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藝術課堂 > 繪畫教程 >

美術常識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07-08-15

美術常識

美術: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于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五四”前后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于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云者,原出希臘,其意為藝。”隨后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

造型表現手段:造型藝術中創造藝術形象的手法和手段。如繪畫借助于色彩、明暗、線條、解剖和透視;雕塑借助于體積和結構等。這些手法和手段,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這些造型藝術各自獨具的特殊的藝術語言,并決定了這些藝術各不相同的表現法則,關系到塑造藝術形象的成敗,以及藝術作品的感染力。藝術家對造型表現手段的規律性的不斷探索,精益求精,是使藝術創作能夠表現新的生活內容和滿足人們不斷發展的審美愛好的必要條件。

二度空間:繪畫術語。指由長度(左右)和高度(上下)兩個因素組成的平面空間。在繪畫中為了真實的再現物象,往往借助透視、明暗等造型手段,在二度空間的平面上造成縱深的感覺和物象的立體效果,即以二度空間造成自然對象那種三度空間的幻覺。有些繪畫,如裝飾性繪畫、圖案畫等,不要求表現強烈的縱深效果,而是有意在二度空間中追求扁平的意味,來獲得藝術表現力。

三度空間:繪畫術語。指由長度(左右)、高度(上下)、深度(縱深)三個因素構成的立體空間。繪畫中,為真實地再現物象,必須在平面上表現出三度空間的立體和縱深效果。

質感: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在作品中表現出各種物體所具有的特質,如絲綢、肌膚、水、石等物的輕重、軟硬、糙滑等各種不同的質地特征,給予人們以真實感和美感。

量感:借助明暗、色彩、線條等造型因素,表達出物體的輕重、厚薄、大小、多少等感覺。如山石的凝重,風煙的輕逸等。繪畫中表現實在的物體都要求傳達出對象所特有的分量和實在感。運用量的對比關系,可產生多樣統一的效果。

空間感:在繪畫中,依照幾何透視和空氣透視的原理,描繪出物體之間的遠近、層次、穿插等關系,使之在平面的繪畫上傳達出有深度的立體的空間感覺。
體積感:繪畫術語。指在繪畫平面上所表現的可視物體能夠給人以一種占有三度空間的立體感覺。在繪畫上,任何可視物體都是由物體本身的結構所決定和由不同方向、角度的塊面所組成的。因此,在繪畫上把握被畫物的結構特征和分析其體面關系,是達到體積感的必要步驟。

透視:繪畫法理論術語。“透視”一詞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最初研究透視是采取通過一塊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將所見景物準確描畫在這塊平面上,即成該景物的透視圖。后遂將在平面畫幅上根據一定原理,用線條來顯示物體的空間位置、輪廓和投影的科學稱為透視學。

明暗:繪畫術語。指畫中物體受光、背光和反光部分的明暗度變化以及對這種變化的表現方法。物體在光線照射下出現三種明暗狀態,稱三大面,即:亮面、中間面、暗面。三大面光色明暗一般又顯現為五個基本層次,即五調子:① 亮面,直接受光部分;②灰面,中間面,半明半暗;③明暗交界線,亮部與暗部轉折交界的地方;④暗面,背光部分;⑤反光,物體受周圍反光的影響而產生的暗中透亮部分。依照明暗層次來描繪物象,一直是繪畫的基本方法。文藝復興時期瓦薩里在其《美術家列傳》中就曾論述:“作畫時,畫好輪廓后,打上陰影,大略分出明暗,然后又仔細做出明暗的表現,亮部亦然。”歐洲畫家中倫勃朗是擅長明暗法技巧的大師。

