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藝術課堂 > 書法教程 >

書法技法常識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10-12-20

  一、執筆

  自從宋代大書法家蘇軾說過一句“執筆無定法”之后,各種執筆法眾說紛紜,似乎執筆可絕對自由,但是蘇軾緊接著這句話后還講了句“要使虛而寬”,這實際上就是無定法中的定法,即要使筆運用自如而得心應手,不能執得太實太死,這樣就妨礙了筆在紙上的運動。歷代流傳的執筆法很多,有撮管法、擬管法、單鉤法、揸管法、回腕法等,但是我們認為最合理、最適用的還是五指執筆法。五指執筆法相傳是“二王”留下來的,唐朝陸希聲作了概括性的闡明:懨、押、鉤、格、抵。所以,又稱五字執筆法,即五指互相配合,互為作用。

  懨――用大拇指的上節緊貼筆管內側,略斜而仰,好象吹笛子時壓住笛孔一樣。
  押――用食指第一節斜面出力,貼住筆管的外側,位置和大指內外相當,配合起來捏住筆管。
  鉤――從中指第一節彎曲鉤住筆管的外側,與大拇指食指相互協調。
  格――含有擋住的意思,即用無名指的指甲緊貼筆桿,將中指鉤向內之筆管擋住。
  抵――小指緊抵于無名指后,以增加無名指的推擋之力,含有憑托之意。

  五指執筆法的優點就在于它充分調動和發揮了五個手指的功能,能把筆桿執穩,在書寫中靈活運筆,適宜書寫各種書體,同時還可以隨時調節執筆位置的高低,使之運轉進退自如。

  在談了五指執筆法后,再介紹一些其它的執筆法以作參考。

  三指執筆法,又稱單鉤法。即用大拇指與食指捏住筆管,中指在筆管內側抵住,無名指不能接觸筆管和小指依次貼在中指的后面。筆與紙面可以保持九十度,靈活性較大。但缺點是對筆的控制欠嚴謹,筆管下半截有很大的空隙,不宜寫較小的字。

  平復執筆法,也是一種傳統執筆法,是把無名指由里移動到筆管的外面,和食指、中指并列,小指貼在無名指的下面,這樣就使掌心更加空虛。

  捻管執筆法,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捏住筆管的筆頭來寫,是高捉筆管最高的限度。這種執筆法局限性較大,對于缺乏書法功力的人來說,難以掌握運筆的幅度,五指用力不均。用它寫大幅的行草則較適宜。

  揸管執筆法,揸筆也稱提斗、抓筆,用大拇指夾住左邊,其余四指滿握住右邊,用大拇指起抵拒作用,這適宜于寫特大的字,如巨幅橫匾、大型標語等。

  執筆的高低問題也應注意,從前有人主張執得高,甚至執在筆管的頂端,叫“高捉管”。反之有主張執得低的,叫“低捉管”。但我們認為執筆的高低應根據書寫的大小來定。究竟應執得多高多低,既要看筆管長短和所寫字的大小,同時又應以書寫者自己的體驗去測定合適度,以運筆自如,便于發揮為好。

  二、腕法

  掌握了正確的執筆法后,還要注意腕法,只有使指力和腕力很好地配合,協調運作,寫出字來才能有力度和氣度。腕法的要求是八個字:指實、掌虛、腕平、掌豎。

  指實,就是手指執住筆管要著實,每個指頭都要互相配合,達到“五指齊力”的要求。書寫是用力協調和諧,緊松適宜,得心應手。不宜太緊,也不可太松。手指執得過緊,就使用筆變得僵硬,同時也很吃力,時間一長就會感到手指發麻而不聽使喚。因為毛筆是柔性的,執得太緊就不能發揮毛筆特有的功能。傳說有次王獻之在寫字,其父王羲之從背后猛地用力去拔筆,沒有拔掉,就說王獻之日后必有成就。這實際上是個錯誤的傳說,且不說它的真實性如何。如這樣拼命地執緊筆桿,還談得上什么運筆自如,靈活瀟灑。所以清代書法家包世臣曾說:“握之太緊,力止在管,而不往毫端,其書必拋筋露骨,枯而且弱”。

