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攝影 > 攝影學堂 >

景深基礎知識

作者:胡鐵生 譯 來源:攝影世界 時間:2007-01-21

    除了曝光和測光的復雜方面之外,攝影愛好者通常會發現景深是最難掌握的一個概念。這是不難理解的,因為這是一個基于主觀判斷的假設的系數。如果說有人確實對這些技術方面的問題于以重視的話,那么另一些人則僅是為了應付夜校課程而死記硬背,而許多人幾乎完全忽視技術問題或者只吸收一些急需的東西。我得承認,在起初景深似乎像是一個抽象的理論,當時關于”彌散圈”的講稿頗能說明我對這個問題的態度。

    后來,我終于體會到景深在解決實際問題以及為了創作而取得特殊效果方面的實用價值。下面我將以完全實用的術語逐步介紹如何控制景深,并在每個部分都增加了新的信息。

理解基本理論

    通俗地說,景深就是在所調焦點前后延伸出來的”可接受的清晰區域”。 實際上,在任何照片上只有聚焦了的平面才是真正清晰的。然而在觀賞者看來,這一平面前后的物體也可能會顯得相當清晰。清晰范圍的差別基于好幾方面的標準,在下面幾個部分中我們就會接觸到。教科書在解釋景深時往往要討論“最小彌散圈”但那是一個對于實際應用并非必要的技術問題。 例如:你在天然動物園將鏡頭焦點調在陰影處孟加拉虎的眼睛上,在底片上它的眼睛就是最清晰的。而這時老虎的嘴,還有其身后的樹皮,在最終的照片上也顯出可以接受的清晰影像。當你的視線從調焦點眼睛移開時,模糊的程度就逐漸加大。在近處前景和遠處背景上的物體離虎頭越遠清晰度就越差。

選擇“合適的”光圈

    光圈日徑是影響景深的基本要素。概括地說,小口徑光圈(由較大的 f/數值表示)比如f/16或f/22,產 生廣泛的清晰調焦范圍。相反,大日徑光圈(由較小的 f/數值表示),比如 f/2.8或f/4產生短淺的景深,前景和背景上的可接受的清晰范圍要小得多。

    創作一幅作品而非簡單地拍照,光圈的選擇就是一個基本的要素。即便在使用程序曝光模式時,你也應該在可行的情況下選用最合適的光圈和速度的組合。然而要注意,因為手持相機拍攝,如果長時間曝光,被攝體的移動或相機的抖動都可能使照片模糊。因此。你得采取妥協的辦法:選擇一個遠非理想的較大光圈以保持足夠的快門速度。

    例如:在英國拍攝由石頭拱廊形成框架的場景照片。你可以把焦點放在靠近中景的噴泉處并按下快門。實拍6張,第一張用f/4第2張用f/5.6,以此類推直到用f/22拍。過后你再仔細觀察所印出來的8X1O英寸照片。

    用f/4拍攝的第一張照片上的拱廊和背景城堡影像都不清晰。用 f/11拍出的這一切看起來”差不多清晰”但仍然不符合你的標準。用 f/16拍出的拱廊、噴泉和背景城堡影像都顯得夠清晰,而目你的朋友認為這張是最佳照片。而用f/22拍出的影像則模糊不清,這是由于使用低速快門且沒用三腳架而造成了相機抖動。

    用望遠鏡頭拍攝的照片往往顯得景深淺,導致有人認為這是長焦鏡頭固有的光學屬性。實際上正如文中說明的那樣、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圖麗AF400毫米f/5.6AT-X鏡頭,用 f/5.6,柯達Elite 1OO膠片。)

*選擇較長或較短的焦距

    任何人使用28毫米和300毫米焦距鏡頭都會發現廣角照片通常有廣泛的景深范圍。相反,那些用長焦距拍攝的照片一般說來景深都很淺。這種情況通常導致一個簡單的結論:在任何己知的光圈擋住上,焦距越長,景深越短。如果你需要較大景深的畫面,就用較短焦距來拍。

    以上所述似乎是在實踐中對景深的評估。但實際上這些說法頗有點迷惑性。景深不會因焦距不同而有所改變,這是一個光學事實。不信嗎?那么就用一只35毫米鏡頭和一只200毫米鏡頭進行一次具體測試。首先,用長鏡頭拍攝站在開滿鮮花的長籬笆旁的一位朋友。然后換上廣角鏡頭靠近拍攝,讓她在取景器中同先前拍攝的影像一樣大。用10倍放大鏡觀察這些幻燈片,你會發現可接受的清晰調焦范圍(核對那些花朵)幾乎是相同的。假設它們在透視上是不同的:線條與形狀的表現肯定是不一致的,在各種距離上物體之間的表面距離也是不一致的。廣角鏡頭產生”擴大了的透視”增加了物體之間的表面距離。這能產生一種光學幻覺,使得粗心的觀察者認為在這些照片上景深是不同的。

