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 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 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一般由三到五個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
皮影的制作過程是:先將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血去凈,然后經藥物處理,使皮革變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鏤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頭、四肢、軀干等各自獨立,而又用線連成一體,分別以連杠由演員操縱,令其活動。皮人涂有各種顏色,表達人物的善惡美丑。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也用陰刻,雕工細致,刀法多變。繪畫染色也有一定的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云、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多用龍、虎、水、云等紋樣為圖案。一般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末、丑角色齊全。制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僅有10厘米左右。演員在半透明的白布后,貼近幕布熟練地操縱皮人活動,并有說唱、樂隊伴之,有聲有色地表演劇情故事。尤其表演民間神話故事、武打片、古人,可以騰云駕霧,做出各種高難動作,變幻莫測,這是其他戲劇難以做到的,因此深愛觀眾喜愛,尤其是兒童百看不厭。
皮影是一門結合了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著悠久歷史的形式,也是最早傳入西方的中國傳統藝術。
中國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極為盛行,每逢節日,影戲臺數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達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紀,當時的蒙古軍營中也演皮影戲,作為一種娛樂,后來還隨軍把皮影帶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國。之后,皮影便在東南亞各國流傳。
中國的皮影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傳到歐洲。據記載,1767年,法國傳教士把中國皮影戲帶回法國,并在巴黎、馬賽演出,被稱為"中國燈影",曾轟動一時。后經法國人改造,成為"法蘭西燈影"。中國的皮影戲對豐富世界藝壇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一個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后,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 鏤空的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
藝人演出皮影時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本地區傳統的唱腔外,還有自己的獨創。皮影戲雖然看似拙樸,但拙中寓巧,蘊含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藝術創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一提起這種輕便的藝術形式,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或者叫它為文化生活的輕騎兵。
隴東皮影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于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陜西、寧夏的三角地帶。
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
隴東皮影制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制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后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后"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后再晾干,裝訂組合即可上臺表演。
推薦設計
優秀海報設計精選集(8)海報設計2022-09-23
充滿自然光線!32平米精致裝修設計2022-08-14
親愛的圖書館 | VERSE雜誌版版式設計2022-07-11
生活,就該這麼愛!2022天海報設計2022-06-02
最新文章
跪服!捷克藝術家Patrik 民間藝術2023-04-03
有點酷! 用紙盒打造的變形民間藝術2023-03-07
標本:Michael Mapes碎片拚貼民間藝術2023-01-22
英國藝術家Mark Oliver用廢棄民間藝術202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