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繪畫藝術 >

繪畫術語的分類介紹(2)(2)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整理 時間:2006-04-05
  落墨
  中國畫技法名。始于南唐徐熙。即用墨筆把花卉的全部連鉤帶染地同時描繪出來,然后略加顏色,使枝、葉、蕊、萼,既有生態,又有立體感。熙自稱:“落墨之際未嘗以傅色暈淡細碎為工。”當時徐鉉亦云:“落墨為格,雜彩副之,跡與色不相映隱。”北宋沈括解說:“徐熙以墨筆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李?云:“根、干、節、葉,皆用濃墨粗筆,其間櫛比略以青綠點拂,而其梢蕭然有拂云之氣。”此乃唐末五代間水墨畫確立后,由徐熙獨創的以水墨為主,著色為輔,兩相糅合的新形式。

◇破墨
  中國畫技法名。始見南朝梁蕭繹《山水松石格》:“或離合于破墨。”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謂曾見王維、張?的破墨山水。現代黃賓虹說:“破墨之法,淡以濃破,濕以干破。皴染之法,雖有不同,因時制宜可耳。”又說:“齊白石作花卉草蟲,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濃墨破淡墨,少見以淡墨破濃墨。”潘天壽認為用墨:“在干后重復者,謂之積,在濕時重復者,謂之破。”作面用破墨法,目的在于使墨色濃淡相互滲透掩映,達到滋潤鮮活的效果。

◇潑墨
  中國畫技法名,相傳唐代王洽,以墨潑紙素,腳蹴手抹,隨其形狀為石、為云、為水,應手隨意,圖出云霞,染成風雨,宛若伸巧,俯觀不見其墨污之跡(見《唐朝名畫錄》)。唐代張彥遠認為:“潑”不能過甚,有“吹云潑墨”之說,明代李日華《竹懶畫媵》:“潑墨者用墨微妙,不見筆跡,如潑出耳。”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墨曰潑墨,山色曰潑翠,草色曰潑綠,潑之為用,最足發畫中氣韻。”后世指筆酣墨飽,或點或刷,水墨淋漓,氣勢磅礴,皆謂之“潑墨”。現代亦有以彩色為主的縱筆豪放的畫法稱為“潑彩”。

◇積墨
  中國畫技法名。指山水畫用墨由淡而濃、逐漸漬染的方法。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潤而不枯。”元代黃公望《寫山水訣》:“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后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清代惲格《南田畫跋》:“昔北苑嘗寫風溪谷雨,峰巒晦明,樹石林泉,煙霏云繞。又畫落照圖,近視若無物,遠視村落杳然深遠,悉是晚景,遠峰之頂,宛有返照之色。巨然宗之,每積墨數十層,空淡若無墨,峰巒云霧,無跡可尋。”現代黃賓虹《畫法要旨》:“積墨法以米元章為最備。渾點叢樹,自淡增濃,墨氣爽朗,此天所不能勝人者。思陵(趙構)嘗題其畫端云:天降時雨,山川出云也。董思翁書,‘云起樓圖’,謂元章多鉤云,以積墨輔其云氣;至虎兒(米友仁)全用積墨法畫之。”潘天壽謂:“積墨須在雜亂中求清楚,清楚中求雜亂。”

◇宿墨
  中國畫技法名。初見于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用墨七法”之說。宿墨是七法之一。指硯中隔宿之墨,當宿墨開抬脫膠之際,既粘而又濃黑,含水旁瀋(漫漶),筆痕猶存,自有一種煙雨襟苛之氣。山水畫家用之以醒畫面精神。現代黃賓虹也將用墨歸納為:“濃、淡、破、漬、潑、焦、宿”,晚年善用宿墨,在濃黑處,再積染一層墨,或點上極濃的宿墨,亦稱“亮墨”。

◇點簇
  中國畫技法名。用筆作點畫而簇聚成物象的畫法。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韋偃居閑嘗以越筆點簇鞍馬,其小者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后多指不用鉤勒的點筆花卉畫法,又稱*點垛。在江南地區,對隨意揮灑作畫,俗稱“點點簇簇”。

◇點垛
  亦稱“點簇”。中國畫技法名。指寫意花卉畫的技法。即不用鉤勒,而以筆端蘸墨或顏色,筆亳落紙突糊鋪開,一筆之中就分濃淡;或先蘸甲色,再蘸乙色,下筆點垛就出現具有甲色、乙色或甲乙混合色。主要用以表現花卉的葉和花瓣。有時也用于大寫意的人物和山水畫。“點垛”,乃江南一帶口語,似從“點擲”一詞變異而來。也有把點垛寫成“點?”。

