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家 > 靈感 > 藝術 > 繪畫藝術 >

德國繪畫大師: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urer(2)

作者:佚名 來源:設計之家 時間:2006-11-21


 



四使徒 丟勒 油畫 1526年 左右各215.5×76厘米 現藏慕尼黑畫廊

    
《四使徒》是丟勒晚年創作中的成功之作,作于1526年,是他當時贈給紐倫堡市參議會的,十七世紀下半葉被裝飾在市政廳會議室里。這幅畫由兩塊長條畫面組成,每塊畫面為215厘米×76厘米。在這兩條畫面上,丟勒分別畫了耶穌的門徒約翰和彼得、保羅和馬可。左圖中,年輕俊秀的約翰,內穿淺綠上衣,外披紅色的大氅,側立著,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手中的圣經;一旁的年老的彼得也低著他寬大的前額,俯首閱讀,彼得手中捧著巨大的金色鑰匙,他們顯示出溫柔、善良的性格。右圖中,披著淺色大氅的保羅,一手捧著圣經,一手握著利劍,雙目怒視,顯示出剛毅的性格,深邃的眼神,銳利而逼人;一側的馬可,手握一卷,機警地注視著四周。這兩組人物的形象、性格,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嚴格說,畫面上除了四個腦袋和兩件碩大的袍子、兩本圣經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
    但腦袋是有表情的。表情來自頭發、臉部的肌肉、還有眼睛。
    思考著的眼睛有些憂郁、平靜而專注,眼神往往是凝聚而內斂的,光線從里向外收攏,直達心靈深處的某個地方。多血質的眼神是跳躍而單純的,是沖動、激情的匯合,光芒四射,閃爍不定,有些張狂和直白,落在哪里都不太穩定,像上竄下跳的電腦鼠標。粘液質的眼神就比較復雜和曖昧了,顯得粘稠和沉重,還有幾分失望和憂慮。所以那個年老的彼得,干脆就把腦袋低下了,因為有眼睛和沒有眼睛,這個世界都不會有什么根本的區別。而膽汁質的眼神就完全不同了,多少有點神經質,或是多疑和壓抑的,那種放射式狀咄咄逼人的目光,能夠焚毀鮮花和垃圾。正視這樣的眼睛,需要勇氣和智慧。
    我們把眼睛閉上。那兩件巨大的袍子開始說話。袍子是主人性格的體現,袍子的顏色、袍子上每一道皺褶和形狀,都是袍子主人的語言。
    紅色也許表達了熱情和樂觀。米灰色也許象征著冷靜和思慮。被小心攏起的袍子是自律而嚴謹的,隨意披散的袍子,傳遞出率真和輕松。側位的袍子是含蓄的,正位的袍子更坦蕩。袍子上的陰影有點令人發怵,彼得的襯衣讓人欣悅。剩下的是黑色的背景和腳,還有冗長的圣經題款,都充分展示了丟勒的寫實功力。
    《四使徒》是16世紀紐倫堡宗教改革的成果,所以它帶來了新鮮的感覺。后來它成為丟勒最重要的油畫作品,成為德國藝術的寫實風格與意大利藝術的典型塑造的完美結合。

    在這幅畫的下部,丟勒曾請一位書法家題寫過這樣內容的文字:“在這動蕩不安的年代,愿所有執政者時刻戒備,別把謬言視作神諭,因為上帝從不給自己的話增減只字。為此,我希望大家聆聽這四位至尊至善的使者的勸告。”看了這幅畫,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約翰和彼得在尋找、研究真理,保羅和馬可則表示要捍衛真理。丟勒對這四個人物形象并未按傳說的特征描繪,而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據說約翰的形象就是采用了他的朋友、德國宗教改革運動杰出的活動家麥朗赫頓的肖像特征。這幅畫歷來被看作是德國宗教改革時期藝術的紀念碑,它體現出丟勒的人文主義思想,蘊含著丟勒對宗教改革的態度,也顯示了他的油畫藝術的那種宏偉、概括、嚴謹、有力的特點。

 

自畫像

 這幅畫家29歲時畫的半身肖像與真人等大,他穿著華貴的裘皮大衣,正面望著我們,同時把右手放在胸前,手指著自己的心臟部位。在那個時代,這種神圣的正面姿態通常只用于畫基督或國王,丟勒這樣畫,大概是要向人們表明,藝術家的神奇創造力在某種意義上是與上帝等同的。他把北方嚴整細致的傳統風格同文藝復興藝術的建筑性和體積感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戴手套的自畫像 丟勒 板上油畫 1498年 52×41厘米 現藏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戴手套的自畫像是丟勒著名的自畫像。畫面上,丟勒一幅瀟灑的騎士模樣。他內襯鑲有花邊的百褶緊身衣,外穿滾著黑邊的緊袖外套,頭戴一頂黑白條相間的軟帽,手握白色手套,肩上披著一襲褐色斗篷。這是德國當時最時髦的青年裝束。丟勒卷曲的長發,隨意披落在兩肩,一撮稀疏的褐色胡須,使26歲的他顯得老成持重。畫面的背景,是一扇敞開的窗戶,窗外依稀可見夏日北歐美麗的風光。窗外的風光隱喻著丟勒那段翻越阿爾卑斯山,前往意大利的難忘之旅。自畫像在16世紀的歐洲并不普遍,丟勒創作的一系列自畫像,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件非常哥德式的舉動。

 

标签:繪畫大師

推薦設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