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平面設計 > 設計理論 >

數碼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差異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整理 時間:2006-03-23


  自九十年代后期,索尼公司所生產的系列數碼產品均開始啟用新的標志――“VAIO”,是英文全稱“VIDEO AUDIO INTERGRATED OPERATION”的縮寫。索尼公司對這款新標志的解釋是:經過曲線化藝術化加工的V和A字母自然連接在一起,代表正弦曲線,寓意“模擬數據”。VA后面的“1”和“0”代表了數字時代以“0和1”為基本代碼的二進制數字,反映出從模擬時代到數碼時代的轉變和演進過程,也體現出以多媒體為代表的數碼行業特點。我們從標志的設計來看,無論是在藝術性上,還是切合索尼公司在進入信息時代,這都是一個成功的標志演化。眾所周知,但凡全球著名企業的標志,都會經歷一個漫長的識別標志變革過程。其中如美國的可口可樂、美國電報電話公司、IT行業的巨子IBM公司,等等。它們在上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從公司的經營性質,企業的精神理念、行為準則,企業識別系統(其中也包含了標志)等,都經歷了或由繁到簡,或具象到抽象,或商業到藝術的加工完善,而隨著現代社會專業化的分工越細,各大公司也即時調整經營策略,在原有已近趨完美的主體標志上又不斷演變出適應社會潮流、彰顯個性的系列標志,索尼的“VAIO”就是這樣一例。我們能從這個標志中讀懂一種現代氣氛以及企業不懈挖掘自身文化,調整適應時代步伐的精神。

  一如大家所知,索尼原本是以生產家用電器為主的企業,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了,它已經成為一家已經高度現代化、多元化的日本,尤其是在進軍美國以及歐洲市場以后,同時介入了諸如電影、家用游戲、多媒體等新興的數碼行業。輔以時代感強烈的“VAIO”開路,其主導思想明確、清晰因此能夠很快打開市場,成為數碼企業的領軍旗幟。 www.dolcn.com

  以數碼產品“0和1”的編碼方式,作一種后現代的比喻,如同我們傳統民間藝術――刺繡,入針、出針具是以間隔色線之差,利用凹凸不平的細微變化來體現刺繡品的魅力,在粗糙與立體間表現我們民間藝人聰明的才智。這種出入針便如同0和1的編碼方式一樣,簡簡單單的元素個體就能組成繁瑣、復雜以及多變化的各式編碼。在看似平和、閑適間涌動出斑斕色彩,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妙組合。我們發現原來最原始與最現代在這瞬間在這里契合,它們是如此的相象,如此的富有戲劇性,又那么的巧合。無論是代表現代信息社會的數碼技術,還是具有千年歷史的民間工藝品,都疊現出偶然與不對稱的一種強烈沖擊,這是“原始”在給“現代”上課,又或者是“現代”繼承了“原始”?

  我們應該看到的是,數碼設計的發展有其必然性。自20世紀80年代,電腦在全球得到應用與普及以后,電腦的軟硬件在各行各業中發揮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令人咋舌的新技術層出不窮,各類新產品如衛星通訊、移動電話、數碼電視、全球定位技術等,紛紛涉足軍用、民用等,并逐漸進入我們的生活。數碼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產業,并被人冠以繼信息革命后的“第四次浪潮”。應該承認的是“數字化生活已經向我們走來”。正如尼古拉.尼葛洛龐蒂在《數字化生存》中所描述:“數字化不僅和計算機有關,它還要決定我們的生活方式。”由此伴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用更新的眼光來重新審時度勢,以一種新的而非傳統設計的態度來看待這些新興產品,并為它們裝點包裝。設計也不是“局外人”,數碼設計的應運而生,成為為數碼商品鋪路搭橋的“天窗”――效率、快捷、容量大、功能強等優點都顯現出來,一切都顯得水到渠成,它也要求我們設計師以更適合信息數碼社會的手段組織設計,實施設計,思考未來的挑戰,并用最高效的設計方式去為市場和大眾服務。我們的平面設計師更應在此發現了另一個廣闊的新天地!

  而以刺繡、蠟染、扎染等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民間工藝,與數碼設計有些相象的是,同樣是老百姓對美的渴望,對美的需求,它的基礎來源于民間。在那個時代這種需求是符合大眾利益的。同時,雖然二者所反映出的結果是天壤之別的,但從它們的出發點是應該是一樣的,都是基于智慧和聰明才智,前者是以傳統的手工加以表現;而后者則是通過高效率的電腦得以完成。
www.dolcn.com
  傳統的工藝制作是注重質感、質地的表現以及肌理的效果。這可以說是先民最早對平面至立體的認識。我們現代的計算機能夠通過各種軟件模擬三維(如photoshop、COREDRAW能夠制作虛擬三維的環境效果圖;3Dmax、瑪雅等軟件能夠制作出較為逼真的三維效果圖。)但它們是真正的就可以觸摸到三維立體嗎?這又要回到我們平面設計中最基礎的關于由點到形立體的認識。根據藝術設計中對“體”的認識,我們有理由認為:無論何種計算機軟件所制作出的立體,最終都只是在模擬一種立體世界,距離我們的實形物體還很遠。而前面所談到的傳統工藝才真正是達成實形物體的藝術品。

  讓我們來看看最原始和最現代的兩種不同門類藝術它們的相似性。民間工藝品作為最早出現于少數民族原住民中的編織,它最先是以一種粗糙而不失其魅力的裝飾作用出現的。勞動人民以自己喜聞樂見的圖形或紋樣,寄予深厚的希望、吉祥祝福和對未來美好期望,成為在重大節日活動中表達自己感情的傳載物。而數碼技術就編碼技術而言是很復雜的,但我們能夠看到她所帶來的方便快捷也是無庸置疑的。0和1的編碼既是秩序井然的漸變,又是不對稱關系的組合,在簡單中以不變應萬變,包含了萬千變化組合形式,如果把它比喻為“萬花筒”恐怕恰如其分。這象極了中國早期的易經、八卦――兩儀生四象。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很多數字吉祥文化與之相象,如三、五、九,通過簡單的一個數字應和大至宇宙,小至建筑,抽象至哲學,具象至官位、音樂、烹調、色彩等。

  二者這種相似相形性,應該說是“智者所見略同”,既符合大眾的需求,又是容積高度智慧的結晶;一方面承載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情感思維,以自己的象形語言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又帶動了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追求方向。每一種藝術創作方法都有其自然、模仿因素在其中,從早期中國道教到現代的印象派、野獸派,也包括我們的民間藝術,都深深地蘊涵著這一原理。由此我們有必要認為,但凡藝術(品),無論它是原始還是現代,能夠濃縮本民族優秀文化,代表全人類利益的,具都是能夠加以繼承和發揚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人類跨入21世紀,無論是我們的生活質量還是精神文化追求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作為社會單元的人,也正由物質上的需求逐漸向精神上的追求轉變。在物質高度獲得滿足的情況下,人類有條件去追求和探索情感以及精神的產品。誰也不能否認,為什么在現在物質已完全飽和情況下,一些帶有濃厚原始、質樸或精美的手工藝品涌現市場――中國結就是典型一例。所以,越是在高度發達的社會中,就更不應忽視文化產品的輸入,這樣,能夠或者說是應運而生的數碼產業才能夠和承載著極大勞動人民豐富情感的民間手工藝品相互融合、同濟同生。

  我認為,這也是另一種人文意義上的“0”和“1”的關系!

标签:數碼藝術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