    只有在用于相同拍攝距離和相同光圈時廣角鏡頭才會比望遠鏡頭產生更大的景深。然而由于表面景深的差別,使得焦距和拍攝距離的選擇成為重要的創作考慮因素。(騰龍AF2O-4O毫米變焦鏡頭,f/16、加偏振鏡,維爾維亞膠片。)

*在相同位置變換所用的焦距

    公平地說,長焦距鏡頭確實減少景深,而廣角鏡頭則擴大了景深―一但只是當你的拍攝距離是相同的時候。實際上是影像的大小影響著景深,而不論使用什么鏡頭。不論你從遠處用長焦距鏡頭還是走上前去靠近被攝體用焦距較短的鏡頭拍滿畫面景深都將是較淺的。

    例如:在與一座歷史性大廈隔著一條馬路的草地上坐下來用28毫米鏡頭以f/5.6拍攝一幅其入日處的照片。仍在同一位置,但換用 100―300毫米變焦鏡頭,以100毫米、200毫米和300毫米焦距再拍3張,都用 f/5.6。檢驗照片你就會發現,在這幾張照片上大廈的門顯得越來越大,而可接受的調焦清晰范圍卻隨著每次焦距的延長而明顯變小。

    所以,長焦距鏡頭就真的能比廣角鏡頭產生更小的景深嗎?不錯,但這只能以在相同的拍攝距離上使用的時候。這是由于被攝體影像放大倍率的增加而減少了可接受的調焦清晰范圍。

*改變相機與被攝體的距離

    如同我已提到的那樣,景深是受相機到被攝體距離影響的。當你對非常靠近鏡頭的東西調焦時,所得到的景深就非常小。當你對較遠處調焦時,景深就會更大,而且景深因焦距不同而改變。

    提示:拍攝特寫照片,比如微距攝影,要記住景深將以英寸來計算。相機的放置要能使其膠片平面與被攝體平面―一也許是一只黑脈金斑蝶的翅膀――平行。

    你不必使用諸如 f/32之類的細小光圈以使蝴蝶完全置于景深之內。使用較大的光圈就能用較高的快門速度,這將能減少因相機或被攝體移動而產生模糊影像的危險性。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大多數鏡頭在用中擋光圈時能提供較高的分辨率。

    例如:你使用一只最近調焦距離為8英尺的3O0毫米鏡頭,假設選用光圈f/8。你在索諾拉沙漠中發現一株開花的仙人掌,并從車上抓拍了幾張,此時仍嫌它太遠,處在鏡頭標尺的無限遠位置上。之后你就走上前去直到距離被提體8英尺時再進行第2次拍攝。

    在第1次拍攝的照片上美景中的仙人掌相當清晰,起碼可以辨認得出來;而在背景上的仙人掌看起來也都表現得很清晰。然而在近攝的照片上,只有你看中的那株仙人掌是清晰的。那些在背景上的仙人掌成為看不出輪廓的淺綠的色塊,而前景中的仙人掌則被淺景深所虛化了。在這兩種情況下,仙人掌距離調焦點越遠就顯得越不清晰。

   切記:當你靠近或遠離被攝體時,另外兩個因素――取景框中被攝體的大小和透視也發生了變化。例如。在100英尺處的形體和線條的表現以及物體之間的表面距離要比在8英尺處時顯得大不相同(此點可在取景器上看出來。)

*確定“正確的”焦點

    作為常識,景深在通常的拍攝距離上是按下列方式分布的:景深向焦點前方延伸大約1/3,向焦點后方延伸大約2/3。你想得到大景深嗎?那么就把焦點大致設在大場景的1/3處。

    尤其是使用自動調焦的單鏡頭反光相機拍攝時,讓相機來設定焦點是很誘人的。雖然”倉促拍攝”對于捕捉稍縱即逝的動態瞬間也許是必要的,但是在情況允許時控制確切的焦點是很重要的。即便對于使用自動聚焦相機來說這也是很簡單的―一通常在重新構圖時只要輕按快門或就能把焦點鎖住。

    例如:當你處在賽車現場并看到停在附近的3輛高性能跑車:一輛黑色保時捷車位于前景,一輛紅色寶馬車處在其后,一輛白色蓮花車處在背景中。這時,你發現一位名人靠在最近的一輛車上,他的藍眼珠清晰可見。你必須馬上做出決定:是把焦點放在接近中景的寶馬車上以獲得最大景深,使3輛車同時都清晰;還是仔細地把焦點調到前景的人物身上,這樣你就能把他的照片拍得毫發畢現以展示給你的朋友看?

