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平面設計 > 設計理論 >

設計心理學(2)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 時間:2006-04-26

心理的實質

1. 心理是人腦的機能

2. 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心理是反映 ○客觀現實是心理活動的內容源泉○心理是客觀現實的主觀映象

3. 心理是在實踐活動中發生、發展的

心理學流派簡介

1. 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又稱“完形”心理學。1912年發端于德國,創始人德國心理學家維臺默、考夫卡和茍勒。

格式塔是德文譯音,意為形態、形象。后引申為“完形、結構、組織”,指任何一種被分離整體而定,即不單是指圖形樣式,重要是指組織整體。格式塔主義反對知覺由感覺元素組成,而認為知覺是一個整體,而且是整體知覺直接產生。

2. 心理場的概念:

格式塔派另一個特點是援引了現代數理科學概念來說明心理現象和心理機制,提出了“心理場”“物理場”“行為場”等概念。認為心理也是一個應力應變系統。德國心理學家勒溫引用了愛因斯坦對場的定義。場是“相互依存的現存事實的整體”,來說明心理場的概念。個體在特定時間內所體驗到的世界就是他的“心理生活空間”包括個體同他的心理環境,即他感知到的環境,行為永遠是他心理空間的一個功能,反之,生活空間又是人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

勒溫認為,行為是個人和環境組成的,并提出人類行為一個著名的公式B=F(P?E),即人的行為,單體和群體人行為都是行為主體與環境(社會,物理、心理、環境)雙重作用結果。(即單純建筑環境不可能決定居民生活方式,避免機械建筑論決定),居民行為還必須通過一定社會組織管理手段來實現,因而,各種居住方式,不僅與住宅形式,建筑布局,環境規劃有關,還與住宅分配方式,管理技巧以及社會的大環境,(如價值取向,輿論導向需求意圖)有關。

3. 需要論:

需要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是指人對生理、環境、社會某種需求.人需要與生具有,具有天然合理性。

形成具有兩個條件

(1) 主體缺少什么,(2) 有不(3) 足之感

(4) 主體期望什么,(5) 有求足之感

1954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要的層次,依據需要的重要性先后出現的順序,分為7個等級,呈塔形

自我實現的需要

審美需要

認知需要

尊重需要

歸屬和愛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基本需要按層次組織起來,納入一個連續統一體中,(最初需要層次帶有機械性,即需要從底一級向高一級自然出現,后又指出并非刻板,有許多例外和顛倒順序出現。

4. 無意識(精神分析派)

無意識即潛意識,是指意識不到的生理過程,無意識是弗洛依德心理解釋核心,他說:精神分析認為,任何心理現象,首先都是潛意識,之后“意識”才可能出現,也可能會缺如,他把這些分為(1)人能覺察和能感知意識。(2)雖屬無意識,但經過注意或努力容易轉化為意識的前意識。(3)完全不能覺察和不能感知的無意識,弗洛依德認為,潛意識或無意識是心理生活的蓄積庫,大部分潛意識不能進入意識之中,任何闖入意識企圖,都會遭到抵制或檢查。

弗洛依德在1923年《自我與本我》一書中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相互作用系統組成,本我是無意識核心部分,遵循快樂原則,主要滿足本能需要,自我是部分本我漸變和改造, 它遵循現實原則,其思維特點具有客觀性和邏輯性,它盡力滿足本我的要求,又要考慮現實的可能以及超我的允許和限制,超我是遵循至善原則,最終形成良心和道德心,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并遵循社會文化規范而發展成健全和成熟的人格。

自我具有克制性,本我具有攻擊性,超我具有嚴厲性

弗洛依德學生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又將個人無意識推廣到集體無意識,它比個人無意識處在更深心理層次,一般不易覺察,卻規定了人的對外界刺激之反應的傾向性,不受時空限制,世代遺傳,屬個人先天所有而非后天可得經驗,它使人們經常采用與祖先類似模式認識世界,對于自己祖先相同行為作出反應,這表明人心理進化具有繼承性,它經常存在與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習俗觀念和宗教信念等,是本民族原始意象的潛在表現,內容具有外向顯示影響力,如果不能在意識中流露,則會以做夢、幻想形式曲折反映。

