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劇原名“徽調”、“二黃調”,1949年后定現名,是我國安徽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徽劇于明末清初形成于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縣、貴池、當涂)一帶,是中國戲曲繼往開來的一個重要劇種,不僅京劇是在它的基礎上演變形成,中國南方的許多地方戲曲劇種,也都與它有著歷史淵源關系,其影響幾乎遍及全國。在安徽省內,現流行分布于南陵、青陽、徽州、安慶、巢湖等廣大地區。今徽劇以徽調(戲)為主體,兼演青陽腔、徽昆和民間小戲。
歷史沿革
徽劇具有悠久歷史。明代中葉,皖南的徽州、池州是中國東南地區商業、文化的中心之一,當時著名的戲曲聲腔如余姚腔、弋陽腔已在這一帶流行。明嘉靖、萬歷年間,在這一帶產生了徽州腔、青陽腔 (亦稱池州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種聲腔。徽州腔、青陽腔并被譽為“天下時尚南北徽池雅調”,盛極一時。此期間,昆曲也在徽州一帶流傳。徽州腔在唱腔等多方面深受昆曲影響,在吸收昆曲營養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四平腔”和以后的“昆弋腔”。
明末清初,昆弋腔傳到安慶府的樅陽、石牌鎮(今懷寧)一帶,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影響并與隨山陜商人的商業活動而南來的西秦腔相匯合,逐漸形成吹腔、撥子、二簧等徽調唱腔。由于吹腔、撥子形成于樅陽、石牌鎮一帶,清初時曾合稱為“樅陽腔”;乾隆中葉又稱為“石牌調(腔)”。后二者又進一步受到梆子系統的影響,在安慶一帶出現了一種人稱“安慶梆(班)子”的戲班,所唱曲調包括吹腔和撥子在內的各種唱腔,統稱為“安慶梆子”。
到清乾隆中葉,徽劇的石牌腔、安慶梆子、二簧調等主要聲腔均已形成。這些聲腔早在進京之前就已隨著徽班的活動而流傳各地。如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廣州的外江梨園會館《碑記》上,就已記載有太和、保和、瑞祥、永興等徽班的名字。乾隆四十五年的另一塊《碑記》則記有榮升、春臺、有福、上明、翠慶、集慶、保和、文秀、上生等九個徽班班社。乾隆五十五(1790)年,徽班名藝人高朗亭率三慶班入京演出,轟動京師。以后,在乾隆、嘉慶年間進京的還有四慶徽、五慶徽、四喜、春臺、和春、三和等徽班。其中,以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班最為有名,人稱“四大徽班”。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徽班在北京更加興旺發達。成書于道光十七年的《長安看花記》中曾這樣記載:“嘉慶以還,梨園子弟多皖人,吳人漸少。”另一部寫于道光二十二年的《夢華瑣簿》也曾記載:“戲莊演戲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
歷史上徽戲曾一度衰落。道光八年至十三年(1828-1832)間,漢調藝人王洪貴、李六等在北京加入徽班,使徽、漢合流,出現變“諸腔雜陳”為“以皮簧為主”新劇種。而南方的徽班也受到京劇和其他各新興地方劇種的沖擊,在咸豐、同治(1851-1874)后,徽劇班社逐漸減少;加上原先徽商的地位已被新興的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勢力所取代,使徽班逐漸失去原先徽商在經濟上的支持,活動區域日漸縮小,只流行于安徽、江西、江蘇、浙江四省的部分地區。但其藝術形式卻保留了下來,并與京戲分為兩個系統,稱為“徽戲”。