    當把現場中一個鮮明的目標作為主要被攝體時,通常你應把焦點調在最重要的地方:人物的眼睛,游艇船舷上的字母,或者洞穴壁上的宕畫。盡管象在其他部分所談到的那樣你確實對景深保持某種程度的控制,但在此時景深卻已成為次要問題了。

*選用超焦距調焦

    有一個能夠產生最大景深的特殊點――一把焦點準確地對準這個“超焦距”位置。它是仍然能夠使無限遠處的被授體保持足夠清晰的最近調焦點,這樣景深就從調焦距離的一半處一直延伸到無限遠。當然景深會因選用的光圈和鏡頭的焦距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這一技術確實會讓你拍出的畫面增加景深而你又不必把光圈收縮到最小,以至于因相機震動或被攝體移動而造成影像模糊。

    例如:你用一只50毫米鏡頭在一條馬路中央拍攝時代廣場。你想把整個地區都拍攝清晰,但又無法把光圈收縮到超過f/11(再小的光圈就要求使用1/30秒的慢速快門,這會使行駛中的汽車模糊)。使用超焦距的辦法,你可以把焦點設在30英尺處,這樣做就取代了會把焦點對在前景上的金發美人的自動對焦系統。在取景屏上,因為大部分影像似乎處在焦點之外而會顯得不順眼。你堅持拍下了這張照片,結果發現在印出的照片上從15英尺到無限遠的所有景物都相當清晰,即都處在景深之內。

*少用無限遠調焦

    我在拍攝田野和城市風光中很少用無限遠調焦,因為用這種方法,任何前景部分都有可能是模糊的,而這類被攝體對畫面來說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它們可以為二雛的照片增添三雛的效果。再者、用這種方法大部分景深都會處于無限遠的后面,而對畫面失去實際價值,“浪費”了景深。

    然而,在拍攝體育運動、賽車和野生動物時,如果被攝體位于很遠的地方,那么,無限遠調焦可能是有用的。在這類情況下,你能夠容忍取景器中一部分影像是模糊的―一因為你的主要目的是拍出一個絕對清晰的被揭主體。

*預測景深

    有些單鏡頭反光相機帶有景深預測按鈕,它把鏡頭光闌收縮到所選定的實際”工作”光圈上。這是目測景深所需要的,因為沒有它的話,你永遠是只能通過現代相機的最大光圈去觀看景物。

    按下景深預測鈕,你就可以看到景物分別在f/8、f/11或f/22時的效果,能夠一目了然地評估出哪一部分景物非常清晰、一般清晰或完全虛掉了。調焦屏自然會變暗,在最小光圈時幾乎變黑,除非照明極完。你在決定這個控制系統“無用”之前,切記自己的眼睛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適應較暗的光線。

    把光圈調到f/4,然后到f/5.6,等等,緩慢地移動到更小的光圈。這時由于取景屏逐次變暗,而你的眼睛為了改善弱光下的視力,瞳孔就會開得更大。即便如此,在烏云密布的日子,若用f/22拍攝,景深預測可能確實沒有什么用處取景屏大暗以至于無法評估可接受的清晰區域。拍攝自然特寫照片時,可以用手電筒照亮被攝體作為調焦輔助手段。在一般的惰況下,所用光圈起碼不小于f/11,這類預防措施就沒有必要了。

    但是要記住,任何景深目測都是一種估計而非科學技術。例如,在很小的取景屏上看起來清晰的前景在 16×20英寸照片上就會顯得很模糊。然而,特別是在高倍攝影中(用微距或望遠鏡頭),景深預測是一個很有參考價值的裝置。尤其是當可接受的清晰范圍非常淺短時,在若干擋光圈和調焦點上進行最深預測是很重要的,這種技巧有助于創作出技術上優秀的影像。

    例如:當你在一個村莊為一位釘馬掌的鐵匠拍攝帶環境的人像使用一只80-200毫米 f/2.8變焦鏡頭調至200毫米一端來拍攝,你把光圈設在f/8以獲得正確曝光,你迅速地拍攝以抓住錘子敲打釘子的瞬間。當你的照片洗回來后,背景上的綠色越野車的輪廓馬上就能認出來,而一只部分模糊的棒球帽插進了前景。在你用f/2.8取景時,這兩者都是看不出來的,但是在用f/8拍出的影像上,兩者都成為嚴重分散注意力的東西。

    為避免這類失誤,特別是用望遠鏡頭拍攝時,就要使用最深預測系統。景深預測是有用的――除非是用鏡頭的最大光圈拍攝,唯有此時說景深用不著預測才是準確的。

*查看鏡頭景深表

    說實話,有些攝影師承認目測景深遇到很大困難,另一些人則根本就沒有發現這一技術相當可靠或準確。如果你屬于其中一類,那就學會辨認鏡頭上帶有這種標志的景深表吧。在當前,許多人不學,而另一些人則發現在有些變焦鏡頭上景深表設計不當或很差:它們往往讓人難以(或無法)判斷任何已知焦距/光圈組合的景深。