  掌虛,就是不讓手指緊貼掌心,掌心應是虛空的。這樣手指與筆管才能轉動進退。前人曾要求手掌中能放一個雞蛋,這雖是種夸張的講法,但說明了掌心一定要有空間距離。如讓手指緊貼掌心,就阻礙了手指與筆管的運動。

  腕平,就是指手腕與紙面要保持相對平衡,使筆管保持垂直,這樣是為了便于運腕,使腕左右前后地運動,即可四面鋪毫,八面出鋒。如果腕不平,或上翹下俯,毛筆就不能在紙上自由地運轉,直接影響書寫效果。

  掌豎,就是手掌要豎起,使腕與紙面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使筆鋒垂直,便于運筆起勢,不致筆畫偏斜。另外,如果掌不豎起而緊貼紙面,則手指和腕就無法運轉了。注意筆鋒垂直是指運筆寫第一個點畫時應這樣,即落筆寫字起,而以后在書寫過程中可前后左右的調整運動。

  運腕,就是通過手腕的上下提按和左右起倒的靈活運動,使筆毫在紙上寫出點畫分明的線條。運腕不僅直接牽引著五指的運動,而且關系到字的好壞。因此,初學者都要學會運腕。首先要注意的是,寫字必須以手腕運筆,而不可用手指運筆。手指運筆叫“撥筆”,而此種方法是寫不好字的。筆管被五指執著不動,依靠手腕里發出力量使手活動。這樣運腕用筆,手腕就要離開桌面,使之懸空著,不然手就無法活動。許多人寫字時將手臂連腕緊貼桌面,這樣腕就被固定了,寫字時就只好用手去撥動筆管,而且筆尖的運動范圍也非常之小,寫二厘米左右的小楷還可勉強對付,寫中楷、大楷以至再大的字時,就無能為力了。所以,講究運筆首先需要練習懸腕法。

  懸腕法,就是把腕、肘在內的整只右臂離開桌面而懸空,又稱為“懸肘法”。運用此種方法可以左右前后地揮毫運筆,從而便于靈活轉動和把力自然輸送到筆端,使字更顯得蒼勁生動,筆力扎實。明代書畫家徐渭曾在《論執管法》中說:“古人貴懸腕者,以可盡力矣”。同時可以不受墨跡未干的限制,適宜與寫中、大楷或更大的。初學懸腕法時,手腕容易顫抖,書寫也忽高忽低,或粗或細,感到手臂肌肉緊張,這都是正常的,只要堅持練習,經過一階段后就會感到運用自如,自然輕松了。因為懸腕寫字對于腕力的發揮,筆力的表現都極有益處。所以,初學者闖過此關,今后將受益無窮。元代書法家趙孟FU曾說:“古人稱下筆有千仞之勢,此必高提手腕而后能之”。

  枕腕法,就是用左手背(或用竹、木為擱臂)似枕頭那樣墊在右手腕下面,這種方法只適宜于寫小楷,實用價值不大。因為枕腕后就會阻礙腕力的運用發揮,也會增加腕部的摩擦,感到不便利。同時也失去了左手按紙及移紙的作用,因此要移動紙時,就要停下筆抽出左手,這樣不僅減低速度,而且使字的筆勢沒有連續性,故此法不宜提倡。

  提腕法,就是手腕提起,而肘部依然擱在桌上,它較適用于寫中、小楷。此種方法由于肘部可以擱住桌子,較長時間的書寫,手臂不易酸痛。但是因為肘部抵住桌面,限制了運筆的幅度和力度的輸送,亦容易揩去墨跡未干的字。

  運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熟練的,必須在不斷地練習中才能掌握。開始時很可能腕不靈活,感覺很僵硬,這就要堅持練習。并且在休息時也可臨空練習,將手腕左右不停在運動,同時這也是在練懸腕,此種方法初學者可以一試,效果較好。

