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藝術課堂 > 雕塑教程 >

中國佛教三大石窟:敦煌石窟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06-11-20

    敦煌石窟位于今甘肅省敦煌地區,是這一帶幾座石窟的總稱,計有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五個廟石窟等。其中,又以莫高窟建成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其余則為莫高窟的分支。

    莫高窟開鑿在今甘肅省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麓的玉門系礫巖的斷面上。 隋代第423窟龕下有墨書發愿文,其中有“漠高窟”3字,這是關于莫高窟名稱最早的記載。武周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中則稱“莫高窟”,此后沿用至今。

    莫高窟自樂?建窟之后,歷代興建不絕,經歷了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個朝代。

     建筑 石窟形制主要有3類:①傳自西域的印度僧房式禪窟,洞窟平面呈方形或甬道形,兩側排列2~4個小禪室,無畫,是僧侶靜坐禪修之處,主室有塑像和壁畫供僧侶觀想,如早期的第268、487、285等窟;②塔廟式中心柱窟,洞窟平面呈長方形,前廳有仿殿堂人字坡屋頂,靠后有中心方柱,四面開1~2龕,有的南北壁塑出闕形龕,是西域中心柱與中原殿堂建筑相結合的新形式,具有敦煌本土特色,如北魏第257、254、251、240、248諸窟;③覆斗頂殿堂窟,洞窟平面呈方形覆斗頂,正壁開龕或三面開龕,窟中有寬敞的活動空間,多為善男信女禮拜祈禱之所。這類洞窟為數極多,貫穿10個朝代,主要的有第272、296、220、217、139、156、61、55、465等窟。此外,還有大佛窟、涅磐窟等特殊形式,隨著時代的演變洞窟形制不斷地中國化。

    壁畫中所描繪的建筑,內容更為豐富。有以“極樂世界”形式出現的大量宮殿樓閣,還有寺院壇塔、城池關隘、宅院草廬、梯架橋梁等。白壁丹楹,雕梁畫棟,結構真實,描繪精細,與窟檐和石窟結合起來,便是一部自成體系的建筑資料史。

    彩塑 莫高窟屬于玉門系礫巖,不能雕刻,所以石窟里的主體是彩塑。現存彩塑包括圓雕、浮雕、影塑等形式,共3000余身,高度從10余厘米至30米,均為石胎或木芯。其中基本完好的1400余身,其余多為后代重塑或妝鑾,有的已失原貌。

    壁畫 其年代分期基本同于雕塑,可分為早、 中、晚3個時期。其內容大體可分為7類:佛像、佛經故事、傳統神話題材、經變題材、佛教史跡、供養人,裝飾圖案。這些內容豐富的宗教壁畫還直接、間接地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的勞動生產和社會生活情景,諸如農耕、收割、狩獵、捕魚、屠宰、打鐵、釀酒、織帛、養馬、營建、 酒肆、學堂、練武、趕車、擺渡、游泳、角力、騎射、宴飲、 嫁娶、奏樂、跳舞、百戲、戰爭、審判、坐牢、殺頭、 活埋以及胡商往來、帝王出行等。

    敦煌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咽喉之地,莫高窟藝術的發展直接受到西域佛教藝術的影響,間接地受到中亞、南亞、西亞特別是印度和阿富汗佛教藝術的影響,除借鑒佛像的造像格式之外,還吸收了人體解剖和明暗暈染等表現技法。總而言之,莫高窟藝術是在中國儒道思想和藝術傳統基礎上,吸收并融合了外來的佛教思想和佛教藝術營養,而創造的具有中國氣派、民族風格和本地色彩的佛教藝術。

    從藏經洞發現以來至今,敦煌學已經走過一百年的歷程,就國內而言,以1983年為標志,敦煌學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910年敦煌遺書運京后,中國學者做了最初的研究,清末葉昌熾(1849-1917)是最早著錄并認識到敦煌寫經價值的學者。羅振玉、王國維于1909年最早開始對敦煌文獻的介紹和研究。陳寅恪最早提出"敦煌學"的概念,激勵后來者從事斯學研究。可以說,那時中國學者的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三、四十年代,中國處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國內戰爭時期,敦煌研究基本上完全停滯。王重民、向達等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搜集流散海外的敦煌資料。李丁隴、張大千、常書鴻、謝稚柳等一批美術家從1938年開始,先后赴敦煌臨摹研究壁畫。

    敦煌莫高窟于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标签:石窟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