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繪畫藝術 >

繪畫術語的分類介紹(1)(2)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整理 時間:2006-04-05


◇士夫畫
  即“文人畫”。
◇年畫
  中國畫的一種。大都用于新年時張帖,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產品叫“秋版”。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祗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郁壘”、“ “天官”、”秦瓊敬德”等,體裁(或形式)有門畫(獨幅和對開)四屏條和橫豎的單開獨幅等。宋代已有關于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建國后,年畫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采,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宮尖
  見“年畫”。

◇三才
  見“年畫”。

◇連環畫
  繪畫的一種。指用多幅畫面連續敘述一個故事或事件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應稱“連續畫”。興起于二十世紀初葉的上海。是根據文學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現實生活,編成簡明的文字腳本,據此繪制多頁生動的畫幅而成。一般以線描為主,也有彩色等。中園古代的故事壁畫(如敦煌壁畫中的許多佛教故事)、故事畫卷(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五代南唐顧閎中《韓 熙載夜宴圖》南宋李唐《晉文公復國圖》,明人《胡笳十八拍圖》等)及小說戲曲中的“全相”等,即具有連環畫的性質。現代風行的連環畫,俗稱“小人書”或“小書”,也有將電影,戲劇等故事用掇影形式編成連環畫的。
◇指頭畫
  簡稱“指畫”。中國畫技法名。即特用指頭、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顏色在紙絹上作畫,所成之畫稱“指頭畫”。清代方薰《山靜居論畫》:“指頭畫起于張?,?作畫或用退筆,或以手摸絹素而成。”實則唐代張?專以禿筆作畫,偶以手指涂抹絹素而已。據可查考資料,指頭畫始于康熙間的高其佩,其侄孫高秉著有《指頭畫說》。高其佩親承弟子有甘懷園、趙成穆、李世倬等,之后,工指頭畫有特殊成績的畫家有薩克達(字介文,女)、俞?、覺羅西密.楊阿 、瑛室等。乾隆、嘉慶以后,兼工指畫者益見增多。現代潘天壽于指頭畫有很高成就,獨具風格。
◇畫分十門
  中國畫名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菜門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等。參見“十三科”。

◇十三科
  中國畫術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代湯?《畫鑒》說:“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是:“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圣僧、風云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臺、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人物畫
  繪畫的一種。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于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道釋畫
  人物畫的一種。以道教、佛教(釋教是佛教在中國的“別稱”)為內容的繪畫。魏晉、南北朝以來,宗教畫極盛,名家輩出,所作以壁畫為多。佛教畫如東晉顧愷之、戴逵在建業瓦官寺畫《維摩詰像》;南朝宋陸探微、謝靈運畫《菩薩像》,唐會昌五年(845)滅佛后堆置于甘露寺,南朝梁張僧繇在上都定水寺畫《二神》、《三帝釋》;隋代展子虔在洛陽天女寺等畫《菩薩像》,楊契丹在長安寶剎寺畫《佛涅盤變》;唐代尉遲乙僧在長安慈恩寺畫《千缽文殊》,吳道子在興唐寺畫《金剛變相》;五代杜敬安在成都大圣慈寺畫《無量壽佛》等。道教畫如唐代張素卿畫《天官像》;五代丘文播畫《二十四化神仙》;北宋孫知微在成都壽寧院畫《惠遠送陸道士圖》,武宗元在洛陽三圣宮畫《太乙像》;還有元代《永樂宮壁畫》等。寺院壁畫或年久失修,或禁教破壞,所存無幾。石窟壁畫則保存尚,如敦煌壁畫。也有卷軸畫,如傳為北宋李公麟的《維摩天女》、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南宋梁楷的《高僧故實》,元初顏輝的《李仙像》等。

◇仕女畫
  一作“士女畫”。人物畫的一種。原指以封建社會中上層士大夫和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中國畫;后為人物畫科中專指描繪上層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一個分目。如唐代周?的《揮扇仕女圖》卷,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卷,成為仕女樣式的典型。歷代都有高手,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卷,北宋王居正的《紡車圖》卷,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清代費丹旭的《仕女冊》等。民間木板年畫中的“美女畫”,亦稱“仕女畫”。

