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后期,文化雖然趨于保守,但繪畫領域卻出現許多富有特色的流派與個性強烈的畫家,各領風騷,樹織畫壇。明初崇尚宋代畫風的畫家遍于宮廷、民間,明代中期文人畫重新復興于蘇州,后期士大夫文人畫更是向獨抒性靈發展,以畫為樂、以畫為寄。明清變革,并沒有割裂繪畫的傳統,清代仍然畫派林立,摹古、創新各行其道;文人畫、西洋畫也對宮廷繪畫產生了影響;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文人還以畫為生、以畫泄憤,金石書法的剛健之風也溶入了繪畫。民間繪畫更加世俗化、商品化;作為中國古代繪畫的最后輝煌,清代繪畫已呈現出發生奇變的傾向,為近代中國繪畫的改革作好了準備。
“華山派”與明畫院繪畫:明太祖朱元璋長于武功,拙于文治,他當政時期厲行文化專制主義,摧殘藝文,畫壇一派蕭條景象。而北方的醫生兼業余畫家王履(1332年-?)則幸免于難。他工山水,不拘守前人成法,主張深入自然,師法造化,從真山水中吸取創作素材。有《華山圖冊》存世,繪陜西華山小景40幅,題詩拔文,抒寫欣賞自然風光的感受。山體作小斧劈皴,奇峭偉岸,林木雜生,云煙流布;筆墨蒼勁,變化靈活,氣韻生動。后人稱他取法自然山水的畫風為“華山派”。明成祖朱棣雖也實行文化專制,但手法與乃父不同,而是將文人、畫士廷攬入宮,為其服務。王紱、謝縉等人就是被薦舉的畫家。洪熙、宣德以至成化、弘治皇帝當政時期,宮廷畫家也一度興旺,如邊景昭、林良、呂紀等人,較為著名。他們的作品以兼工帶寫見長,設色富麗,題材吉祥,如象征長壽之松、鶴,象征興旺之蘭、竹,象征富貴之錦雞,象征幸福之喜鵲等,一派升平氣象。呂紀的花鳥畫還含有規勸皇帝實行善政的意思,如《三思圖》,畫三只相思鳥,以表示凡事三思而行;《殘荷鷹鷺圖》,畫一只雄鷹正轉身下撲,荷塘中白鷺和小鳥都驚慌逃避,不知所措,借以告戒皇帝不要濫用武功。繪畫在開明的政治氣候下,顯然又得到更進一步地發展。
“浙派”的創導者戴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戴進(1377年-1462年)是明初功力精深的大畫家,他曾在宣德年間被薦入宮,后遭忌返回家鄉,賣畫為生。戴進技藝全面,人物、山水、花卉皆擅長,面貌也有多種變化,山水取法宋人蒼勁一派,又融以元人水墨法傳統,山石大斧劈皴,水墨淋漓,豪放挺健,下筆較重,粗獷有力,氣勢充沛。人物工意結合,面部描寫較細,神態生動,衣紋線條則粗放頓挫,勁練灑脫,風貌獨具,花鳥既能工筆設色,又能水墨寫意。戴進的直接繼承者有其子戴泉、婿王世祥、弟子方鉞、夏芷等,均為浙江人,故他的傳派世稱“浙派”。受戴進影響,江夏人吳偉筆墨更為縱放,被稱作“江夏派”。在“浙派”的影響下,成化、弘治時期宮廷內外的畫風多傾向于粗筆水墨,以挺拔豪放取勝,風行百余年,直至沈周、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崛起而告衰落。
“吳門畫派”:
明代中期隨著經濟生活的繁榮,素稱“魚米之鄉、絲綢之路”的蘇州(俗稱吳門)涌現出卓有成就的畫家群體,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最為著名,人稱“吳門畫派”。他們的作品大多數表現江南文人優雅閑適的生活情趣。“吳門畫派”的四大家各有千秋,其創始人沈周功力深厚,不慕功名,最富文人氣質,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修養,書法雄厚渾樸,兼工山水、花鳥、人物,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勝;晚年筆墨簡放粗豪,氣勢雄強。所作率意縱逸,寓有野逸之趣,成為明代復興文人畫的先鋒。沈周的弟子文徵明,他的書畫技藝也很全面,文雅典麗,筆墨蘊籍含蓄,風骨秀逸。文徵明長壽而勤奮,傳世作品甚多,子侄、弟子流風不絕,至清初不衰,故而他成為“吳門畫派”中影響最大的人物。
