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繪畫藝術 >

德國繪畫大師: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urer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06-11-21

     德意志民族是世界公認的哲學的民族,他們深沉睿智善于思索,矜持的外表下是勃勃的熱情,阿爾布列希特?丟勒就是這樣一位充滿理性的藝術家。

    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  北歐文藝復興運動中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出生在德國紐倫堡,當時的德國正處于其歷史上最為暗淡的一段時期。思想和信仰的混亂,饑荒和瘟疫(黑死病)無情地奪去大批人的生命,社會矛盾的激化。這使德國的文化與藝術疲弱不振,外于嚴重的低迷狀態。與此同時,以意大利為首的歐洲各國卻已經先后走出中世紀,進入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開放與繁榮時期,人文主義的光輝已經照亮歐洲大陸。于是,作為一個德國藝術家,丟勒只能在一個代表著過去的落后國度里苦苦追求和傳播著“現代”歐洲的先進思想。

    這位天才少年已經準備好了要獨自一人將現代文化引進德國。只是,他那充滿好奇和疑惑的目光和基督式的指示性手指表明,不同于意大利文藝復興對于人與人的世界的欣喜觀看,也不同于荷蘭文藝復興對于外部世界的執拗關注,德國的文藝復興將略帶苦澀地凝視人自身。而這將使他成為一個充滿矛盾的獨行者和先鋒派。

    作為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丟勒相信藝術家必須要深入觀察自然和竭力發現宇宙的秘密,以揭示和表現美。但與此同時,他又堅持其半中世紀的信念,認為藝術家連同其藝術應是上帝的工具。當米開朗基羅以大衛雕像(1501-1504)展現人的完美和新生時,丟勒以同樣高超的技法創作了蝕版畫《圣尤斯塔斯》(1501),將這位殉教者與神跡相遇的景象表現的如人間樂園。不過,他在那個時期的代表作則是稍早一點創作的《啟示錄》木刻組畫,其在內容和表現風格上更明顯帶有哥特式教誨性小型畫像的特征。

    同達芬奇一樣,丟勒也具有科學的頭腦,因而曾深研數學和透視學并寫下了大量筆記和論著,其畫的動植物素描之精確完全可以同達芬奇所留下的相媲美,但同時他又對《啟示錄》中記載的各種怪獸的存在深信不疑。

    他平生不停的旅行,足跡之廣,眼界之闊在當時幾乎無人可與比肩,可又始終保留著一些農民式的愚昧和狹隘。他相信理性和知識會使人成為高貴的存在,卻又對于人的不完美有一種深刻的意識。

    他出身于一個中世紀的工匠之家并生活在藝術家地位最為低下的國度,卻成為當時歐洲最為獨立和驕傲的藝術家。作為自畫像之父,他是歐洲第一位為自己的容貌和身份所吸引的畫家,從而成為倫勃朗的先聲。他多少已經意識到藝術會使其不朽,卻終其一生為死亡正在迫近的念頭所追索而無法擺脫肉體將要消失所帶來的恐懼。就藝術風格而言,盡管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追求者和傳播者,但其置身于其中的德國傳統卻使其藝術多少保留了一點中世紀哥特式遺風,同時又令人驚訝地率先展現出某些巴洛克特征。

    丟勒的教父安東?考包格爾是紐倫堡的印刷家兼出版家。在當時,這家最大的廠子,對丟勒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在兒童時代初次接觸到銅技巧,這個經久不滅的印象,對他后來在版畫藝術方面創造性地發揮起了決定作用。

     1485年,德國教育在人文主義影響下處于即將進行改革的前夕,丟勒進入了紐倫堡的一所公立小學。依照他家的傳統,父親讓兒子在自己作坊里當學徒,想把他培養成一個首飾工人。丟勒在作坊里初次獲得了繪畫訓練,并且很快精通此道,這就成為他從事藝術活動的基礎,丟勒為學會首飾工藝所必需的裝飾藝術,進一步開始臨摹藝術家們的人物畫,還臨摹了馬丁?桑恩古厄的雕刻等,這為他想做一個藝術家創造了條件。丟勒十三歲就用銀針刻了第一幅自畫像,并在畫上寫道:“1484年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照著鏡子畫了自己。”他第二年的鋼筆畫“寶座上的圣母瑪麗亞和天使”為第二幅最早期作品之一,該畫被保存至今。

