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攝影 > 攝影學堂 >

圖文講解景深基礎知識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 時間:2009-06-29
一、景深的概念

  攝影時,必須對好焦點,景物才能結成清晰的影像。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例如拍攝位于不同距離上的多種景物時,片樣選擇調焦目標,焦點對在哪,哪才能把全部景物拍清楚,就是一個頗費斟酌的問題。動體攝影,主體的位置不斷移動,調整尤為困難。遇到這種情形,片樣才能不失時機而又有把握地拍出清晰的照片呢?這些都是需要應用景深的理論與方法來解決的實際問題。



  首先讓我們做一個小小的實驗。把一架裝有后部磨砂玻璃調焦設備的照相機,或具有景深預測裝置的單鏡頭反光鏡箱放在三角架上,以45°左右的角度對向一排成行的白楊樹,從中選擇一棵距離適中的作為調焦目標目標然后一邊轉動光圈環,一邊仔細觀察。這時就會發現,隨著光圈的開大和縮小,景物的清晰范圍也在不斷地變化。光圈放大時,景物的清晰區就縮小;光圈收小時,景物的清晰區就擴大。這個清晰范圍在攝影上就叫做景深。不論我們向任何物體調焦,在該物體的前后都會形成一個或大或小的清晰區,因此景深又稱為區域對光,凡是位于這個區域內的所有景物,皆能結成清晰的實像,其它景物則留下一片模糊的虛影。

  根據鏡頭成像的理論,焦點只有一個,即唯有調焦目標才能在感光片上結成清晰的影像,在調焦目標前后會出現一個清晰區--即景深。

二、制定景深的標準

  什么叫清晰,什么叫模糊,這些字眼相當含混,各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須對景物的清晰度定出一個客觀的標準,作為衡量景深的依據。這個標準規定:

  第一,物體分散圈的直徑在四分之一毫米以內。

  第二,觀看照片的距離為25厘米(明視距離)。

  例如,有一幅照片,在明視距離上觀看,影像清晰的部分,說明其分散圈的細度合乎標準,沒有超過規定的四分之一毫米時,在眼睛看來幾乎是一個“點”,并不感到是一個斑,也就是說其清晰度是符合要求的。照片上影像模糊的部分,就說明分散圈超過了規定的限度。根據這個標準,攝影時凡是位于景深范圍以內的景物像的清晰度都能達到要求,看起來不會有模糊的感覺。


  分散圈與鏡頭焦距有關;各種鏡頭的焦距長短不一,對分散圈直徑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對長焦距鏡頭的焦距長短不一,對分散圈直徑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對長焦距鏡頭可以放寬一些,對短焦距鏡頭就嚴格一些。一般規定,分散圈直徑都限制在鏡頭焦距的千分之一以內。按照這個標準,一只250毫米的鏡頭,其分散圈直徑為250毫米/1000,也就是1/4毫米。用這種鏡頭拍攝的照片在明視距離上觀看,像的清晰度是夠標準的。如果鏡頭焦距為500毫米,分散圈直徑則為1/2毫米,比規定的大了一倍,看起來就成為模糊的了。問題不是500毫米鏡頭的清晰度不夠標準,而是觀看照片的距離沒有相應地拉開。由于焦距增加到原來的兩倍,所以觀看照片的距離也必須增加到原來的兩倍,即放在500毫米處觀看,則分散圈就不是一個圈而是與“點”無異,影像仍然是清晰的。觀看照片應以焦距作為觀看的距離,因此以明視距離作為標準,就只能以250毫米鏡頭拍的原版照片為限。如果鏡頭焦距小于250毫米,比如是50毫米,分散圈直徑為1/20毫米,把照片放大五倍,觀看距離也增加五倍,分散圈直徑還是夠標準的。

  以千分之一焦距作為分散圈直徑的限度,是個最低標準,不少鏡頭規定的清晰度標準比這要高一些,如為焦距的一千五百分之一等。因此,在計算景深時必須考慮到這個情況,否則就會產生較大的誤差。

标签:景深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