  三、身法

  寫字不僅要學會執筆法、腕法,而且要掌握正確的身法,即身體的姿勢。書法的點畫線條,雖然依靠的是執筆與運腕,而配合和貫注的應是全身的力氣。寫字姿勢的正確與否,不僅影響寫字的好壞,而且對身體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身法有兩種,一是“坐勢”,一是“立勢”。

  坐勢要求做到:兩腳放平不翹起,腹背直起兩肩平,頭部端正不偏向,挺胸不抵桌子邊。簡而言之就是:頭正、臂開、身直、足平。

  頭正,就是寫字時頭部要保持端正,不要歪斜,可略微向前一些,視線正了下筆就看得清楚,注意眼睛和紙面要保持一尺左右,太近了會損傷視力,太遠了落筆看不清楚。

  臂開,就是兩臂自然開張,左手按紙,右手執筆。兩肩要齊平,不要有高低傾斜,這樣不僅能運筆自如,而且不會影響健康。

  身直,就是身體要坐得正直,胸部要微微挺起,與桌沿要有二寸左右的距離。有些人寫字時胸緊靠著桌沿,或是背弓起,身體彎曲,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姿勢。

  足平,就是兩足要自然安放在地上,踏穩放平,不要交叉,翹二郎腿,要使身體保持安穩而不搖晃。

  立勢,是站著寫字,這往往是寫三、四寸以上的大字,或者更大的字。立勢要求頭俯、身躬、臂懸、足平。

  頭俯,就是頭要略微低些,面向桌面,視線正直,便于落筆書寫。

  身躬,就是身體向前略作彎曲,與手臂的趨勢相協調。如身體過于挺直,就會阻礙運筆書寫。

  臂懸,就是兩臂懸肘向前,呈“八”字形,左手按紙,右手運筆時注意左右前后運轉的靈活。

  足平,就是兩足自然張開,距離與肩部寬相等。右腳可稍向前伸,給右臂增強助力,即前人所說的“力發乎腰其根在腳”。

  寫字姿勢總的要求是自然舒展,便于運筆揮毫。同時要注意平衡穩重,不要傾斜身子,這樣不僅使身子失去重心,而且影響書寫筆勢。另外,也要防止過于拘謹緊張,使筆勢難以展開。

  四、筆法

  元代書法家趙孟俯曾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清代康有為也曾講過:“書法之妙,全在運筆”。可見筆法四書法中關鍵的技法。因此,是否理解并掌握用筆之法,不僅直接影響到是否入書法藝術的大門,而且直接影響到今后書法水平的高低。書法作為獨特的傳統藝術,其藝術的物化形態就是通過用筆來書寫線條,結字造型的,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說“任筆為體,聚墨成形”的。因此,歷代書法家都十分強調用筆。凡是歷代書法大師,他們在運筆上都具有精湛的水平和扎實的功夫。

  那么,什么是用筆呢?用筆包括了下筆、行筆和收筆,這就要求充分利用筆毫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功能,使運鋒鋪毫首尾完善,氣勢流暢,筆力豐盈,使筆毫在順逆相交,疾澀相顧,輕重相間的情況下運行,這就是用筆。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一定時期(甚至長時期)的反復練習,而且要勤于思考,分析運鋒鋪毫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即不同的用筆方法下,點畫線條所產生的形態,從中找出一些藝術規律。我們常見有些人寫字的時間不算很短,有的甚至有好幾年了,看其字結構尚可,那是因為長時間的習寫變得熟練了,但分析其點畫線條卻很少有幾筆是符合要求的,不是偏鋒,就是敗筆。其原因就是沒有理解和掌握用筆的藝術規律。唯其如此,趙孟俯才說“用筆千古不易”。

  用筆,在整個書法藝術體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也是很復雜的,清代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一書中曾說:“書法在用筆,用筆貴用鋒”,“總之,作字之法,先使腕靈筆活,凌空取勢,沈著痛快,淋漓酣暢,純任自然,不可思議。能將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此說較生動地介紹了用筆過程中的變化及要領。

