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繪畫藝術 >

著名畫家潘玉良作品賞析

作者:劉洋 來源:設計之家收藏 時間:2006-05-08

  在中國近現代畫壇上,活躍著一位富于傳奇色彩的女畫家。她面貌雖丑,卻畫藝精湛;雖屢遭世俗重壓,卻從未放棄對藝術的追求。她,就是我國著名旅法畫家潘玉良

  潘玉良,原名陳玉清,后改名張玉良,1895年生于揚州,父母早逝,少年飄泊蕪湖,淪落風塵,嘗盡人間酸苦。正當她走投無路之時,一位改變了其一生命運的男人――潘贊化先生走進了她的生活之中。潘贊化時任蕪湖海關監督,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他將玉良救出火坑,并與之結為伉儷。玉良為表感激之情,遂將潘字冠以名前,改名潘玉良。

  婚后潘氏夫婦寓居上海,與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色彩學教授洪野先生為鄰。家務之余,潘玉良開始讀書識字,并隨洪教授學習繪畫。潘玉良天資聰慧,毅力過人,進步飛速。1918年,在當時上海美專,從朱屹瞻、王濟遠學習油畫。自此,她走上了一條布滿荊棘,歷經磨難的藝術之路。

  1921年,潘玉良考得安徽省政府的雙分津貼,進入法國里昴中法大學學習,后又考入里昂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從德卡教授學畫。1923年,她考取巴黎國立美術學院,與徐悲鴻同班,師從達昂?西蒙教授。兩年后,其繪畫天賦得到羅馬國立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康洛馬蒂教授的賞識,直接升入該系三年級學習,成為該院的第一位中國女畫家。同時,她又在該院雕塑系進修了兩年。

  1928年,潘玉良學成回國,相繼在上海美專、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先后與王濟遠,龐薰琴、徐悲鴻等名家共事。這期間,潘玉良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美術教學和研究上,同時筆耕不輟,先后舉辦了5次個展,并出版了《潘玉良油畫集》,受到廣泛好評,被譽為“中國西洋畫中第一流人物。

  抗戰前潘玉良的作品多為油畫、素描,也有少量的雕塑。她這一時期的作品,題材廣泛,功力扎實,同時又或多或少閃現出一些西方繪畫流派的烙印。八年的法國留學,使潘玉良充分感受到了藝術上的自由。當時的巴黎,是歐洲各種藝術思潮融匯的殿堂,從古希臘、古埃及到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從法國古典主義、寫實主義、浪漫主義到現代繪畫,各種流派的思想在這里激蕩、交融,紛呈在潘玉良的眼前。而這在她早期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從《春之歌》中,我們可以看出她吸取了印象派繪畫的光色變化,以自然抒情的筆調表達出生活中蘊含的美的境界。而《仰臥女人體》,則用筆剛勁,造型簡潔,色彩渾厚,似乎又有十九世紀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的影子。然而潘玉良早期更多的作品還是像《紅衣老人》、《黑女像》(1925年)等,風格典雅,構圖莊重,技法嫻熟,筆力遒勁,充分展示了她師承古典主義的嚴謹作風和良好的學院派功力。

  1937年,潘玉良為了繼續深造,又重返法國,開始了她長達十年客居他鄉的生活。此時的潘玉良較第一次赴法時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她開始有選擇地從眾多藝術大師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在借鑒他人的同時明確地抒發自己的感受和創造,沒有凝固在一種風格、一種形式之中。從她這一時期創作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在藝術上廣征博采,融合了后期印象派、野獸派以及其它流派繪畫的某些風格和韻味。在《穿紅靴的女人》中,潘玉良嘗試用野獸派強烈奔放的純色來作畫,同時在不損害造型、結構和色彩本質的情況下,細膩地處理畫面中衣服、皮靴、皮膚的質感和光影造成的色彩變化,保持了印象主義明亮的光線和鮮明的色調。

 

标签:潘玉良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