輪廓:造型藝術術語。指界定表現對象形體范圍的邊緣線。在繪畫和雕塑中,輪廓的正確與否,被視為對作品的成敗至關重要。

構圖:造型藝術術語。指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結構配置方法。它是造型藝術表達作品思想內容并獲得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色彩:繪畫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各種物體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反射光量,作用于人的禮堂所顯現出的一種復雜現象。由于物體質地不同,和對各種色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不同,使世間萬物形成千變萬化的色彩。
色相:色彩可呈現出來的質的面貌。自然界中各各不同的色相是無限豐富的,如紫紅、銀灰、橙黃等。
色度:指顏色本身固有的明度。如七種基本色相中,紫色色度最深暗,黃色色度最明亮。
色調:亦稱調子。在一定的色相和明度的光源色的照射下,物體表面籠罩在一種統一的色彩傾向和色彩氛圍之中,這種統一的氛圍就是色調。
色性:色彩的沒屬性。色彩基本分為暖色(也稱熱色)和冷色(也稱寒色)兩類。紅、橙、黃為暖色,給從以熱烈、溫暖、外張的感覺;綠、青、藍、紫為冷色,給人以寒冷、沉靜、內縮的感覺。

筆觸:指作畫過程中畫筆接觸畫面時所留下的痕跡。筆觸雖為一種技術因素,但也傳達出畫者的藝術個性和修養,因而,也是畫家藝術風格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畫:簡稱“國畫”。指在中國民族的土壤上長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體系的中國民族繪畫。它是用毛筆、墨以及中國畫顏料,在特制的宣紙或絹素上作畫。按表現題材,可分為人物、山水、花竹、禽鳥、畜獸、蟲魚、宮室等畫料。按表現手段和技法,可分為工筆、寫意、鉤勒、沒骨、設色、水墨等畫法。按幅面樣式,可以分為立軸、橫卷、冊頁、扇面等款式。中國畫十分重視筆墨,運用線條、墨色和輕重彩色,通過鉤皴點染,干濕濃淡并用,來表現客觀物象的形體結構,陰陽向背;并運用虛實疏密結合和“留白”等手法來取得巧妙的構圖效果。中國畫的空間處理也比較自由靈活,即可以用“以大觀小”法,畫重山疊嶂;也可以用“走馬看山”法,畫長江萬里。中國畫物別講示“形神兼備”、“氣韻生動”,不但主張要“外師造化”,而且還要“中得心源”,中國畫在畫面上還題寫詩文,加蓋印章,將詩文、書法、篆刻融為一體。

西洋畫:指區別于中國傳統繪畫體系的西方繪畫,簡稱西畫。包括油畫、水彩、水粉、版畫、鉛筆畫、鉛筆畫等許多畫種。傳統的西洋畫注重寫實,以透視和明暗方法表現物象的體積、質感和空間感,并要求表現物體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現的色彩效果。

油畫:以易于油劑(亞麻仁油、罌粟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在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制作的一個畫種。作畫時使用的稀釋劑為押發性的松節油和干性的亞麻仁油等。畫面所附著的顏料有較強的硬度,當畫面干燥后,能長期保持光澤。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

雕塑:“造型藝術”的一種。是雕、、塑三種方法的總稱。以各種可塑的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種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雕塑一般分為圓雕、浮雕兩種。由于用途的不同,也分為架上雕塑、紀念性雕塑、裝飾性雕塑、建筑性雕塑等。

工藝美術:美術種類之一。指具有一定美術意味的工藝品制作,既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又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實用和審美的結合,技術和藝術的統一。工藝美術分為兩類:①日用工藝。②陳設工藝。

書法:①中國傳統藝術的一種。②寫漢字的方法。中國書法根據漢字的造型規則,運用點畫構成各種形態以表情達意。有正(楷)、草、行、隸、篆(大篆、小篆)等各種書體。書法美的基本因素是點畫,其次才是由點畫組成的結體。故書法用筆至關重要,是對提按、藏露、轉折、輕重、緩急、方圓等矛盾關系的掌握和運用,須講究指忌浮滑輕薄。就能篇而論,書法美在于字里行間氣勢、節奏、韻律及其所傳達的意興情緒。各種書體均講究結構橫直安排有致,顧盼呼應;布局疏密得宜,首尾連貫。

素描:一種主要以單色線條和塊面來表現物象的繪畫形式。通常所為鍛煉繪畫基本功的手段,以訓練觀察和表現客觀物象的形體、結構、明暗、質感、量感和空間感的能力。素描亦可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運用于創作。如畫家王式廓的作品《血衣》,即其一例。

