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設計資訊 > 設計新聞 >

WS SPACE無集小白樓首展——王天德:叁層樓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 時間:2021-11-24

深秋的上海,一整座城的甜。隱於百年銀杏和桂花香中的WS SPACE無集小白樓將正式對外開放,喚起這座百年洋房的當代藝術美學價值。

吳濱,著名設計師、策展人

WS SPACE無集/無間設計創始人

WS SPACE 無集小白樓展覽出品人

 

從小生長在上海的WS SPACE無集小白樓主理人吳濱,幼隨張大千關門弟子伏文彥學習水墨畫,後進入室內設計領域,於他最好的設計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來自於藝術層麵的感性和日常生活的體悟。於是他將工作室和家都搬到了淮海中路,在這個最有老上海味道的地方,WS SPACE成為其日常各種場景的交織點,也成為其設計的實驗場和滋養的土壤。

 

全新開放的WS SPACE無集小白樓將成為設計藝術收藏、生活方式前沿的複合型當代藝術美學 空間,探索策展型零售空間集合,注解當下新型的生活美學以及當代藝術與傳統、當下,與設計等不同領域的聯結與重新思考。

收藏品不是價值連城,而是生活中日常勾起藝術與創作的靈感......一個晚上,一片葉子,一個空白, 一個是一個想象。

——王天德

王天德:叁層樓

老洋房中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和他的日常

 

WS SPACE無集小白樓首展迎來當代藝術家王天德近十年來在上海舉辦的首次個展“王天德:叁層樓”。

“每一棵樹就像每一個人,在自然界中生長,選擇自己的姿態。”

近年來,王天德用高古文脈和山水智慧積累養分。此次展出他的近期藝術探索和藝術珍藏。包括:家具、文房、書畫、碑帖拓片、古籍善本等,將當代藝術家的日常與對生命和社會的感悟搬進小白樓這座百年建築。王天德從小學習書法,大學時期在西子湖畔看山、讀山、畫山,在國外工作室的一次偶然機會,讓他開始了以“香”代筆的當代水墨實踐,並加入拓片和前人印章,將曆代文人鑒賞和金石學引入創作,詮釋當代水墨畫的語言問題,消解了傳統與當代的對峙,獲得了新的曆史視野,以他的姿態尋找當代山水的“主動”語言。

此次展覽由國內知名學者、複旦大學教授沈語冰先生擔綱策展人;著名設計師、策展人,WS SPACE無集/無間設計創始人吳濱擔任出品人。

 

從灰燼到火焰

香火燙完作品,灰堆在那裏。在當代語境中,灰燼與火焰成為兩個物的表征,不存在實質的意義。筆墨山水通過燃燒過後的山水,變得朦朦朧朧,卻也透出了深度,“意味著很多東西變成了灰燼。你該看的東西,也看清晰了”。日本詩僧良寬“無邊秋天”,與被埋入牆中的“佘山隱寺”;被蟲蛀過的《清河書畫舫》記錄著明代收藏大家張醜一生所見所藏藏品,與被火焰燃燒後的“西泠印社”出版印本形成了《孤山》;唐代《李思訓碑》行書首次入碑,與3D打印的傳統啟蒙讀物《千字文碑》。到底是從灰燼到火焰,還是火焰到灰燼?

Calligraphy by Ryōkan

良寬書法

日本江戶時代後期 | Japan's Late Edo Period Ink on xuan paper

宣紙、墨 | 155x23cm

Temples Hidden in She Mountain

佘山隱寺圖

2021 | ink and burn marks on paper,embedded

宣紙、墨、火焰 , 埋牆 | 32x43cm

 

Painting-and-calligraphy Boat in Qinghe

清河書畵舫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池北草堂刻本

Block-printed Edition of Book in Chibei Thatched Cottage, Qianlong 28th Year of Qing Dynasty (1763) In the old collection of Wang Shixiang

王世襄舊藏

View of Mount Lu in Water

望廬浸水圖

2021 | Ink, rubbing and burn marks on xuan paper, wood, 3D printing 宣紙、墨、焰、木、3D 打印 / Ink, rubbing and burn marks on xuan paper, wood, stele

宣紙、墨、焰、木、石碑 | 205.5x30.2cm

Gushan

孤山

2006 | Digital photo paper 數碼相紙 32.5x163cm

 