文徵明的好友唐寅,他的作品以工細為主,又兼有文人的筆墨,富有詩一般的意境;書法秀逸遒勁,風格灑脫,雅俗共賞,深受歡迎。他也是一位人物、山水、花鳥兼工的畫家,并因生活跌宕多趣,風流不羈,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江南才子。文、唐的畫友仇英,所繪人物、山水,精工具體,設色清麗,構圖繁密,意境深邃,文雅而嚴謹,匠心獨運,為他人所不及。故而他贏得畫壇的尊重,成為“吳門畫派”四家之一。“吳門畫派”是一個既有文人畫家,又有職業畫家、畫工的群體,它的出現,既振興了文人畫,又規范了“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習,推動了明代繪畫深入發展。
陳淳、徐渭的寫意花鳥:在“吳門畫派”興復文人畫的風潮影響下,隨著思想家強調發揮主觀能動的“心學”興起,明代中期的繪畫變得更有生氣,在技法上也有許多突破,表現于花鳥畫創作上,水墨寫意的大家應運而生,他們就是號白陽山人的陳淳(1483年-1544年),及號青藤的徐渭,世稱“青藤白陽”。陳淳的花鳥畫師法沈周,用筆隨意,自由縱橫,淡墨疏筆,生趣橫溢,是位以拙勝巧的高手。他的水墨花卉常常是一花數葉,疏淡欹斜,比沈周的作品更為活潑。徐渭較陳淳更為放縱,以潑墨大寫意花鳥畫見長,不求形似求生韻,筆勢激動,氣度軒昂,如感情之渲泄,澎湃洶涌。這與他懷才不遇的坎坷經歷大有關聯,才情在仕途上受阻,卻在詩文書畫上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如《墨葡萄圖》軸,幾無線條,全用潑墨潑水而成,卻墨分五色,濃淡有致,形態生動;狂放之氣,足以驕人。徐渭的人物畫也很精彩,寥寥數筆,即見精神,有《驢背吟詩圖》等。
董其昌:明代后期的畫壇中心人物是董其昌(1555年-1636年)。他誕生于經濟發達的松江,官至禮部尚書,是繼元代趙孟鈧?蟮撓忠晃淮蠊倭偶嫖娜聳榛?搖K?び諫剿???岢?霸?募搖保?崾印拔餉嘔?傘保???拇蕩俊拔娜嘶?薄K?髯⒅乇誓?記桑?榛??澹?簿科?希?角蠓縞瘢??兄鞴凼鬩猓?非笏樸氬凰啤6?洳?樸誚?湃說慕峁埂⒓擠ㄌ氐慵右怨檳桑?夠?嫻氖杳堋⑴ǖ?⒖?稀⑿槭蹈?泄媛桑?揮星迦笪卵擰⑵膠外?壞娜の叮?勺盡⒓虻?寫?心?病⒆勻壞奈娜酥?肌6?洳?諉朗趵礪凵隙嗨?ㄊ鰨??岢鮒筆慵閡狻⒎鹿湃碩?涔湃耍喚簿可袼疲?宰臼で桑換?乙?靶型蚶锫罰?鐐蚓硎欏崩醇憂墾а?徊⒁造?諛媳敝?擲醋芙嶧?罰?銜?猶瞥??跡?醞蹺?乃??值?慌晌?獻冢?岳釧佳倒け手夭室慌晌?弊冢?罷咦⒅厥闈椋?形娜似?緩笳咦⒅匭詞擔?泄そ稱?凰?縋媳岜薄4寺垡懷觶?跋旌艽螅?娜嘶?哪獻誄晌??癡?冢?災潞M獬啤拔娜嘶?蔽?澳匣?保?源宋?泄??拇?懟6?洳?氖導?肜礪鄣玫剿山?厙??頁錄倘濉⒛?橇?熱說鬧С鄭?蘢勇?牛?鞣綺瘓??順啤八山?傘薄</P>
陳洪綬:晚年的人物畫隨著社會思潮的活躍而有較大的改觀。不拘陳法、追求個性的大畫家陳洪綬(1598-年1652年)就誕生于這一時期。他號老蓮,浙江諸暨人,曾入京為內廷作畫,并觀禁中藏品,技藝大進。他所作人物,往往經過大膽的夸張變形,頭大耳闊,軀體偉岸,相貌奇峭,衣紋排疊,凜然可畏;借佯逛迂怪,否定時政,諷刺當局,表達狂放不羈之情。他的《歸去來圖?解印》,畫陶淵明傲然前視,儀態軒昂,與接印小吏的謙卑恭謹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貴品格,畫風高古奇特。又如《何天章行樂圖》,把主人公何天章畫得如一尊魁梧的造像,而其愛姬嬌小輕盈,兩人面部木然,皆無喜悅之色,極不相配,實無樂可言,借以諷刺封建禮教。陳洪綬善于利用夸大人物個性特征和襯托對比的手法,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技法上,他用線清圓細勁,拙如古篆,剛中見柔,力度雄健,也不落常套。陳洪綬還為當時流行的小說、戲曲作插圖,歌頌俠義、愛情,贊揚愛國英雄,如《屈子行吟圖》、《水滸葉子》、《西廂記》等,皆很出名,不僅對清初木刻版畫的發展貢獻很大,而且也成為反抗壓迫的宣傳品,不脛而走,甚至影響晚清“海上四任”。此外,他的山水、花鳥畫也有很多特點,古樸工麗,以艷襯雅,富有裝飾性,雅俗共賞,流傳甚廣。