水粉畫:用水調合粉質顏料描繪出來的圖畫。水粉顏色一般不透明,有較強的覆蓋能力,可進行深細致的刻畫。運用得當,能兼具油畫的渾厚和水彩畫的明快這二者的藝術效果。

壁畫:繪在建筑物的墻壁或天花板上的圖畫。分為粗底壁畫、刷底壁畫和裝貼壁畫等。壁畫是最古老的繪畫形式之一,埃及、印度、巴比倫保存了不少古代壁畫,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壁畫創作十分繁榮,產生了許多著名的作品。我國自周代以來,歷代宮室乃至墓室都有飾以壁畫的制度;隨著宗教信仰的興盛,又廣泛應用于寺觀、石窟(例如敦煌莫高窟、芮城永樂宮,至今大量保存著著名的佛教壁畫和道教壁畫遺跡。)

漫畫:繪畫種類之一,又稱諷刺畫。高速畫一詞來源于意大利文Caricare,義為夸張,后來演變為專指具有諷刺和滑稽意味的圖畫,即Caricature一詞。通過夸張、變形、假定、比喻、象征等手法,以幽默、風趣、詼諧的藝術效果,諷刺、批評(或歌頌)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

寫生:中國畫傳統的術語。將描寫花、木、鳥、獸等生物的繪畫稱為寫生。如五代黃筌《寫生珍禽圖》。在現代通常的繪畫用語中,凡是直接以實物、實景為對象進行描寫,統稱為寫生。
速寫:以迅速而準確的觀察力,運用簡練的線條,扼要地描畫出對象的神態、形體、動作等特征的一種畫法。它是培養作畫者敏銳的觀察力和迅速把握對象特征的概括力的重要繪畫手段,也是記錄生活,積累創作素材的重要手段。

工筆畫:在唐代已盛行起來。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繪畫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決于繪畫的材料改進。工筆畫須畫在經過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初唐時期因絹料的改善而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米芾《畫史》所載:“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后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工筆畫一般先要畫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篙本需要反復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復上有膠礬的宣紙或絹,先用狼毫小筆勾勒,然后隨類敷色,層層渲染,從而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如陳之佛所作秋艷圖。

寫意畫: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意畫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參與繪畫,對寫意畫的形成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相傳唐代王維因其詩、畫俱佳,故后人稱他的畫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他“一變勾斫之法”,創造了“水墨 淡,筆意清潤”的破墨山水。董其昌尊他為“文人畫”之祖。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寫花的枝葉蕊萼,然后略施淡彩,開創了徐體“落墨法”。之后宋代文同興“四君子”畫風,明代林良開“院體”寫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濃墨淺色,陳白陽重寫實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韻。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寫意畫代已進入全盛時期。經八大、石濤、李 、吳昌碩、齊白石等發揚光大,如今寫意畫已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畫法。 寫意畫主張神似。董其昌有論:“畫山水唯寫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質畢肖,則無氣韻;彩色異具,則無筆法。”明代徐渭題畫詩也談到:“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據皆吾五指裁。

國畫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歷來的畫家都講究用墨,大寫意畫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應用,用墨與用筆便成為中國畫的基本特色。中國畫的用墨,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由于筆中含水墨量的差異,便產生干、濕、濃、淡的變化。以墨代色,產生了墨分五色的說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運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濃、重、淡、清,而每一種墨色又有干、濕、濃、淡的變化,這就是中國畫用墨的奇妙處。此外,還有墨分六色之說,清代的唐岱在《繪事發微》中談道:“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為六彩?黑、白、干、濕、濃、淡是也。”又云:“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無陰陽明暗;干濕不備,是無蒼翠秀潤;濃淡不瓣,是無凹凸遠近也。”以中國畫墨色變化的豐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沒有變化的墨色必然呆滯板濁,成為沒有生氣的死畫。一個畫家成功往往離不開用墨的精能,如齊白石畫蝦所以能婦孺皆知,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用墨的得當。他畫蝦曾三變:“初只略似,一變畢真,再變色分深淡。”如今我們所見到他筆下的蝦形態栩栩如生,通體透明而堅韌的蝦殼,特別是蝦的頭部,在腦殼墨色清淡處,濃墨一筆即為蝦腦,真是妙到了絕處。中國畫用墨技巧,并不是體現在調色盤中能調出多少種墨色的變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紙面上體現出來,其中尤為困難的是,如何使一枝筆中產生出各種墨色的變化。隨著中國畫的不斷發展,用墨的技巧也趨成熟,產生了“潑墨法”、“積墨法”和“破墨法”多種表現手法。