  現代用筆之法具體歸納如下:

  中鋒、偏鋒

  中鋒又稱正鋒。沈尹默先生曾把筆法說為“無非是‘筆筆中鋒’而已”。雖強調得過頭了點,但也更說明了中鋒的重要性,此是書法入門關鍵的一步。中鋒是在筆毫的正中,作書時將筆的正中之鋒保持在筆畫的中間,就能使點畫圓滿遒勁。這是因為筆在點畫中間運行時,墨水順筆尖均勻地自兩面滲開,達于四面,點畫就沒有上輕下重或左輕右重等缺點,這樣的線條就帶有豐潤圓勁,富有立體感的特點,這就從根本上符合書法的藝術要求。所以,中鋒之法乃是書法的最基本筆法,為歷代書法家所注重。東漢書法家蔡邕就曾說過:“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其后如唐李世民則有:“大抵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說,顏真卿有“屋漏痕”說,柳公權有“筆正”說。宋代黃山谷也指出:“王氏書法,以為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耳。”米芾在《群玉堂法帖》中也說:“得筆,則雖細如須發亦圓;不得筆,雖粗如椽亦扁”。可見中鋒用筆是寫好點畫線條的根本方法,必然要求。初學者在起步時就要明確地認識這一點,并貫徹到實踐中去。

  偏鋒又稱側鋒,就是用筆時將筆偏于一側,中鋒也偏到筆畫的一邊,所以寫出的點畫一邊光一邊毛,一邊濃一邊枯,常呈鋸齒形。這在初學書法者中是常見的,而這正是初學者之大忌。一開始學用偏鋒寫字,今后則很難寫好字,更難入門。因為對于初學者來講偏鋒是病態形的線條點畫,不能發揮運筆的藝術功能。所以,初學者一定要力戒此弊。

  那么,對偏鋒是否全盤否定呢?在學習書法有了相當基礎之后,特別要強調的是在正確掌握了中鋒運筆的前提下,在書法作品中偶爾用一、二筆偏鋒,可以增加筆畫的生動性。我們在王羲之、張旭、蘇東坡、米芾、文征明、趙之謙等書法家的作品中也時常發現。但初學者切勿盲目地亂用此筆法。

  藏鋒、露鋒

  藏鋒,具體地講就是藏頭護尾。即把筆鋒藏在點畫中間而不直接外露出來。藏頭,就是指起筆,要“橫畫直下,直畫橫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護尾,就是指收筆要“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把筆鋒最后護起來。藏鋒的筆畫給人以含蓄沉著,渾厚凝重之感。蔡邕曾在《九勢》中說:“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具體地講,藏頭是將筆尖逆落紙上,鋒藏而行。護尾是將筆毫回收鋒尖,只有這樣,筆力才傾注字中。另外,藏鋒還有二個作用,一是使筆毫鋪開以利運筆。如果不是通過藏鋒調正筆鋒,那么筆鋒就會絞作一團,無法鋪展運動。二是使筆鋒通過一折而取得動勢,即蓄滿筆力后在運毫,其原理就象踢足球時腳先要縮一縮,然后在踢出。打康樂球時槍棒先要縮一縮,再打出去一樣,是符合力學原理的。

  露鋒,又稱出鋒,即不回收掩藏,這大多是用在一筆之末,指露出筆鋒的收筆動作。寫字時應以藏鋒為主,露鋒為輔。主要筆畫用藏鋒時,副筆可用露鋒。藏鋒中顯示筆力骨氣,露鋒時要豐實遒勁。用露鋒的字有生動活潑,挺拔瀟灑之感,特別是行草中用的較多。因此,前人說“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神”。但初學者切勿亂用出鋒,因多用了出鋒,就會顯得拋筋露骨,單薄枯弱。所以,初學者還是要在認真掌握藏鋒的基礎上在學露鋒。