憤世嫉俗的明遺民畫派:明清鼎革,社會動亂,許多文人為了避禍,或不肯與清政府合作,便出家做了和尚;有的不再應考做官,甘當明朝遺民,了此一生。他們中間的畫家,以“四僧”(即石濤、八大山人、髡殘、弘仁)和龔賢、方以智(無可)等最為出名。石濤、八大山人是明朝宗室,作品中往往流露身世之感,激昂悲憤,滄涼憂郁。石濤以山水見長,兼工花卉。他主張“搜盡奇峰打草稿”,又主張“我之為我,自有我在”,而且廣泛吸收前人技法,融會貫通,獨來獨往,自成一格。他的畫風富有創新精神,在運筆用墨、設色構圖上皆突破陳法,令人耳目一新。石濤晚年在商業都市揚州賣畫,他恣肆奇拙的畫風,對“揚州八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八大山人(朱耷)亦長于山水、花鳥,“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水意境荒率凄涼,花鳥怪誕冷漠,憤世嫉俗,不滿現實,一派受壓抑而不屈的情調。所寫書法,似蚯蚓扭曲多變,柔中有剛,世稱“蚯蚓體”。髡殘的山水粗頭亂服,筆墨縱橫淋漓,善于干濕互用,層次豐富,多幽深繁復之趣,寄托遠離塵俗的逃禪避世之情;與其畫面上的草書詩文互得益彰,給人曠達忘世之感。弘仁則與其相反,筆墨簡淡,線條疏秀,山水清奇磊落。他最愛畫家鄉黃山的奇松怪石,偉岸俊峭,以寄托孤傲清高之情,成為清初“黃山畫派”的首領。象“四僧”一樣有著傲骨與野逸之趣的遺民畫家龔賢,為“金陵八家”的代表。他的山水注重墨色的厚重,善用積墨法表示山水的陰陽向背,很有蒼郁深邃的趣味。活動于江西的哲學家方以智,所繪簡單,卻含有思想,如《騎驢圖》,就寓有三數合一、學問自許的含意。圖中騎驢者實為他“不佛不儒不道、又佛又儒又道”的自我寫照,表明知識分子在社會變蕩時期不忘文化傳統的樂觀精神。四僧和明遺民畫派因負有民族氣節和藝術上的獨創精神,而被稱作清初畫壇的“野逸派”。
“清”四王的畫風:清初重要的畫家還有“正統派”的四王,即王時敏、王鑒、王?和王時敏的孫子王原祁。他們受董其昌的影響較大,發展了晚明文人畫的抽象特點,特別注重筆墨和純形象的表現。所作并非描繪真山水,而是主要表現筆墨和線條的半抽象畫。四王作畫常常題為仿某某宋元名家,諸如巨然、黃公望和元四家,其實都是自己的畫,而且四人面貌也有所不同。王時敏用筆虛靈,氣韻清恬,王鑒落墨豐潤,兼擅青綠。王原祁畫風渾厚秀潤,喜用干筆焦墨,曾在京中任書畫總裁,弟子滿門,有“婁東畫派”之稱。四王與同時代畫家的不同之處,在于畫面布局不求奇險,而是注重筆墨功夫,所以粗看面目相同,若無變化,其實其變化在于筆墨的旋律,而非形象的布置。他們的摹仿古人,盡管有很大的局限,創新不足,但對前人技法的總結、繼承,卻維系了傳統,而且左右清廷畫藝,被奉為“正統派”。受他們影響的唐岱、董邦達、楊晉、宋駿業及“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玖)等,作品雖然也很典雅,然而因襲味太重,顯得公式化和缺乏生氣。
“西畫”對院體畫的影響:
清朝重建宮廷畫院,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達到鼎盛。那時西洋傳教士絡繹來華,意大利的郎世寧、法國的王致誠,捷克的艾啟蒙等,帶來了西洋畫的凹凸陰暗和透視法,在宮內為皇帝作戰功圖,以精細逼真的藝術效果而受到歡迎。同時,中國水墨畫與散點透視的技法,也被西洋畫家采用,如王致誠的《十駿圖》,就兼有中西之長。受西洋畫的影響,清宮廷中的畫家如焦秉貞、冷枚、丁觀鵬等,也參酌西法,作畫注重凹凸陰暗的光影效果,筆法更為纖細寫實。清朝宮廷繪畫的題材主要有人物肖像畫、宮廷生活畫、歷史紀實畫,以宣傳皇帝的文治武功,為皇帝服務。花鳥畫于歷朝相仿,延續“黃家富貴”一路,也參有沒骨畫法,稍為奔放生動,著名畫家有鄒一桂、蔣廷錫等。山水畫大致為“四王”派系;界面更趨宏大、工麗,注重裝飾趣味,著名畫家有袁江、袁耀父子。這種局面與大清帝國利用文化粉飾太平的專制政策十分吻合。