國畫色彩:中國繪畫歷來都十分講究色彩的運用,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隨類賦彩”作為“六法”之一。這以物象的種類不同面賦以不同色彩的理論,便是中國畫用色的基礎。中國畫講究“隨類賦彩”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的變化,物象的色彩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南北朝時的蕭繹對這一現象曾作過仔細的觀察,在《山水松石格》中談到:“秋毛科骨,夏蔭春英,炎緋寒碧,暖日涼星。”這是我國最早說明季節、氣候的不同,所以起的物象色彩的變化,特別是冷暖色調的變化。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則概括了季節的變化對水色和天色的影響:“水色:春綠,夏碧,秋青,科黑;天色:春晃,夏蒼、秋凈,科黯。”清代的唐岱《繪事發微》引用郭熙的話,更是形容得有聲有色:“山有四時之色,風雨晦明,變更不一,非著色以像其貌。所謂春山艷冶面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淡,冬山慘淡而如睡,此四時之氣也。”由此可見中國畫設色,應該是以物象的固有色與環境變化而產生的影響結合起來加以考慮。

中國畫意境:就是畫家通過描繪景物表達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藝術境界。它能使欣賞者通過聯想產生共鳴,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繪畫是否具有意境,這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齊白石的繪畫,除了在表現技巧方面有獨到之處外,耐人尋味的意境也是作品不朽的原因。老舍曾請白石老人作畫,并要求以查初白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畫面如何才能反映此句詩的意境呢?老人思考了好多天,終于畫成了我們現在見到的作品。看過這幅作品的人,無不折手稱絕。畫面以淋漓的水墨畫出了山巒映襯的山澗,亂石中清泉涌出,6尾蝌蚪搖曳著尾巴順流而下。作品使人們自然地聯想到清泉潺潺,流水將至十里之外;由6尾活潑的蝌蚪自然地聯想到在山澗里生活著無數的青蛙。由山泉和蝌蚪便聯想起青蛙和蛙聲,聯想中蛙聲又伴隨著山泉的水流聲組成動人的交響曲。以虛寫實,畫中體現了深邃的意境。