從火焰到灰燼

王天德來WS SPACE無集討論展覽的時候,正是他家院子裏柿子熟了的時候。他帶來與我們品嚐,他說,他喜歡雨打在屋簷上的聲音,不忍心趕走來吃柿子的小鳥,好的東西要與自然界分享,人類什麼都給自己吃,最美的東西也就留不住了。王天德工作室到處鋪滿了作品手稿和收藏的石碑,他將生活中的火焰,燃成灰燼,“寺廟裏的香灰,無論積了多高,到了晚上或第二天都會被抹平”。

1.東坡先生

南宋蜀刻殘頁上的一句“東坡先生”,與北宋僧人出家的官方證明《度牒》以及明代文人陳繼儒筆下的詩意秋天,過往疏朗樸厚的筆法與山水的詩性,成為王天德日常生活的觀照。

Southern Song Block-printed Edition: Remnant Page of The New Edition of 300 Volumes of Collected Essays by 200 Famous Scholars of the Song Dynasty

南宋蜀刻《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三百卷》殘頁

南宋 |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Block-printed edition of Book Hermitage in the Mei Mountain 眉山書隱齋刻本

2.天衣無縫

一層水墨,一層燙燒,或與碑拓,或與書法拚接。儲存了一年的玉米須宣紙,顯現出微妙的色調變化和獨特的紋理,“墨染之後會留下如雪花般的白色印記。”(出自王天德《遣興》)王天德大尺幅作品背後藏著齊白石《天衣無縫》的印章。天衣是否真的無縫?

TIAN YI WU FENG(seamless)

天衣無縫

A Seal by Qi Baishi 齊白石印章

3.橘在橘旁

王天德:其實有些山並不高,高的是人,看你站在山頂上是不是能讀懂這座山。就如郭熙所言的高遠,同樣也像你的詩《橘在野》我非常喜歡,“橘在橘旁”。其實“高遠”,就在你的身邊,境界有多高,才能悟到平遠、深遠,直至高遠的存在。

李森:我的詩句“橘在橘旁”,翻譯過來,就是李森在王天德旁。

王天德:像橘樹延伸到庭院外牆的自由空間……有一種內在的向往和處於一種內心的遺憾。

李森:就像橘在橘旁,一個橘子在另外一個橘子旁邊,完全是一句廢話。他雖然沒有說什麼,但那是直觀的洞見,藝術其實就是直觀的洞見,可是,它也有一種關係存在。一個放在另一個詞旁,一個物放在另一個物旁邊,生成了語言。沒有指向任何目的,但詩性就在這樣生成的過程中顯現出來……洞見,也就是書寫。

——節選自《從灰燼到火焰》王天德與李森對話,2011年秋於喜鵲廬

 

4.借山梅花下(出自清樊增祥《樊山老人謝齊白石先生贈鵝絨被歌》)

收藏是緣分。清代文人樊增祥父輩敗落後,特製“洗辱牌”,勵誌晚輩。樊山不負眾望,終得進士,官至兩江總督、參政院參政。正是這個故事,王天德開始關注樊山的作品。他將自己的作品與樊山詩作拚接,並將詩作切割後的空白部分與明代盆景形成新的山水畫。“空白也是一種記憶”,失去的東西帶來更大的可能性,當代藝術家該如何思考當下曆史的可能性?

 

5.橘在橘外

2004年,王天德將書法從平麵轉換到立體,超越服飾概念和材質束縛,以旗袍為紙,底層水墨,表層香煙為筆,“水在下麵,火在上麵”。

王天德老師特意為此次展覽製作“叁層樓”裝置,“叁”由王老師親自書寫,其他兩個字則選自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字帖,他希望借此向古典致敬,繼續深耕中國傳統文化並由此找到當代山水語言。

Artist | WANG Tiande

藝術家| 王天德

1960 年生於上海。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博士。現任複旦大學教授。 Born in Shanghai in 1960Graduated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rt (originally the Zhejiang Academy of Art) Chinese Paintings Department Doctoral Degree (Ph.D.) in Calligraphy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rt Currently a professor at Fudan University

藝術家以新的創造性語言詮釋水墨藝術,用香燙的形式將山水與宣紙層層疊加。山水圖式與古代 碑拓、墨跡相並置,構成了觀念化的當代水墨語言,於此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審美特征。

Using incense burning that ingeniously joins layers of landscape work and ink paper, the artist creates a new pictorial language and re-conceives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The

juxtaposition between landscape forms and ancient ink rubbings generates a conceptual mod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k. Meanwhile,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elements reflects the aesthetic sensibility of Chinese artistic traditions.