“揚州八怪”:清代中葉,在商賈云集、思想活潑的揚州,萃集一批賣畫為生的重要文人畫家群體,人稱“揚州八怪”。其所以稱怪,一是書畫創作皆流露強烈的個性;二是與當時的社會時尚相背戾,為人大多不趨炎附勢,孤高自傲。揚州人視他們奇奇怪怪,按方言“八怪”稱之,其實并不單指八個人,主要畫家有鄭燮、金農、黃慎、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羅聘、華?還有高鳳翰、閔貞、邊壽民等。“揚州八怪”都是失意文人,他們承傳明遺民畫家反抗精神,反對蹈襲模擬,所作抒個性、用我法、專寫意、重神似,既在一定程度上掙脫宮廷提倡的正統,也相對摒棄了儒雅平和的“書卷氣”,形成了重視感受、抒發性靈,而又適合商業需要的寫意畫風。多直露,少虛偽,吐泄不平,清新狂放。鄭燮(鄭板橋)的《竹石圖》,挺勁孤直,具有倔強不馴之氣,而又寄托“一枝一葉,總關民情”的同情民間疾苦之心。金農的《佛像畫》軸,佛像神情安然飄逸,身后背景以其獨特的書法來完成。新穎的構圖及遒勁的筆力得益于作者深厚的碑刻功底。黃慎的《花鳥草蟲冊》以農家田園小景入畫,生動別致,充滿質樸氣息。再如羅聘的《醉鐘馗圖》,以漫畫的手法,描繪出一幅迷離樸塑、奇異怪譎的鬼怪世界,借以諷刺社會現實。有人將此圖比作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稱它們都是用“以鬼喻人”的手法來諷喻世事。“揚州八怪”敢于標新立異的精神打破了清代中葉畫壇的沉寂,給人以有力的啟迪,其藝術對后世水墨寫意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
多元化的民間風俗畫
明清的民間風俗畫:其內容龐雜,題材豐富,涉及生產、生活、宗教、歷史、文學、戲曲等方面。如明代四川蓬溪寶梵寺、北京西郊法海寺的佛教壁畫,云南麗江大寶積寺小乘佛教壁畫,西藏哲蚌寺藏傳佛教壁畫,山西新絳稷益廟的道教壁畫;清代南京、紹興、金華的太平天國壁畫;明代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的年畫,清代山東濰坊、山西臨汾、廣東佛山、福建泉州、四川棉竹等地的木刻年畫、戲畫;明代徽州刻《西廂記》、《元曲選》插圖、《十竹齋畫譜》等,均較為出名。這些民間風俗畫的最大特點一是既工麗具體,又生動活潑,富有裝飾情趣;二是貼近生活,通俗耐看,含有勸惡從善、吉祥喜慶的內容,如《蓮生貴子》、《魚躍龍門》、《年年有余》、《一團和氣》等。它們與宮廷畫、文人畫、卷軸畫等,共同構成了多元的明清繪畫,對繁榮文化、活躍思想、豐富生活起到積極而不可低估的作用。
具有民族特色的“湯喀”繪畫:明清時期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一帶藏區雪域的繪畫,除寺院壁畫外,以“唐卡”這種富有民族特色的繪畫最為流行。唐卡亦稱“湯喀”,是藏語,指一種用布或絹制成的畫軸。內容大部分為佛像、菩薩像、護法神像,這類作品宗教特征較強,規范而嚴謹,尤其是曼陀羅唐卡,即壇城唐卡,畫佛或諸神的宮殿,圓中有方,方中畫圓,層層排列,緊密有序。相對而言,一些表現圣者傳奇、佛陀本生故事與神話傳說的作品,往往出現世俗生活的場面,有山水、花鳥,顯得較為生動。唐卡的繪藝較為工細,線條柔和委婉,設色對比強烈,構圖嚴謹對成,既有熱烈明快、和諧統一的裝飾趣味,而又帶有圖案化、神秘感,頗有特色。這種宗教繪畫以其特有的美感,一直受到藏族同胞的喜愛,至今不衰。