民國十年(1921)以后,徽班雖仍然活躍,但改調京腔者日漸增多;至抗日戰爭前夕,大多數職業班社解散,藝人多改學京戲或棄藝從農或改行經商,只有少數班社勉強維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徽戲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56年成立了安徽省徽劇團,搶救挖掘、搜集整理了近千個劇目和大量的徽劇聲腔、音樂、臉譜等珍貴資料。1959年和1961年,該團兩次赴北京、上海等地公演。1990年在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的演出盛會中,徽劇以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再次轟動京城。1991年至1997年間,安徽省徽劇團多次應邀赴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和日本演出;1999年夏,又應邀赴西班牙參加第20屆朝圣國際藝術節、西班牙奔牛節和馬德里夏季藝術節的演出。中國藝術家們的精彩表演給當地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受到極高贊譽。
藝術特點
徽劇在表演藝術上善于兼收并蓄,博采眾腔之長。演出容量大,表現力豐富,能以多種聲腔表現各種復雜人物情感,以多種表演技藝塑造舞臺人物形象。其表演題材廣泛,即能演出諸如《八陣圖》、《水淹七軍》、《龍虎斗》、《七擒孟獲》等歷史題材的大戲;又能表演如《踢球》、《鬧燈》、《罵雞》等生活小戲。其表演場面或委婉細膩,如生旦排場戲《贈劍》、《斷橋》、《醉酒》;或火爆熾列,如武打戲《烈火旗》、《八蠟廟》、《英雄義》等。其表演形式也靈活多樣,可分可合,可大可小,單折戲、連臺戲均可演出。由于演出題材廣泛,涉及各類人物眾多,故徽劇的角色行當有一套完備的體制,號稱“十大行,百人檔”,許多劇目中的場面如《對金刀》、《鐵籠山》、《鬧江州》等,都有十行具備、多種群“檔子”對打的表演。
徽劇音樂唱腔由吹腔、撥子、二簧、西皮、徽昆、高腔、花腔雜調等組成,以演唱武戲為主,氣勢宏偉。唱腔結構體制比較復雜,有曲牌 、板式變化加曲牌體、板式變化體三類。撥子以棗木梆擊節,初用彈撥樂器伴奏,與吹腔結合后改用嗩吶、笛和徽胡。吹腔和撥子結合使用,抒情時唱吹腔,激昂處唱撥子;文戲唱吹腔,武戲唱撥子,交替使用,豐富多彩。
徽劇表演歷來講究功底扎實、技術全面、陣容整齊、色藝兼優,歌、舞、樂、白高度綜合。要求演員能文能武,唱念做打具佳。即重視排場,講究舞臺藝術完美,如以“三十六頂網子會面,十蟒十靠,八大紅袍”來顯示班社陣容強大和行當齊全;又重視表演樸實、粗獷。如《八達嶺》中,單龍套就有十至十四堂之多,還有八紅蟒、四官衣;演員邊歌邊舞,再配以嗩吶、鑼鼓,表現出千軍萬馬的聲勢。演員舞臺動作強烈鮮明,技術性強。即講究人物亮相和舞臺畫面的雕塑美,又重視平臺、高臺的武功表演,在一些戲中還有不少特技表演。如《水淹七軍》中關羽、周倉、關平三人表演的一系列身段亮相;特技表演高臺如《一箭仇》中的史文恭要翻三至七張桌子;平臺如跳圈、竄火、竄劍、飛叉、筋斗等。徽劇中其他角色的表演也各有特色,如旦角的表演,早期因無水袖,故有許多指法;凈角亮相時雙手過頂,似舉千斤;五指岔開,形如虎爪;用“滾喉”喑鳴叱咤,輔以頓足,用以表現角色憤怒時的情感,顯得粗獷激越。此外,徽劇中尚有不少“絕活”,如《滾燈》中的頂燈、《活捉》中的矮步、《三岔口》中的辮子功、《雙下山》中的甩念珠、《月龍頭》中的打紅拳、《伐子都》中的三變臉等。
角色行當