     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丟勒對人物結構和繪畫法則感到很大興趣,因此,他請求父親允許他做一個畫家。其父依從了兒子的愿望,送子到紐倫堡附近的畫家邁克爾?瓦爾蓋默特畫室,契約規定學徒三年。丟勒臨摹了老師的作品,還逐漸學會了多種繪畫技巧,并以大自然,人體以及植物為對象開始進行研究,而且開始嘗試創作。同時還精心研究色彩的調配和運用,所以,當他學徒期滿是,就能夠按照藝術法則,進行創作了。二十三歲的丟勒成家立業后,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正式成立了畫室,開始畫肖像畫。

     后來,丟勒完成了第一部了不起的杰作---“啟示錄”的木刻組畫。這本啟示錄起源于羅馬帝國尼祿王朝舊基督教的神秘的幻想。他制作了一組十五幅不朽之作,表現了人類在十五世紀末葉,由于世界末日的到來而感到無可奈何的恐怖和失望的情緒。當時德國正處于資產階級和手工業者之間的斗爭,農民和封建主之間的斗爭,饑餓和剝削之間的斗爭,人民的激昂情緒終于發展成為無數次的宗教的,政治的和革命的群眾運動。丟勒想把啟示錄中的幻想付于現實的形象,給予這些幻想以寓意的力量。其中幾幅畫,不隱諱的對統治勢力進行了批評,他把自己的意見交給每一個人的良知。

     自從“啟示錄”刊行后,丟勒被名列于當代大藝術家的光榮行列。腓特烈又邀請他繪制第二幅祭壇畫。1498年丟勒以充沛的活力和初得聲望的信心。畫了一幅身穿華貴服裝的自畫像。(現存馬德里的普拉多陳列館1514年3月19日,丟勒在他母親去世的前兩個月,給母親畫了一幅肖像,在這幅木炭畫里他創作了他一生中最活潑動人的作品,這就是傳到現在的唯一的一幅丟勒母親的肖像。當他母親于5月17日逝世后,他在畫上題了幾句話:“這就是阿爾布萊希特?丟勒的母親,1514年祈禱周前的星期二夜間二時逝世,享年63歲。”說明他終身對母親的尊敬和熱愛。

     1523年末,丟勒開始寫自傳,不僅作了自己一生的回顧,而且敘述了他的雙親和他十七個兄弟姊妹及他自己的生平遭遇。當時在世的只剩下他的一個弟弟。

     1525年,丟勒的重要著作“量度藝術教程”出版。因此,他躍居文藝復興時期第一流藝術理論家之列。1526年,是丟勒創作杰出肖像的一年,如《伊司馬斯?范?鹿特丹》,成為他最偉大的一幅人物杰作。

     1527年,丟了第二部科學著作《筑城原理》出版。1928年,《人體解剖學原理》脫稿,這是他二十七年來對人體解剖學研究的結晶。可惜,他沒有看到這部著作的巨大影響。五十七歲的丟勒,從荷蘭歸來后,體力衰弱,屢為病魔侵擾,這顆燦爛的文化巨星于1528年4月6日突然隕落了。

丟勒繪畫作品:






Adam and Eve 亞當與夏娃 1507年 209cm×81cm(左) 209cm×83cm(右) 板 油彩 普拉多博物館藏

    《亞當與夏娃》畫于兩塊長條形祭壇屏板,讓傳說中的人類祖先亞當與夏娃分別占據畫面的兩側,分開便可成為兩幅獨立的男女裸像。其中夏娃左手摘禁果,右扶樹技,正在行走,光彩照人的似舞形體給人活潑秀美的楚楚動感。亞當的形體不如夏娃細膩優美,他半張嘴,頭發散亂,表情恍惚、惶恐,左手緊張地捏著一截帶果的枝葉,亞當的難堪拘謹與夏娃的微笑自然,形成風趣的映照。兩人的陰部均被簇生的樹葉遮住。德國的文藝復興思想比南歐晚起,民情對性愛問題持更嚴肅態度,因而德國民族對人類性文明的貢獻大量體現在性科學領域。丟勒乃至其他德國藝術家對人體藝術投注的精力也不如意大利與法國藝術家多。《亞當與夏娃》對人類的性與肉體美體現了不偏不倚的中性立場,通過男女形象的動靜粗細結合,憂喜參半地表現出來,符合當時處于宗教改革時期德國文化的特點與要求。

 

标签:繪畫大師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