近現代美術: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上海、廣州等辟為通商口岸,商賈云集,經濟繁興,許多畫家亦聚集于此,賣畫為生,形成了商業氣較重、雅俗共賞的“海上畫派”與“嶺南畫派”。1919年“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號,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創立了中國第一所國立高等美術學府--國力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從此畫家兼美術教育家(即“學院派”或“教授派”)成為畫壇的主流。面對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形勢,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畫家,堅持弘揚中華傳統藝術,增加學養,不斷推進繪畫的發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人稱“齊黃潘傅”。另一些留洋歸國的畫家,主張中西兼溶,吸收西畫優秀成分,推進中國繪畫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吳作人,世稱“林徐劉吳”。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畫家以滿腔愛國熱情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斗爭,涌現出一批激勵抗日斗志的優秀作品,如蔣兆和的《流民圖》,徐悲鴻的《奔馬圖》、《醒獅》等。抗日戰爭結束后,有的畫家向海外發展,弘揚中華傳統藝術,并借鑒海外藝術的長處,不斷探索水墨畫的創新。他們孜孜以求,使世界進一步認識了中國繪畫的魅力,張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好評,有人稱他為“東方的畢加索”。活躍與大陸的學院派畫家,也經過不懈的努力,推陳出新,逐漸形成南北互相呼應的局面。歷經極左路線與“文革”的摧殘,畫家們堅持發展傳統藝術的赤誠之心更堅,心胸更為廣博,學養也愈為豐厚。“筆墨當隨時代”,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崇尚藝德、不斷創新的李可染、陸儼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經過他們艱辛的努力,中國繪畫藝術由古典向現代轉換,進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
“海上畫派”與“嶺南畫派”的藝術風格:清末明初,上海和廣州等沿海城市開埠通商,吸引著各方畫家云集。他們最先接受維新思想和外來文化,對傳統中國畫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作品體現時代生活氣息,融合外來藝術技法因素,在“正統派”外別樹旗幟,形成“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海上畫派”的主要畫家有趙之謙、“四任”(任熊、任薰、任頤、任預)、虛谷、吳昌碩、吳友如等。趙之謙的作品,善于將篆隸書法功力融入畫面,風格渾樸秀勁,花卉設色濃艷,宏偉富麗,以象征吉祥。吳昌碩也以書法、篆刻入畫,作品金石味濃郁,風格沉著雄肆。他除花卉外,兼長人物、山水,畫面題詩文以吐泄豪情,既使意境豐富。吳昌碩治印也很出名,他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創始人。“四任”中以任頤(字伯年)最著,他善于畫人物、花鳥,所作受陳洪綬影響,略作夸張,線紋堅勁凝練;而又吸收民間設色技法,色彩明麗。任頤好民間故事、歷史人物入畫,如《鐘馗》、《鳧荷圖》、《風塵三俠》、《呂布與貂禪》等,雅俗共賞。“嶺南畫派”以留學日本的廣東人高劍父、高奇峰兄弟以及陳樹人為著,世稱“嶺南三杰”。他們的作品中融入海外技法,即水墨中摻入水彩、水粉畫的粉質顏料,在不吸水的礬紙上作畫,使畫面色彩鮮艷亮麗,借此表現嶺南陽光充足的亞熱帶自然風光,有“新國畫派”之稱。