在角色行當上,徽劇全面繼承了“徽池雅調”的角色行當體制,同時又吸收了昆曲、弋陽腔的分行特點,并受到目連戲的深刻影響。其角色在清乾隆以前分為末、生、小生、外、旦、貼、夫、凈、丑九行,徽班藝人稱之為“九頂網巾唱鬧臺”。乾隆以后。徽劇在徽商經濟的支持下進入全盛時期,角色行當又有所發展,分為正生、老生、小生、大花、小花、二花、四花、正旦、花旦、作旦、武旦、老旦等行。這時期由于班社演員眾多,又在打行里分出一些小行,如紅生、武老生、武小生、武二花、武丑等,原有的末行改設在雜行。嘉慶時期,隨著徽劇中歷史和戰爭題材劇目的增多,角色行當又進一步細分為老生、老外、副末、小生、武生、武老生、正旦、花旦、作旦、武小旦、三梁旦、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四花臉、雜行,共十七行。道光、咸豐以后,北京的徽劇逐漸演變成京劇,南方的徽劇班社也隨著徽商經濟的衰落而縮小,龐大的班社大部分劃分為三、五十人的小戲班,角色行當也隨之做了相應歸并,逐漸固定為近代的十大行當,即正生、老生(文武)、小生(文武)、大花、二花、三花(丑)、正旦、花旦、老旦、武旦。末行歸老生行,外設雜行,專門扮演宮女、院子、中軍等龍套角色和老虎、狗形之類及武打,兼管道具箱等雜務。角色行當表面上少了,但對演員的要求更高了。每行演員在掌握本行演技之外,還要兼學其他一行或幾行,盡量做到技藝全、戲路寬,唱念做打具佳,文武昆亂不擋。
正生:又稱須生,多扮演中年男子,表演以唱工為主,同時也有做、念功夫。如《水淹七軍》中的關羽、《八陣圖》中的諸葛亮等。
老生:分文武老生,多扮演中、老年男子,表演要求唱、念、做、舞并重,還須具備扎實的武功基礎和靠把功夫。文戲所扮角色如《舉鼎觀畫》、《跑城》中的徐策,《追韓信》的蕭何;武戲角色如《三擋》中的秦瓊,《定軍山》中的黃忠等。
小生:分文武,多扮演青、少年男子,唱念要求真假聲結合,唱腔剛勁秀美;身段動作講求儒雅瀟灑、風流倜儻,并掌握一定的翎子功、把子功及翻滾跌撲等武功技巧。文戲所扮角色如《銀桃山》中的周珠明、《鳳凰山》的海俊、《打金枝》的郭曖等;武戲角色如《臨江會》的周瑜、《白門樓》的呂布、《紅桃山》的花榮等。
大花:又稱凈,分白臉、黑臉、花臉、紅臉。表演上以唱為主,要求聲音洪亮、有炸音;做工講究雄渾凝重、氣宇軒昂。所扮角色黑臉如《鍘包勉》的包拯、《玉靈符》的項羽等;白臉戲如《打嚴嵩》的嚴嵩、《二進宮》的徐延昭等;花臉戲如《打龍篷》的鄭子明、《定軍山》的夏侯淵等;紅臉戲如《古城會》的關羽、《太平橋》的李克用等。
二花:即副凈,重做工,念白鏗鏘有力,撲打火爆熾烈,還會一些特技表演。所扮角色如《收張奎》的張奎、《醉打山門》的魯智深等。
三花:即丑行,分文武。多扮演性格詼諧、幽默的角色,兼演丑旦,表演上講求唱念做打俱全。文戲所扮角色如《九錫宮》的程咬金、《借靴》的劉二等;武戲角色如《九龍杯》的楊香武、《花蝴蝶》的蔣平等。丑旦角色如《罵雞》的王婆、《巧姻緣》的奶娘等。
正旦:又稱青衣,主要扮演穩重端莊的中、青年婦女,重唱工,唱腔講究珠圓玉潤、委婉細膩,善于表達人物情感;身段動作要求樸素、莊重。所扮角色如《處獵》的李三娘、《雙別窯》的王寶釧等。
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潑、嫵媚明快的年輕女子,重做工,表演講求細膩秀美,動作,動作要求美、媚、脆。所扮角色如《戲牡丹》的白牡丹、《殺嫂》的潘金蓮等。
武旦:多扮演英勇善戰的女將、女俠、女仙、女妖等。重武打和翻撲,講求身手矯健;唱念和做工講究在嫵媚中顯出剛勁、挺拔的氣質。所扮角色如《破洪州》中的穆桂英、《十字坡》的孫二娘等。
老旦:多扮演各種不同身份的老年婦女。重唱念功夫,表演上講究神態、步伐穩重。所扮角色如《四郎探母》的佘太君、《牧羊卷》的春登母。
推薦設計
優秀海報設計精選集(8)海報設計2022-09-23
充滿自然光線!32平米精致裝修設計2022-08-14
親愛的圖書館 | VERSE雜誌版版式設計2022-07-11
生活,就該這麼愛!2022天海報設計2022-06-02
最新文章
京劇知識:京劇四大名旦中國戲曲2008-03-18
京劇知識:京劇的丑行有哪中國戲曲2008-03-18
京劇知識:京劇的花臉有哪中國戲曲2008-03-18
京劇知識:京劇旦行有哪些中國戲曲2008-03-18