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設計資訊 > 設計新聞 >

藝術之橋:與前沿和風格同行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22-10-07

——廣西師大出版社“藝術之橋”在上海圖書館東館開啟藝術設計國際傳播新旅程

▲現場合影

10月2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旗下的藝術設計國際傳播品牌“藝術之橋”在嶄新的上海圖書館東館迎來了2023“年度係列”發布會和藝術設計沙龍,發布了藝術之橋2023“年度係列”的年度藝術家、年度設計師和年度民藝三組獲得者,他們將和藝術之橋一起,在國際出版、藝術展覽等領域展開一年的藝術設計國際傳播工作,同時,還選取了“材料”這一當代藝術創作中最活躍、最精彩的因素,邀請7位藝術家、設計師在活動現場展開討論。

▲活動現場圖

發布會上,英國ACC出版集團、澳大利亞Images出版集團聯合CEO James Smith先生通過視頻方式宣布了“藝術之橋2023年度係列”獲獎名單:

年度藝術家——中國當代藝術家汪建偉;

年度設計師——建築與設計團隊如恩設計研究室;

年度民藝——法國漆藝藝術家文森·漆。

James Smith宣布獲獎名單

“年度係列”是“藝術之橋”的重要載體之一,每年邀請加入項目的藝術家和設計師雖然領域不同、特點迥異,但都有一些共通性,那就是,他們都走在中國或世界藝術設計的前沿,都代表中國或者世界藝術的一種風格,藝術之橋2023“年度係列”邀請到了藝術家汪建偉,他是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新媒體和裝置藝術家,還有擁有多元化設計理念的如恩設計研究室,以及對東西文化兼容並蓄的法國大漆藝術家文森·漆,他們將在出版、展覽、論壇、直播等方麵與藝術之橋一起攜手踏上藝術設計傳播之旅。

五年來,藝術之橋“年度係列”已舉辦六屆,相繼攜手國內頂尖藝術家徐冰、白明、金宇澄、冷冰川、朱贏椿、楊明潔、許剛、張永和、徐衛國、朱哲琴、魏劭農、沈榆,國外藝術家和設計師Patrik Schumacher、四代田邊竹雲齋等人,出版他們的英文圖書十餘冊,在全球範圍發行,還在國內外舉辦藝術設計論壇和沙龍,邀請中外藝術家、設計師和學者就每年的命題展開討論,並把中國藝術家的獨特藝術作品推介至海外。2021年由ACCArtBooks2021年度藝術家冷冰川出版的作品集摘得了英國圖書設計與製作獎的最佳藝術作品集獎

藝術之橋今年的聚會從繁華現代的外灘ideaPod轉戰到了書香味濃烈的上海圖書館東館,藝術設計論壇變身為沙龍,活動更輕盈,氛圍更輕鬆,同時也選擇了新開館的上海圖書館東館舉辦,這座世界級的圖書館不僅僅提供豐富的藏書,而更像是一個能將人與知識、體驗、創新力聯係起來的積極、活躍的公共文化場所,在圖書館內外,我們還看到了來自全球多位當代藝術家創作的包括《求索之城》《知識之塔》等在內的10組公共藝術作品,包括它的建築本身,像一個漂浮在公園上方的雕塑體,這些都與“藝術之橋”項目融合多元化文化藝術、進行多維度國際傳播的初衷和方向十分契合。

▲上圖東館

▲活動現場圖

沙龍活動概要:

材料隨著年代不斷更新,這對藝術家來說是一種挑戰。

▲汪建偉、徐震

就這一點,汪建偉與徐震展開了思辨式的對談。對於藝術家來說,材料的選擇性非常豐富,但它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物理層麵的意義,藝術家需要與時俱進,而“與時俱進”這個詞語本身也是一種材料。就徐震所談的這點,汪建偉也發表了看法,他認為用繪畫、雕塑、裝置這些詞語來形容藝術已經顯得遠遠不夠了,在這個共生進化的社會之中,時間是人的視角,而藝術家本身也處於變化之中,藝術家就是材料之一,所以材料已經演變為了更大意義上的物種間的關係。兩位藝術家就這一點達成了共識。在談到新媒體藝術時,汪建偉認為媒介的過度使用也是知識的過度使用,新媒體成為了思想、知識和各種理論概念的衍生品,但在媒介過度使用的情況下,藝術家如何再去創新,這對藝術家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挑戰課題。除此之外,兩位藝術家還就消費主義、先鋒藝術、裝置藝術等話題展開了討論。藝術存在原則,它不屬於服務行業,反過來,藝術家需要為藝術服務。

