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文化藝術 > 戲劇藝術 > 國外戲劇 >

世界著名歌劇:卡門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07-06-11

   歌劇《卡門》 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劇,也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 四幕歌劇 《卡門》主要塑造了一個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煙廠女工卡門。卡門使軍人班長唐?豪塞墮入情網,并舍棄了他在農村時的情人 ―― 溫柔而善良的米卡愛拉。后來唐?豪塞因為放走了與女工們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出獄后他又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的行列。卡門后來又愛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奧,在卡門為埃斯卡米里奧斗牛勝利而歡呼時,她卻死在了唐?豪塞的劍下。

   本劇以女工、農民出身的士兵和群眾為主人公, 這一點,在那個時代的歌劇作品中是罕見的、可貴的。也許正因為作者的刻意創新,本劇在初演時并不為觀眾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此后變得長盛不衰。這部歌劇以合唱見長,劇中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歌劇的序曲為A大調,四二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銳對比的形象之上,以華麗、緊湊、引人入勝的音樂來表現這部歌劇的主要內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劇內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對比的效果將歌劇的內容充分地表現了出來,主題選自歌劇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場時的音樂。 本劇的序曲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換班的士兵到來時,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著士兵的步伐開路。孩子們在輕快的2/4拍子,d小調上,唱著笛鼓進行曲《我們和士兵在一起》。在這一幕塑造了吉卜賽姑娘卡門熱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門的著名詠嘆調《愛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鳥》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調轉F大調、2/4拍子,充分表現出卡門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門被逮捕后,龍騎兵中尉蘇尼哈親自審問她,可她卻漫不經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調,此曲形象地表現出卡門放蕩不羈的性格。還是這一幕中,卡門在引誘唐?豪塞時,又唱出另一個著名的詠嘆調,為快板、3/8 拍子,是一首西班牙舞蹈節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熱情而又有幾分野氣, 進一步刻畫了卡門性格中的直率和潑辣。

   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的間奏曲也十分有名, 選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詠嘆調《阿爾卡拉龍騎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灑脫而富活力的主旋律。

   第二幕中還有一段吉普賽風格的音樂, 表現的是兩個吉普賽女郎在酒店跳舞時縱情歡樂的場面,跳躍性的節奏和隱約的人聲烘托出酒店里喧鬧的氣氛。

   第二幕與第三幕之間的間奏曲是一段輕柔、優美的旋律,長笛與豎琴交相輝映,飽含脈脈的溫情。

   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奧為感謝歡迎和崇拜他的民眾而唱的一首歌曲。這首節奏有力、聲音雄壯的凱旋進行曲,成功地塑造了這位百戰百勝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

   第四幕的結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說的那樣: “當我看這最后一場時,總是不能止住淚水,一方面是觀眾看見斗牛士時的狂呼,另一方面卻是兩個主人公最終死亡的可怕悲劇結尾,這兩個人不幸的命運使他們歷盡辛酸之后還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結局。” 劇中還有一段膾炙人口的西班牙風格舞曲“阿拉貢”, 也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出的曲目。

 

 

比才25歲時的照片

 

比才的手稿及簽名

喬治?比才簡介:

   Georges Bizet 喬治?比才(1838-1875)法國作曲家,生于巴黎。父親是聲樂老師,母親是鋼琴家,比才的音樂天份很早就被發現,四歲開始學習鋼琴。9 歲進入巴黎音樂院,13歲時完成了第一首交響曲,18歲榮獲巴黎音樂院羅馬獎學金,并因而前往羅馬留學三年,平民歌劇創作者。 