曾在今日美術館、蘇州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廣東美術館等重要美術館以及北京、上海、香港、 台北、紐約、舊金山等城市重要藝術機構舉辦個人藝術展。曾被邀請參加美國、英國、加拿大、澳 大利亞、意大利、德國等國的重要聯展,包括:“上海美術雙年展”(上海美術館)、“蛻變·突 破——華人新藝術”(紐約 PS1 當代藝術中心等)、“開放的時代”(中國美術館)、“上海摩 登”(德國 Museum Villa Stuck)、 “水墨 : 中國的書寫藝術”(紐約大都會美術博物館)、 “新水墨藝術”(香港藝術館)、“紅旗——中國當代藝術展”(蒙特利爾博物館)、“現代中國 畫展”(大英博物館)、“水墨藝術在當代中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墨境: 中國現當代 藝術”(斯坦福大學博物館)、“水墨之夢”(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

Wang’s works had been exhibited at Today Art Museum (Beijing, China), Suzhou Museum,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Guangzhou Art Museum, and other major art museums in China. He held solo shows in Beijing, Shanghai, Hong Kong, Taipei, New York, San Francisco, and other important art institutions worldwide. He was also invited to participate widely in group show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K, Canada, Australia, Italy, Germany, and etc. These shows include Shanghai Biennale at the Shanghai Art Museum, “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 at MoMA PS1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and etc., “An Opening Era” at National Art Museum in Beijing, China, “Modern Times of Shanghai” at Museum Villa Stuck, Germany, “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Brush and Ink: The Chinese Art of Writing”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USA,

“New Ink Art” at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Red Flag: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in Montreal Collection” at the Montreal Museum of Fine Arts, Canada, “Chinese Modern Art Exhibition” at the British Museum, “Ink Worlds: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 from the Collection of Akiko Yamazaki and Jerry Yang” at the Cantor Arts Cente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etc.

作品被英國大英博物館、牛津大學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舊金山亞洲藝 術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術博物館,加拿大皇 家安大略博物館、蒙特利爾現代藝術博物館、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巴黎賽努奇博物館、中國美術

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香港藝術館、蘇州博物館等國內外重要美術館收藏。

His work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the British Museum, the Ashmolean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the Brooklyn Museum, the UC Berkeley Art Museum and Pacific Film Archive,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Toronto, the Montrea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Los Angeles County Art Museum(LACMA), the Cernuschi Museum ,the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the Shanghai Museum of Art, Guangzhou Museum of Art, the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the Suzhou Museum, and etc.

 

 

Curator | SHEN Yubing

策展人| 沈語冰

複旦大學特聘教授,複旦大學藝術哲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20 世紀藝術批評》《圖像與意義》, 均獲教育部全國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方當代藝術理論文獻翻譯 與研究”,執行主編“鳳凰文庫·藝術理論研究係列”(已出版 32 種),主編《藝術史與藝術哲學》 (集刊),獨立或合作譯有《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現代生活的畫像:馬奈及其追隨者藝術中的 巴黎》《現代藝術:19 與 20 世紀》等 20 部。近著《圖像與愛欲:馬奈的繪畫》即將由商務印書 館出版。

 

 

Producer | Ben WU

出品人 | 吳濱

著名設計師、策展人,WS 世尊、無間設計創始人,Andrew Martin 國際室內設計大獎全球年度大獎首位華人獲得者,在室內設計、家居設計領域經驗超過二十年,創導“摩登東方”的設計語言,善於汲取東方融合精神,探索當代中國的空間品質,以設計提案適合當下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生活中特別需要美學的推廣,作為設計師,我想為大家帶來更多的美學啟發,這也是 WS SPACE 無·集的意義。” WS SPACE 無·集 融入吳濱的生活美學和對當代藝術設計的探索,實驗策展型零 售空間的無限可能。

 

展覽信息

王天德:叁層樓

WANG Tiande: Three Floors

Artist | WANG Tiande  藝術家| 王天德

Curator | SHEN Yubing  策展人| 沈語冰

Producer | Ben WU  出品人 | 吳濱

展覽時間 | 2021年11月10日—2022年1月10日

周一 - 周日 11:00 - 18:00 ,17:30 停止入場

TIME | Nov.10th.2021– Jan.10th.2022

展覽地點 | 上海市華亭路 86 號 WS SPACE 無集小白樓

ADD | No.86 HUATING ROAD, SHANGHAI

标签: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