◇風俗畫
  人物畫的一種。是以社會生活風習力題材的人物畫。始于漢代,如遼陽、望都等地墓室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等。唐代韓?《田家風俗圖》、五代李群《孟說舉鼎》、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南宋左建《農家迎婦圖》、朱光普《村田樂事圖》、蘇漢臣《貨郎圖》等,均為一代名作。南宋時在臨安(今浙江杭州)流行一種“堂畫”,亦稱“風俗畫”。清末吳友如《點石齋畫報》中有很多作品,均屬風俗畫。年畫中的《姑蘇萬年橋》、《大慶豐年》、《萬家村》等圖,也屬之。建國后的風俗畫,反映了新的題材、新的人物。

◇肖像畫
  人物畫的一種。專指描繪人物形象之畫。可分頭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國肖像畫傳統稱謂有傳神或寫真。

◇寫真
  中國肖像畫的傳統名稱。繪寫人像要求形神肖似,故名。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將軍善畫蓋有神,偶逢佳士亦寫真。”如清代丁皋著的肖像畫法稱《寫真秘訣》。亦稱“傳神”、“寫照”。

◇傳神
  中國肖像畫的傳統名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愷之)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美丑),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中。”圖繪人物,當求其能表達出神情意態,故稱“傳神”。清蔣驥著《傳神秘要》,論述肖像畫頗詳。

◇繡像
  原指繡成的佛像或人像。明清以來,若干通俗小說前面,附有書中人物的圖像,以增讀者興味,因用線條鉤描,繪制精細,也稱“繡像”,如《繡像三國演義》;另有畫出每回故事內容的,則稱“全圖”,如《全圖儒林外史》。繡像和全圖均屬插圖一類。

◇衣冠像
  民間肖像畫的一種。舊時指為死者所畫的遺像,一般供子孫懸掛紀念之用。畫工細察死者容貌,力求真實;并精工細描穿戴禮服,以示品級身份。俗稱“買太公”或“記眼”。

◇頂相
  佛教肖像畫名詞。佛弟子為祖師畫的遺像。日本僧人空海(774一835)入唐求法,從長安(今陜西西安)青龍寺惠果(752一805)受秘法,回日本傳密教,稱“真言宗”。尊惠果、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一行為五祖。攜歸李真畫《真言五祖像》(今藏京都教王護國寺),其中《不空像》保存良好,此即早期的頂相。日本僧人圓爾辨圓(1202一1280)入宋,回國后為臨濟宗開山,持有《無準師范像》(今藏京都東福寺)。宋元之際此風盛行。頂相上多祖師自題贊語,亦有禪林名師題贊的。

◇云身
  中國肖像畫名詞。凡畫半身肖像,民間畫工習稱“云身”,意謂下半身為云霧所遮。

◇整身
  中國肖像畫名詞。凡繪制全身肖像,民間畫工習稱“整身”,意謂完整的身軀。坐著的全身肖像稱“花整”,疙立或行動的全身肖像稱“云整”。只畫頭像稱“大首”。

◇花整
  中國肖像畫名詞。見“整身”。

◇云整
  中國肖像畫名詞。見“整身”。

◇大首
  中國肖像畫名詞。見“整身”。

◇山水畫
  簡稱“山水”。中國畫的一種。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于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筘),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后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后來才有淡彩。

◇淺絳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松松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金碧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另持一說:“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

◇青綠
  中國畫顏料中的石青和石綠。也指以這兩種顏料為主色的著色方法。清代王?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余于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清暉畫跋》)惲壽平也說:“青綠重色,為?厚易,為淺淡難,為淺澹矣,而愈見?厚為尤難。……運以虛和,出之妍雅,?纖得中,靈氣惝恍,愈淺淡愈見?厚,所謂絢爛之極,仍歸自然,畫法之一變也。”(《甌香館畫跋》)闡述了青綠設色的要旨。參見“青綠山水”。

◇花鳥畫
  中國畫的一種。北宋《宣和畫譜.花鳥敘論》云:“詩人六義,多識于鳥獸草本之名,而律歷四時,亦記其榮枯語默之候,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于此,與詩人相表里焉。”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銹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參見“四君子”。