    1860年自意大利歸國后,就專心致志于歌劇的作曲,但都沒成功,最先提出獨幕劇《艾蜜兒的單弦琴》給喜歌劇院,雖然被接受,但對此劇感到不滿意,索回總譜就燒毀。也創作了一部五幕歌劇《伊凡四世》(Ivan IV),后來他舍棄了這部歌劇,把其中的某些音樂用到其它作品中,但此歌劇在二次世界大戰后以不全的版本上演,改稱《恐怖伊凡》(Ivan le Terrible)。其它現存歌劇,或是未完成或是只有片頭的, 如《圖勒王之杯》(La Coupe du Roi de Thule,1868),《格里賽利迪》(Griselidis,1870-1871,其中包含了若干后來用于《阿萊城姑娘》(L'Arlesienne)和《卡門》(Carmen)中的音樂《花之歌》(Flower Song)),以及《唐羅德利格》(Don Rodrigue,1873)。1863年他的《采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在抒情劇院上演,1866年發表歌劇《柏斯佳麗》(La Jolie Fille de Perth) 。1870年和阿勒維的女兒基奴維耶娃結婚。1871年寫作《札米列》(Djamileh)。

    1875年3月3日晚上,巴黎柯米克歌劇院的觀眾席被一股冷淡而輕蔑的氣氛所籠罩,雖然歌手們的熱情表演正方興未艾,但在演劇過程中,中途離席的觀眾卻越來越多,有的觀眾甚至于吵吵鬧鬧,在這種情況下,歌劇只好草草結束。這是法國歌劇卡門首演的情形。而今天,卡門已成為最受歡迎的歌劇之一,比才地下有知應覺幸甚。

     生前以其非歌劇作品較為成功,如《羅馬的回憶》(Souvenirs de Rome,1869,由帕德魯交響樂團發表,1880年作為組曲《羅馬》(Roma)出版)、小組曲(Petite Suite)《兒戲》(Jeux d'enfants, 1871)。配劇音樂則有《阿萊城姑娘》(1872)。1873年他開始創作喜歌劇《卡門》,1875年3月3日于在巴黎喜歌劇院上演,觀眾反應冷淡,但現已成為有史以來最流行的一部歌劇。為都德的戲劇「阿萊城姑娘」所寫的劇樂,后來改寫成組曲后大獲成功,聲譽高升。

    身為一位出色的鋼琴家,比才也創作了一些鋼琴曲,而他的歌曲和教堂音樂則具高品質水準。1855年創作的C大調交響曲富有巧妙的青春魅力,在1933年被發掘出來,并于1935年2月26日在巴塞爾(Basle)首演,由溫格特納(Weingartner)指揮。雖說比才的聲譽多歸因于《卡門》,但他所有已出版的作品也極富色彩,旋律鮮明,配器華麗而巧妙。比才在卡門逐漸博得佳評前于烏伊拉英年早逝。

    第一出歌劇作品《采珠者》 Les Pecheurs de perles )于1863年完成,1875 年完成《卡門》。卡門主要描寫露骨的三角關系及流血斗爭的劇情,由于過去觀眾們習慣于古諾的 "浮士德"與托瑪的"梅娘"等高雅優美的歌劇,對于比才這種較粗俗的作品自然一時不能接受。盡管卡門在首演時不被上流人士歡迎,但是漸漸地上演的次數增加。比才則在首演三個月后去世,在死之前,他上了舞臺23次,支持這出歌劇的人全是一般百姓庶民。

    比才對于法國歌劇是頗有貢獻的,在他之前,法國人認為歌劇只是以歌喉獻技與劇情感人,做為觀眾的消遣而已。后來古諾曾在音樂方面改良,使它更精致更高雅一些。比才的貢獻是使樂團宏偉和聲豐富,全劇結構統一,對于劇本背景與氣氛的特別重視更是值得推崇的。他因強調地方性色彩常加上東方,西班牙與法國東南特區的鄉土音樂; 事實上他從來未到過這些地方,只表面了解一些當地的文化,民間音樂,與土風舞而已,但是作品中道地的將節奏與樂器特色,表達的非常深刻突出,這些都歸功于他的卓越天才。

    總之,因比才的改革,法國歌劇更是有力,熱烈,而且戲劇化,在世界的舞臺藝術中也占一重要席位。尤其他能將人性的善惡與沖突,描寫得真實貼切,對于后輩寫實派頗具影響力。可惜天妒英才,三十六歲即在巴黎逝世,否則他的成就是不可限量的。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