的主要區別在與景觀設計學的關注點在于用綜合的途徑解決問題,關注一個物質空間的整體設計,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建立在科學理性的分析基礎上的,而不僅僅依賴設計師的藝術靈感和藝術創造。

  二、問題:您如何評價我國自然景觀利用的現狀?您在這次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的評獎中有兩項設計獲獎,這使我國成為美國之外惟一獲得兩個獎項的國家,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的景觀設計水平比較高?

  回答:中國的大地景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變,生態環境面臨嚴重危機,人地關系空前緊張。中國大地上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和景觀改變急需有這樣一個學科和專業,來承擔中國人地關系史上最具挑戰性的任務:尊重自然過程、把握歷史文脈、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而又不乏創造性地設計和改造原有景觀、創造新的價值,以實現這樣一個古老而嶄新的理想??人地關系的和諧,這個學科就是景觀設計學。
  中國目前的城市規劃專業仍在主要承擔城市的物質空間規劃設計,那是因為中國景觀設計發展滯后的結果。因為只有同時經過掌握關于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雙方面知識、懂得如何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景觀設計師,才有可能設計人地關系和諧的城市。
  這次我們在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的評獎中有兩項規劃設計獲獎,使我國成為美國之外惟一獲得兩個獎項的國家,意味著我國的景觀設計水平在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進步,逐漸在與國際接軌。也說明了國際上對我國的景觀設計發展有了一定的認識,是對我國景觀設計行業發展成就的認可,讓我們對未來更加充滿了信心。但路還很長,項目的獲獎并不意味整個學科發展的先進性。目前中國尚有待建立景觀設計學的教育、注冊和考核機制。勝任中國土地期待的景觀設計師的職業隊伍尚待建立。

  三、問題:您所帶領的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提出了“天地、人、神和諧統一”的理念,請問這一理念是針對國內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嗎?

  回答:“天地、人、神和諧統一”是針對目前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提出的,集中在人地關系的空前緊張,當代中國人的身份與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的危機以及精神世界的匱乏等。中國景觀設計的根本目標是在中國大地上重建“天地-人-神”的和諧。
  天地,講的是自然,景觀設計的第一原則就是尊重自然。城市設計不尊重自然的現象很多,比如說不顧地形把山推平了、河填平了蓋房子,很多城市都是這樣,這是工業時代早期的一個典型行為。做城市設計應該留下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構成一種和諧的關系。只有尊重自然了,城市才能體現它的個性,靠山了就是個山城,水多了就是水城。比如說東營在黃河三角洲,有大片的濕地和許多沼澤和鹽堿地,就不能像其它的一些南方城市那樣去種樹種花,而應該做成一個濕地,用菖蒲、蘆葦形成濕地系統,正好發揮自己的城市特色,所以我們給它做景觀規劃和城市設計的時候就圍繞“濕地之城”來進行,結果當地接受了并且正式注冊了。這樣的例子很多,可以說中國的土地是世界上最豐富多彩的,每個地方都有自然的秉賦,而這些秉賦是構成城市特色最關鍵的地方,尊重和運用了自然的秉賦城市就有特色了。現在我們往往忘記了自然,而是刻意去造,刻意去模仿――模仿歐洲的城市,南方模仿北方的城市,北方模仿南方的城市,這實際上就是違背了天地和自然。天地給你的東西你沒有好好利用起來,所以城市就沒有特色。西方城市規劃設計歷史上有過多個理想城市模式,如田園模式、光明城市模式、廣畝城市模式,那都市基于當時社會經濟和技術的理想模式,都沒有把土地本身的過程和格局考慮進去,都是“前生態學”時代的產物,是空中樓閣,對我們的城市建設有不少誤導,我們不能照搬。
  人,景觀設計的第二大原則是設計尊重人。與以前相比,我們對人的認識經歷了深刻的變化,現在,平民的時代已經來臨。以前所造的城市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為神造城市,是在敬奉神,人沒有地位,“人”的概念基本上沒有;第二個階段是文藝復興以后人的地位提高了,人從神權里擺脫出來,希望統治和控制自然,因而出現了西方君主主導的城市。中國的封建帝國時代也是如此,古代的北京城就是圍繞著皇權而造的一元化的城市;第三個階段是工業時代,是為機器設計的,是機器的城市。城市中有供汽車快速行走的高速公路、馬路,卻很少為人同樣地考慮,把機器變成神,整個城市的發展和建設都是圍繞著機器進行的。過去,二十世紀五十至八十年,我們的城市規劃首先考慮的是工業生產,然后再考慮人的居住,普通人還是沒地位的,人變成了機器的奴隸。現在到了汽車時代,人同樣沒有地位,汽車是城市的主人。我們現在的時代應該是個真正走向人性化的時代,人就是普通的人,是有生命、有血有肉、具有人性的人,這樣的人有生活、有休閑、有交流,而且所有的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關系。因此,城市設計應該首先考慮人,讓他上下班可以沿著綠蔭步道和自行車道安全行走,讓他有一種休閑喝茶的心情,到廣場上有椅子坐,能遮蔭避陽,這樣的城市就可以變得很親切。
  神,景觀設計的第三大原則就是設計尊重土地之神。這里所說的神不僅僅是宗教里所謂的神,而是講人的一種歸屬、認同,是對土地的敬畏和依賴,重新回到人與土地的緊密關系當中去,而不是做神的奴隸。我們應該重新把對土地的敬畏找回來,把土地神圣的地位找回來,不要因為掌握了科技就對土地不尊重了。只有充分認識人對土地的依賴關系,我們才會善待腳下的土地。沒有信仰就會有邪理產生,比如法輪功。
  遍布中國大地上的宗祠寺廟、祖先的陵墓、土地、村前的風水林和風水樹,城鎮的龍山龍脈,奶奶講故事的石埠頭,抗日戰士被害的場所,紀念社區中過往的賢人孝子的碑牌,等等,都是我們的遺產,它們是神靈棲息之所以,它們構成了中國民間草根信仰的載體,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是歸屬感和認同感的載體,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根基。因此,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需將它們保留,并結合到城市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
  “天地―人―神”,三者缺一不可,這是未來中國和諧社會的根本。