感知覺與設計

《一》感覺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與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感覺是刺激作用下分析器活動的結果,分析器是人感受和分析某種刺激的整個神經機構。它由感受器,傳遞神經和大腦皮層相應區域三個部分組成)

感覺是 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象,但他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它是一切比較高級,復雜的心理活動的基礎

2、是人認識客觀世界開端,是一切知識的源泉

3、是人正常心理活動的必要條件

感覺分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

外部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覺

內部感覺:運動覺,平衡覺,內臟覺

但是純粹感覺在實際中很少的,除了剛出生的嬰兒外一般感覺和知覺總是聯系在一起.單純感覺很少。[所以研究設計中視覺其實就是設計與視知覺聯系。]

《二》知覺

知覺就是人腦對直接作用與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一般知覺按不同標準可分為幾大類。

(1)以知覺起主導作用分析器來分類,可分為視知覺,聽知覺。。。

(2)根據知覺對象分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

(3)根據有無目的分為無意知覺和有意知覺。。。

(4)根據能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分為正確知覺和錯覺,把不正確知覺稱錯覺。。。

知覺的基本特性

(1)知覺整體性

知覺對象是由許多個部分組成的,各部分都有不同特征,但人們總是把它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原因是多種事物都是由各種屬性和部分組成的復合刺激物,當這種復合刺激物作用于我們感覺器官時,就在大腦皮層上形成暫時神經聯系,以后只要有個別部分或個別屬性發生作用時,大腦皮層上有關暫時神經系統馬上興奮起來,產生一個完整映象。

(2)知覺選擇性

客觀事物是多種多樣的,在一定時間內,人們總是選擇少數事物作為知覺對象,把它背景區別開來,從而對它們做出清晰反應,這種特性為知覺選擇性。

為了使知覺能對對象做出清晰反映,必須使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分出來,依賴于幾個條件:

1》對象與背景差別;對象與背景差別越顯著,越容易分出來,反之越難。

2》對象各部分組合:刺激物各部分組合常常是我們分出知覺重要條件,有接近和近似組合。

1、 接近組合,在感知時.刺激物在時空上十分接近事物,容易組合在一起,成為知覺對象。

2、相似組合,各種刺激物由于形狀,大小,顏色,強度方面類似,感知時易組合在一起。

3、 對象活動性,固定不變背景上活動對象容易成為知覺對象。

3》知覺理解性

在感知當前事物時,人總是根據以往知識經驗理解它,并用詞把它標志出來,知覺這種特性即為知覺理解性。

(4)知覺恒常性

在知覺時,由于知覺經驗參與,知覺條件在一定范圍內變化時,知覺映象仍保持相對不變。知覺這一特性稱為知覺恒常性,在視知覺中表現最明顯,當我們觀察同一物體時,知覺并不完全隨條件,(距離,角度,照明) 改變而改變。表現為幾種恒常性

1》大小恒常性:觀看距離在一定限度內改變,并不影響我們對物體大小知覺判斷。

2》形狀恒常性:指盡管觀察物體的角度發生了變化,但我們仍能把它感知為一個標準形狀。

3》亮度恒常性:盡管事物照明亮度改變,但我們對物體表面亮度知覺不變。

4》顏色恒常性:指物體照明的顏色改變了,但我們還能感覺到原來顏色。

《三》視知覺

視知覺的產生是由于光波作用于視覺分析器而產生的.視覺適宜刺激波長在760毫微米--- 380毫微米之間光波,也叫可見光,視覺器官是人眼球(按功能分折光系統和感光系統 現兩部分)。

(1)視知覺的能動性

(2)視知覺整體性

(3)視知覺具有可變性,也具有常性。

人對平面空間的視知規律

1、 在垂直方向上

由于地心引力即重力關系,人們習慣了從上向下觀看,水平面上,人們習慣從左向右觀看,這與文字從左向右常見排列方式是一致的.這樣以來形成了在有限平面里,觀看者視線落點為先左后右,先上后下規律,相應地這個平面不同部位成為對觀看者吸引力不同視域,據其吸引力大小依次為左上部,右上部,左下部,右下部,所以平面左上部和上中部可以稱“最佳視域”《當然這種劃分受文化制約,比如阿拉伯文書寫從右向左橫行,中國古漢字從右向左排列,這時人們閱讀習慣會有所改變,最佳視域就會成為右上部了,》"最佳視域"在版面設計,廣告設計,招貼設計,包裝設計中相當有價值.