色彩的含義和象征性:人們對不同的色彩表現出不同的好惡,這種心理反應,常常是因人們生活經驗、利害關系以及由色彩引起的聯想造成的,此外也和人的年齡、性格、素養、民族、習慣分不開。例如看到紅色,聯想到太陽,萬物生命之源,從而感到崇敬、偉大,也可以聯想到血,感到不安、野蠻等等。看到黃綠色,聯想到植物發芽生長,感覺到春天的來臨,于是把它代表青春、活力、希望、發展、和平等等。看到黑色,聯想到黑夜、喪事中的黑紗,從而感到神秘、悲哀、不祥、絕望等等。看到黃色,似陽光普照大地,感到明朗、活躍、興奮。人們對色彩的這種由經驗感覺到主觀聯想,再上升到理智的判斷,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雖有正確的一面,但并未被科學所證實。因此,我們在進行選擇色彩作為某種象征和含義時,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決不能隨心所欲,但也不妨礙對不同色彩作一般的概括。色相的一般特性為:
1、紅色:紅色是所有色彩中對視覺感覺最強烈和最有生氣的色彩,它有強烈地促使人們注意和似乎凌駕于一切色彩之上的力量。它熾烈似火,壯麗似日,熱情奔放如血,是生命崇高的象征。人眼晶體要對紅色波長調整焦距,它的自然焦點在視網膜之后,因此產生了紅色目的物較前進、靠近的視覺錯覺。紅色的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高純度時的效果,當其明度增大轉為粉紅色時,就戲劇性地變成溫柔、順從和女性的性質。
2、橙色:橙色比原色紅要柔和,但亮橙色和橙仍然富有刺激和興奮性,淺橙色使人愉悅。橙色常象征活力、精神飽滿和交誼性,它實際上沒有消極的文化或感情上的聯想。
3、黃色:黃色在色相環上是明度級最高的色彩,它光芒四射,輕盈明快,生機勃勃,具有溫暖、愉悅、提神的效果,常為積極向上、進步、文明、光明的象征,但當它渾濁時,就會顯出病態和令人作嘔。
4、綠色:綠色是大自然中植物生長、生機昂然、清新寧靜的生命力量和自然力量的象征。從心理上,綠色令人平靜、松馳而得到休息。人眼晶體把綠色波長恰好集中在視網膜上,因此它是最能使眼睛休息的色彩。
5、藍色:藍色從各個方面都是紅色的對立面,在外貌上藍色是透明的和潮濕的,紅色是不透明的和干燥的;從心理上藍色是冷的、安靜的,紅色是暖的、興奮的;在性格上,紅色是粗獷的,藍色是清高的;對人機體作用,藍色減低血壓,紅色增高血壓,藍色象征安靜、清新、舒適和沉思。
6、紫色:紫色是紅青色的混合,是一種冷紅色和沉著的紅色,它精致而富麗,高貴而迷人。偏紅的紫色,華貴艷麗;偏藍的紫色,沉著高雅,常象征尊嚴、孤傲或悲哀。紫羅蘭色是紫色的較淺的陰面色,是一種純光譜色相,紫色是混合色,兩者在色相上有很大的不同。色彩在心理上的物理效應,如冷熱、遠近、輕重、大小等;感情刺激,如興奮、消沉、開朗、抑郁、動亂、鎮靜等;象征意象,如莊嚴、輕快、剛、柔、富麗、簡樸等,被人們象魔法一樣地用來創造心理空間,表現內心情緒,反映思想感情。任何色相、色彩性質常有兩面性或多義性,我們要善于利用它積極的一面。

藝術學:
關于藝術的起源有哪幾種主要的學說?
關于藝術的起源主要有:模仿說、表現說、游戲說、巫術說、勞動實踐說。
怎樣理解藝術的發展規律?
社會發展是制約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主要體現在:其一,社會發展為藝術提供了新的藝術主題和藝術題材;其二,社會發展為藝術帶來新的藝術觀念;其三,社會發展為藝術提供新的藝術形式。