  三、問題:您可謂是景觀設計領域的“先驅者”,請問您是如何選擇這一職業的?

  回答:首先是因為熱愛土地,熱愛自然。家鄉的山水田園,在土地上的勞動的體驗,使我懂得如何與自然相處。景觀設計就是在大地上寫詩,而詩的真諦就在于愛,愛土地,愛土地上的人、愛土地之神。

  四、問題:您如何看待國外同行的設計?在這次的獲獎作品中,有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項目?有什么理念值得您或者國內的景觀設計師借鑒?

  回答:國外的設計確實有很多可借鑒之處,特別是在對待場地和環境的態度上。在這次ASLA2005年的獲獎作品中,有很多優秀的設計。比如獲得居住設計榮譽獎的一個設計,項目位于美國俄亥俄州,景觀設計師用生態的方法改善了新建建筑周圍的自然環境。這是個與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性的景觀設計。改善和恢復了自然環境,保護了本土植物,采用可循環利用的材料,設計尊重當地歷史文脈的延續。這些,對任何一個景觀設計師來說,都是值得借鑒的理念。

  土人景觀獲獎作品

  “反規劃”之臺州案例

  位置:中國浙江臺州
  設計:俞孔堅等
  評委會點評:從環境和生態出發,進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創造了一個能夠發展出多種建筑和景觀形態的城市空間結構。
  “反規劃”途徑是針對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人地關系嚴重惡化、現行規劃方法論存在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提出的。該項目以浙江省臺州市為例,運用“反規劃”途徑,首先進行不建設區域的規劃,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統的安全和健康;應用景觀安全格局理論和方法,建立一個生態基礎設施,滿足生態防洪、生物保護、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和游憩等綜合功能需要。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保障居民獲得的社會經濟服務一樣,區域和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保障城市居民能持續獲得生態服務。“反規劃”的思路充分體現了生態規劃的思想,如今,這種規劃方式已經在中國許多城市生根開花。

  沈陽建筑大學稻田校園

  位置:沈陽建筑大學
  設計:俞孔堅等
  評委會點評:最精彩之筆在于把實驗田放在校園之中,這是一種豐產而美麗的景觀,它使學生能直接與農業親密接觸。
  “稻田校園”是沈陽建筑大學新校址的景觀設計項目。為了滿足規模擴大的需要,這所始建于1948年的建筑學院從沈陽城區搬往渾河南岸新校區。2002年,應邀主持校園景觀設計的俞孔堅教授帶領設計團隊,面臨資金短缺、工期緊等一系列挑戰,提出了用水稻來綠化美化校園環境、讓稻香融入書聲的方案。最終的稻田校園用當地的東北稻和蕎麥等農作物以及鄉土野草為材料,營造出富有獨特的現代感和鄉土氣息的稻田景觀:便捷的步道穿梭其間,連接宿舍和教室,白楊樹分割出一塊塊水稻田,其間分布著一個個宜人尺度的讀書空間。每當5月中旬,校園慶祝插秧節;每到10月底,學校又舉辦收割節,學生陶醉于一個悠久農業大國所獨有的農耕文化體驗之中。收獲的優質稻米成為學校饋贈貴賓的禮品,水稻之父袁隆平贊曰:“育米如育人,稻香飄校園”。對逐漸遠離土地、遠離鄉村、遠離農業的中國人、特別是年輕學子們來說,對一個一日不可忘卻土地恩惠的農業和人口大國來說,“稻田校園”傳達了設計師關于土地的憂患意識和無限深情,表達了反對追求奢華與奇異,倡導“白話景觀”與尋常城市的理想。

标签:景觀設計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