◇點苔
  中國畫技法名。用毛筆作出直、橫、圓、尖或破筆(筆毛散開,無一定形式)或如“介”、“個”等字的點子,表現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樹根旁的苔蘚雜草,以及峰巒上的遠樹等,在山水畫構圖經營中廣為應用。歷代畫家重視點苔,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說:“畫不點苔,山無生氣。昔人謂:‘苔痕為美人簪花’,又謂:‘畫山容易點苔難’。”清代方薰《山靜居畫論》曰:“古畫有全不點苔者,有以苔為皴者,疏點密點。尖點圓點、橫點豎點、及介葉水藻點之類,各有相當,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原濟(石濤)則提出:“點有雨雪風晴,四時得宜點, 有反正陰陽襯貼點。有夾水夾墨一氣混雜點,有含苞藻絲纓絡連牽點,有空空洞洞干燥沒味點,有有墨無墨飛白如煙點,有焦似漆邋遢透明點,更有兩點,未肯向學人道破,有沒天沒地當頭劈面點,有千巖萬壑明凈無一點 ,噫!法無定相,氣概成章耳。”現代潘天壽補充:“點上積點之法”說:“一,醒目點;二,糊涂點;三,錯雜紛亂點。此三種點法,工于積墨者,自能知之。”

◇渲染
  中國畫技法名。用水墨或顏色烘染物象,分出陰陽向背,增添質感和立體感,加強藝術效果。亦可作“設色”解。清代惲壽平謂:“俗人論畫,皆以設色為易,豈知渲染極難,畫至著色,如入爐戕,重加鍛煉,火候稍差,前功盡棄。”

◇烘托
  中國畫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襯托,使其明顯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畫雪景、雨景、霧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鳥和白描人物(現代畫非白描人物也有使用此法者)等,一般采用外罩、圍染的烘托方法。

◇拓墨法
  古稱“墨池法”。中國畫技法名。始見于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范陽山人于廳上掘地為池,方丈余,深尺余,泥以麻灰,日汲水滿之,候水不耗,其丹青墨硯,先后筆叩齒良久,乃縱筆水上就視,但見水色渾渾耳。經二日?以絹四幅,食頃,舉出觀之,古松怪石、人物花木無不備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出現試用中國畫水墨傳統結合西方繪畫的光色變化,以紙拓、布拓、水拓等技術,翻印出各種不同的線條或色塊,視其形跡,循其自然,加以筆飾和彩墨渲染,使之呈現毛筆難能達到的某種藝術效果。尚有采用特制的紙筋粗棉紙,先上水墨。然后剔除紙上的粗紙筋,留下未滲的白痕,形成自然而奇妙的山石皴?。此法過多側重技術手段,有人認為有損中國畫的傳統筆墨,故畫壇行家,褒貶不一。

◇水法
  中國畫技法名。用水與用筆、用墨一樣具有獨特作用。有“水調墨”、“水帶墨”、“水破墨”、“漬水”、“潑水”、“鋪水”等法。使繪畫表現達到“潤含春雨”、和諧畫面、虛實結合等藝術效果。古人作畫在用筆、用墨、用色的同時就注意用水。北宋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提到:水破墨、是先畫墨。而后破之以水。即水法之一種。米芾父子、徐渭、董其昌、原濟、朱耷等,都善于用水。現代黃賓虹深諳水法,一是用以留 水漬,二是用以接氣生韻,三是用以統一畫面。

◇鋪水
  中國畫水法的一種。作畫在全局筆墨將完成,大體已干之際,再在畫面的需要處敷鋪上一層清水,目的在
于使整幅的筆墨趨向統一、和諧。

◇漬水
  中國畫水法的一種。筆端含水,落筆紙上,全筆頭稍作逗留,就留下水漬痕,有漶漫、滲透、用筆多變的韻味。為水法中的重要技法。

◇六彩
  中國畫技法名。清代唐岱《繪事發微》謂:“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謂六彩?黑、白、干、濕、濃、淡是也。六者缺一,山之氣韻不全矣!……墨有六彩!而 使黑白不分,是無陰陽明暗;干濕不備,是無蒼翠秀潤;濃 淡不辨,是無凹凸遠近也。凡畫山石樹木,六字不可缺一。”叁見“墨分五色”。

◇單線平涂
  中國畫技法名。即輪廓鉤線,色彩平涂。若敷施花青色于衣服則全用花青,亦不分濃淡,敷施其他顏色亦然。其特點為單純明快,富有裝飾性,所畫對象的立體感,主要依靠結構與用筆的變化。民間年畫多采用之。現代豐子愷的毛筆漫畫即采用單線平涂法。

◇繪宗十二忌
  中國畫術語。謂山水畫的十二忌病。元代饒自然在《山水家法》提出此說:一、布置迫塞;二、遠近不分;三、山無氣脈;四 、水無源流;五、境無夷險;六、路無出入;七、石止一面;八。樹少四枝;九、人物傴僂;十、樓閣錯雜;十一、?淡失宜;十二、點染無法。山水畫中布置樓閣,錯雜曲折,反可顧盼
生姿,饒氏以為忌者,乃指以界畫樓閣為主的畫材而言。