◇鋪殿花
  花鳥畫的一種。裝飾性較強,專供宮廷掛設之用。語出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江南徐熙輩,有于雙縑幅素上畫叢艷疊石,傍出藥苗,雜以禽鳥、蜂蟬之妙。乃是供李主宮中掛設之具,謂之‘鋪殿花’。次曰‘裝堂花’,意在位置端莊,駢羅整肅,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態,故觀者往往不甚采鑒。”

◇裝堂花
  見“鋪殿花”。

◇折枝
  花卉畫的一種。畫花卉不寫全株,只畫從樹干上折下來的部分花枝,故名。唐代韓?《已涼》詩:“碧欄干外銹簾垂,猩血屏風畫折枝。”宋元雖在花鳥畫中已有畫折枝的構圖,但盛行卻在明清之際。扇頁之類的小品花卉畫,往往以簡單折枝經營構圖,彌覺雋雅。

◇捉勒
  中國畫術語。專指花鳥畫中以猛禽獵食為題材。南唐郭乾暉有《蒼鷹捕?圖》,北宋崔白有《俊禽逐兔圖》,南宋李安忠、李猷、趙子厚等皆以“捉勒”著名于時。論者謂:“世所作多搏狐兔鳧鷺之屬,流血淋漓,頗乖好生之意。李猷盡反之,其畫二鷹棲于枯枝之上,貌甚閑暇,略無鷙猛慘烈之狀,而不失英姿勁氣。”明代呂紀、林良也擅長之。

◇四君子
  中國畫術語。指以梅、蘭、竹、菊四種花卉為題材的總稱。花鳥畫之分支。宋元若干畫家好寫竹、梅,加上松樹,稱“歲寒三友”。元代吳鎮在“三友”外加畫蘭花,名“四友圖”。明神宗萬歷(1573一1619)間,黃鳳池輯《梅竹蘭菊四譜》,陳繼儒稱“四君”,后即名“四君子”。后人又加上松樹(或水仙,或奇石)合稱“五清”或“五友”。清代王概編《芥子園畫傳》第三集,即為梅、蘭、竹、菊四譜。這類題材,能象征高潔的品格和正直、堅強、堅忍、樂觀以及不畏強暴的精神,歷代畫家久畫不衰。

◇歲寒三友
  見“四君子”。

◇五清
  見“四君子”。

◇界畫
  即“界劃”。“畫”讀入聲。中國畫技法名。指用界筆直尺劃線的繪畫方法。2中國畫的一種。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中有“界畫樓臺”一科。指以宮室、樓臺、屋宇等建筑物為題材的繪畫。也稱“宮室”或”屋木”。歷來崇揚文人畫者鄙視界畫樓臺一科,《芥子園畫傳》卻提出:“畫中之有樓閣,猶字中之有九成宮、麻姑壇之精楷也。夫界畫猶禪門之戒律也,界畫洵畫家之玉律,學者之入門。”

◇雜畫
  中國畫的一種。是十三科之外的繪畫門類。其說初見南宋鄧椿《畫繼》卷七,有“小景雜畫”語。其后,泛指描繪“怪石”、“博古”、“彩蛋”、“床帷”、“花雕”或“彩燈”、“重陽糕旗”等,即既不屬于人物畫,也不屬于花鳥畫、山水畫的雜畫。

◇博古
  雜畫的一種。北宋大觀中,徽宗命王黼等編繪宣和殿所藏古彝器,成《宣和博古圖》三十卷。后人因將圖繪瓷、銅、玉、石等各種古器物的畫,包括以古器物圖形裝飾的工藝品,泛稱“博古”,如博古畫、博古屏等。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為點綴而完成畫幅的。

◇變相
  簡稱“變”。佛教畫術語。用繪畫或雕刻所表現的佛經故事。內容分為三種:一,是根據某部經典,把其至尊及侍從在所領區域內(凈土)的種種活動,用繪畫表現出來,稱作“經變”,如“西方凈土變”等;一是依據釋迦牟尼傳記,把佛一生的故事單獨或一系列地圖繪出來,稱作“佛傳”;一是依據本生(指釋迦牟尼降生凈飯王家為太子以前的許多世)故事的經典,繪成獨幅或連環畫,稱作“本生”。