繼承與開拓的四大家:20世紀以來,中國繪畫經歷了激烈的分化與變革,因循傳統、恪收古法的畫風雖然仍在延續,但已失去活力;同時,西畫的東漸,油畫、水彩、水粉畫的發展,也使中國繪畫的因循守舊之風更為頹衰。此時,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為代表的一批有革新精神的畫家應運而生。他們植根于傳統,重視師法自然和切入顯示生活,努力提高學養,弘揚傳統繪畫中的優秀成分,刻苦創新,使中國畫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開拓。
齊白石(1863年-1957年),湖南湘潭人。精寫意花鳥,尤工水墨蝦、蟹、魚、蛙,從徐渭、八大、吳昌碩等人筆墨中汲取技法,又長期觀察自然景物,所作著墨不多,概括生動,設色墨彩相融,質樸天真,活潑多趣。山水構圖奇肆,治印古樸,蔚然成家。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并獲得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的和平獎金。代表作品有:藏于中國美術館的《蝦》、藏于榮寶齋的《荷蛙》、《貝葉工蟲》、藏于天津藝術博物館的《雨后》等。黃賓虹(1865年-1955年),生于浙江金華,安徽歙縣人。曾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他主張畫家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求修養之高”,又認為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麗,對祖國大好河山充滿了熱愛之情。他重自然氣韻,開創了“黑、密、厚、重”的獨特畫風,元氣淋漓,草木華滋。黃賓虹擅長用濃淡不同的墨彩、反復勾畫點染,而呈現層次豐富、意境深邃的景象,初看似蒼茫一片,細看自然生動,亂而不亂,意境無窮。曾編纂《古畫微》等,影響很大。代表作品有現藏浙江省博物館的《擬何紹基意》軸等。潘天壽(1866年-1971年),浙江寧海人。擅詩書畫印,山水、花鳥,人物兼長,畫風受八大山人、石濤影響,而又自具雄肆奇倔的面目,線條堅定粗獷有力,構圖出人意表,體現剛強不屈的豪邁民族性格,變文人畫柔雅為沉雄、堅毅,有撼人的力量和強烈的現代意識。晚年擅指畫,巨幅鴻篇,冊頁小品,皆風姿獨具。曾任國立藝專、浙江美術學院(皆為中國美術學院前身)院長,全國美協副主席。1958年獲蘇聯莫斯科美術研究院名譽院士。傳世作品有《凝視》、《松石》等。著述甚多,以《中國繪畫史》影響為大。傅抱石(1904年-1965年),江西新喻人。曾受徐悲鴻器重,推薦赴日留學,歸國后任教于國立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善繪山水、人物、工意兼具。《山雨》圖軸寫山雨流泉,樹石草亭,皆以,線描或細挺,或秀柔,面部具體,衣著姿式潑墨寫意,尤擅長歷史人物,既有晉、唐古雅之風,又有現代浪漫氣質,如《九歌圖•湘君》。山水潑墨淋漓,或如風雨交加,或如煙云流布,大氣磅礴,神奇莫測,頗為生動。筆墨酣暢縱橫,有“抱石皴”之譽。晚年任南京師范學院藝術系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著有《石濤上人年譜》等。代表作品有與關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陳列于人民大會堂)、藏于傅抱石紀念館的《聽泉圖》等,影響很大。
