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環藝設計 > 建筑設計 >

貝聿銘的設計方法及啟示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06-04-26

貝聿銘,本世紀最重要的建筑師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貫穿著一條神秘的線,這就是為貝氏所獨有的設計方法。

設計中的人員分工

在美國,社會分工很細,每方面的工作都會有專門的人員從事,基本沒有中國這種建筑師身兼多職的情況。建筑師事務所只負責把握大的方向,以及總體協調工作,至于結構與設備都交由專門的事務所去解決。設備工程師的分工遠比中國的復雜,建筑師甚至可以向專門的燈光工程師咨詢各種燈光的藝術效果,這是中國的電氣工程師遠遠辦不到的。就連表達建筑師意圖的設計說明,在美國也交由專門從事設計說明業務的公司去完成。在Internet高度發展的今天,這樣做絲毫不會妨礙各專業之間的配合,圖紙通過互聯網相互傳輸,就如同在同一單位工作一樣。

在中銀大廈的設計中,整個設計由貝氏建筑師事務所(PEI PARTNERSHIPARCHITECTS)總承包,業主只對貝氏支付設計費。貝氏再自己出錢去請結構、設備工程師,也就是說它在把設計中的各部分分包給專業事務所。

中銀大廈工程總概算為1,477,355,770元人民幣,設計費按8.5%收取,為124,800,000元外匯人民幣,由貝氏統籌分配。結構工程師為威德林格工程師事務所(WEIDLINGERASSOCIATES),設備工程師為JB&B工程師事務所(JAROS BAUM & BOLLES),他們與貝氏均有較長的合作關系。中方設計單位為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綜合設計研究所,他是由貝氏經過招標決定的,其設計費也由貝氏支付。這樣做使設計費大量流失,所以,美國一些超大規模的設計公司,比如在S.O.M.中,還是各個專業齊備。這種細致的社會分工,建筑師、結構工程師、設備工程師分別開業的方式與國內是大不相同。它使建筑師、結構工程師、設備工程師之間有了雙向選擇的機會,從而在眾多的結構、設備工程師事務所中產生了競爭。優秀的事務所脫穎而出,使高難度的結構、設備問題的解決成為了可能,從而為建筑師實現其大膽的構想鋪平了道路,為高水平的設計創造了條件。

模數的應用

在中銀大廈的設計中,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數制,并用它貫徹設計的始終,從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最基本的模數來源于立面上的一塊石材的尺寸。這個尺寸為1150×575,是2/1的比例關系。而建筑的基本軸網為6900,層高為3450,它們分別為石材長寬的6倍。建筑的門高為2300,是3450的2/3,為四塊磚的高度,同時也是高級建筑的理想門高。建筑各處的尺寸都符合這個模數,這樣一來,最后的裝修效果非常完美,到處都是整塊的石材,決不會出現不合模數石材的情況。而且在施工過程中,一塊標準尺寸的石材在哪里不經切削,都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施工。

這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裝修,建筑與裝修真正融為了一體。其實在古代西方,建筑都由石材建造,結構、建筑、裝修本來就是一回事兒,貝氏正是要追求與之相同的效果。而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裝修,是在建筑、結構都做完之后,再附加上的一張皮。

貝氏嚴格的模數制同樣也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他根據不同的功能需要,靈活變換模數。6900×6900的基本柱網,是考慮了辦公空間的家具分隔,同時又是其結構體系――無梁樓蓋的經濟跨度;地下車庫考慮并排停三輛車的布置方式,采用7800×7800的柱網。車庫正好位于中庭及54米的大跨之下,避免了兩套柱網的矛盾。

衛生間以裝修面磚作為模數,其尺寸為150×300。所有衛生間的開間、進深、凈高都為其整數倍,廁位、洗手池等的中線,燈、排氣孔均與模數線相齊。天花、鋪地的分格也嚴格遵循這個模數。所以,衛生間所有的線角都前后左右、上下交圈,任何一道線延任何一個方向轉360度都可以回到原位。裝修效果非常完美。在吊頂的設計中,采取兩套模數。主要空間為1150×1150,辦公空間為575×575,兩個575×575又正好是日光燈槽的尺寸。

貝氏一直把模數制貫徹到節點大樣中去。在設計節點之前,先打好575×575的方格,即所謂的“模數線”。用統一的模數以不變應萬變,只是貝氏慣用的手法之一,在他以前的作品中也經常采用。比如新加坡的華僑銀行,采用的是2000×1000的模數,也是2/1的比例關系,它正好符合門的高、寬。衛生間采用200×100的模數。

但是,這種2/1模數體系也給貝氏在中銀大廈的設計中帶來了麻煩。方案中東南角的玻璃尖塔不是很好看,顯得不夠挺拔。這是因為2/1的比例關系,決定了尖塔方錐的側面與底面的二面角只能是45度,最完美的方錐造型的二面角恰恰不是45度,而是貝氏在盧浮宮金字塔中采取的角度――50.7106度,貝氏在盧浮宮中所用的不是這種2/1的模數體系。但貝聿銘也有它的解釋:他考慮到北京的限高,要降低高度。

總之,貝氏的模數體系還是非常精彩的,用壽震華總建筑師的話說,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計算機輔助設計

在貝氏建筑師事務所中,有一半以上的職員對電腦十分精通,這就使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成為了可能。從他們的圖紙中,可以體會到電腦所起的關鍵性作用。