  逆鋒、順鋒

  逆鋒,就是落筆的筆鋒朝運行相反的方向入紙,藏鋒就是運用逆鋒寫出的。如寫橫畫,原來應是順著筆畫向右而寫,但用逆鋒就是先向左運筆,然后在往右行。而到結尾收筆時,也是違反右行的方向,向左邊收筆。又如寫豎畫,原來應是自上而下,即落筆后筆鋒就應直下,而采用逆鋒后就先由下朝上,然后在回鋒到上繼而向下。此種方法把筆鋒痕跡裹藏在里面,使筆畫有含蓄、飽滿感,同時也為落筆后的行筆鋪毫作好準備。而露鋒起筆,順筆鋒前進,不再折回,或一筆畫的最后末端不作回鋒,而是順逆直出,就是順鋒,順鋒有種飄逸流暢感。但順鋒不可露得太長,這樣就會產生輕飄油滑感,要注意分寸。從某種意義上講,順鋒、逆鋒是露鋒、藏鋒的具體表現。

  方筆、圓筆

  方筆與圓筆是筆畫的二種不同形態,一般來講以有棱角者為方筆,無棱角者為圓筆。方筆是在點畫線條的起止轉折上,運用“頓筆方折”的方法形成棱角,即“折以成方”,給人以剛健挺拔、方正嚴謹之感,魏碑大多用此方法形成棱角分明,鋒穎犀利的點畫線條。此外如歐陽詢、柳公權的楷書中,特別是在筆畫的轉折處也常用此方法。圓筆是在點畫線條的起止轉折上,運用“提筆圓轉”的方法形成圓潤之勢,使之不露筋骨,內含渾厚遒勁,即“轉以成圓”。初學者注意學方筆時,切勿將點畫寫得象刀切似的方整,這樣就會變得僵硬。而學圓筆時,切勿將點畫寫得象鵝卵石似的光滑,這樣就會變得油滑。要了解方筆與圓筆是不同的用筆方法所產生的形式。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綴法第二十一》中有段對方筆、圓筆的論述較生動,他說:“該舉其要,盡于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隸之法也。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圓筆者蕭散超逸,方筆者凝整沉著。提則筋勁,頓則血融,圓則用抽,方則用挈。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用頓,而以提挈出之。”康有為這段話不僅講了方筆、圓筆的用筆方法,而且講了各自的不同形態,初學者可作參考。另外,初學者也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方筆、圓筆在一種字體中沒有絕對的區分,既不可能絕對的方筆,也不可能絕對的圓筆,而是以誰為主。如顏真卿的楷書《勤禮碑》以圓筆為主,但偶爾也用方筆。歐陽詢的楷書《九成宮》以方筆為主,但有時也用圓筆。

  學會使用方筆、圓筆的運筆之法,先要對藏鋒、露鋒有較好的掌握,同時要充分運用腕的轉動,因為無論是方筆的折,還是圓筆的轉都是依靠腕來帶動,切勿用手指撥與挑。方筆與圓筆是書法線條的基本表現形態,所以初學者要認真學好,打好這個根底后,今后就可根據字姿和字形的不同而交錯運用,使字的點畫線條,形體構造生動多姿,富有藝術趣味。但是要注意有機而自然地運用,即要協調,不要機械呆板地生搬硬套。

  運筆方向

  運筆的方向與五指執筆法密切相關,執筆中的壓、鉤、格、抵等就控制著左右縱橫和最后進退的運動。筆的縱向運鋒,就是指筆鋒與紙面成垂直的關系,所有提筆、蹲筆、頓筆都是垂直方向的上下運動。筆的橫向運動,是各種橫向的延伸運筆,表現在用筆上就有搶筆、行筆、挫筆、衄筆、翻筆、絞筆等。概括地講筆的縱向運動是指提按,而提按要注意輕重相宜,筆的橫向運動是指伸展,而伸展要注意粗細變化。清?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說:“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辨按尤當于起筆處,辨提尤當于止筆處”。又說:“書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