溶西創新的四大家:“五四”以來,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健將都按照各自的觀點倡導美術革命。有的提出改革國畫的綱領,有的留學歸國后辦新學,畫模特兒、辦展覽、出畫報,形成一股力量,向以模擬四王山水為代表的“正統派”展開進攻。兼溶中西的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吳作人等教授即為其中的杰出人物。林風眠(1900-1991年),廣東梅縣人,有“現代中國繪畫之父”之稱。少年時以《芥子園畫譜》習畫,后留法,研習西畫。歸國后,1928年被蔡元培派赴杭州,創立“國立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任首任校長。他藝通中西,對中西的審美情趣皆有深刻的領悟,以調和中西復興中國藝術為己任。長于人物、花鳥、山水,所作富有韻味,且通俗易懂,他的孤鷺、秋雁、水汀、美女等水墨畫,設色渾化自如,濃艷處多加積色和復色,清雅處純凈透明,厚而不濁,淡而不薄,光影色彩自然柔和,具有詩一般的美感,和盎然的生命力。晚年定居香港,弟子遍及海內外。代表作品有藏于上海畫院的《鷺》、《靜物》等。徐悲鴻(1895年-1953年),江蘇宜興人。早年赴日本和法國游學,1927年歸國。歷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擅長人物、動物、花卉等。主張學習素描,講究造型之嚴謹、結構之精確、整體感之強烈,并認為應吸收西畫優秀技法,豐富中國繪畫的創作。所畫人物、動物,筆墨放縱,形神兼備,往往還寓以熱愛祖國、嫉惡如仇的情感。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我后》、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劉海粟(1896年-1994年),江蘇武進(今常州)人。17歲赴滬創建上海美專,主張盡力發展中國傳統美術寶藏,盡量吸收外來新藝術,首倡中國人體模特兒教學;打破關門教學陳規,帶學生赴西湖寫生;招收女生,開中國男女同校先河。反對封建禮教,人稱“叛徒大師”。后旅日游歐訪南洋,藝名日著。善山水,潑墨與沒骨重彩尤奇詭,光怪陸離,汪洋恣肆,氣魄闊大。曾多次赴黃山寫生,所寫黃山圖,奇幻壯麗,寄托對祖國山河無限熱愛的深情。劉海粟作品有《黃山圖》、《始信峰古松圖》等。吳作人(1908年- ),安徽涇縣人。年青時受徐悲鴻幫助,赴歐留學。歸國后執教于中央大學藝術系、國立藝專。善于溶會中西技藝,所作駱駝、牦牛等,構圖簡潔,造型生動,有清新、洗練、柔和、秀美的特點,水墨色彩變化微妙,格調高雅,耐人尋味。歷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代表作品《駱駝圖》等。
蔣兆和:1937年日寇侵華,燒殺擄掠,奸淫婦女,無惡不作,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愛國主義畫家蔣兆和(1904年-1986年)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現實,心痛萬分,乃創作《流民圖》以表達他對淪陷區人民流離失所生活的深深同情。《流民圖》從1941年開始構思,至1943年完成,高2米,長約26米,表現逃難群眾悲慘的生活。畫家塑造了一百多個無家可歸的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形象,與真人等大,構圖多為半身特寫,重個性刻畫,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筆墨則側重悲愴氛圍烘染與憤慨情緒的渲泄,縮短了藝術形象與觀眾間的距離,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為民寫真”的現實主義杰作。蔣兆和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藝專等,1950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張大千:近百年來,在繼承傳統、開辟時代新風的眾多畫家中,張大千(1899年-1983年)無疑是極具代表性的一代大師。