AutoCADR12的使用并算不上世界領先,但他們充分發揮計算機的優勢,圖紙大、小樣合一,不存在節點大樣與圖紙對不上的問題。圖紙中大量使用“Xref.(外部引用)”,使大、小樣都引自共同的源文件,這樣就大大節省了較對圖紙所花費的時間。比如1:200的平面,各個核心筒從分別的核心筒平面中引用,核心筒平面中包括了樓梯、電梯、衛生間,所以要把一些過于細節化的圖層關掉。至于樓梯、電梯、衛生間的詳圖,也引自核心筒平面。這樣一來,如果要做什么改動,只修改核心筒平面就行了,由于所應用的Xref.由即時更新的特點,1:200的平面及詳圖不經修改,自己更新。于是,許多重復的工作量就可以節省了。Xref.的應用常常使一張圖的圖層多達二百多層,對于不熟悉的人應用起來困難很大。另外,象屬性、紙空間、模型空間這些我們平時不太使用的命令,在貝氏的圖紙中也經常使到,確實帶來了不少方便。

還必須提到的,就是網絡的使用。在中銀大廈的設計過程中,無論是國際互聯網,還是各單位、事務所的局域網,都為大規模的協作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辦公效率大幅度提高,帶來的是極高的設計質量。

建筑師全面的業務

在中銀大廈的設計過程中,建筑師承擔的是“設總”的角色,他們的業務非常全面。美國建筑師學會(A.I.A.)將建筑設計過程分成八個主要階段,建筑師的正常業務包括方案設計、設計發展或詳細設計(DesignDevelop)、施工文件(Construction)、招投標及施工合同管理等五個階段。 在施工圖階段,建筑師對所有的細節都要進行深入的推敲、比較。在施工過程中對選材極其嚴格,要實地考察生產廠家的設備、能力,以確保設計意圖的完美實現,不輕易被工期、材料等因素所左右。

在中銀大廈的設計中,所有非承重墻采用的是混凝土砌塊輕墻,美國的做法與中國的大不一樣。在美國,標準做法是砌完砌塊之后直接做噴涂,而不用作抹灰層。這是因為在美國,廠家生產出來的混凝土砌塊尺寸非常精確一致,而且施工精度很高,并且用一種專門的封條把砌塊之間的縫隙填上。這樣,在上面直接做噴涂,也可以保證表面的平整。而國內的砌塊,經貝氏考察之后,認為是非常粗糙、并且尺寸不規則的。所以砌筑完成之后,必須進行抹灰。這樣一來,對砌筑時的施工精度要求也就不用很高。為了確保墻面的平整度、光滑度同樣達到要求,貝氏要用中國的實際材料做足尺的模型,來研究具體的做法。在施工的選材中,貝氏要求進行國際招標。每一項招標要至少允許三個以上廠家進行投標,以形成競爭的環境。而且參加投標的廠家要遞交由實際材料制作的大比尺模型,以便貝氏進行比較、研究。

對于許多應交由廠家去完成的地方,貝氏也都做了深入的考慮。比如電梯,為了體現建筑師的意圖,貝氏為此繪制了許多詳圖。對于人們接觸最多的按鈕,甚至作了1:1的詳圖。為了消除電梯外表鏡面不銹鋼板轉角處的園角,獲得挺直的效果,不銹鋼板的厚度是一般電梯的十倍。這樣一來,電梯兩扇門可以做到嚴絲合縫,它們之間的黑縫就消除了。 對于施工中的細節情況,貝氏都做了詳考慮到旗桿的長度,應用什么樣的交通工具運輸;在運輸中應做怎樣的包裝;到工地后如不能馬上施工,應怎樣安放;在工地放置超過多少天之后,包裝有可能損壞,又要如何處理……

中銀大廈的暖通、給排水、以及電器、消防等設備比較復雜,而且貝氏對工程要求很高,所有的洞一律預留,不能出現結構、建筑施工完畢,再鑿洞的現象。建筑師為了協調同其它專業的關系,所有的設備留洞都要親手畫一遍,出一套專門的留洞圖,以避免建筑和設備以及設備各專業之間發生沖突。

建筑師對待結構也一樣,他們常常把應該在結構圖中表達的東西畫到建筑圖中,以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并確保它們的一致。建筑師對結構工程師的積極配合,換來的是結構對建筑更好的配合。
正是這一系列的努力,才能夠確保建筑師意圖的完美實現。

建筑與結構

在貝氏的設計中,結構技術的含量一貫極高。以中銀大廈為例,無論是面闊54米的入口,十一層的空中接待大廳,還是錐形逐漸向上收分的銀行營業大廳,都是借助結構的非凡表現來達到撼人的藝術效果。貝氏在設計時,常常是在方案構思階段,就把與他合作的結構工程師找來,與他們討論構思的可能性。結構工程師從它的方案中尋求靈感,新型的結構體系往往在這一階段產生;同時,他也為建筑師提供結構上的可能性,挖掘結構上的潛力。所以,貝氏的設計總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結構、表現結構。

在中銀大廈的設計中,貝氏采用了嚴格的模數制,所有的模數都基于裝修,所以在設計中采用了以建筑面作為設計面,結構后退這樣一個方式:主要空間的軸線都與裝修線對齊,而與結構沒有任何直接的關系。

這樣一來,建筑的圖紙可以畫得十分漂亮,但結構的圖紙看起來卻十分別扭:軸線與裝修線相齊,與結構總是差著一個很小的距離。為此,結構工程師不知要付出多幾倍的工作量。而以往我們的做法都是以結構的中線作為軸線定位的

标签:貝聿銘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