藝術發展與社會發展也有不平衡的一面,即馬克思所說的“不平衡關系”。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有些藝術樣式只出現在人類社會早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消亡。如古希臘神話記錄了人類的童年,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但現代藝術家已經不可能再創作神話了,因為這種文學樣式是和人類早期對自然現象的無知和恐懼連在一起的。二是藝術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并不成正比,例如我國魏晉時代是一個政治上黑暗、經濟上落后、軍事上腐敗的歷史時期,但在藝術上卻產生了竹林七賢的詩歌和音樂、王羲之父子的書法、三曹父子的詩歌等藝術杰作。
總之,藝術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是十分復雜的關系,不能簡單化的把藝術發展置于社會發展之下。社會發展制約著藝術發展,但是藝術發展又有自己的特殊規律。二者既有平衡的一面,又有不平衡的一面,正是這種平衡與不平衡的關系構成了藝術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真實關系。
什么是細節?
細節是藝術作品中具體的人物動作、生活場景與情境的精確描繪,它是完成藝術表達的重要手段。藝術作品往往都是通過富于包孕性的的細節揭示藝術的內蘊。
什么是藝術意蘊?
藝術意蘊是指藝術形象里所蘊含的形而上美學意味,它往往表現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哲理玄思或美學意境。
什么是典型?試舉幾個著名的藝術典型。
典型是指藝術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它是高度概括性與鮮明個性的統一。著名的藝術典型有:達?芬奇的《夢娜麗莎》、巴爾扎克的葛朗臺、魯迅的阿Q、曹雪芹的林黛玉等。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典藝術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指的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審美境界。它與典型一樣,是藝術意蘊的最高層次。
藝術創作的過程是怎樣的?
藝術創作過程可以分為:藝術體驗、藝術構思、藝術傳達三個階段。
什么是靈感?它與直覺有什么不同?
靈感是一種豁然開朗的頓悟式思維狀態,是創作的發現與飛躍,常常伴隨著迷狂情感。它不同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而是另外一種獨特的創造性思維方式。
靈感與直覺有相像之處,如拒絕邏輯推理、具有創造性等特征,但也有一些不同:從性質上看,靈感是一種思維狀態,而直覺是一種思維能力;從特征上看,靈感是突如其來、稍縱即逝、高度亢奮的,而直覺則不一定象靈感那樣來去無蹤,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從對象來看,靈感是心靈的飛躍,不一定需要客觀物象,而直覺則和直觀緊密相連,是面對客觀對象產生的。總之,靈感和直覺都是創造性思維,是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心理活動,對于藝術創作具有重大作用。
什么是藝術風格?它有什么特征?
所謂藝術風格,是指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穩固性的創作個性與藝術特色。藝術風格既是一種個人風格,也可以是集體風格,如時代風格、民族風格、流派風格、階級風格等。藝術風格的主要特性是:獨創性、穩定性和多樣性。
什么是藝術流派?什么是藝術思潮?試舉幾個藝術流派和藝術思潮。
所謂藝術流派,是指藝術史上一些思想觀念、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行進或相似的藝術家群體。重要的藝術流派有:中國的揚州八怪、京劇大師馬連良開創的馬派藝術、邊塞詩派等。所謂藝術思潮,是指在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的影響下,發生在藝術領域里的重要美學潮流和創作傾向。重要的藝術思潮有:古典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等。
什么是共鳴?
所謂共鳴,是指藝術鑒賞過程中鑒賞主體與藝術形象達成的情感共振。它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和豐富的想象力。
什么是頓悟?
所謂頓悟,是指藝術鑒賞過程中鑒賞者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所產生的豁然開朗的瞬間飛躍。它往往以突如其來的方式產生,呈現為一種直覺思維特征。頓悟與禪宗的悟道有些相像。
藝術批評有哪幾種主要的形態?
藝術批評的主要形態有:倫理批評、社會歷史批評、心理學批評、審美批評等。
藝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藝術的主要功能有:審美娛樂功能、審美認識功能和審美教育功能等。