  用筆技法

  書法中的線條點畫都有不同的姿態和形式,要準確而生動地書寫出這些線條點畫,就要依靠相應的用筆技法,即把整個運筆過程分解為一個個不同的動作,只有這樣才能萬毫齊力,點畫優美,線條豐滿。

  提筆,筆鋒在書寫點畫時不可能一樣粗細,當點畫要求變細時毛筆就要提起。因此,提與頓是相對而言的,互為依存的。提筆大多用于橫畫的中間及字的轉折連接處、露鋒出鋒時。即前人所說:“密處險處用提”。注意提不要過虛、過細。

  頓筆,線條點畫要求變粗變特出時,用力下按,所謂“力透紙背者為頓”。字的收筆處或轉折處常用頓筆,其頓的力度大于“蹲筆”與“駐筆”。在書寫過程中提與頓時常交錯使用,有時提在前、頓在后,有時是先頓后提,所以要注意協調性,提按頓筆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與頓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點畫線條的輕重粗細變化。而在楷書中,提頓表現是很明顯的,如一橫與一豎就是兩頭都用提頓法。頓筆用的好,可使點畫堅實有力,筆力充盈,但不要頓的太重,形成墨團。

  蹲筆,運筆方法象頓筆,但按下力度可輕些。在點畫的輕重粗細之間有一個過渡性的動作,即是用蹲筆法,所以唐?張懷灌在用筆中說蹲筆是:“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蹲筆和頓筆常用于筆畫的轉換過渡處。因此,起著調節換筆的作用。

  駐筆,用筆力量小于“頓”與“蹲”。是用于上一個運筆動作結束,下一個運筆動作開始,為時很短的轉換間隙,即“稍停”,力到紙面即可。這樣駐筆一下,是為了準備下個筆勢的開展。如橫劃的起筆、收筆之前都要頓,在頓之前先要稍停駐一下筆,然后再鋪毫按頓。其它如轉折處頓筆前,捺筆頓筆出捺前都要駐筆,以蓄勢為頓筆作先導。清?蔣和曾說:“駐,不可頓,不可蹲,而行筆又疾不得,住不得,遲澀審顧則為駐”。

  衄筆,即是運筆時既下行又往上,在寫鉤和點時,原來頓筆后挫鋒下行的筆,突然地又逆轉而上,即為衄筆。由于衄筆取逆勢,增加了筆鋒與紙面的摩擦力,充實加強了筆力,使點畫線條更加蒼勁。如顏真卿的楷書多“鵝頭鉤”,就是把鉤衄回到一個鵝頭形的勢態后,再出鉤。

  挫筆,就是運筆時突然停住,以改變方向的筆勢,大都是在轉角處,先頓筆,然后把筆略提起,使筆鋒轉動,從而變換方向。可見挫筆就是頓筆后又有一個微小位置移動,使筆法表現的更加完美,以彌補頓按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如寫鉤或轉折處,頓按完筆后還不足完成筆姿,這時把筆鋒微微提起挫動一下,既可作調整,又可作轉換筆勢以利于行筆。注意挫鋒要有分寸,過分則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現筆姿和轉換運筆。

  搶筆,是指提筆入紙時,空中先落筆起勢,或提筆離紙時在空中的回力動作。搶筆與折筆有相似之處,但折筆速度慢,而搶筆是快速的瞬間動作。如寫橫時,一般在起筆處先豎下再折筆向上,即橫畫直落筆,向右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內折線,而采用搶筆時,即可臨空作成這一折筆動作,而后迅速落紙,即“虛搶”。寫行草時,行筆較快,運轉幅度增大,就可用搶筆起筆或收筆。

  轉筆,有二層含義,一是與“折筆”相對而言,圓筆多用之。即寫字運筆時左右圓轉運行,在點畫中行動時,是一線連續又略帶停頓,連斷之間似可分又不可分。所以,漢蔡邕在《九勢》中說:“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這樣運筆寫出的線條點畫渾而厚實。二是指字中轉角屈折之處,用圓轉法寫之成圓勢。注意圓轉的時候,運筆不要太慢,形成臃腫之病。