◇八格
  中國畫術語。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提出:“凡畫有八格:石老而潤,水凈而明,山要崔巍,泉宜灑落,云煙出沒,野徑迂回,松偃龍蛇,竹藏風雨也。”

◇七候
  中國畫術語。清代戴熙《習苦齋畫絮》提出:“作畫須得七候:一、精楮(紙);二、筆與手稱;三、色墨凈;四、新游山水,或新見名跡;五、索畫者工賞鑒;六 、意興;七、工夫當不生不熟之際。七候備而后佳構成。”

◇六氣
  中國畫術語。清代鄒一桂《小山畫譜》提出:“畫忌六氣一曰俗氣,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氣,工而無韻;三曰火氣,有筆仗而鋒芒太露;四曰草氣,粗率過甚,絕少文雅;五曰閨閣氣,描條軟弱,全無骨力,六曰蹴黑氣,無知妄作,惡不可耐。”

◇六長
  中國畫術語。對繪畫技法所舉的六種長處。有兩說:一是北宋劉道醇《圣朝名畫評》提出識畫之訣,在乎明六要而審六長:“所謂六長者:粗鹵求筆一也,僻澀求才二也,細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無墨求染五也,平畫求長六也。”二是清代王昱《東莊論畫》:“畫有六長:氣骨古雅、神韻秀逸、使筆無痕、用墨精彩、布局變化、設色高華是也,六者一有未備,終不得為高手。”

◇六要
  中國畫術語。對繪畫創作提出的六個要求。有兩說:一是五代梁荊浩《筆法記》:“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一作遺)不俗;思者,刪撥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筆。”二是北宋劉道醇《圣朝名畫評》提出識畫之訣,在乎明六要而審六長:“所謂六要者,氣韻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變異合理三也,彩繪有澤四也,去來自然五也,師學舍短六也。”

◇六法
  中國畫術語。品評人物畫的六項標準,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所舉“六法”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一作傳模移寫)。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將“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列為首要之法。清代鄒一桂《小山畫譜》則認為“以六法言,當以經營為第一,用筆次之,賦彩又次之,傳模應不在內,而氣韻則畫成后得之,一舉筆即謀氣韻,從何著手?以氣韻為第一乃賞鑒家言,非作家法也。”其后論者益眾,并逐漸應用到山水、花鳥等畫科,且已習慣地成為“中國畫”的代名詞。現代錢鐘書重新作了標點:“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傳移,模寫是也”。(《管錐編》第四卷)

◇四難
  中國畫術語,清代盛大士《溪山臥游錄》謂:“畫有四難:筆少畫多,一準也;境顯意深,二難也;險不入怪,平不類弱,三難也;經營慘淡,結構自然,四難也。”

◇三到
  中國畫術語。清代盛大士《溪山臥游錄》謂:“畫有三到:理也,氣也,趣也。非是三者,不能入精妙神逸之品,故必于平中求奇,純綿裹鐵,虛實相生。”

◇三病
  中國畫術語,指用筆的三種疵病。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論用筆得失》,“畫有三病,皆系用筆,所謂三者:一曰版(板),二曰刻,三曰結。版者腕弱筆癡,全虧取與,狀物平褊,不能圓渾也;刻者運筆中疑,心手相戾,鉤畫之際,妄生圭角也:結者欲行不行,當散不散,似物凝礙,不能流暢也。”中國畫重視用筆,重視線條美,畫中若無線條美,謂之“無筆”。

◇三品
  中國畫術語。指品評書畫藝術的三個等級,即神品、妙品。能品。唐代張懷?《書斷》評歷代書法家,立神、妙、能三品,源于南朝梁庾肩吾《書品》的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共為九例);北宋劉道醇《圣朝名畫評》以此評畫,元代夏文彥、明代王世貞沿襲之。又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援李嗣真《書后品》在上、中、下三等九品之外立逸品。北宋黃休復《益州名畫記》則分逸、神、妙、能四格。謂“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由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大凡畫藝,應物象形,其天機迥高,思與神合,創意立體,妙合化權,非謂開廚已走,撥壁而飛,故目之曰神格爾。”“畫之于人,各有本性,筆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刃于解牛,類運斤于斫鼻,自心付手,曲盡玄微,故目之曰妙格爾。”“畫有性周動植,學侔天功,乃至結岳融川,潛鱗翔羽,形象生動者,故目之曰能格爾。”宋徽宗趙佶評畫,以神、逸,妙、能為序。清代黃鉞細分至二十四品。三絕 中國書畫術語,有兩說:一是詩、書、畫三者都有很高成就稱為“三絕”。唐玄宗李隆基曾題字于鄭虔的山水畫上曰“鄭虔三絕”。二是在畫史上,東晉顧愷之被稱為“三絕”,《晉書》顧愷之本傳,稱顧具有“才絕、畫絕、癡絕”。明清間,也有把“才絕、畫絕、書絕”稱為“三絕”的。

标签:繪畫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