藝術欣賞:
什么是藝術欣賞?
藝術欣賞是對藝術作品的“接受”――感知、體驗、理解、想象、再創造等綜合心理活動,是人們以藝術形象為對象的審美活動。
列舉幾個世界著名的建筑藝術。
雅典帕臺農神廟、萬神廟、羅馬斗獸場、巴黎圣母院、米蘭大教堂、羅馬圣彼得教堂、泰姬陵、北京城和北京宮殿(故宮)、北京天壇、布達拉宮等。
什么是繪畫?按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繪畫有哪幾種?
繪畫是運用線條、形體、色彩、明暗、筆觸等造型語言在二度平面上塑造藝術形象,以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藝術。按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繪畫可主要分為:油畫、水墨畫、壁畫、水粉畫、版畫、素描等。
簡述古典油畫的特點,并舉出幾幅古典油畫的著名作品。
古典油畫的共同特點是:無論畫面大小,都有一種很完美的情境。眾多物象的場景經畫家布局,形成秩序、層次分明、有主有次的畫面。主體突出,細節精微,造型與色彩往往呈現出典雅、統一的意趣,給人很悅目的感覺。大部分畫家采用的多層畫法,暗部顏色往往用稀薄的顏料多層均勻鋪設而成,看上去隱約中有微妙變化,亮部則多厚堆顏料,具有質感和亮感,明暗之間的響亮與深邃,形成深入淺出的節奏與韻味。著名的古典油畫作品有:(意大利)波提切利:《春》、(意大利)達芬奇:《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佛蘭德斯)魯本斯:《強劫留西帕斯的女兒》、(荷蘭)倫勃朗:《夜巡》、(法)大衛:《加冕式》等。
簡述中國畫的藝術特征。
橫展豎張巧卷軸:中國畫一般是卷軸式的,這形成了中國畫的“散點透視”,即畫中的物象可以隨意列置,不受固定的焦點透視限制。
線造萬象墨生輝:線與墨是中國畫的基本語言,中國畫通過線條的粗細、頓挫、方圓、疾徐、轉折等變化來表現物象的形體和質感。在水墨一體的中國畫中,墨色基本代替了彩色。
詩書畫印合一體:畫中含有詩情,并運用書法。
雕塑藝術的語言是什么?舉出幾個中外著名的雕塑藝術。
物質實體性的形體及其空間變化,是雕塑藝術最主要的語言。中國著名的雕塑藝術作品有:戰國青銅器物架,秦始皇陵的兵馬俑,霍去病墓石馬、石豬,北魏云岡石窟的“大佛”和“鳩摩羅天”,龍門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敦煌盛唐彩塑菩薩等。外國著名的雕塑有:埃及獅身人面像,米隆的《擲鐵餅者》,米開朗基羅《大衛像》、《瀕死的奴隸》,羅丹《思想者》,亨利?摩爾的《皇帝和皇后》等。
什么是書法?書法的藝術特征是什么?試舉幾個著名的書法家。
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通過點畫運動來表現一定情感、意蘊的藝術。它的藝術語言包括用筆、用墨、結構、布白。書法的藝術特征是:書為心畫,書法是一種心靈藝術,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現;書肇于自然,書法是自然的節奏化。這里面有兩層意思:一是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根源在客觀現實;二是書法在反映現實的時候,不像繪畫雕塑那樣去直接的表現生活、自然中的個別物象,而是把萬物化作“點”、“線”來表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體現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則――多樣統一。杰出的書法作品都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美在于整體和諧。書法藝術是在點畫的運動變化中達到統一,線條變化而不雜亂,統一而不單調,是一種造型運動的美。著名的書法家有:王羲之、張旭、顏真卿、黃庭堅等。
以《蘭亭集序》為例,說明王羲之書法的風格特點。
王羲之的書法主要風格特點是妍美,這種妍美沒有涂脂抹粉的造作,而是出于自然的天性、人格的風采。體現這一氣質的代表作是《蘭亭集序》,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對《蘭亭集序》作些具體分析:一、“博涉多優”,兼蓄眾美。王羲之是書法的集大成者,在他的書法中吸取了前人豐富的優點。如他克服了章草字字不連的停留,而“濃纖折中”;他學鐘繇,“增減骨肉”,強化“潤色”與“婉態研華”。王羲之就是這樣在學習前人的同時又超越前人。二、“欲斷還連”,以側取妍。《蘭亭集序》在連斷的處理上很有特色,筆與筆之間有俯仰、有牽絲、有顧盼、有反折、有馳張,似斷還連,顯示了純屬的筆法和清麗的筆調。在用鋒上,以側豪為主的行筆是王羲之的首創,側豪的行駛當中,用筆攪動,四面俱到,形成楞側的起伏線條,以顯示龍蛇游動的姿態,實視角上感到生動、活潑、優美。三、筆勢遒勁,富有力度。王羲之自覺的追求力感。他的字素有“入木三分”的美稱。在《蘭亭集序》中,不論是分散的結體還是凝聚的結體,筆比富有緊勁的拉力。四、“萬字不同”,變化多樣。李嗣真說:“羲之萬字不同”,在《蘭亭集序》中,相同的字,像二十個“之”,七個“不”字,六個“一”字,三個“足”字等等,絕不雷同。相同偏旁的字,像“化”、“信”、“俯”、“仰”等,也都呈現了差異的特征。五、變化統一,盡善盡美。《蘭亭集序》雖然變化如此巨大,但又達到了非常和諧的程度,真是嘆為觀之。這一成功的表現,是王羲之“動必中庸”的追求和筆法高度純熟的結果。王羲之的書法風格在妍美的主調中又富有對應變化,這使得俊秀嫵媚之中有強健、有質樸、有粗獷,整體顯得非常和諧。