    如果你的鏡頭上帶有合適的刻度,那么先調焦,再決定可能提供足夠景深的光圈。現在看一下景深表上所選光圈的兩個f/數字,它們表示在最終影像上可接受的清晰距離(近與遠)范圍。如有必要,可以改變調焦的距離。為了增加景深,還可以把你可能需要用的那擋光圈再縮小一級。

    例如:你躺在陽光明媚的科德角海灘,看看你的女兒在10英尺遠處靠近海浪的地方正在堆沙堡。海面上有一只掛著五彩風帆的小船正沿著海岸線駛近。你對著沙堡調焦并把50毫米鏡頭的光圈設在f/16以取得充分的景深。此時景深表顯示從7英尺到21英尺的所有景物都將表現得清晰。

    遺憾的是,那只小船起碼有100英尺遠,所以它會有些模糊。不過沒問題,你只要轉動調焦環使景深刻度表中心左側的“16”記號(表示f/16)對準無限遠符號就行了。現在再看一下右側的“16”記號。你會看到它對在距離標尺上的8英尺處。將焦點調到8英尺處并把光圈縮小到f/22作為額外的保險措施。在最終的照片上,孩子將會非常清晰,而小船也應該相當清晰,除非使用了讓動體模糊的慢速快門。

    用你的手中相機進行這項練習,直到運用自如為止。那么,這項技巧對于任何帶有適當標志以便精確控制景深的鏡頭來說,在任何場合下都是有用的。

    在4 X 6英寸的照片上,由于景深大,兩座建筑物顯得都在焦點上;在8 X 12英寸的照片上,遠處的建筑物顯得不那么清晰,但仍然能接受;然而把照片放大到 16 X 2O英寸時,畫面缺少清晰度就變得非常明顯了。(佳能EF20-35毫米變焦鏡頭,以20米一端拍攝,f/11,富士Super G2OO膠片。)

*考慮影響景深的其他因素

    首先,景深取決于主觀的判斷。你可能把影像某種程度的模糊看成是“仍然清晰”的,而一位更挑剔的人則可能認為它是“模糊”的。

    認真的微距攝影師應當知道在高倍放大的近攝作品上景深是均勻分布的。在調焦平面的前后景深大約是相等的。

    我們所能看得出來的清晰度還取決于幻燈片的投影距離,照片的尺寸和觀察照片的距離。可接受的清晰范圍隨著照片制作得越大而減小。在4×6英寸擴印片上看起來處在焦點上的前景物體在放大到16×20英寸的照片上或者從靠近觀看的8×10英寸照片上就會顯得模糊。

    本文提到的所有距離都與使用35毫米攝影器材有關。使用大幅底片時其概念是相問的,但是在同樣光圈和同一拍攝距離時景深實際上會減少。這是因為較大的畫幅需要較長的焦距才能從相同的拍攝位置充滿取景框。例如,35毫米相機上的105毫米鏡頭相當于120相機上的200毫米鏡頭或4X5相機的36O毫米鏡頭。在同一拍攝位置上,用以獲得同樣像幅的較長鏡頭就會產生較淺的可接受的清晰區域。

    這也是為什么有些用4X5相機拍的風光照片是使用f/32甚至f/64拍攝的一個原因。不過,座機的擺動與俯仰功能可以用來在較大光圈的情況下增加景深。這種性能可讓膠片平面與被攝體保持平行,因為鏡頭可以離開光軸。有些35毫米相機具有透視校正和俯仰/擺動功能的鏡頭也能運用這種技術。

    在一些包括鏡頭說明書在內的公開發表的材料中,除了超焦距圖表以外,你還可以找到完整的景深圖表。這些材料能讓攝影師在不同的調焦距離上,迅速地預先確定以任何光圈與特定焦距搭配時的景深。

*結論

    當你把所有這些信息綜臺在一起時,就能明智地決定在任何具體情況下如何取得恰好是預期的景深。這一景深在一幅肖像中可能很小―一以便把分散觀眾注意力的雜亂的或次要的成分虛化。或者景深在一幅精典的風光作品中會很廣泛――以保持前景的籬笆、中景的馬群和遠處的雪山都清晰。反復進行實驗,做筆記,過后再對照拍出的照片,以確認你做的是對的。

    然后,再看一些比較專業的技術書籍。要熟悉“最小彌散圈”、各種拍攝距離的透視差別以及其它“復雜的東西”。如果僅是為了一個原因:控制景深的能力可以把抓拍者與高級攝影師區別開來,那么,這些額外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标签:景深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