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設計資訊 > 設計揭曉 >

《W》時裝雜志: 傾斜的W

作者:陳漢聰 來源:www.logosky.net 時間:2010-10-23

左為舊標志,右為新標志

《W》時裝雜志創刊于1971年,是美國一本時裝月刊,由康泰納仕集團( Condé Nast)出版,其主要讀者為年均收入超13萬美元的家庭中的成熟女性。為了應對發行量逐漸萎縮的局面,康泰納仕集團將在《紐約時報》的時尚專刊《T》擔任總編的Stefano Tonchi 納入旗下出任負責人。Tonchi 任職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增加發行量,為了讓雜志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Tonchi 決定更換原雜志的標志。

一般普通的美國家庭的年收入大概為五六萬美元,所以其雜志瞄準的是那種家庭較為富裕的讀者。但原來的舊標志,卻讓人感覺不到它能吸引那些高端收入的讀者群。其競爭對手芭莎(Harper’s Bazaar) 及Vogue的市場占有率在步步緊逼,這使到W需要一個與目標讀者更相配的新形象。《W》雜志一直以出色的攝影享有極高聲譽,其超大版面的版式也使其能夠更適合體現其時尚界的內容及圖片。

上圖是新舊封面的對比,很顯然,新封面及標志顯得更富力量,舊標志中那個多余沉悶的外圍線使標志顯得刻板。也缺少一份時尚雜志所必須的優雅感。改造后的新標志顯得更富女性化,高瘦傾斜的形象也使標志優雅中傳達出更多的一些活力。無疑,新標志相比舊標志,是往前走了一大步的。而事實上,新標志的力量感,與其說是設計師的功勞,還不如說是字體的功勞,更具體的說,就是Didot或Bodoni字體的功勞。

之所以要說“Didot或Bodoni”,是因為這兩種字體非常接近,不要說我們中國人難以分清,就算是一個西方的設計師也不一定能夠立即分辨,當然,對于我們來說,也沒有必要搞得這么清楚,象下面這兩種字體,幾乎看不出有什么區別。

Didot或Bodoni這兩種字體無疑是時裝界的寵兒,并不是只有《W》雜志在用,上面提到的兩本雜志也在用(下面的字體雖然與我上面的示例略有不同,但也是同一種家族的字體):

 

 

 

 

傾斜的W - logoskycontact@126 - logosky后花園

 

雖然這兩種字體非常時尚,但它的面世已經離現在有兩百年的歷史。而且是在同一時代面世。 Didot設計于19世紀初,而Bodoni字體則設計于1798年。那個時候,正是后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在當時這個啟蒙年代里,人們的思想變得開闊及現代,社會也正在向工業時代發展。所以這兩種字體中,那些整齊的字體結構及精細的襯線,是帶有一種工業時代的色彩的,一改當時那種意大利體的手寫體特征,也正是因為這兩種字體面向未來,所以我們至今仍然沒有感覺過時。這兩種字體都以人名作為字體名稱,前者由法國人Didot設計,而后者則由意大利人Giambattista Bodoni設計。

 

這兩種字體都與生俱來具有一種豪華及與所謂的現代感非常相襯的視覺形象,它極細與極粗的線條兩者配合,顯得非常優雅,當然,你也可以看出這種字體的一些不足,那就是極細的線條非常細,細到它在產生之初就在印刷上面臨困難,所以后來這兩種字體也是在不斷的發展及調整中,而進入了數碼時代,字體中的這個老大難問題再次呈現,極細的線條并不太適合在屏幕上作為尺寸較小時使用(這兩種字體也不可能用作正文使用),目前我們所使用的這兩種字體已經有很多變體,以配合我們這個數字時代。

 

不過說到這兩種字體幾乎成為了時裝界的御用字體,其實也回到了這個新標志的一個并不易覺察的問題:如果大多數時裝雜志都用這兩種字體,那你的新標志,從橫向對比及僅從標志的視覺感覺來說,就不見得你有多獨特了。其實原來舊標志也是采用了這種字體,只是使用的是細線加粗的調整字體(目前很多電腦中所用的這兩種字體也是細線略為加粗的),但關鍵是加上外框使其字體的魅力被極大的束縛了。 

網站采用了“五個W”的經典商業理論來作為欄目標題,與標志字母也配合,顯得挺有趣。

 

 

 

  

主要圖片來源:Brand new, 互聯網 

标签:傾斜的W

相關文章: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