國畫知識
中國字畫的形式多姿多彩有橫、直、方、圓和扁形,也有大小長短等分別,除壁畫,以下是常見的幾種。
中堂:中國舊式房屋,天花板高大,所以客廳中間墻壁適宜掛上一幅巨大字畫,稱為“中堂”。
條幅:成一長條形的字畫成為條幅,對聯亦由兩張條幅配成。條幅可橫可直,橫者與匾額相類。無論書法或國畫,可以設計為一個條幅或四個甚至多個條幅。常見的有春夏秋冬條幅。各繪四季花鳥或山水,四幅為一組。至于較長詩文,如不用中堂寫成,亦可分裱為條幅,頗為美觀。
小品:所謂小品,就是指體積較小的字畫。可橫可直,裝裱之后,適宜懸掛較細墻壁或房間,十分精致。
鏡框:將字畫用木框或金屬裝框,上壓玻璃或膠片,就成為壓鏡。現代膠片有不反光及體輕的優點。至于不反光的玻璃,不會影響人對畫面的欣賞,所以很受歡迎。
卷軸:卷軸是中國畫的特色,將字畫裝裱成條幅,下加圓木作軸,把字畫卷在軸外,以便收藏。
扇面:將折扇或圓扇的扇面上題字寫畫取來裝裱,可成壓鏡。由于圓形或扇形的形式美麗,所以有人將畫面剪成扇形才作畫,然后裝裱,別具風格。
冊頁:將字畫裝訂成冊,稱為冊頁。近代有文具店特別將裝裱冊頁成本,以供人即席揮毫。冊頁可以折疊畫面各成方形,而與下列長卷有不同之處。
長卷:將畫裱成長軸一卷,成為長卷,多是橫看。而畫面連續不斷,較冊頁逐張出現不同。
斗方:將小品裝裱成一方尺左右的字畫,成為斗方。可壓鏡,可平裱。
屏風:單一幅可擺與桌上者為鏡屏,用框鑲座,立于八仙桌上,是傳統裝飾之一。至于屏風,有單幅或摺幅,可配字畫,坐立地屏風之用。

國畫材料

中國字畫可寫在紙、絹、帛、扇、陶瓷、碗碟,鏡屏等物之上,常見的有下列幾種,壁畫不入其列。
絹本:將字畫繪制在絹、綾或者絲織物上,稱為絹本。古畫卷本雖多,但易被蟲蛀,亦被折損,反而紙本更易保存。絹本看起來較名貴,但底色不及紙本潔白。由于絹本繪畫前準備功夫較多,故不及紙通行。
紙本:中國字畫用紙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容易受水的是生宣,生宣加了礬水就不易受水,是熟宣。
壁畫:古人在墓穴、洞穴、寺壁、宮廷等繪制大幅壁畫,不少的壁畫遺留至今,成為國寶。
折扇:古人扇畫多較細小,以便攜帶。但現代人多用巨型扇畫做室內裝飾物,所以較古人更為實用。
圓扇:圓扇多呈圓形或橢圓形,面積不大。但也有絹本、紙本之分。古代宮廷用的大扇或者掌扇,大至高于人齊,現在很少見。
陶瓷:花瓶、杯、碟、鏡屏等器皿,亦有字畫制作,所用顏料及制法不同,但字畫原理及欣賞不變。
器皿:除瓷器外,如日歷、燈罩、鼻煙壺甚至現代領帶及衣物等,亦有以字畫作裝飾,而且十分流行,別具一格。西方盛行的圣誕卡等,用中國字畫作圖案者甚為普遍。
标签:美術常識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