  折筆,是對“轉筆”而言,方筆多用此法。折筆時筆鋒從陽面翻向陰面,即“方筆用翻”,從而顯出棱角方正,以折筆這一動作來帶出方勢。折筆的速度要比轉筆快些,這樣才形成方勁剛健,痛快遒勁之勢。

  五、用筆提要

  以上所說的一些用筆技法,作為初學者來講要反復學習,深入領會才能掌握,因此要有這樣的思想準備,即不能在短期將用筆技法全部熟練掌握,而是需要相應的一個階段,有時往往方法理解了,但寫時表現不出,運筆不能得心應手,這是由于缺少基本功的原因。作為初學,提、頓、轉、折這四中筆法應力求掌握,要下些苦功,因為這四個運筆技法直接關系到點畫線條的成形,所以要努力闖過這一關。

  用筆是重要的“書法元素”,而用筆的要求嚴格而復雜,但只要認真思考,其中還是有規律可尋的。現提要如下:

  堅持中鋒  畫中有線

  有些初學者在寫第一、二筆時尚能堅持中鋒,但以后筆畫就容易出現偏鋒,因為第三、四甚至八、九筆后,運動的提按起伏變化多了,就難以控制再中鋒運行,而是將筆鋒偏離一邊,產生了用筆上的混亂,出現了許多敗筆。這就需要用筆的基本功扎實,認真學習各種用筆技法,如提按頓挫,方筆圓筆等。同時每寫一筆時都要交代清楚,切勿拖泥帶水,即通過不斷地運筆來使筆鋒始終居于點畫線條的中間,做到“畫中有線”,使筆畫線條圓渾扎實,生動有力,而不是枯瘦扁平的。

  分解點畫  循序漸進

  點畫有八種基本形態,即點、橫、撇、捺、鉤、挑、豎、折,而這些點畫又有各自不同的書寫要求與表現形態。初學者應逐個掌握,即把這八種基本筆畫分解為二個一組或三個一組的單元,重點突破,逐步掌握,這樣學習效果比較好。具體地講就是一個時期專學一點一畫,下個時期再專學豎、撇,漸次掌握,這樣抓住個別,容易入門。而有些初學者卻八種基本點畫一起寫,往往顧此失彼,寫來寫去,八個基本點畫一個也未寫好,不符合要求,這樣欲速則不達。還不如分解點畫,循序漸進為好。

  寧慢勿快  切勿多描

  運筆時要慢些,特別是初學者更要筆筆認真,緩慢行筆,不要一筆帶過,只求速度,不講效果。因為,運筆慢些可以使筆畫寫的特別完美,而不是草率了事。有些初學者為了追求所謂的氣勢,信筆疾書,粗野不堪,點畫破碎,如前人所說的是“惡札”。而且氣勢也并不全靠寫得快寫出的,這里有運筆轉折,鋪毫收鋒及氣韻氣息之組合,不是初學者所能達到的。同時,有些初學者看碑帖上的字體點畫寫得很優美,而自己寫時往往寫不象,于是就邊寫邊描,修修補補,只求形似,不求神似,這樣就養成了描改的壞習慣,嚴重影響自己的進步。其實只要運筆方法對頭,就是一下子達不到點畫完美的程度也不要緊,只要堅持練習,就會熟能生巧,做到貌合神合。

  六、永字八法

  楷書用筆概括起來講有八個基本點畫,而永字正好概括了這一筆法,所以稱為“永”字八法。它比較具體扼要地說明了楷書點畫用筆和組織方法。因此,歷來受到書法家們的重視,成為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永字共有側、勒、弩、?、策、掠、啄、磔。

  側  即是點。象鳥兒翻然側下。寫點的要求是逆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筆。具體寫法是:逆鋒向左上角起筆,折筆向右作頓,圍轉向上右下行,略駐后稍提筆,向左上方回鋒略駐,向左出鋒。晉?衛夫人《筆陣圖》說:“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就是說點要有氣勢,以帶動下面筆畫。