◇筆墨
  中國畫術語。有時亦作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在技法上,“筆”通常指鉤、勒、皴、擦、點等筆法;“墨”指烘、染、破、潑、積等墨法。在理論上,強調筆為主導,墨隨筆出,相互依賴映發,完美地描繪物象,表達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骨氣形似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運墨而五色具,是為得意。”指出立意和筆墨的主從關系。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將筆和墨的關系劃分開了。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反對將筆墨兩者的關系分開:“筆墨二字,得解者鮮,至于墨,尤鮮之鮮者矣。往往見今人以淡墨水填凹處,及晦暗之處,便謂之墨,不知此不過以墨代色而已,非即墨也。且筆不到處,安得有墨?即墨到處,而墨不能隨筆以見其神采,尚謂之有筆而無墨也。”石濤在《石濤畫語錄》中對“筆墨”的見解是:“筆與墨會,是為襟苛,襟苛不分,是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畫而誰耶?畫于山則靈之,畫于水則動之,畫于林則生之,畫于人則逸之。得筆墨之會,解襟苛之分,作辟混沌乎,傳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者得之也。”現代黃賓虹認為:“論用筆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筆出。”中國畫強調有筆有墨,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工筆
  亦稱“細筆”。與”寫意”對稱。中國畫技法名。屬于工整細致一類密體的畫法。如宋代的院體畫,明代仇英的人物畫,清代沈銓的花鳥走獸畫等。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有“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細者”之說,工筆的要求乃屬于后者。

◇細筆
  即“工筆”。

◇寫意
  俗稱“粗筆”。與“工筆”對稱。中國畫技法名。屬于簡略一類的畫法。要求通過簡練概括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意態神韻,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陳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長此法。清代惲壽平說:“宋人謂能到古人不用心處,又曰寫意畫。兩語最微,而又最能誤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處;不知如何用意,乃為寫意。”宋代韓拙說:“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細者。”前者乃指“寫意”。

◇粗筆
  “寫意”的俗稱。

◇減筆
  與“細筆”對稱。中國畫技法名。細筆亦名“工筆”,屬密體,力求縝密細微;減筆則屬?體,力求單純簡括,可舍的盡量舍去。這是“遺貌取神”技法,多一筆不成,少一筆也不成,難度大于細筆。如南宋梁楷既能細筆,尤善減筆;元代倪瓚的山水竹石,“逸筆草草”,也是減筆。現代黃賓虹說:“筆墨之妙,尤在?密,密不容針,?可行舟。然要密不相犯,?而不離。”又說:“減筆當求法密,細筆宜求氣足。”方薰說:“荊、關筆墨稠密,倪、米?落為圖,各極其致,不在多寡論也。”

◇五筆七墨
  中國畫技法名。現代黃賓虹精于用筆,嫻于施墨,晚年總結作畫經驗,提出“五筆七墨”之說。五筆:一曰平,二曰圓,三曰留,四曰重,五曰變。七墨:濃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潑墨法,積(有時用“漬”)墨法,焦墨法,宿墨法。

◇鉤勒
  中國畫技法名。用筆順勢稱“鉤”,逆勢稱“勒”;也有以單筆為“鉤”,復筆為“勒”(使用于山水畫中為“復”);以及稱左為“鉤”,右為”勒”的。通常指用線條鉤描物象輪廓,不分順、逆、單、復,稱為“雙鉤”。鉤勒后大都填著彩色,在技法上與“沒骨”、“點簇”相對,一般使用于精密工細的花鳥畫。鉤勒要求有筆力,清代原濟《大滌子題畫詩跋》:“悟后運神草稿,鉤勒篆隸相似。”

◇雙鉤
  中國畫技法名。用線條鉤描物象的輪廓,通稱“鉤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兩筆鉤描合攏,故亦稱“雙鉤”。大部用于工筆花鳥畫。又舊時摹?法書。沿字的筆跡兩邊用細勁的墨線鉤出輪廓,也叫“雙鉤”;雙鉤后填墨的稱為“雙鉤廓填”。

标签:繪畫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