2、運動中視覺

人們觀看除了定點相對靜止的審視對象外,更多的是運動和參照,即移步換景,多視角,多方位感知。展示設計中觀眾在展示空間當中行走軌跡也被稱為"動線",動線不僅是空間位置變化,也是時間順序體現,這種動線不僅在展示設計中,而且在室內設計,園林設計,建筑設計中都作為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加以考慮,設計師既要依據設計主題,內容,主次,節奏,通過諸如空間分割,景點分配,標志導語,等安排觀眾動線時,也必須考慮觀眾視知心理.

3、視覺質感: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整體,組成該事物各個部分相互聯系,互為依存,事物各個特性的感知也與對它其它特性感知相聯系,從而在一定條件下,人們可以通過視知覺把握到事物一些相應的其他感覺的特性.

這種現象為什么產生?――與人"聯覺"有關,它其實指感覺相互作用,某種感覺感受器的刺激:也能在不同感覺領域中產生經驗,抽象主義大師康定斯基,在其<論藝術的精神>中說過,視覺不僅可以與味覺一致,而且可以和其他感覺相一致.

當然關于"聯覺"這種生理機制,現在還不能說十分清楚,有心理學家認為它是兩種或多種分析器中樞部分形成的感覺,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分析器相互建立起特殊聯系的產物,這種經驗有賴于生活經驗,正因為經驗和知識儲備,人們才理解事物視覺特性與非視覺特征的聯系,才可能"直接觀照"到對象重量,質地,溫度等.

4、視覺心理學家德魯西奧-邁耶,他把上面這些現象稱為“視覺質感”這一術語最好描述也就是我們看到的質感,這種視覺質感受吸引我們親手去摸或同我們眼睛很接近,通過質感產生一種視覺上的感覺,這其實同樣適用于一件雕塑,建筑產品,適用于室內裝飾設計,陶瓷,工業產品設計,同樣適用于質感出現任何場合,當然看出質感有賴于諸如粗糙,光滑,堅強等相對具體的體驗。

在多數情況下,設計產品受眾觸覺是通過“視覺質感”調動起來的,或者說首先被調動起來,再由他親手觸摸加以驗證,所以現代設計師,尤其是平面圖象設計師,應當根據需要把調動受眾質感能力納入思考范圍,也就說考慮目標受眾相對共同生活經驗也成了必要事。

注意與設計

注意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心理過程中一種共同特性,或者說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當人們專注于某個事物時,總是同時在感知,記憶,想象,思考著或者說體驗著一定情感情緒,注意與知覺選擇有著直接密切聯系,正因為這點,有些心理學家將注意視作知覺一種表現,在現代設計心理活動中,視知覺因素有著首屈一指的重要作用,有必要集中談談設計活動中視知覺注意。

對設計來講,牽住觀眾的視線是個起碼的要求,也是打動觀眾的第一步,沒有這一點,信息傳播,觀眾的購買欲望統統都談不上,而要在短時間內引起人們的注意,并留下些印象,就會要求設計的作品具有簡潔性。

設計作品簡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質”簡潔,用很少構成特性,組成干凈利索畫面,“形式”與“內容”相一致,使用簡單“質”,表現“簡單內容”換言之,美術設計上內容不可太復雜,最好只使用一個簡單之內容,籍簡單形式,把內容傳達給觀眾,其實這里談簡單與復雜是相對,再簡單的內容仍不只是一個信息。趨于簡潔或者說簡潔化,是當代設計一種趨勢,它實質符合視覺的秩序化規律,心理學實驗表明,通常人們的眼睛看東西,先把握幾個大的形之構造特性,而并不去把握那些瑣碎之細節部分。只要求抓住大的構形特性,人們也就可以基本把握住對象形了。

