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環藝設計 > 建筑設計 >

建筑設計之頂部設計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06-05-09

 

建筑頂部是建筑與天空的銜接,處于我們視線之上,似乎可望而不可及,但建筑頂部的形象對建筑具有特殊的造型及功能上的意義。自古以來,屋頂主要作為擋風遮雨的建造構成要素之一;而在近現代,建筑技術尤其是建筑結構技術和建筑材料技術的發展,建筑頂部在傳統功能需求的基礎上,呈現出豐富的變化。正如羅森(Z?Rosen)在《城市的頂端》一書中所說:建筑的頂部,讓一代又一代建筑師的想象力和設計天才得以發揮,得以展現。

 

 

    建筑頂部一直是建筑設計中的重點部位,對整個建筑的設計產生直接影響,為此,各國建筑師在頂部設計中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

 

    建筑結構技術的發展,建筑材料的多樣化,大眾審美觀念的更新,建筑頂部造型愈加豐富。

 

    建筑頂部形式的不斷變化更新,應歸功于結構技術和建筑材料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高科技的薄殼、雙曲面、充氣張拉頂、懸索結構等新穎的結構形式以及大量大跨度和超高層建筑的涌現,極大地豐富了頂部造型。

    傳統建筑頂部和建筑的形體一樣,通常由簡單的基本幾何體構成,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把這些簡單幾何體歸納為立方體、圓(棱)錐體、球體以及圓柱體。現代建筑通過這些基本幾何體的變異(變形、分裂、切削、放縮)和體塊組合(并置、重復、對比、穿插、拼貼)以及綜合運用,創造出豐富的形體。

    以解構主義為代表的建筑流派,試圖取消建筑構成要素的劃分,通過破碎、重組等手法,以創造一種新的形式和新的空間體驗,在形式上不表現實際功能,不體現結構邏輯性,完全是一種反傳統的全新的頂部造型。

    技術上的發展趨勢表現為高技派的屋頂形式。高技術派設計思路采用高技術,包括高技術的結構、材料、設備、工藝,并將之暴露出來轉化為建筑表現。其追求更大的跨度和更輕更靈活的圍合界面,充分應用各種張力結構形式(主要有懸索結構、帳篷結構和充氣結構),并通過玻璃纖維制品和半透明柔性化學材料等廣泛組合予以實現。在高技派的手中,建筑頂部不再為靜止的固定物,暴露結構的處理手法使之呈現出全新的特征。這些,在“巨蛋”、“鳥巢””等標志性建筑設計方案常常出現。



    貝聿銘大師在其經典之作香港中銀大廈中,頂部70層設計為一個大宴會廳――“七重廳”,高斜的玻璃屋頂,尺度巨偉,引進陽光,也引進風光。
 

在傳統功能需求的基礎上,建筑頂部逐漸地被賦予更多更新更實用的功能,其頂部空間得以更好的利用。

 

    建筑頂部聳立于空,視野開闊,因而也常作為觀景、餐飲、娛樂、會議休息場所。貝聿銘大師在其經典之作香港中銀大廈中,頂部70層設計為一個大宴會廳――“七重廳”,高斜的玻璃屋頂,尺度巨偉,引進陽光,引進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師的氣魄,這是貝氏一貫的設計手法――結合陽光與空間。在國內,北京國際飯店頂部旋轉餐廳設計與之頗有相似之處,就席而坐,品嘗美酒佳肴之余,更可縱覽天地,大氣恢弘,境界自生。

    高層建筑的頂部還常為設備機房、閣樓樓梯間、水箱間等公用設施空間,一些超高層建筑頂部甚至被建成直升機停機坪。立體化的布局,減少了建筑占地面積,便于設置更多的綠化、景觀小品。近些年來在我國漸趨流行頂樓躍層式住宅,其豐富的分空間變化以及屋頂露臺、空中花園布局直接催生了一個新概念:“空中別墅”。

 

在建筑上,生態建筑是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生態屋頂的出現,讓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美侖美奐。

 

    生態建筑也被稱為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生態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建筑應使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和諧,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采光、通風,改善綠化手段等。生態建筑的頂部,一般側重對能源主要是太陽能的利用,主動式日光調節遮陽系統、太陽能吸收器等開始大規模的推廣應用。如德國柏林帝國大廈圓頂,貫穿其中心的是稱為光雕塑的類似圓錐體的結構,其凹面既可如燈塔般分散光線,其表面帶有角度的鏡面還可將水平方向的自然光反射到主會場內。與此配合,可動式遮陽板可以隨著太陽的變動而移動,避免了直射陽光的熱度及晃眼的光線對室內的影響。在冬季及夏季的早上和傍晚,當太陽的位置較低時,遮陽板就被隱蔽起來,柔和的陽光射進室內,在地面上畫出斑駁的花紋。帝國大廈的自然采光、通風聯合發電及熱回收組合系統在滿足自身能源需求之余,還可作為地區的發電裝置,在政府機關集中的新街區向鄰近建筑供電。

 

生態屋頂還有向“原始狀態”回歸的趨勢,基于立體綠化的考慮,有些建筑頂部為人工植被所覆蓋,幾乎與地面融為一體,這在歐洲及日本的公共建筑設施上尤多表現,如荷蘭Delfut大學圖書館,其屋頂滿布綠茵,儼然就是個小公園。



      德國柏林帝國大廈圓頂,貫穿其中心的是稱為光雕塑的類似圓錐體的結構
 

    當“方盒子”、泛“大屋頂”以及其他的一些所謂現代玻璃穹頂逐漸蔓延乃至泛濫,建筑文化多樣性開始受到威脅的時候,“文脈”的延續已經成為建筑界、文化界人士和普通群眾關注的焦點。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有一句名言:“Fuck the contexte(文脈)!”正如其設計的央視新大樓方案,荷蘭人的偏執與張狂讓人觸目驚心。文化是歷史的積淀,而建筑則是其最直接最真實的展示。徹底拋開過去的一切,固然是對現實尤其是目前的全球化進程直面面對,但也可以被認為是對文明的褻瀆與扼殺。

    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傳統建筑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優秀的建筑師開始用自己的作品捍衛本土建筑文化的尊嚴:貝聿銘、吳良鏞、程泰寧……其中最經典作品莫過于北京香山飯店,客房各翼的頂層部分采用了硬山和單坡屋頂,這是中國民居中常見的形式。當人們從地面上看上去時,客屋部分的屋頂形成一種韻律,體現出中國傳統的建筑風格。

标签:建筑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