古老的技藝除了保護還需要賦予它們新的意義。

▲文森·漆、莫翠瑜

文森·漆與莫翠瑜的對談提到了工匠精神,文森·漆創作作品的過程就像栽種一棵樹,澆水施肥、精心照料,它才能夠茁壯成長,創作一件作品也需要很多不同的研究以及靈感,他的創作過程也正基於此,有很多來自不同時代、不同材料的調研。比如上山割漆,對他來說這是了解漆生產的過程,並了解物質的變化,這也是他創作的一部分。莫翠瑜表示,關注傳統工藝的傳承以及複興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如何聯動工匠大師,將工匠精神作為文化輸出的重要意義,這也是她正在做的事情。而從古至今,材料在持續不斷地變化,媒體的產生為古代技藝的傳播提供了機會,在保護的基礎上將古老的技藝升級並賦予新的意義,這需要立足於史料、立足於工藝本身。

材料和工藝打開視覺。

▲張雷、簡楓

張雷與簡楓的對談基於彼此的工作經曆。張雷拿椅子舉例,他認為做一把椅子對藝術工作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椅子隻有椅麵、椅背與四根支架,那麼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設計免不了與前人有重合之處,但如果在做油紙傘的過程中可能就會迸發出做椅子的靈感,對他來說這就是材料與工藝給他的靈感。而研究中國傳統手工藝,並將它解構成材料,這是張雷一直在做的工作。作為書籍設計師,簡楓認為對於材料的運用也是她一直在探尋的問題,書籍設計同樣依賴於材料的限製,但如何在材料上創新與顛覆,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作為一個做書人,站在出版的角度,她對書籍抱有信心,對書籍的形式同樣抱有信心。

現場互動環節:(參考速記稿)

李翔寧:當代文化,以前分的很清楚,建築師就是建築師、設計師就是設計師、藝術家就是藝術家、工匠就是工匠。但今天看到每一個人的身份都在轉化。像汪建偉老師,雖然他是藝術家,但是你可以看到金屬的材料跟歐鬆板的搭接,也是有某種建築感在裏麵,其實到今天沒有那種很清晰的劃分。比如說張雷其實很難界定,還有文森·漆,每個人的身份都非常多重,也沒有辦法界定。假如說把不同的職業或者做的事情看成材料的話,它也在不斷演變,隨著時間在交融,這是挺有意思的一個現象。

▲李翔寧

陳超館長:上海圖書館東館開館不久,但是整個過程中,不僅僅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所有的出版社都是我們很好的合作夥伴。這個館的建設過程中,我請翔寧院長事先也來看過,其實和今天的主題非常的契合。我們建設過程中,建築、藝術、設計,其實都參與了,當然參與的過程也非常地複雜,最後的結果一定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我們也期待今天在座的藝術家,設計師,對東館提提你們的意見和建議。今天通過藝術之橋的活動,非常期待在座所有的嘉賓,未來能和我們這些主題館發生連接,很高興參與這樣一個活動,謝謝劉廣漢劉總,也期待所有的作者、藝術家在上圖東館和我們的讀者進行更多的互動。

▲陳超

附: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

陳超——上海圖書館館長

汪建偉——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新媒體和裝置藝術家之一,也是中國當代最具跨學科思考和實踐的藝術家。

徐震——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標誌性人物

文森·漆——當代大漆創作的法國藝術家

李翔寧——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青年學者,知名建築理論家、評論家和策展人,哈佛大學客座教授

張雷——品物流形PINWU和融設計圖書館創始人、主設計師,“融 Róng” 設計展策展人

莫翠瑜——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創會董事、K11高級經理,英國皇家城市規劃師、香港注冊專業規劃師、香港建築文物保育師、深圳前海注冊城鄉規劃師

簡楓——獨立設計師,藝術策展人

标签:藝術之橋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