他是四川內江人,年青時游學日本,后歸隱四川青城山,潛心于石濤、八大山人及董源、巨然、王蒙等古典風格,又赴敦煌臨摹壁畫,技藝大進。中年達到可與古人爭雄競勝的水平。1949年出國,云游美洲、歐洲等地,視野擴及世界,學養雄厚,終于自出機杼,所作以潑墨潑彩呈現出蒼渾淵穆的面目,用抽象表現主義開拓了中國畫的新領域。張大千于山水、人物、花鳥、鞍馬無所不精,工意兼具,勤奮創作,樂此不疲,且于歷代宮廷畫、文人畫、民間畫以及西洋畫皆有汲取,取精用宏,晚年由傳統派畫家而成為融和西法的變革派畫家。作品早、中、晚年風格不同,但都以濃郁的東方情調而備受世人矚目。1956年他與畢加索在歐洲相識,被畫壇稱為“東方的畢加索”。晚年病逝于臺北“摩耶精舍”。張大千代表作品《廬山圖》、《晚帆》、《美女圖》等。
“北李南陸”:經歷了政治、經濟、文化的激烈變革,在全盤西化、中西融合,以及新儒學思潮浸潤的二十世紀后期,中國繪畫不斷發展的進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李可染(1907年-1989年)、陸儼少(109年-1993年)就是推動當代中國繪畫發展的南北二位著名教授。李可染,江蘇徐州人。曾就學于杭州“國立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后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本世紀中國繪畫的傳統主義大師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及改良主義大師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都是他的老師。在錯綜復雜的文化環境中,他“以最大的功力打入傳統,以最大的勇氣打出傳統”;并將西洋畫中的明暗法、幾何造型法、封閉立體主義構圖法等技巧,透過自己的理解,適切地融入個人的繪畫中,不但塑造出具有創造性及成熟的繪畫風格,并成功地完成中國繪畫的改革。李可染的繪畫講究點、線的搭配,注意點線面的節奏感,山水構圖圓中見方,飽滿嚴謹,畫面明暗層次豐富,云煙朦朧,亮點活躍;人物、動物、墨塊筆痕清晰有力,簡練拙樸,生趣勃勃,尤多農家自然清新氣氛。他主張苦學,主張深入學習傳統、深入觀察大自然、深入思考、深入實踐,人稱“苦學派”。代表作品《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李可染的友人陸儼少是上海嘉定人,博采歷代名家技法,尤得力于元人王蒙。抗戰時避難入川,看遍巴蜀山水,深受自然啟發。所作山水長于用線條勾云劃水,以留白法表現云煙;構圖自出機杼,由小及大,轉折之間,別開生面;下筆中鋒、偏鋒、皴擦互用,厚重而不刻板,秀雅而不艷媚。云水激蕩,山川奇偉,大氣磅礴,神采飛動。陸儼少雖對傳統作了創新,但他對畫家要有堅實的文化修養卻從不懷疑,曾說要“三分讀書,三分寫字,四分畫畫”,是位詩、書、畫全面發展的大師。晚年陸儼少任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著有《山水畫芻議》等。代表作品:《峨嵋冬雪》、《山水圖》等。
推薦設計
優秀海報設計精選集(8)海報設計2022-09-23
充滿自然光線!32平米精致裝修設計2022-08-14
親愛的圖書館 | VERSE雜誌版版式設計2022-07-11
生活,就該這麼愛!2022天海報設計2022-06-02
最新文章
激發您的靈感 如何繪製動繪畫教程2020-02-14
中國書畫材料繪畫教程2008-03-16
中國畫的畜獸畫基本技法繪畫教程2008-03-16
美術常識繪畫教程200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