這種視知現象體現出視覺提煉的功能,并且有盡可能多的細節被組織進一個盡量簡潔的統一的結構樣式中,那么這樣作品就可以稱作簡潔性,比較能容易引起觀眾注意。

注意形成還有主客觀原因,主觀上觀眾方面,他的知識,經驗,需要,興趣,對設計產品態度等都成為注意主觀條件和原因,客觀條件上講一件設計作品要引起觀眾注意,本身必須是對觀眾來說是似曾相識的,也就是說它既要與觀眾已有的經驗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聯系,又要讓觀眾感到新鮮,或者說能為觀眾提供一定信息,這成為形成注意客觀條件。

觀眾注意表現為其心理活動一種積極狀態,使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指向某個事物或者事物某一個部分,便之成為注意的中心,同時將中心周圍事物或部分處于注意的邊緣,將離中心更遠的事物處于注意范圍之外,這在圖形的視知覺注意中就表現為所謂“圖-底”關系,注意中心成為“圖”,而注意的邊緣變成為“底”即背景。“圖形”與“基底”的關系,就是指一個封閉的式樣與另一個和它同質的非封閉的背景之間的關系,這一看法是合理的,對“圖”“底”關系處理是現代設計,特別是平面設計中應用視知覺注意一個重要方面。

現在以發現圖-底14條原理:

1、被包圍的或閉鎖的易形成為圖,包圍者形成為底。

2、小面積成為圖,大面積成為底。

3、密度或有紋理易成為圖。

4、二形位于上下之位置時,而其面積,形狀均相同,只有色彩或明度有差異,此時位于下邊之形易成為圖。

5、對稱性之形易形成為圖。

6、相鄰二形均為對稱性時,則凸形成為圖之可能性較大。

7、愈單純之形愈成為圖,日常看慢了的形也易形成為圖形。

8、其方向與我們視野水平垂直坐標相一致的形易成為圖形。

9、有動感,旋轉之形易成為圖,靜止之形易成為底。

10、與周圍環境亮度差別大的部分比差別小的部分易成為圖形。

11、亮部分比暗部分易成為圖形。

12、還有暖色相部分比冷色相部分易成為圖形。

13、具有幅寬相等部分比幅寬不等部分易成為圖。

14、與下面相聯系部分比上邊垂落下來部分易形成圖。

這里已發現圖底關系14條原理。或者說在圖底關系中建立圖形的14個條件。但是隨著進一步的實驗概括,還有更多原理或條件被發現。此外,在同一個圖象或畫面里。或者一個限定觀照范圍,特別是平面中,這些原理又是可以同時發揮作用,哪一個原理能占優勢起主導作用。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看哪種條件較為明顯。

圖底關系在現代設計中得到非常廣泛已應用。廣告設計中,利用明暗,冷暖的不同對比來突出廣告主體形象或廣告語,標志設計中注意標志造型完整和簡潔單純,并放在較大面積背景上。報刊版面設計中,文章報道標題周圍留出較大的空白,與周圍較大面積排得相當緊密文字形成明顯差別。在建筑中以粉墻為背景配置植物山石;等之,這些都是突出背景前圖形、引人注目的地方。其實圖-底關系不僅存在平面或三維平面設計,而且廣泛存在于三維立體設計中,時裝表演T型臺區是明亮的,相對于展廳暗空間背景,形成為全場觀眾注視“圖形”,室內設計中,家具,陳設,裝飾壁畫,以及燈具,相對于地面,墻面,天花板來說,成為“圖形”,而地,天花板成為背景;山林中一座別墅會被人們看綠色背景中一個“圖”,動態廣告方式正被廣泛應用,街上行走的模特隊,公共汽車,無軌電車車身廣告,博物館展廳設計中,對一些著名繪畫,雕刻工藝品照明度不能太大,同時為了讓它突出一般展品,就讓它周圍暗一點,而且有一個較大較單純背景,使它成為背景中“圖形”,引起人們注意。

如果要達到分辨圖形目的,就需要造成圖與底一定的差別,一般來說差別越大圖形就越容易被認出。以上分析集中在相對獨立的圖形被觀眾辯認和注意的情況。在設計中,我們還會遇到一些相同或不同的物體或因素組成一個視知整體,從周圍其他事物組成的環境背景中分離。

1、接近:在空間位置上相互接近物體易成為一個視知整體。

2、相同性:形成上相同或相似的物體易成為一個視知整體。

3、連續性:一個不完整圖形,當其結構具有某種連續性時,可以被看成是封閉或完整的。

标签:心理學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