  勒  即是平橫。象用韁繩勒馬。寫橫畫時要求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橫拖。具體寫法是:逆筆起勢,衄落成橫畫直落筆,提起運筆(注意中鋒),至收筆時向右下頓挫,回鋒向左提筆收鋒。晉?衛夫人《筆陣圖》說“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就是要求橫的二頭不僅要有氣勢力度,中間也要扎實,切勿一筆帶過而已。

  弩  即是豎。狀如挽弓之用力。寫豎畫時要求于直中見曲勢,不應呆板僵直。具體寫法是:逆鋒落筆向右斜勢頓挫,轉鋒向下力行,頓筆向左上回鋒,微呈露珠狀即收筆。前人說:“弩筆者搶鋒逆上頓挫為退澀,弩鋒下行里峻疾。”

  ?  即是鉤。象人踢腳,其力全在腳尖。寫鉤時,要求駐鋒提筆,突然(果斷)出鉤,力集于筆尖。具體寫法是:運筆至鉤處,輕頓回鋒,轉筆向上,挫鋒蓄勢,向左提出成鉤,注意鉤要平出切勿向上翹。宋?陳思《書苑菁華》說:“?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而收。”

  策  即是提(仰橫),亦稱挑。象用鞭子策馬。作仰橫時,要求仰筆?鋒,用力在發筆,得力在畫末。具體寫法是:逆鋒起筆,轉筆向下,頓挫后提筆向右上角挑出。注意策是短筆,雖豐滿而不要臃腫。

  掠  即是長撇。象梳掠長發。寫長撇時要求起筆同直畫一樣逆鋒取勢,出鋒要豐厚飽滿,力送到底。不要一往不收,犯輕飄不穩之病。具體寫法是:逆鋒向左上起筆,然后向右下作頓,轉鋒向左下力行撇出,要緩而沉穩,切勿太快撇出,象鼠尾巴。應“法在澀而動,意欲暢而婉。”

  啄  即是短撇。象鳥兒啄食。寫短撇時,要求落筆左出,快而峻利。具體寫法是起筆筆鋒轉,逆向右下作頓,轉鋒向左下力行,迅疾鋒利撇出。

  磔  即是捺。象用刀子劃肉。寫捺筆時要求逆鋒輕落筆,轉鋒鋪毫緩行,至末收鋒,重在含蓄。具體寫法是:逆鋒起筆,輕轉向下徐行,筆勢展開,至下半截開始逐步鋪毫,至捺出時稍駐,再提筆捺出。

  七、點畫八病

  在書法學習中,由于基本點畫沒有學好,運筆規律沒有掌握,常常寫出各種不同病態的點畫,概括地講共有八種,即李溥光在《雪庵八法》中所說的:“牛頭、鼠尾、蜂腰、鶴膝、竹節、棱角、折木、柴擔”。

  牛頭  即是作點時用力太大,或筆沒有提按,從而使鋒角顯露而又臃腫。有的人將起筆寫的粗而大也是此病。
  鼠尾  寫撇或垂針豎時,起筆時粗重而到筆畫末端時,突然變細,輕飄而行,一拖而過。
  蜂腰  指作背拋轉折時,中間圓轉處筆畫變細,而拋出處又變粗,上下呈脫節狀。
  鶴膝  就是轉折處用筆過重或筆沒有提起,使折處肥大突出,象鶴的膝骨。
  竹節  指筆畫中間細,而二頭粗重,比例失調。
  棱角  就是起筆、轉筆或收筆時拋筋露骨,棱角尖細顯露。
  折木  指沒有起筆、收筆的筆畫,粗野破碎。
  柴擔  就是指橫畫兩頭低下,中間隆起,分曲過分,如挑柴的擔子。

  要克服八病,就要認真分析自己運筆的不足,何以導致?同時,要刻苦練習永字八法,掌握基本運筆方法,使點畫線條寫得圓滿渾厚,符合書法藝術規范。

标签:技法常識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